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

悬疑片内地2016

主演: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钟欣潼,杜淳,倪大红,袁泉,闫妮

导演:程耳

播放地址

 剧照

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2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3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4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5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6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3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4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5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6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7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8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19罗曼蒂克消亡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5 00:47

详细剧情

  该片讲述了1937年大动荡前夕,上海滩风云显赫的陆先生正面遭遇侵华日军施压,被卷入一场暗杀阴谋,当身边朋友一一惨遭牵连时,乱世当前,大佬、小弟、弱女子等往昔人物走向了不同命运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老生常谈,饮食男女

恐怕对于任何人种,任何信仰,任何意识形态的人类来说,吃饭和性都是赖以生存的唯二元素。而想要跨越生存和生活之间的那条鸿沟,实现所谓消费升级,终极目标也不外乎是提升这两样活动的精致程度,以便更好地将人类区别于动物,由低级的饥不择食的原始欲望,升级为含蓄,讲究,挑剔的高级欲望。

吴小姐(袁泉)说,喜欢一个城市,才会喜欢那里的饮食。喜欢上海,因为那是故乡,那里有过她和丈夫之间也许虚假,也许曾经有过真情的罗曼蒂克史。上海的精致小菜是吴小姐演过的电影,是她曾经的大明星生活,体面讲究。重庆的辣是她迫于形势的委曲求全,也是对丈夫灰心之后的得过且过。重庆的菜始终吃不惯,它是婚姻这个罗曼蒂克消亡之后,与戴先生同居,斯文扫地的惨淡现实。

陆先生在给周先生看情人的断手之前,是先要请他吃好小笼包的。这就像古代打仗之前的列阵,击鼓,奏乐,简直形式主义,简直迂腐,简直多余,但这是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和规矩,基于国人的“面子”,杀人也要有节奏,有美感,给被杀的人面子,否则有失自己的身份。

长三堂子的小姐(霍思燕),看到床前椅子上满脸血的马仔,没有尖叫,甚至脸上也没有一丝多余的表情。撑得起长三堂子的牌子,是见过大风大浪的。外面那么乱,她气定神闲,带着一个童子鸡,仿佛真的能偏安一隅,安然终老似的。

十三点的小六(章子怡),像个提线木偶一般完全遵从欲望机械活着的小六,在被强奸她又囚禁她的人放走之后,终于找回了自己的灵魂,打出了那发之前没能出手的子弹;她靠陆先生打点的关系,挤掉吴小姐,演了一次女主角,戏里问导演,我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导演却自己都没想明白,最后说也许她根本没死。戏外她也就真的没死,竟然成了看到故事全貌的一个人。

老板(倪大红)面无表情,眼袋瞩目。一个位高权重的社会大哥,自己的姨太太演电影跟男明星搞在一起,心一软就不杀了,不光不杀,还要给她钱,送她北上,远离战乱。

陆先生的妹夫渡部。说着上海话,娶了上海老婆,生了上海儿子。独处的时候却听着日本童谣赤とんぼ,切生鱼片,跟家养黑猫说日语。他的野心藏在居家惧内的外壳里,精心布了局,但又纵容自己引入小六这个变数,还把她放走了。所有的反派都死于不够心狠,他高估了自己的定力。

都是罗曼蒂克。

然而陆先生摘掉礼帽,低头谢幕,一个讲究体面,做事有分寸的罗曼蒂克时代彻底结束了。他没说的,那些之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那些让普通人六亲不认,相互揭发,又剥夺知识分子尊严,逼迫要脸的人自杀的黑暗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2 ) 观影前的三条建议:第一,请勿携带儿童观影。

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观影体验:

1. 特别注意,请勿携带儿童观影。

演到一半,我前面的姑娘问,“这哪里是罗曼蒂克?”请注意标题的后三个字,“消亡史”。本片根本不是浪漫爱情片,内容上看,无论是尺度还是深度,儿童乃至青少年(以及内心还是宝宝的巨婴)理解起来都有难度。

PS:扯句闲话,全球审查(分级)的内容一般分为四类——暴力、性、宗教和政治。大家一直吵吵嚷嚷放宽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主要指的是第四类。(虽然个人认为,即便放宽,以目前中国编剧的整体实力还捣鼓不出像隔壁邻居那样的现实题材作品。)中国电影不分级真的很让人困扰,本片中涉及较多篇幅的暴力与性(尤其是后半程子怡的戏份以及杜淳最后打枪的镜头),其尺度放在美国分级制度下,标R不为过(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dult guardian: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感谢豆友毛扁扁提供的信息,美国确是标的是R;澳大利亚标的是15MA 不适宜15岁及以下儿童观看,必须由成人陪同;加拿大非魁北克地区为14A,14岁及以下必须由成人陪同。新西兰是16岁。感谢豆友呆呆爱吃草,小兔爱TWINS以及美丽的南方提供的信息。请各位父亲母亲大人酌情处理。)

这个部分势必在上映后会引起巨大争议。

2. 你可能会看不懂,但这不是导演的本意。

本片发生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三十四年(1934-1945;感谢豆友于从之的修正),横跨上海、重庆、香港、菲律宾。

这种“看不懂”并不来自对二战背景信息的不了解;凡是中国人,私以为看此片入门知识绝对够。

“看不懂”可能是因为;第一,非线性叙事,以正叙为主,但涉及插叙和部分记忆闪回。看完便知导演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转折处处有铺垫,铺垫处处有惊喜。正所谓,“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第二,人物众多,关系纠缠,稍不用心看可能有面瘫和失忆风险。虽然人物多,但导演都非常细心的选择了大伙熟悉的演员。葛优和章子怡的戏份的确多,但也只是相对多,观影途中,可能会有“原来是你”的出戏感,但整体演技上乘,所以又能很快入戏。不用担心尴尬发生。第三,大篇幅的上海话。导演程耳在南京场的映后交流会上说,“现在的观众都习惯性看字幕,讲上海话更能创造年代感,让观众迅速融入情节。”

留个提示:导演说,袁泉和吕行那对是理解片名中“罗曼蒂克”的题眼。 3. 豆瓣的影片介绍就是你需要知道的全部。

“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费的杀手,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测的管家,偶尔偷腥的电影皇帝,荷尔蒙满溢大脑的帮派小弟,一心想要破处的处男,善良的妓女,随波逐流的明星丈夫,投靠日本人的帮派二哥,日理万机却抽空恋爱的戴先生。

战争之下,繁华落尽。帮派大佬逃亡香港,交际花不知所踪,日本妹夫死在菲律宾(感谢豆友Chiyo.更正),电影皇后被丈夫抛弃,处男遇上妓女,姨太太杀死二哥。战争惨烈,战争终于结束。他轻易选择沉默,因为伤口无法弥合。罗曼蒂克消亡史。被浪费的时光。”

注意上文第二段提到的每个人物,他们都将在电影中一一登场。

罗曼蒂克消亡史,注定很特别。他没有战争片的波澜壮阔,也没有生离死别的凄婉爱情。他用最克制的方式呈现最惨烈的暴力与性,你可以说他是对战争创伤的反思,你也可以说他讲了每个人的故事——如行尸走肉般行走在这个无法控制的世界。片中袁泉演了个大明星,闫妮饰演的王妈打趣道,“你演的那片子我没看懂。”大明星说,“我也不懂。大抵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幅群像,身处“下个世纪”的我们也站立其间。

PS:之后会更新我对电影主旨的理解,这部电影混杂了太多矛盾的要素,但是呈现还是很完整的,尤其是质感。

-----12.9更新 我是剧透的分界线 没看过此片请就此打住 可能有情节没记清 会二刷纠正-------------

【关键词】最克制的表现形式VS最暴力的血腥与性

“质感”,这是程耳反复强调的。

什么是质感?与人相同,质感是一部电影的气质。

点映时有人半开玩笑的问,“片里袁泉说,导演拍片就是让人看不懂的。”程耳语速其实不快,但这个问题,他立刻否定,“我绝无此意。这是种自黑。电影还是要能让大家看懂的。”

虽然导演嘴上说要看懂,实际上,本片从头至尾都没想“亲近”观众。

在剧情上,身处21世纪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和任何角色产生发自内心的共鸣和认同。考虑到葛大爷的接地气,所饰的陆先生,应该是最能代入的吧——奈何一介黑帮,最后还让手下一枪打死了敌人的孩子(为什么我特别强调枪杀孩子这一幕,因为在一般电影中,通常的惯例是不会直接表现的;此处有意拍出,是为了让观众从心里上疏离这些角色)。章子怡所演的交际花,每个男人都想拥有的尤物,用现在的标准看,天生“三观不正”——黑帮老大为了自己离婚,没俩月觉得人间腻味,玩够了又要离婚;丈夫用关系帮自己当上了女主,还出轨和男主发生了关系。有观众可能还会质疑角色的智商,为何能把日本间谍干掉的时候停手了?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间谍就更不能让人容忍了——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上海人,说着地道上海话,却是罪大滔天的侵略者,不论是侵略女人的身体,还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版图。杜淳演的杀手——无论杀人越货只收交通费的设定就已经很匪夷所思了,他还是枪杀孩子的真正执行人。杜江演的二十岁小处男——看见美人完全不管家里的老相好,外表柔柔弱弱,砸起赵宝刚演的小头头那个用力的连旁边一直骂自己的“老司机”都交口称赞,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物。最能让人怜惜的,可能是袁泉演的女明星,或者钟欣潼演的姨太太,前者最后知道丈夫的背叛只得委曲求全,寄身重庆想着上海的菜;后者备受冷落,一个小小的人,却正义凛然枪杀了投靠日本人的二哥。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一个人是“可爱”的。

在镜头上,导演原话是,“除了几个大俯拍展现一个大环境,一般用的都是固定镜头,几乎没有移动的。”移动是流畅的,固定是静止的。拍摄空间也大多局限在闭塞的室内。非常多突出演员表情的特写,而这些表情,很少是欢愉的,流泪亦或者痛苦。给演员的视角也是正面,尤其是很多的二人桌间面对面吃饭或是对话,都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正面镜头。当你看着这些不幸的角色盯着你,对你说话,你会角色自己被“审视”了,不自然就会从剧情出来,站在外面打量打量。

从配色上,冷色,满屏的冷色。即便是章子怡饰演的交际花和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特务在田野间的戏份,下方都是黄色的稻草,但上方蓝的透明的天和疾疾的风(以及剧情本身)都徒增寒意。剩下的,便是红色(血的颜色)与黑色(枪的颜色)的对比。

从配乐上,(除了左小祖咒的片尾,你们也知道左小祖咒的风格)第一都是外文歌,第二尽管调子听上去很悠扬,但是歌词和唱腔,配着故事,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印象最深的镜头,是章子怡坐车离开上海,歌里唱的是“Take me back to SH.(感谢零、Renaissance和苦莫璟中人的更正)”黑车黑夜,车灯把两旁的稻草照的亮堂堂的,像燃烧的溅起的烟火。这个女人的美好,伴随着要被销毁的电影带,一同走向茫茫无边的未知,如烟花般短暂易逝。

台词不多。节奏很慢。

像是舞台剧,像是一种纪录。

导演说自己很喜欢昆丁·塔兰蒂诺,喜欢他的“庄重而不羁”。

这片子的质感就是——庄重与疏离。因为庄重,所以疏离;反之亦然。

这种疏离,让影片呈现出十分克制的氛围。没有煽情的主线,也没有抢夺镜头的人物。但是,画面上呈现的内容,竟是如此的“惊世骇俗”。

暴力,从头便是。打开盒子,出现的是一只戴着玉镯的异常美丽的女人的手(不禁联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盒子里窜出的头和是被门夹断的手指以及那只可怜的猫)。榔头是狠狠敲下去的,敲到我觉得银幕都要碎了。枪是“随便”打的,打的都是血流成河,或是一招毙命,正中脑心。

性,前半段还是旖旎暧昧,好像有些许人情,后半段尤其是子怡在地下室像猫一样被囚禁,配合吃饭做爱的快速剪辑和恐怖的背景音乐,成为一种痛苦的程式。

赤裸裸的活着,赤裸裸的死去。

用极为克制的表现形式,展现内容上极为暴力的血腥与性。

世间人之扭曲,不难理解。

【关键词】对战争的反思 VS 生而为人,难说抱歉

为什么人是扭曲的?

追根溯源,因为战争,因为日本人发动的战争,让天下所有人“行尸走肉”般痛苦的活着。你可将其看为战争的反思(比如陆先生的转变,片中两次“我了解你”,第一次陆先生确实帮了子怡的角色,第二次就把孩子打死了。当然跟说这句话的人和背景也有关系),但是再往下挖一层,本片绝不仅仅是所谓的对战争的“批判”。

我们来看看这场战争发动者的代表形象,即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人。一句话,他是个矛盾。他会说上海话,说的特别好,自称是上海人;但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临死前让剩下的儿子跑到俘虏营,一定要回日本去。他非常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愿意背弃上头的意思把陆先生放了以求孩子的平安,但是却把女人藏在地下,狂暴的施虐。他本来要把交际花掐死,最后念在她之前没杀自己,把她放了,最后死在这个女人的枪下。在菲律宾,美国人把他们称为yellow-skinned monkey,三十万(感谢豆瓣网友“凯”的指正)之众,昨天还信誓旦旦说要战斗,日本投降后便放下屠刀自己给自己修俘虏营,而美国军队只有一千人。最关键的,战败的他说,“原来我不怕死的,但是现在,特别想活。”程耳并没有指着这个日本人的鼻子骂,你是个罪人。你在咒骂这个人的同时,好像还能理解他的出发点,他有他自己所坚信的,那是他的人生。是他作为整场战争发动者的人生,是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人生。

片中所有人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都在为了活下去,在狭小的自己可以有一点点自由权的空间里,为着可怜的自己所要的,变扭着。

阶层不同,最后的结果都是相似的。死的死,伤的伤,心碎的心碎。

所以,陆先生踏末班车去香港,轻易的选择了沉默。

任何语言,与人生的因缘际会相比,什么都不是。

生而为人,命运使然,难说抱歉。

【关键词】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

陆先生片头就说了,“那些混在罢工人群中的恶人,你也不知道他要什么。他们不喜欢现在这些美的东西,好像目的就是要把这些美的给消灭掉。”这是整部片子的起头,也是整部片子的题眼。

程耳说,要是想懂这片子说了什么,看袁泉和吕行那对。

当吕行演的前夫准备接受戴老板的“邀请”,去云南谋个既有钱又安全的职位时,前排的女生不由自主的说,“这男生真渣,要演技没演技,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为什么袁泉会看上他呀?”

袁泉看上他,肯定是因为之前他们有着罗曼蒂克的故事。就像黑帮老大和交际花,跑腿的小弟和妓女,甚至日本人和妻子,之前都有好看的爱情故事。但是程耳很狠心,他直接拍的就是消亡,不给你看一点点浪漫。

罗曼蒂克,即指一切美好的东西。消亡,就是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名句,“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整部片子,就在毁灭那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让漂亮的女人被蹂躏,让有爱的情人分离,让可憎的面目显露,让卑劣的品行暴露,把人都磨成命运的傀儡,最后一声叹息。连叹息都没了声音,只能徒劳的举起双手,过检,前往另一处可能的家园。

生在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苦楚。吕行演的小角色,最后朝袁泉演的大明星鞠了一躬,鼻子是酸的,却还苦苦的笑了下。那刻,你会原谅他。他也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即将淹死在更佳混乱的潮水中,好不容易趴上一片叶子,他也要活下去啊。强撑着,和大明星在一起,戴老板还会让他们有戏演么?逞英雄容易,过日子太难。

战争是生离死别,活脱脱没了人行;当下,是反全球化的浪潮,不确定和中产阶级焦虑。

如果不能打破命运的禁锢,就只能被命运禁言

【关键词】七分,因为有我非常不喜欢的地方

打开天窗说亮话。

第一,我非常非常不喜欢章子怡所演的交际花在车上被强暴的过大尺度的镜头(此处特指一个半秒钟的裸露镜头,因为前段剪辑的冲击力已经很强了,没有这个镜头也丝毫不会影响整体效果)。这种大尺度的性是否有必要?还是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现?毕竟每分每秒,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都有女性在被侵犯。我不觉得这是最高明的表现手法,相对于后半段吃饭做爱的快剪,这段的表现,真是太草率了。

第二,人物关系,黑帮是根,其他都是树上的枝。主要围绕的是葛优、章子怡和浅野忠信来描写,但是三人的戏份又不够撑起全片。对于人物的刻画,能不能再完整一些。比如杜江那条线,后文完全没有涉及,就像是丢掉了一样,观感上就像是某个枝长的太大,极不和谐,又要把树干弄断似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好像又有点粗糙,所以片名中的“史”诗感是有所欠缺的。

不过,塑造这么多形象,能让人记住,尤其是大部分人物都留下能写小传的空间,还是挺厉害的(选角没话说)。

PS:多说一句双结局。谣传片子最后一个镜头是章子怡和葛优在香港相聚牵手。导演明确表示,没有牵手,只是看到了彼此。这是对于理解二人关系的重要信息。但是这个结局被剪掉了。

【12.12更新】感谢lol台湾代购(每次看这个名字我都想笑怎么办...)关于上下部的补充。

“导演表明有下部了,估计能不能继续烧经费拍要看这次票房了,口碑不会扑街,但是和流量们的粉丝比起来电影宣传差了些。

杜江那条导演说是唯一一条没有消亡的线,就让他们停留在『我养你』那个画面,童子鸡的后续他的书里有,消亡了,导演想留住一点不消亡的罗曼蒂克,之后一个航拍+白鸽童子鸡的故事就结束了。”

------2017年1月6日更新 我是偷偷承包二刷的分界线 -------

二刷感受之更正上文所写的两个缺点:

1. 第一点已经解决了(导演场的版本是我看走眼了么?有一个很夸张的背面臀部全裸特写,但是公映版本要含蓄很多,只有侧面)

2. 如果你能接受故事讲一半人物就消失再转接下一个人物,那第二个缺点也不是问题。这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与来回颠倒的时间线相比,倒是其中堪比欧洲联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对第一次看的观众不太“友好”。

评论区一些朋友希望我聊聊细节,提了一些问题也挺好的,我来聊一下个人想法:

以下问题均来自豆友“我要学做饭”:

1. 王妈介绍杀手片段的作用是什么?

王妈当着全桌人的面儿讲一稀奇事儿——这拉车的人才只拉车,不管你让他做什么,你让他拉车的时候顺便买布,他就买布,你让他拉车的时候顺便杀人,他就杀人,而且只收拉车的钱。

1.1 为什么王妈会当着整桌人面讲这个事情?

因为王妈想引荐杀手做陆先生非常贴身的小弟,这个位置对内对外很重要,自然要讲给所有人听;一是让众人对杀手感兴趣,二是让大家觉得这人挺“靠谱”的(为何靠谱看下一板块),三是相当于给杀手保底,以后大家见着都有熟悉感。

1.2 杀手这个故事到底什么意思?

小弟做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完全听大哥的话,而且嘴巴严实不惹事。你让他杀人他杀人,这是他听话;他说自己只拉车,不管你让他做什么,说明小弟根本不在乎大哥让自己做什么,只要是大哥吩咐的都是对的,杀人和买布一样,干的“正经事”就装没看见。

1.3 王妈为什么引荐杀手呢?

第一,是个人才;第二,也就是最重要的,王妈和杀手之间有“事”,男女之事。

2. 王妈摘下钥匙的镜头说明了什么?

王妈在门外已经中枪,但是观众看到的是,她走进来坐到椅子上,镜头拉远,观众看到王妈腹部的血涌出,同时王妈放下了钥匙。王妈是整个大家庭的总管,这个钥匙便是总管权利的象征,她放下,说明她结束了自己的使命,而且镜头语言是非常庄重的,充满敬意的。管家是家族里最为重要的角色,上上下下大事小情内外关系她都门儿清,她是家族的耳目和稳定剂,王妈作为家族的门面第一个被杀,说明事情要起变化了。

这个镜头之后接的是什么?接的是帮派小弟递给童子鸡钥匙的镜头。尽管并不是同一把钥匙,但是童子鸡的故事是整部电影里唯一延续的罗曼蒂克。这把钥匙象征着过去的秩序和美好的感情(当然此处的钥匙也是性的暗示,你们都懂)。

【20180902更新】有豆瓣鹅豆油问为什么王妈临死前在说完“粥咸重做“之后还有一个不重要的事情想不起来了?这个不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王妈是全片的信号,或者说是风向标。王妈死之前陆先生掌控上海局势,死之后日本人掌控。王妈之死是变天之意。王妈说这事不重要,其实是陆先生一开始以为日本人的事情不重要。但王妈在这个场景中一直闷闷不乐怀有心事,其实象征的是陆先生一直在思量日本人的事情,并不放心。王妈的表情已经透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处的台词用得比较写意,而非实实在在地说王妈有件什么事情想不起来了。

3. 日本人对猫的态度?

“你别吃我这碗,我给你弄。”豢养。可能猫的处境要比子怡的角色好点,毕竟还是自由的,想吃主人的鱼就能吃。交际花就是日本人完完全全的附属品,与猫相依为命。这是一只黑猫,每每动乱发生前,都有猫的特写,作为柔软中平静中的危险前奏。

还有两个点我比较感兴趣,和大家分享一下:

1. 女性形象:

本片的女性给的镜头大多是俯视的,男性大多是仰视的。仰视即支配,俯视即被支配。最明显的是袁泉和吕行那对,袁泉恳求这个男人与自己站在统一战线,但是男人选择了主动离开。给袁泉的都是俯视的,而给吕行的都是仰视的。

但是战后陆先生找到交际花时,导演特别给了交际花一个仰视镜头,旁边的群演头慢慢抬起看着交际花站起来。在那一刻,交际花再也不是过去的花痴、十三点、就管自己玩的开心的交际花了。在饭桌上,她说,“第一次试戏,导演就让我死了。你说这死了怎么演?后来我受不了了就问导演,你说我是怎么死的呢,是自杀的呢,还是他杀的呢?导演手上有剧本,但他却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她死了,可能她没有,可能她历经磨难活了下来。”一语成谶,历经千难万险活了下来,这就是交际花的命运。二刷听到交际花说自杀还是他杀那句一下就觉得戳人,她被什么杀死了呢?既不是自杀,也不是她杀,曾经的那个罗曼蒂克的姑娘被战争,被无由的因缘际会杀死。为什么交际花看到日本人在埋尸,手里有枪但没有开?第一,注意之前交际花递给日本人手帕的镜头。这里的手帕就是日本人在餐桌上给交际花拣起来的,交际花递手帕的动作是充满善意的,因为她心中还是有美好的,所以这部分解释了她为什么没有开枪。她本质善良,难以犯下恶行。但是这手帕后来就沦为擦血的工具,罗曼蒂克就此消亡。第二,交际花是懦弱的,她面对强暴自己的日本人无法下去手,所以日本人也没理她,抬头看看她拿着枪,就又低头挖坟了。日本人自以为自己了解中国人。但1945年,陆先生枪杀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日本人的儿子),让日本人大为错愕;接着交际花枪杀了日本人,她最终开了枪,所有人都因为这场赤裸裸的可怕战争而“成长”(改变),能够心狠下来,做之前不做之事,国恨家仇都在这两枪里。

片中其他的女性角色都是坚韧的:王妈的嘴是不讨喜呢,但是家里井井有条,她不在连饭都不好吃了。一个人担起一个家大事小情,看透世事变故人情冷暖,此乃性格之坚韧;袁泉演的大明星,明知时局动荡能攀戴先生的富贵,但是硬是要和自己不成器的丈夫在一起,知道留不成男人,嘲解一笑,让他走了,一言一行端庄大气,这是品行之坚韧;陆先生的老婆看起来弱不禁风还不受宠,但是面对卖国的二哥,扛枪崩了,没有半点犹豫,这是意志之坚韧。几位女性虽着墨不多,但都非常鲜活,很值得敬佩。

2. 有关服饰

一个很小的细节,我觉得很有趣,所以写几笔不深的东西。

陆先生的长袍有黑白灰三色。和男人在一起是黑色和灰色的,但和交际花在一起都是白色。独独与交际花战后相见,换的是灰色的行头。从前的浪漫都蒙了世事的尘土。交际花的衣服开头,不论是和钟汉良的角色跳舞,还是和陆先生以及日本人坐车里,都是黑的;但是独独与陆先生一集换了灰色。黑色的浪漫奢华没了,她脱下了明星的外袍,成为千千万万“慰安妇”中的一个。执行枪决时,她的衣服是白色。百炼成钢,她获得了完完全全的新生与蜕变。

杜淳演的杀手在枪决前特别说,要一套军服,枪决日本人,已经出离家仇,是国的审判。

【我喜欢的评论】专门开个楼,给大家搜集一些我个人觉得有趣的评论(知道你们不会翻楼)

消亡雨不歇:就是想说章子怡在车上那一段,我觉得没有什么所谓的必要与否,事实就那样存在着,她就是这样的身不由己,就是这样的在乱世中存在着,不止一个,那么多,那为什么不可以将它赤裸裸的展示。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反常规男女主戏份和配角戏份不相上下的,虽然肯定会造成一些人性格不那么完善,但是这样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大格局,没有在讲谁的故事,讲的是这个时代,每一个人物后面千千万万相似的人,而且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对于人物的刻画,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已经足矣。

TheAnglesWept:里面有很多致敬啊,导演的迷影情结呗。 车里强奸《美国往事》;车站枪杀、稻田地杀人《教父1》 ;结尾浅野忠信死之前叫孩子走想起《美丽人生》;密室做爱想起大岛渚和金基德;风格闪回、安静下其实暗流汹涌、配乐、恋足癖都很昆丁。个人看法。

Philory :

影片开头的周先生或对应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

据说受杜月笙邀请晚上去其府上赴宴,进入杜宅后,汪寿华即被杜月笙指使手下四大金刚芮庆荣、高鑫宝、马祥生和叶焯山等人打昏后装入麻袋,残忍活埋于沪西枫林桥。汪寿华牺牲时年仅26岁。

时隔22年,上海解放前夕,参与杀害汪寿华的凶手芮庆荣和高鑫宝已于此前相继离世;杜月笙逃往香港,而另两名凶手马祥生和叶焯山在上海有产业没有离开,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被共产党逮捕报复,在枫林桥汪寿华的遇害地点举行万人公审大会,马祥生和叶焯山二人被执行枪决。远在香港的杜月笙在报纸上看到马祥生和叶焯山被处决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不久便死于香港。

【后记】这是属于我们的集体记忆

点映场后,程耳是以这句话做结束的,“电影是拍给坐在漆黑电影院一起看片的陌生人的。因为电影,让我们能有交流和对话的机会。这是电影最大的意义。”

每一部电影,都在创造群体的回忆,也在创造新的自我。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能引起反复遐想、有韵味的电影。

他不完美,他很特别。

Wasted Time。如果此生注定要浪费,还是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吧。

附两个信息贴:

1. 豆瓣十城点映观众提问汇总贴:

//site.douban.com/movieclub/widget/notes/191986319/note/596750525/?from=gallery

2. 果麦文化主创微信直播答疑实录: 微信链接太长,身为强迫症的我无法容忍。所以摘录了一点重要问答。 2.1 提问导演:电影里对于情欲的演绎好像都挺残酷的,奴役、偷情、背叛、消亡,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 程耳导演: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其实也不尽然都是这样,譬如说像童子鸡和霍思燕小姐的这一段,我觉得就是很浪漫的。只是说我们在表达的语汇上可能略有差异。譬如说这个童子鸡对霍思燕表达爱慕的方式,他是说:“我上瘾了,一直想弄。”我觉得这反倒是一个说“我爱你”的另一种方式。包括他最后说“我养你”,这也是一种更有依靠、更有责任感的一种回复,所以我觉得也不尽然,但是我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爱,谢谢! 2.2 提问导演:为什么一直重复小六和渡部性爱和吃饭镜头? 程耳导演:我个人的考虑是,在那样一个极端的环境和极端的社会背景之下。在那个很狭窄的空间里好像也就剩这两件事情可以做——吃饭和做爱。从另一个角度上其实人生赤裸,最后需要吃饭,也需要做爱。通过这两件事情我觉得可以很集中的体现出人性在那个极端环境下的扭曲和撕扯。嗯,当然也有所谓食色性也这样的考虑,谢谢! 2.3 提问导演:请问会有网上说的“3小时导演剪辑版”放出来嘛? 程耳导演:无法公映的版本是没有意义的版本。

PS:有朋友豆油问我是不是专业写电影的,不是,以及我这文章哪里像专业的(破涕为笑脸)。

有这么多人看真是吓着我了,你们已经帮我完成了我的人生理想,幸亏我还剩28个。

今年拿到的赛人老师的新书上写了“像由心生”四个字(这里的像是指影像,不是指相貌的原意),这篇影评我写的是我个人基于我自身经历非常非常主观的感触,所以确实有些隐晦,如果您也喜欢,可能是因为我们有着相似的过往。毕竟,我们写影评读影评,都是在找自己心里的声音。

承蒙喜爱,若有不当之处,望您见谅。

 3 ) 风暴来临前,他们合奏最后的交响

想了想,《罗曼蒂克消亡史》大概是12月院线最会吊胃口的新片了,几款预告片藏得严严实实,除了是民国年代发生在上海的爱恨情仇,几乎没透露任何细节信息。之前看网上有个帖子分析解读了半天,说得有模有样,看完电影一对照,全猜错了。

设计台词:“告诉你吧,全猜错了”

这是一部很需要后期解读、也很容易被过度解读的电影。还好映后有跟导演程耳一小时的交流环节,澄清了很多本来可能误会的细节。比如片中上海话里掺杂普通话,是因为沪语本身无法发音,起初我还以为跟很多浙江方言一样,普通话都可以用白话念呢,原来导演并无深意。 所谓罗曼蒂克的消亡(英文名直译是“被浪费的时间”),在片尾呼之欲出,指代一个时代的告终。故事跨度从1934讲到1949年,消亡的是什么不言而喻。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把背景放在民国,银幕和荧屏上演着一场场盛大的民国时装秀,供人舔屏并追忆着。

典型的民国建筑和穿着

但归根到底,这些作品多是把现代戏改头换面搬到民国,为图个创作自由,很少有将这个时代和它的独特风情作为叙述本体的,因为那样一来,反而容易犯禁。从这一点来说,《罗曼蒂克》是有勇气的作品,程耳也是个有追求的电影人,他要讲的就是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 虽然被刻意打乱了时间次序,并藏起了很多过渡情节供脑补,《罗曼蒂克》并不是一个难懂的故事,或者可以说,它是很多个互相有关联的小故事组成的集锦,这里有心狠手辣的黑帮大佬,随心所欲的交际花,作风古怪的车夫,遭受冷落的姨太太,婚姻破碎的电影皇后……他们合奏了一曲交响。

群星荟萃,演绎民国群貌

那真是一个值得我们缅怀的时代。那时候讲究仪态的优雅而重于生命,人跟人的交往保持着距离和分寸感,人人都有高度的情绪克制,在最震惊的变故面前也绝不失态,并且做什么都不失一份仪式感。 通俗来讲,就是整部片的逼格很高,这份高逼格,跟主题是相得益彰的。因为对逝去憾叹,更需要放大放慢了来品味。只见有身份老大姨太影后是这样,开车的、跑腿的、甚至中枪就死的龙套,也是这样。

人人都非常讲究仪态

吃个饭,谈个判,杀个人,甚至搓麻将喝茶闲聊天,都感觉是端着的,时刻有社交礼仪在支撑。他们呼吸的每一口气,走的每一步,直到死亡降临的前一刻,都要浸在端庄静好里。 这大概是死者篇幅占比最多的电影之一,因为那些画面都经得起端详,值得停留。有时候逝者的特写在银幕上十几秒,也有时候一个镜头摇过去,满屋子横七竖八躺得很讲究的尸体,让人脑袋里一下子蹦出暴力美学四个字。

每一次死亡都伴随着暴力美学

程耳的作品不多,从1999年的《犯罪分子》,2007年的《第三个人》,2012年的《边境风云》,再到这次的《罗曼蒂克》,每一部都是亲自写剧本亲自导演,每一部都要打磨上好多年,每一部也都有着同样浓烈的个人特色。 他是个实打实的作者导演,跟如今华语圈里许多什么热就拍什么的工匠,是天平的两端。在如今的中国市场环境里,这样执拗的从业者是稀缺的,值得保护和推崇。往大了说,自有电影以来,真正的电影艺术大师,也只可能从这个群体中诞生。

程耳的上一部作品《边境风云》给我的印象很深,那种“人人寡言高逼格”的叙事风格,跟同类型的国产犯罪片截然不同,让人欣喜。而民国黑帮题材,与之更匹配,可以玩得更嗨更溜。对那个似乎遥远而不太远的时代,当代人存在一种规矩森严的想象,去年徐浩峰导演的《师父》也迎合了我们这份想象。

去年的《师父》中同样规矩森严的民国风貌

不敢说所有人身处其中都会舒服,但呈现在视觉银幕上确实醒目。大量精确的对称,均衡完美的景深,各种华丽的三等分,每个角色都能在银幕正中央大放异彩一段,每个两人对话场景都是悠长而布满张力的重头戏。这哪是电影啊,这是为强迫症专门准备的影像艺术展啊,太享受了! 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对不起,帽子摘了,手举高搜身,画面的神圣感一下子崩溃了,他们典雅自持的仪式感,也跟罗曼蒂克一样,烟消云散了。导演很聪明地没有在这一段多停留,葛优举起双手,字幕也随之出现,一份恍然若失的惆怅溢满了银幕,一个时代终结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你曾叱咤风云还是默默无名,都难逃蝼蚁的命运。

无论上流还是底层,谁都难逃命运

这不是你经常能在院线看到的华语片,独特的风格使得每个人都难免对此浮想联翩。我去的那一场映后交流,观众发言五花八门,有人说,谈判戏一定有《教父》的灵感,有人称它是一部《花样年华》风格的《美国往事》,还有人指出跟《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相似之处。 至于我,首先想到的是昆汀的《无耻混蛋》(很巧的是看同档期的另一部片也想到了它,但愿不是我太迷恋昆汀的缘故),主要源于拼盘式的卡司构造,以至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次之分。

本片与同样卡司拼盘的《无耻混蛋》有相似之处

作为卡司头牌戏份丰沛的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在很多重要事件中也是缺席的,另一方面,童子鸡小哥、影后的烂演技丈夫,甚至跟交际花共舞一曲就消失的某客串大牌,都得到了他们应有的注意力。某一时刻里,他们都是主角。

电影皇后与她的丈夫

林林总总的大小人物,拼出了一幅乱世里的华丽众生相,很多角色的命运是被悬置的,但时代的面貌完整了。映后还聊到了片名的甄选,可惜没轮到发言,否则我一定要说,如果不是《黄金时代》这个片名让人用过了,拿来给这片真是再合适不过呢。

 4 ) 你的罗曼蒂克消亡在何处?

美好的东西,要是撕碎了给人看,便成了悲剧。

上海,一直是一块上好的幕布。
做过十里洋场,做过孤岛,有百乐门,有张爱玲,有阮玲玉,有杜月笙,有金嗓子。

家国破碎的背景下,大小人物都仓皇失措,命运飘萍。
罗曼蒂克更是只有去死的命。

吴小姐的罗曼蒂克死在丈夫戴上帽子,以对一个妻子不该有的礼貌,点头告别那一刻。
戴公馆对于乱世里的女人来说,是一个好去处,有钱有地位有人保护。
但也是一个女人爱情的坟墓。
从此以后,活着比罗曼蒂克重要。
演了半生戏,在镜头前,你有剧本,在生活里,你看不见前面,你只能往前走。

老五的罗曼蒂克死在那一通来自陆先生的电话。
男人并没有耐心,或者是没有必要,听完你的问候。
要伤透一个女人的心,用不着刀枪,冷漠就足够了。
老五还是打算替陆先生办这件事,成不成功,不重要,重要的是,陆先生吩咐的事,得办。
临死前唯一的温暖,大概就是车夫的那句责备,你来干什么,回去!
回去也是伤心,又何必回去?
车夫和老五之前有无情愫,故事里没有展开,但从老五中枪的时候,车夫的表情来看,他们之间也是有一段罗曼蒂克的。或许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经消亡了。

小六的罗曼蒂克为期最长,却死去得最早。
大概从嫁给王先生的一刻,就已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她滥情,上许多男人的床,热情也是薄情,大概对陆先生有过一些自己都知道是花痴的希望,但陆先生一句话也断了她的念想,我要照顾的人太多,里面有你,但不只有你。
赵先生在小六心里,没起过什么波澜,两个人或许都是逢场作戏,只不过,他们是演员,不是导演。演员的命运,总是掌握在导演手中。
好在,王先生和陆先生还对这个难缠又不听话的小六,保留了最后一丝温存,让她走,不让她死。
但可惜,陆先生的妹夫渡部,大概是在天天扮演上海人,伪装幸福的身份里,压抑了很久,把自己的某一部分逼疯了。
杀赵先生,杀司机,在两个尸体的注视下,强暴小六,无非是一种发泄,既然疯魔,就疯魔到底。


囚禁了小六之后,吃饭,做爱,两个人都痛苦。
痛苦得并不是当下的处境,痛苦得是两个人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是男人的玩物,无论多么精致,对男人造成威胁了,都会被毫不客气地丢弃。
一个是战争的工具,无论地位多高,有多大的功绩,在整个国家的野心里,也只是一枚棋子。
两个儿子,一个妻子,也成了他的棋子。
渡部的罗曼蒂克,死在了他踏足上海之前。
既然是战争棋子,他早已经没有了罗曼蒂克的机会。
唯独在最后要掐死小六,终究还是放弃的时候,大概是闻到了心底残存那一丝罗曼蒂克的味道。
最后,死在小六的枪下,也算是某种死得其所。
倒也是一种罗曼蒂克。

陆先生妹妹的罗曼蒂克死于丈夫渡部最后一次仓促而又未成行的爱抚里。
那大概是仅有的一次真情流露。
渡部对两个儿子是天性流露的爱,对于妻子,却一直保持着冷漠的距离,因为他是间谍,他是工具,他是插进上海的一把利刃。他有自己的榻榻米,自己的猫,做给自己吃的饭。而这一切,又哪里是一个置身事外的妇人能知道的呢?
临死前也不知道真相,大概就是对她唯一的安慰了。

处男小弟的罗曼蒂克本应该安放给乡下的相好,却意外给了凉薄又善良的妓女。
乱世里的一句,我养你,让妓女笑了,疼了,也心软了。
至少在故事里,小处男和妓女的罗曼蒂克还没有消亡,又或者是在消亡的路上。
谁知道呢?

陆先生的罗曼蒂克,死在了一家被屠戮殆尽的枪声里。
任你再大的官,再高的权势,家人始终是基石。基石不在了,心就不软了。
杀人诛心,这个道理,陆先生比谁都明白。
所以,在战俘营,让间谍渡部远远地看着,杀死渡部的儿子,自己的侄子,渡部彻底被摧毁。
而陆先生自己,其实也早已经被诛心了。

等到繁华落尽,上海沦陷,只手遮天地大佬,也只能孤身一人,像个普通旅客一样,脱帽,抬手,接受安检,接受命运的嘲弄,接受茫然未知的前程。

 5 ) 废笔即败笔:《罗曼蒂克消亡史》消亡得并不浪漫

在不知道程耳是谁的前提下去看了《罗曼蒂克消亡史》,看完后我记住了程耳这个人:一个有野心的人。

给电影打出四星以上的观众,褒奖的多半是程耳的野心——他的剪辑、他的摄影、他的叙事风格,甚至连带电影原声,切割开来似乎都有强烈的风格。阅片无数的影迷一定能从中看到昆汀塔伦迪诺,看到姜文,甚至再说开点,看到《教父》都不为过。再加上故事要表现宏大时代下的芸芸众生,说程耳要拍黑帮里的《红楼梦》,也许都是他野心的冰山一角。

在我刚踏进电影院,看到前十分钟陆先生(葛优)杀人的戏时,我也是这么想的。葛优就好像一锅火锅的汤底料,他不差,电影也不会差——观众们买的也是这个账。“陆先生”这个角色,有《让子弹飞》里“吃着火锅聊着天”的轻巧架势,有《天下无贼》里阴森令人恐惧的黎叔气场,再加上一点《夜宴》里的王者气派,长了头发的葛优演的是过去所有角色的总和——总的来说,信手拈来,不出意外。

然而,当两个混上海滩的小哥开始聊二十岁前性生活时,程耳的野心就开始破功了。好像一个刚刚搭好的钢筋架子,瞬间就被架子旁的泥石头砸烂。前面架子里的几个人物都蛮好,葛优(陆先生)、浅野忠信(妹夫)、闫妮,大咖们给足了戏,本该好好铺开一卷生动的黑帮家族生活,程耳却用来让两个小人物聊天,而且在“二十岁前破不破处”上聊那么久,听不惯上海话的人一定疯了——有什么好聊的,不是三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么?

接下来还是杀人,前面讲了大人物杀人多凶狠,这里讲小人物杀人也多不留情。小人物(杜江)从乡下来,第一次杀人就不眨眼,铁锹锹出血来,淡定地回头继续聊性生活。按照这种逻辑,这个来上海滩要闯一番事业的小人物应该在后面很“来势”才是,结果没想到后面碰到个妓女(霍思燕)他就结束了。

他去哪了?妓女去哪了?他们是不是永远幸福地在一起了?不知道。观众只知道,这两个人物莫名其妙“消失了”。然后航拍,表现小人物生活的大时代,给他们的消失来点罗曼蒂克的悲凉。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条废线。




再列举一条废线:

当戴先生的老婆(章子怡)出走后,戴先生看上了沪上一大女明星吴小姐(袁泉)。这里发生了一段长长的插曲。

程耳从吴小姐和她老公演默片的戏开始拍,怎么演戏,怎么讲戏,对比吴小姐老公多无能;然后吴小姐老公出轨了,吴小姐要救他,于是跳坑了去找戴先生;然后戴先生设计让她老公跑了,她成了“抵押品”,最后吴小姐就成了一个无奈的废物,走进了黑帮家族。

粗略一看,袁泉的这条故事线比前面杜江的要清晰许多。程耳的野心是用她来做一面镜子,侧证戴先生的手腕、王妈的八面玲珑、她老公的无情无义,表现大时代下“大人物”(大明星)也不过如此命运的黑暗隐喻。

然而这样设计好的故事,当我们期待吴小姐进入黑帮家族后能产生一点化学作用时,她的存在却又变得轻描淡写,以一句“我喜欢上海,所以喜欢上海菜”匆匆收场。她和后面的故事没有任何关联,她在整条线上又变得无足轻重。

到最后,观众们记住的是什么呢?不是袁泉的强硬、为爱情的执着和在命运前无奈流下的酸楚泪水,而是她和王妈(闫妮)对戏时代导演说出的一句话:“这是艺术片,我们也不懂导演要说什么。”

狡黠的程耳用袁泉做了一个“拖”。在这里他和观众提前打好招呼:你们可能看不懂,要到下个世纪才看懂。观众傻呵呵地笑,却忘了导演在镜头背后冷冷地揶揄。——那种充满野心的自嘲并不是真正的交流,而是谦虚伪装下的自以为是,铺好一条退路还带着暗讽:

“真的是我不好吗?不,是你们太弱。”




当然有观众要承认自己的弱。是的,我们还不知道电影可以这样拍,程耳创造了一种风格。当你观看《罗曼蒂克消亡史》时,你很容易就能感到:镜头背后的人有太多要用的技巧。对画面、对台词、对音乐、对剪辑、对演技、甚至对电影本身的理解,那个镜头背后的人都要用尽全力告诉你:他懂电影,而且他无所不能。

正是这种用尽全力的付出(卖弄),让他在讲故事上分了心。你看完一条故事线,又看到一条故事线,一个故事讲完了,还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之间没有强有力的关联,也没有特别完整的逻辑贯穿始终。但你能感到,许许多多的人物在用几乎均等(分散)的力量去展现“命运”——甚至连浅野忠信家的猫也给了一个特别长的特写——这样的均匀分配最终瓜分了人物的力量。当故事结束时,你回想起来葛优,竟然是一种全场面瘫的表情贯穿始终,如此浪费。更不用谈闫妮那苦心研习的上海话,韩庚抱着章子怡的脚啃了又啃,还有杜江握在手里的钥匙和妓女对他的脸擦了又擦……他们如此华美,却如此“无用”。

野心颇大的程耳要用许许多多的人物来表现时代,但当许许多多的人物讲完自己的故事时,他却总没有办法好好收场。导演给出的解决方案十分仓促,或是毫无预备的航拍,或是毫无预备的时间线切换。当葛优最后站在倒塌的家族大院门前时,你无法感到人物在时代面前的无力和苍凉,因为前面蓄势待发的力量早已被航拍、分叉的故事、不断快进的时间线分割光了。就算一个人要到最后用力说点什么,也都说得软弱无力。

浅野忠信几乎是片中塑造最好的人物了,但就算是这样一个好角色,最后也难免被炫技坑害。当他在战壕里用戏剧“Fourth Wall”的方法讲内心戏时,前面蓄积的所有沉默、隐忍都瞬间崩塌,他的角色力量也随之土崩瓦解。而观众如我只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什么,你现在才告诉我你演的是《纸牌屋》?”




当我和朋友走出影院时,她不无失望地说,这部片子真如其名啊——The Wasted Time。一部解构主义的电影,在中途开始放弃解构,慢慢拼成一个庸俗而支离破碎的圆。

如果我们在中途就接受了这是一部风格极强的电影,我们当然期望导演能好好地藏住力量,把解构进行到底。但当故事过半,浅野忠信的戏份越来越突出时,我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前面都是在浪费时间,而这里故事才真正开始。它越完整,你就越失望;下半场的跑步越快,你就越感到上半场的等待早已成空。

在一个分散的故事面前,再多的炫技都是无用的技巧。最后我们带着“The Wasted Time”的失落离场,太多废笔的消亡,并不浪漫。

 6 ) 一点也不浪漫,又何谈消亡呢!

一 在看《罗曼蒂克消亡史》前,有工作人员强调,这是一部前所未有“以前没有见过”的电影。虽然之前就对此片期待爆棚,但听到这句话马上就正襟危坐了。看片的时候,袁泉在戏里也用一句台词围追堵截,“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里外夹击,以至于我看完后夸也不是不夸也不是,说好也不好,说不好看着外表似乎也很好。作为观众,我就被如此这般双重绑架,服! 电影点映完,观众们一片称赞,除了“美术摄影很棒”一个点夸得言之有据外,那些套话都是虚的,没有几个人真正说出了个所以然来。其实,看完后认真琢磨,这部电影一点也不让我服气,因为当我慢慢把电影传达出来的碎片拼凑整理完,这张拼图背后什么也没有。 站在豆瓣一群四星五星的评价里倍感孤独,因为我觉得《罗曼蒂克消亡史》一点也不浪漫。以下仅供探讨。 二 那就从几个点单刀直入来讲讲。 相信很多人在看前就听说了电影的别样结构和剪辑手法。电影打破了线性结构叙事,将N条线(我也数不清)串在一起。这样的结构和剪辑有特色,却太散。诚然,全世界的新浪潮导演开发出各种结构,让普通观众看不懂的比比皆是。可但凡在新浪潮里被称为范本、被赞优秀的,都有一个特点,形散神不散。导演想讲的内核要强硬有力,故事是电影的外表,再乱只要内核不乱都没问题,喜欢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朋友一定会对这一点有感触。《边境风云》是有硬度的,然而,我并不知道《罗曼蒂克》的硬度在哪里。 《罗曼蒂克消亡史》故事分三个部分,罗曼、蒂克、消亡史,讲了一个罗曼蒂克消亡的经过,其实体是旧上海黑帮的衰亡。电影一开篇就在用剁手戏来强调黑帮背景,整个电影就完全洋溢在杀杀杀的血浆节律里。可是,用杀人来衬托黑帮很平庸吧?一个只知道杀人的黑帮衰亡就衰亡了,何谈浪漫,又有什么可缅怀的?在国仇家恨之中,黑帮老大的魅力在哪里,只靠葛优摘、戴一下礼帽吗?人性又在哪里,浅野忠信怎么轻易就让陪伴多年的妻子狗带了,如果我是纳粹,我会轻易去伤害亲人吗,即便伤害是否也要有所纠结?《教父》堪称史诗级,对比一下看看人家老外是如何安排情节的。 章子怡变成一个性奴,是想说一个小女人面对大时代的脆弱,还是普通人面对强权逆来顺受的人性使然?很难说明。因为章子怡角色的前期风情、神采并没有建立起来,没铺垫够,以致这个角色前后所营造的落差和冲突不能说服我。除了章子怡,所有角色也都没立起来,原因皆类似,只有浅野忠信迷迷糊糊成了第一男主,可这个第一男主角当得实在憋屈、莫名其妙。这样处理故事,我甚至认为,是对浅野忠信这个演员的不尊重。 既然是群戏,可群戏不出彩。站在观众角度还是那句话,这些人作为戏里的人物,如此没有人味儿,消亡了就消亡了,有什么值得观众去同情吗?《哈姆雷特》是怎么表现哈姆雷特的悲剧的呢?先竖立形象,再建立悲情。怎么营造戏剧冲突都可以,也不必必须借莎士比亚比葫芦画瓢。但千万别说因为是群像戏,所以篇幅短,讲不清。上周刚看完《阿拉伯的劳伦斯》,那位把劳伦斯逮住并摸他乳头的土耳其军官,寥寥几句台词、几声咳嗽,形象就很生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买魔杖前路过的酒馆里,一个镜头诸多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镜头信息量很大。《指环王》也有类似的戏。 篇幅所限不是人物刻画不到位的理由。抓住人物精气神非常考验文学能力。很多国产片镜头废,就是因为没有信息量,其中剧本差是主要原因,剧本只关注主体,忽视了陪衬的价值。比之哈利-波特酒馆戏,《西游-三打白骨精》里也有个做工精致的酒馆,就显得空洞、乏味。比之韩剧、英美剧满满当当的房间,中国现今家庭剧那种空旷的屋子一点生活气息也没有,非常让人出戏。 人物没立住还则罢了,很多人物还会半途消失。之前聊《红楼梦》也曾说过多姑娘,出场只有三小段,她的形象相当生动,她在第三场宝玉晴雯生死别的戏里彻底完成作为小说一个小人物的使命,之后完全消失,在她的女性光辉下,王夫人等主子们理应自惭形秽。假如《罗曼蒂克消亡史》杜江夫妇的角色不可或缺,我并不认为他们在消失前已经完成了他们该发挥的使命。《罗曼蒂克》似乎有意想建立一个类似红楼的秩序,主角们相继消失,故事越靠后出场人物越少,消亡嘛。可是红楼的秩序是一个秩序,《罗曼蒂克》是混乱的,没有形成一个秩序,杜江夫妇消失得非常不典型,只能算废笔。 除了人物的废笔,还有镜头的废笔。比如吃鱼的猫,前期有相当一段戏来表现浅野忠信喂猫的戏。可是后来,这只猫虽未消失,在两个远景镜头出现了,但近景和特写再也没有出现过,猫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镜头没有后续的呼应,只能成为废笔。 再说床戏。没特点。空洞。淫而无光。这里的光是光华的意思。什么是光?库斯图里卡《地下》开篇,男主角给裸体女人肥硕的屁股沟里插了一朵红花,很情色,恶趣味,可是多少男人都会吃“在女人屁股里放个兔子尾巴什么的”这一口?恶趣味背后是文学的荒诞感,情色也是基于人性之光而设计的。而电影里的这几场床戏,平庸至极,简直浪费了章子怡的表演。 故事是外壳,摄影美术是外壳的外壳。内核主题却是大而空的。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不知道。所有的有关时代的浪漫都要靠我自己的民国情愫、对旧上海的神往、对那个时代的想象而建立。但如果我是个老外,我没有时代、上海的背景知识和情怀,的确有点理解无能啊,这些人为什么平白无故就想杀人,浅野忠信为啥平白无故就爱上了睡子怡……因为,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里,当我来判断一部作品好坏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自己抽离出来,不被自己的背景知识影响,然后再去理解去揣测,那样想的通才是真的通。 还有,时代会在每个人身上打下烙印,我们的故事只需要讲好每个人的故事就好,要强调时代,最好要用高度艺术化的方式去强调。可惜《罗曼蒂克》高高在上、俯览众生的上帝视角还是不高级。 三 其实,很欣赏程耳,他似乎并不愿意面对媒体,如果有可能,真的希望和他坐下来聊聊。《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个很棒、非常有戏剧感的名字,还有梅林茂的谱曲,还有他打动诸多大咖的牛逼剧本,还有他的短篇小说集。此外,他在影片里高速的大俯拍镜头、压抑阴郁的色调等,都是他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 比起其他国产烂片的导演,程耳明显是在生活里读书人一挂的,且读的不是张嘉佳《全世界》也不只是电影史,可能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这样的严肃文学。电影里有一场戏非常棒,浅野忠信和章子怡在车上的戏以及前后几段,依靠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杀与不杀的犹疑,人物从表情中透露出的心理转变可谓精彩,非常具备文学张力。 假如这部作品真如我判断的,并不好,那么,《罗曼蒂克》不好不等于程耳不好。至少,一个艺术家失败了某一部作品,远比一群平庸之徒自认为成功好多了。(载于自己私人微信号thestylus) +++++++ 二刷后补,我看了原小说还看了原本,观感提升不少。但居然好多人指责我不懂?!!什么章子怡被毒哑了,杜江是葛优小时候,章子怡狐狸精,黑人问号,你是片方派来的卧底吧,故意这么引导?你去看一万遍,里面有一句提到这些了吗?我问了那么多傻逼问题,就是在说导演什么都讲了但什么都没讲透。黑猫戏很好啊,我没否定,我只是说黑猫戏没有呼应。我说淫而无光,的光,是导演对这个戏的设计灵感,谁特么让他把囚禁戏拍美了?还有那美美美的配乐,一点上海感也没有,谱得精致,用得不好。别扯杜月笙、黄金荣,哪只眼看到他们了?我赞成联系上下文解读,可不赞成过度脑补,创作者不急你观众倒是很急啊。不是说了吗,派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电影里的下个世纪不就是我们吗!所以别再私信骂我了。还是短评那句话,这部电影就是一《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拼图,每一个碎片都做工精致。但唯独嘴巴笑的那一片丢了。作者你不敢面对1949年。既然丢了,我当然不会给五星四星了。

 短评

电脑上补看了它,确实不同凡响。程耳刻意保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难能可贵。

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做作极了,但是我喜欢。反正漂亮的电影做作一下跟晴雯撕扇子感觉差不多,再怎么胡搅蛮缠也是赏心悦目。喜欢最后一枪崩了大儿子的戏码,足够狗血,足够豁得出去

1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年度华语最佳,这句话我准备好一年多了!

13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拿腔拿调,乱世浮生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看开头准备打8分,看完结尾只想打6分。摄影不可谓不强,配乐不可谓不好,导演风格不可谓不突出,但人物塑造、表演和叙事都有很大问题。这么风格化的作品,一旦内容撑不起形式 ,就会让人觉得很装。当然,还是期待程耳的下一部。

19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最难得的是这么多大牌在里面看不到明星只有角色。

23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内地电影少有的可以称为“导演的艺术”的作品。像失神的昆丁,像疲软的姜文,总之不是恰到好处的状态。反复的高潮错置和间离效果都不是故事的内在需要而是导演个人的恶趣味。招招精彩,却满盘皆输。这是拍给知音的,但,不好意思我是正经观众。

2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这电影每时每刻都能读到导演的潜台词“这镜头牛逼吧?……这镜头讲究吧?……”

26分钟前
  • 梅花牛
  • 推荐

三星半,风格成为本片最大的特点,各个方面都在促成这种风格。浅野忠信那条线过于突出,无论是表演还是情节设定,都有意外的惊喜,使得我即便对之前有些碎片的处理以及剪辑有不满,都会暂时忽略他们,而在最终随那几下变化而获得足够的满足。而影片在细节上的用心和呼应,都让这片更有得聊。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平日里只能用用路边摊的劣质包,有一天突然收到一份一直摆在高级商场玻璃橱窗里的高级货,心情着实雀跃不已,足以让人开心好一阵子。

3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禁室培欲系列之深夜食堂😳...

3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乱世里的众生相,浮生中的千面人。杀不尽的人,老陆如鱼得水渡部善恶莫辨;做不完的爱,蝴蝶年华付水小六俨如走肉。相互对称的时间叙事,任意妄为的黑场剪辑,一场嚣张极致的情仇纷争横跨时光的渡河。不爱一座城就不爱那里的菜,不爱一个人就将恩义斩尽杀绝。命运盛宴杯盘狼藉,来一杯鸩酒,饮尽深情。

4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浅野忠信表现最好,是真正的主角。打乱时间顺序、多处黑屏,太多有意思的桥段了,程耳有野心、有才华、有想法,他在拍中国版的《教父》,融合了杜月笙的传奇。说是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是“上海往事”。王传君和杜江的部分好看、浅野忠信和章子怡的车震好看。说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不就是我们吗?

47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罕见的华语商业片佳作。一出史诗量级的,无主角又个个是主角的精彩群戏,构成上海一个时代的面貌。演员都很棒,浅野忠信尤其印象深刻。倒叙插叙的结构很厉害,几段剪辑妙笔构成剧情反转高潮,太震撼!几处高处俯拍摄影很棒,梅林茂大神作曲的音乐非常牛。期待3.5小时导演剪辑版。四星半,需二刷细品

5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很奇特的观感,像在看《黄金时代》《一代宗师》《枪手》《禁室培欲》…借用电影里袁泉的一句台词:“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

5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喝茶

58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影片里的男性角色,都像兽,虚伪的,奸诈的,阴险的,残暴的,油腻的,权欲的,世俗的,激进的,蠕动的,匍匐的,各式各样。而女性角色,是贞女(袁泉)、烈女(钟欣潼)、豪放女(章子怡)、玉女(松峰莉璃)、欲女(霍思燕)、玲珑女(闫妮)。充满猎奇性,是好看的电影。但距离好电影,却一步之遥。

6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我要疯了疯了!!!脸盲看这样的片子真是找虐啊!!!感觉男人都长一个样,女人也都长一个样!!!谁把谁杀了谁把谁睡了完全看不出来啊啊啊啊啊!!!我真的气疯了!!!!

1小时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2016十佳#暴力美学和迷影情节大概来自昆汀,风骚含蓄的调调和音乐肯定对着王家卫;程耳自己的风格大概是神出鬼没的拼图型非线性叙事,这次命题更大,所谓大时代的车轮下的各种爱恨情仇。摄影对弱光的精细捕捉实属罕见。碎片化后史诗格局因果倒置乃至浮动,恰是如今认知和想象历史的途径。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这有什么看不懂的?是没读过书还是没上过学?

1小时前
  • Mr.Tá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