Triangle

韩国剧韩国2014

主演:金在中,李凡秀,任时完,白珍熙,吴妍秀,李润美,金秉玉,卢英学,金所泫,朴孝俊,林河龙,申承焕,朴孝朱,孙智勋,郑智胤,洪锡天,张东稷,金惠恩

导演:刘哲龙

 剧照

Triangle 剧照 NO.1Triangle 剧照 NO.2Triangle 剧照 NO.3Triangle 剧照 NO.4Triangle 剧照 NO.5Triangle 剧照 NO.6Triangle 剧照 NO.13Triangle 剧照 NO.14Triangle 剧照 NO.15Triangle 剧照 NO.16Triangle 剧照 NO.17Triangle 剧照 NO.18Triangle 剧照 NO.19Triangle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7 00:34

详细剧情

江原道舍北地区最底层,野狗一般的许英达(金在中 饰)和狐朋狗友们吃喝嫖赌,打架诈骗,无恶不作,和在赌桌上对局的富家公子哥尹杨夏(林时完 饰)俨然分出两个世界的人。美丽女孩吴静熙(白珍熙 饰)的出现,让贵公子和小痞子的对抗进一步升级。与此同时,刀头舔血的英达不可避免卷入凶杀案件之中。在此期间,他遭遇作风彪悍的首尔地方警察厅广域搜查队刑警张东秀(李凡秀 饰),分处黑白两道的英达和东秀,以及挥金如土的杨夏,在激烈碰撞的同时,渐渐知晓彼此之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渊源与联系。   童年凄苦的命运,让三个男人拥有了跌宕曲折的人生。

 长篇影评

 1 ) 世界可能是个荒诞的游艇或荒凉的岛屿

一个导演很少能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历史上抱得双金棕榈荣归的导演原本就不多。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是个例外,年纪不大却已收获累累,2017年以《方形》获奖,2022年又凭新片《悲情三角》再捧奖杯,这种好运让很多拍了一辈子电影的人有些耿耿于怀。

鲁本·奥斯特伦德是一个喜欢“挑衅”的导演,经常拿人性开刀,剥开衣冠楚楚的外壳,直逼人类弱点。从《游客》开始,他的表现力愈发显出一种狠劲儿。《游客》讲男女关系、家庭伦理的崩坏和尴尬,到《方形》一本正经地登堂入室讽刺当代艺术,一脸坏坏的表情左右逢源,指哪打哪,自由随性。比起《方形》动感十足的魔性,《悲情三角》稍微收起了凌厉的气场,讽刺和揶揄的药性剂量却不减。

片如其名,《悲情三角》用“卡尔与亚雅、游艇、岛屿”三个段落讲述了一个怪诞的故事。影片第一段落就告诉观众,卡尔和亚雅这对情侣,一个是男模,一个是女模,长相俊美,华衣美裳,活在T台和聚光等下,是商业社会的宠儿。可是光鲜的皮囊下面,不过是物质社会的小人物,经常为吃饭谁买单,谁比谁花钱多这种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钱对卡尔、亚雅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一些歇斯底里的恶黑色段落,能让人会心一笑,那些看似无畏的争吵、自我欺瞒和掩饰,几乎和《游客》如出一辙。导演对金钱社会、男女关系、权力结构、文明与兽性的观察,有着接近日常又超越日常的归纳和阐释能力。

第二段,卡尔和亚雅有机会上到一艘豪华游艇,上面有富豪、富婆、美食、美酒、泳池、豪华包厢,还可以买金表等奢侈品,只要有钱可以和各色人等打情骂俏。面对诱惑,游艇的机组人员都打起了精神,美女帅哥声势震天地喊口号打鸡血,互相鼓励,发誓要赚钱,要出人头地,俨然传销组织。

亚雅面对成功男人也会忍不住地打招呼,自献殷勤,卡尔有时把持不住也会多看几眼其他女人,潜意识里的东西正在被放大。起初彼此还有一些醋意,为爱争执,后面渐渐麻木。在餐厅,在露台,有钱人不仅锦衣玉食夸夸其谈,还可以指挥游艇工作人员做这做那。

这艘游艇就是一个微观世界,这个世界开始失衡,这种失衡不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物理上的,因为风浪袭击,游艇颠簸不堪,左右摇晃,富人们吃下去的美食美酒纷纷喷射了出来,一船的脏污不堪,停电、马桶外涌,人类摇摇晃晃堪比魂不附体的动物。这一景观是微观世界对真实生活的莫大隐喻。

第三段岛屿,接近《鲁滨逊漂流记》或《荒岛余生》这类冒险故事。超强风浪袭击不止,游艇最终倾覆沉海,一群活下来的人侥幸逃到了一个荒岛。回归野蛮社会,金钱不再重要,食物、饮用水才是活下去的根本保障,而这一切被一个打扫卫生间的保洁阿姨把持,她一个人独享一个救生舱,里面堆着生活必需品。

保洁阿姨等于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个母系氏族社会,她就是女王,权力来源于坐拥的生活资料,发多发少发给谁,她做主。她甚至不用任何手段,就抢到了男模卡尔陪她就寝嬉戏。亚雅已经精疲力尽,没有力气再去嫉妒,只能听之任之,其他人也只把这一切当成一个玩笑。文明人的斯文面纱在这里几乎褪尽。

《悲情三角》的结尾有些诡谲。亚雅主动和保洁阿姨修好,两个人进山寻找出路,采撷一些生活资料。亚雅在海滩旁发现了一个废弃度假村,这里甚至有带电梯的建筑物,她狂呼不已。这一发现无疑是对保洁阿姨建立的乌托邦秩序的挑战,她起了杀心,顺手捡了一块石头准备砸死亚雅。

在保洁阿姨略显紧张犹豫、亚雅即将回头的瞬间,电影戛然而止,这场人性实验看似结束又好像还没收场。不过,世界可能真像是一艘荒诞的游艇,歌舞升平,晃晃悠悠,狂欢背后一不小心就要呕吐到天亮;或是一座荒凉的岛屿,占有一点饮用水,一点食物,就可以建立一个极权乌托邦。所谓俊男靓女都是虚无皮相,在丛林法则面前,不堪一击。

 2 ) 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三部曲

(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悲情三角》视频版影评)

Part 1:Ruben Östlund 是谁?

这位导演的性格实在是太有趣了!

他经常在采访里说,自己是拍滑雪影片出身,进电影学院之前对电影史完全不了解——是个门外汉。

一方面他喜欢瑞典大师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一方面他受教于哥德堡电影学院老师的教诲

“Look into the core of the pain to be a human being.”

于是,鲁本·奥斯特伦德就从自己的生活出发,

开始摸索电影应该如何挖掘:“生而为人的痛苦”。

他先是拍摄了一个短片,关于自己的父母时隔21年后,第一次谈论两人离婚的始末。

鲁本·奥斯特伦德对这种,人们会本能的「闭口不谈」的事情特别敏感。

他特别想去追问,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开口谈论某些问题?

比如一夜情之后,两个成年人会如何对话?

比如和女朋友约会,如何讨论到底该谁买单?

鲁本·奥斯特伦德认为,如果他的电影能给到观众一个契机,

去谈论这些事情,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他把观众拉进电影故事的方式非常特别,

那就是制造一个典型的 Ruben Östlund 困境。

Part 2 Ruben Östlund Situation

以他最近的「男人困境三部曲」为例。

在《游客》中,是丈夫也是父亲的Thomas,

因为害怕雪崩而丢下了妻子和孩子,

事后却无法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胆怯,最终彻底崩溃。

在《方形》中,艺术策展人 Christian

因为丢了钱包和手机,

向一整栋楼的居民散步恐吓信,

私生活的失控也导致了他在工作上的失职,

个人信誉和职业生涯尽失。

在《悲情三角》中,模特Carl先是被困在与女友的不对等关系中,

之后又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困境。

也许是多年拍摄滑雪电影的经历,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总是喜欢从「一场雪崩」开始。

首先,设定一个空间场景,

可以是雪山、度假村、艺术馆、游艇或小岛等等。

然后,让身处其中的角色,遇到一场意外,

可以是雪崩,丢钱包,沉船等等。

导致他们犯下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不大,

但是却有些丢人,至少是你不想在公开场合承认的那种。

鲁本·奥斯特伦德特别喜欢去探讨,现代人在道德困境下的反应。

也就是人在自私自利的本性,与维持社会身份和道德尊严之间的矛盾。

经典的「鲁本·奥斯特伦德困境」让会角色面临两种选择,

一种是直接认错,也是他故事中的角色通常不会选择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就是否认,故事中的男性角色通常会为了面子,

让一个「小雪球」越滚越大,发展成一个人的情感、家庭和职业危机。

最终,整部电影变成一场社会实验和人类观察,

通过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困境之中,

引发大家去思考自己会如何反应。

鲁本·奥斯特伦德尤其对自己的生活圈层感兴趣,

正因为知道欧洲人不喜欢谈移民问题,

不想面对阶级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他才一再的在电影里去挑战现代社会中的信任,

去刺破那些人人平等的谎言。

甚至用一整部电影,抓住中产阶级精英的小辫子不放,直到他们完全崩溃。

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Youtube Video,Google Image 和社会调查。

他说自己对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后,

就会在网上搜索,例如 Worst man cry 的视频。

在画电影分镜的时候,会到谷歌图片里找灵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会去看很多社会学研究资料。

看多了鲁本·奥斯特伦德的采访,

我觉得他本人就像他电影里的角色一样。

例如在谈到《悲情三角》的创作时,

他说自己就曾和身为时尚摄影师的妻子争论到底谁该为晚餐买单。

So, if you go the Hôtel Martinez (Cannes, France) and you look into the elevator shaft you probably will find a 50 euro bill there.

如果你去到戛纳的 Martinez 酒店,在电梯井里很有可能找到50欧元纸币。

在《游客》被瑞典选送奥斯卡角逐最佳外语片时,由于没有入围,他在酒店里哭到崩溃。

Part 3 空间、建筑与社会隐喻

让我们说回社会学研究,

这次重看鲁本·奥斯特伦德的三部电影,他选择的空间都非常有趣。

例如:《游客》最后的巴士,《悲情三角》中的游艇,

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出来其中对于社会或者国家的比喻。

你可能甚至会觉得,这个想法有点简单,

例如荒岛实验,把社会阶层倒置之类的。

这谁都想得到,但是就是这样的简单类比,

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金棕榈的电影里。

早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就提出了著名的「船喻」,

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治理

比作指挥一艘在茫茫大海上颠簸航行的木船。

他将集体公民比作这艘木船的拥有者即船东,

船东是所有者,但是缺乏必备的航海知识;

喧嚣的政客是吵闹的水手;

而哲学家(哲人王)则是观星者兼掌舵人,

他知晓船的航向并熟练掌握着驾驭船只的「航海术」。

尽管水手们自夸掌握着这一技术并总是积极地向船东争取掌舵权,

甚至不惜动用酒精和毒品、并贬损作为掌舵人的哲学家,

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知。

借助这一隐喻,一个国家治理的现状显得通俗易懂。

这一隐喻,显然在《悲情三角》中被挪用。

只不过,导演似乎在其中另外添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的「大厦隐喻」。

这一空间隐喻将一个社会整体分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代表着文化与政治的权力结构,

对应的经济基础代表着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

上层建筑在影片中被简化为富商与贵族游客,

而中层则是中产阶级消费者,以及保证整个游艇正常运转的服务人员,

以领班为代表负责执行体制的规则,满足贵族乘客们的愿望,就算是船长也能不例外。(擦并不存在的船帆)

游艇的底层还住着水手、厨师和清洁工,

影片还特意强调了作为乘客的俄罗斯商富商,

由于没有见过引擎室的工作人员而发生的争执。

「大厦隐喻」在另一部金棕榈影片《寄生虫》中也尤为明显。

这些比喻对于我们来说,甚至已经不算是「隐喻」了。

更重要的是导演如何把这个比喻用影像和空间呈现出来。

《寄生虫》给人印象深刻的转折,

是一场暴雨带给不同居住环境的人,怎样天翻地覆的影响。

而《悲情三角》里我最喜欢的桥段,

是借用晕船和生理系统的崩溃,

让乘客们不再能伪装出体面的模样,

把他们打回原形,还原为人的样子,

在生存危机下被独孤、绝望和恐惧笼罩。

而清洁工们听着摇滚乐,彻夜打扫乘客们的污秽,

他们集体的工作形态,相互协作的效率,

与上层乘客们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悲情三角》里的阶级分化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比如二刷的时候,你会发现第一次推开Carl的房门,

问他要不要客房服务的就是 Tolet Manager Abigail。

他们之间的一门之隔,也是是两个阶层之间,

默认地选择互不打扰,避免接触的生存法则。

一旦产生交集,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例如 Carl 的投诉让水手丢掉了工作。

一旦 Abigail 有机会跃升社会阶层,

也有可能会对阻碍她的人产生杀意。

空间上的隔离只是电影的表层结构,

而导演要指向的是我们内心的阻隔,

只有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在回避问题,

才会想到为社会空间的固化做点什么。

Part 4 Ruben Östlund 的悲喜剧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故事,

总是关于难以抉择的道德和生存困境,

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却看得乐在其中。

因为他太擅长把观众放在第三视角了,

在公共空间里比如《游客》里的清洁工,

《悲情三角》里的出租车司机等等。

在故事场景和私密空间里,

导演还特别喜欢设置小孩和宠物的在场,

制造一个严肃场景的同时,

却充满了戏剧化的气氛。

再加上巧妙地利用空间里的环境音,

例如《游客》里漫长的上山传动带一直发出诡异的声音,

就像这个正在被沉默和谎言肢解的家庭。

《方形》里的艺术装置,

不断地打断一夜情过后的男女对话。

而《悲情三角》租出车里的雨刷器,

制造着这对情侣之间的尴尬气氛。

还有那些一直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昆虫,

都是导演特意用后期特效创造出来的,

让观众产生【临场感】的元素。

最后,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电影很简单,

在一个空间(Space)里的,

一个群体(Group)中的个体,

如何试图保全自己的面子(Face)。

故事通常围绕着三个关键词

也就是讨论一个重要议题(Important),

关于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Sad),

深陷其中的人却略显滑稽(Funny)。

于是,就形成了这三部电影里的

三个男性角色(Tomas、Christian、Carl)

在《游客》获得成功后,

鲁本·奥斯特伦德说他早就想好了,

下一部电影《悲情三角》要搞个大的,

从时尚圈、到亿万游艇,再到无人荒岛。

并且他的下一部作品也确定了,

故事将发生在一架封闭的飞机上,

名片暂定为《娱乐系统暂停》。

相信你肯定也会想看看,

现代人会如何在飞机上度过

没有娱乐节目的十几个小时。

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拍摄电影之初,

就说自己一定要拍摄与观众互动的电影。

他和制片人 Erik Hemmendorff 在成立「平台 Plattform Produktion」 电影公司的时候,

更是扬言要做一个不撒谎的制作公司。

他一再地用电影去挑战观众们的底线,

讲述几个移民的孩子如何打劫中产阶级白人的小孩儿。

去展现一个家庭中男人的崩溃,

更是拿所有阶层的人来开玩笑,

把艺术圈和时尚圈的人都讽刺一遍。

很多时候,投资人们都认为这将是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最后一部影片了,

结果20多年来,他和最初的制片人一路搭档,拿了两个金棕榈!

这个当年的电影门外汉,没有理由不开心!

好啦,感谢你看到这里,

以上就是我在大银幕二刷《悲情三角》,

以及回顾「男人困境三部曲」的感受。

欢迎分享你对影片和导演的看法。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是小玄儿,我们下期再见

2022年11月10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套装收藏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3 ) 还好点映送的香槟我20分钟就喝完了

难以想象2022年这种题材这种剧情的片还能得金棕榈,难道是因为加了些反zzzq的讽刺吗?

爱情、财富、邮轮、荒岛、权力变更,我至少看过3部这类影片了。

第二部分邮轮上的部分是亮点,虽然有点恶心

从进入第三部分荒岛后收场过于潦草

我觉得搞笑的反而是在场外:

1.还好点映送的香槟我20分钟就喝完了。

2.杀驴桥段甚至没给什么镜头我所在的影院场有两人当场离席,很多人捂住双眼,我猜是支持动保主义者。

这才真是一出好戏!

 4 ) 奥斯特伦德的三元悖论

一早抵达戛纳背着行李直奔Cineum看了金棕榈得主Ruben Östlund今年入围主竞赛的新作。影片延续了The Square的辛辣批判和大胆剧情;不幸的是,仅仅度过还算惊喜的开头/当“Triangle of sadness”一词被说出后,导演的野心、立场和叙事就开始制造混乱。

看似应该完整统一的故事被小标题分成了三个部分,不免让人想到近年多次出现的章回体文学改编电影,然而这三节的分割非常怪异:第一部分男女主人公出场,戏剧化表现了高定模特在舞台背后的柴米油盐(更确切说是交往中的拌嘴,生活中并没有出现柴米油盐……)。通过两人受邀免费乘坐豪华游艇一事,故事过渡到第二部分——某种恐怖游轮或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封闭空间设定。在此部分,男女主角明显失去了主角的地位,即导演从影片中段突然用均等笔墨刻画甲板上其他在之后剧情中有重要功能的角色。最夸张的是,观众一度以为影片结束开始鼓掌,没想到却是影片下半段(或者说第二部影片)的开端……游艇遭海盗劫持事件引出了第三部分孤岛求生。这部分完全又可以是一部独立的影片(参考沙马兰的《老去》)……另一方面,如果对比《偶然与想象》,Östlund想讲的这个(三个)故事甚至没有滨口龙介所编织的三个独立小品的统一性。第一个主题:探索男女关系?第二个主题:资本家自食其果?第三个主题:人性的考验?最终,我们至少可以解释这部缝合怪电影为何显得如此冗长。

再谈批判。Östlund到底批判了啥?The Square的观察对象艺术家或许更符合导演自身的身份,所以自我批判可以说得通。Triangle of sadness所触及的有钱人,大概包含了资助这部电影的金主,那么何为收人好处批评其人的方法论?在这群人对立面的观众会不会认为,(投资)拍一部批判有钱人的电影之行为也是有钱人生活的一部分呢?Östlund是否也是上流社会的一员?有所保留的/经客体批准的批判诚意何在?如果我们选择相信Östlund,有这种票房与口碑双收的好事吗?至少,自认为社会主义者的美国船长和资本主义发家的苏联游艇买家之间的名人名言接龙和广播朗诵在我面前毫无说服力。

最后简单谈谈艺术表现。超现实的船长晚宴一幕绝对是影片的高潮。导演抛开观众放飞自我的兴奋劲儿可以对标加斯帕诺和谢列布连尼科夫,然而聚众呕吐的荒诞似乎逊色于Climax中的疯魔或吞食阿斯匹林后的梦境,甚至比不上The Square里从天而降的猩猩。虽然评价标准不是不磕药就落了低俗,让太多观众开怀大笑就有失严肃,但是人们会承认Mars Attacks!里的爆头烟花和Don’t Look Up里强行说蠢话的政客永远比不上库布里克创造的俯视地球的巨婴。

 5 ) 买单、道德自恨,以及生存与颜值

一、约会

买单可以入选约会时最尴尬的场景之一。账单的横亘出现显示了此次约会的成本。你们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超越性,彼此相处的愉悦感经由边际效应递减,不足以再支撑更多一顿的吃亏。在心不在焉边聊边玩手机的约会里,没有人想做冤大头。

考虑成本这件事本身当然不够性感和浪漫,女人痛苦的是她无法令对方不计成本,而这会极大地挫伤她的自尊心。

所以当女人说这和钱没关系的时候,有一部分是对的;而当男人说这和钱没关系,而是关乎公平时,也是对的。钱说,你们都说和我没关系,我看其实有关系。

所以你们永远也沟通不到一块去。就像你在酒店里按遍了按钮,也没按到那盏常亮灯的开关。

二、游艇

按摩池里的女人对漂亮女服务员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厨师们在甲板下面一边为上流阶级准备着食物一边放着国际歌;

痴迷马克思、醉酒缺位的船长,因为道德上的自我仇恨丢弃了职责,带着船上的所有人驶向毁灭。

三、孤岛

阶级逆转,没有把生存技能外包出去的人成了最有生存资本的人,而过去的资本主义大佬则谈起了按需分配。另外,果然颜值才是硬通货。


鲁本·厄斯特隆德是这几年我最关注的导演之一。洪常秀的尴尬美学是含蓄且克制的,而鲁本的尴尬喜剧风格是狂放不羁、让人想要大笑的。对多人表情的调度是他的强项。期待他把尴尬戏剧的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6 ) 拿下戛纳最高奖项,《悲情三角》有多惊艳?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巧的是,在人类社会也往往如此。

一对情侣,存在第三者“威胁”时,情侣之间求生欲更强;害怕失去,所以珍惜。

一座邮轮,乘客、管理者和服务员,以金钱为轴心,运行稳定;海盗出现时,一切玩完。

一座孤岛,会捕鱼的服务员摇身成为领导者,富豪和管理者听命执行,不守规矩和一无是处的人被奴役;当现代文明介入时,稳定关系顷刻瓦解。

《悲情三角》明面上讲的是:一对情侣卡尔和亚雅,乘邮轮旅行,邮轮被海盗毁掉,逃生者漂流到一座孤岛;

服务员凭借野外求生能力,成为孤岛上的领导者;

为了生存、迫于权势,卡尔成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食物,这对情侣和服务员形成稳定的“悲情三角”关系。

人类社会的一切平衡,都是脆弱的。斗争是常态,平和是缓冲。这是《悲情三角》的隐喻。

小到一对情侣,大到一个社会,凡事细究,漏洞百出。

卡尔和亚雅是情侣,在餐厅约会。

服务员递上账单时,问题来了。

卡尔:你看到菜单了吗?潜台词:我在等你买单。

亚雅:没看到。潜台词:买单是男生的事。

卡尔:你昨晚说今天你来买单。潜台词:本来我可以买单,但是你承诺了你买单。

亚雅生气了,把银行卡给服务员结账。

服务员说,卡刷不了。

亚雅从钱包里找现金,现金只有50欧,不够用。

矛盾逐步激化……两人从餐馆,到出租车上,到酒店,吵了一路。

在酒店房间里,他们平静下来,开始坦诚沟通。

卡尔说,我不喜欢人们对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社会默认男性要负责买单这类事。我希望我们是平等的。

亚雅说,我是个模特,可能怀孕,没法工作,所以要找一个愿意照顾我的男人。

这一场冲突里,导演从一个买单的行为,探讨两性关系和文化的微妙。让人联想到,人类从刚开始直立行走到如今,两性分工的演变历史。

《悲情三角》获得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导演是奥本·奥斯特伦德。其执导的《方形》同样获得金棕榈奖。可见,奥本电影是戛纳评委的偏爱。

《悲情三角》分三个段落,第一个约会买单的段落,相对不那么“惊艳”,但细看之下,戏剧张力登峰造极。

情节的拿捏,有点像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特别是一点一点推向高潮的渲染,结局炸裂,冲击神经,观感类似阿伦诺夫斯基的《梦之安魂曲》。

第二个段落,在邮轮上,高潮戏是“舰长宴会”。本该优雅舒适的晚宴,遇到风暴,演变成晕船、呕吐名场面;

广播室里,喝醉的舰长和富翁,展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论;

终于风平浪静,海盗却出现,将邮轮击沉。

第三个段落,孤岛上,原本是邮轮上的底层人物、又矮又老又丑的服务员,此刻凭借出色的捕鱼和取火技术,称霸孤岛;

富翁、舰长、大堂经理不得不听命于服务员。

卡尔沦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卡尔送来的食物。

结局,亚雅和服务员去巡岛,发现一处度假景区!在文明世界里,服务员无法继续称霸,于是试图将亚雅灭口,卡尔也被追杀……

电影到这里结束。只留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三角”,不难猜,结局一定是悲剧。

 短评

第一段聪明狡黠,第二段鬼斧神工,眼球地震的程度,相比起来第三段就有些predictable。当然,这和奥斯特伦德本身大约是一个对全体人类失望透顶的cynical艺术创作者有直接关系,他应该也写不出其他的结论;但是他实在是太会写对话了!很无聊的争吵或者闲聊也能被他写得饶有趣味,功力不一般啊。说实话,我也觉得人类大概确实是完了,但是如果奥斯特伦德可以在摸索中寻到一点人和社会希望的存在,他的电影会获得巨大的升华,好期待看到那一天啊

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编剧 剪辑 缜密细致 无所谓联合谁别打倒谁 人类啊都是一泡污

5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B+. 一次对“外表”层层外推的讽刺演绎:从时尚界的肤浅,到上流阶层的伪善,最后放大到人类本质的虚伪。扎实的剧作和精准的调度为喜剧提供了十足的可看性。Part 2像是富人的《玩乐时间》,在游艇构成的封闭空间里,实现从秩序的荒诞到失序的疯狂,最后变成字面意义上的shit show;Part 3在创意和执行上都略逊一筹,但它也是电影作为“社会实验”必不可少的延伸:通过抹平旧制度,尝试建立新秩序,最后还是被一把拍了个稀巴烂。管你是穷是富,在权力面前,天下乌鸦一般黑。2022.5.21 Debussy

10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TIFF2022|观影 06|拍给中产的爽片,讽刺了权贵,底层反杀。特别喜欢开场对时尚行业的讽刺,H&M和巴黎世家,世界就是这么的两极分化。感觉导演太擅长从艺术、时尚和媒体的角度切入,可惜中间变成孤岛实验,过度戏剧化,太多屎尿屁。但是意思大家都get到了!权利阶级反转,对无脑年轻人的讽刺,更是让old money出尽洋相。太喜欢船长和俄罗斯富商对着手机互念笑话和名言那段。我痴迷前苏联政治笑话集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给人念知乎的帖子。但是然后呢?只是一句你可以为我工作,我希望可以帮到你,虽然不知道如何帮,这么简单吗?

13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电影版白莲花度假村 笑死

14分钟前
  • 推荐

豪华游轮的榛子酱要用直升机运送,逃生舱的依云水得用肉体换取。偷吃饼干要接受道德审问,砸死母驴会得到英雄赞誉。扮演水管工是爱侣床上的情趣,扮演服务生是富人乍现的恩典。麦麸不耐仍用面条摆拍,悼念亡妻不忘摘下项链。关不掉自私的立灯,捂不住宣扬的话筒,甩不走罪恶的手雷,止不住四溢的马桶。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17分钟前
  • 十二
  • 力荐

从片子筹备后期到今天终于首映,出了小小一份力,但也在长长的credit list上留了个名字,非常偶然并低配地达成在三大电影节留下私人小痕迹 :)

19分钟前
  • ZAC
  • 力荐

游艇这一章简直绝翻天了啊我的老天爷哈哈哈!

22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得者,令我眼界大开的一部新片!它是该瑞典导演鲁本的第一部英语片,他以前的《方形》就得过金棕榈奖。资料上显示此人即是导演又是作家,难怪本片如此富于原创性。非常规的三段体,每段都出现一些不同的人物和重点,一时让你难以认同,可是很快就会被吸引,其中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游轮船长”的“沉船大辩论”最为精彩!将百年来人类社会遇到的主要社会思想触及了个遍;第三段恢复到“母系社会”及最后的隐瞒大反转也想得合理、奇妙。总之,值得欣赏,为其独创、机敏 和思想性点赞!

2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第二幕略恶心,节奏略拖沓,其他部分讽刺到位,尤其是前两幕,经常尬到我脚趾发麻。不过,美共船长和俄资土豪推杯换盏讲的段子太老了吧…….现在发这种酱香型段子连赞都骗不到!结尾没想到Yaya是个单纯的好人,换我这种“黑心”的绝对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电梯。后遗症:看到每个路过金发帅高个儿,我都下意识在想,他们到底会不会屈服在菲律宾阿姨的救生船里。P.S.本来就害怕坐游轮,现在更害怕了!

28分钟前
  • 宋夕
  • 推荐

纵然《悲情三角》拥有着大爆的形态,媒体场也非常慷慨地给予了爆裂的掌声。但它归根究底只是大爆笑作品而已,跟往届戛纳爆款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方形》尝试以讽刺进行严肃探讨,《悲情三角》则连尝试的姿态都没有。它真诚地想逗大家开心,却没有交流的欲望。

33分钟前
  • 看电影看到死
  • 还行

金棕榈给早了!主竞赛第一个五星。第一第二段>=方形,第三段>方形,讽刺政治正确和富人已经小家子气了,第三段直接起飞踢爆人类权力结构。一切从头开始会不一样吗?会也不会吧!有趣的细节还有一箩筐,得二刷!

3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B】part1六星,part2两星,part3零星。多出来的星都是给电影宫的,在家看2.5。观众反应最好的一场,很难见到非首映场充斥着掌声与欢呼。在开场惊人的切入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进入群戏后不断用明晃晃的符号生硬套入一表面化的舞台剧,后半彻底崩溃:(虽然但是)一前金棕榈得主拍的不如某演员转导的处女作。(虽然观感不错但)期待挂零。5.29本片拿了金棕榈之后补:还是要说,p1实在太好太好,年代级别。当场对鲁本刮目相看,爱疯了。当我疯狂觉得这绝对就是金棕榈的时候,后半段直接把我的目刮了回来。最后当我开始恶心这片时,结果还真就是金棕榈了,捏吗。

41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推荐

如果我是Abigail的话,大概听到assistant那一句就会坚定杀心。

44分钟前
  • 旷野捕风
  • 还行

用最肤浅的讽刺拍最讽刺的肤浅。一个打脸全阶层、谁都别想跑的社会实验,三幕戏从秀场到游艇到“荒岛”,从个体到群体到人类,既然比烂就谁也别装白莲花了。观众群放大到全民,笑点比“方形”更下里巴人,金棕榈不给奥斯特伦德给谁?真是越想越鸡贼啊~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媒体场的观影氛围相当轻松,频频爆笑。《无限悲情》延续了《方形》中荒诞喜剧的风格,但社会批评其实很表面,充斥着相当符号性的表达,最终效果大概是个电影版的《白莲花度假村》。特别是第三幕借用《蝇王》里荒岛求生的母题探讨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权利反转,太想深挖主题反倒流俗,暴露了很多剧作上的短板。

51分钟前
  • 日王仔
  • 还行

黄渤原来是金棕榈导演水平。

54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较差

今天的错误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点开了这个电影

57分钟前
  • 文淇
  • 还行

让人笑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每个包袱抖得响其实难如登天,后面有多少精准的算计不应该被视而不见。手册固然说得都对,但“人文主义危机”距离普罗大众稍显遥远,非一般的精英视角才能看透其中的做作和伪善。肤浅不肤浅得吧,至少150分钟我快乐到头都要掉,四星给电影,减一星因为它得了金棕榈。

1小时前
  • 德小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