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定理

科幻片英国,罗马尼亚,美国,法国2013

主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梅兰尼·蒂埃里,大卫·休里斯,卢卡斯·赫奇斯,马特·达蒙,蒂尔达·斯文顿,本·卫肖,桑吉夫·巴哈斯卡,鲁伯特·弗兰德

导演:特瑞·吉列姆

播放地址

 剧照

零点定理 剧照 NO.1零点定理 剧照 NO.2零点定理 剧照 NO.3零点定理 剧照 NO.4零点定理 剧照 NO.5零点定理 剧照 NO.6零点定理 剧照 NO.13零点定理 剧照 NO.14零点定理 剧照 NO.15零点定理 剧照 NO.16零点定理 剧照 NO.17零点定理 剧照 NO.18零点定理 剧照 NO.19零点定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12

详细剧情

在一个“奥威尔式”(Orwellian)的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国家的上层建筑为了监视人民控制思想,将眼线散布在生活、工作场所,甚至网络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一名性格古怪的计算机天才Qohen Leth,然而生活本来按部就班的他注意力却渐渐为一系列“虚拟性骚扰”所分散,并且“领导人”叛逆的儿子也让他头疼不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智慧超群的他开始实施一个神秘的计划……

 长篇影评

 1 ) 没看懂?是因为弄错了电影的类别,这不是科幻片!

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一开始就假设电影的世界是未来世界,把电影看成了科幻片,不是这样的。整个电影的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电影的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这样看,那么影片中所有的设定就都说的通了。
首先是主角(代表理性)的工作。交给他的一瓶一瓶的东西,就是从现实中收集的经验材料,可以想到神经递质。他的工作,就是把方块放到应该放的位置,方块可以理解为整个逻辑链条当中的一环,当逻辑通顺的时候,主角就很高兴,有时候工作很快。当逻辑不通的时候,整个逻辑大厦崩溃,主角感到无能为力。
其次是马特达蒙扮演的管理者,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做出最终决定的念头,他常常隐藏于环境当中,其寓意显而易见。
再说主角看到的漩涡和等待的电话。主角,也就是理性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等待电话就是指希望外部环境能够给予一定的启示。漩涡是指主角隐隐感到的生命并无特定意义的绝望,最后主角跳入漩涡,其意义不言自明。
主角为什么一直说we,us,其指代意义也就很明显了,因为只有理性知道所有人都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后来说i,是因为他发现理性有它的独立性。
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一一找到精神上与之对应的东西,太多了就不说了。再者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说多了就不美了。

 2 ) 一点点理解

文明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自由和幸福 而是带来了全面压抑和精神痛苦,可悲的是人们都在物质享受的虚假满足中,丧失了痛苦意识而充满了幸福意识,心甘情愿地成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

工业文明是一种压抑性文明(即为了使文明永续而对性本能进行的附加压抑),为了重建压抑性文明,必须重建新文明观念,树立新文明目标。为此目的,一是要超越现实原则,重建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关系,协调感性力量与理性力量的关系;二是要将工作转变为游戏,消除一切异化劳动和异化形象;三是要将性欲转变为爱欲,重建爱欲与文明的关系,通过性文化革命改变现存社会秩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实现非压抑性升华。电影中男主人公工作像游戏,女主是色情主播,但是他们做后再一起了,也就有了解释。

 3 ) 典型英式电影,充满了各种哲学思考

影片名:零点定理
主题:探讨人生的意义
内容:讲述在近未来的人类生活——高度监控和无隐私状态下、机械化的工作(犹如游戏机式的工作)、精神上的高度空虚。主人公Q一直在等待那个能告诉他人生意义的电话,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他渴望得到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却在紧凑而压迫的对“零点定理”的论证中濒临奔溃,随后在与应招女郎和管理者儿子的接触下,慢慢重新追寻人生的意义。
探讨的问题:
1、人生的意义?
管理者一直在试图论证的“零点定理”,即宇宙的产生和灭亡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由一个奇点而产生的空间时间,最终也将被一个超级黑洞吞噬,一切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即是一切归零,0=1。那么人生又有何的意义呢?一切都将消失殆尽。
2、宗教/信仰的作用?
影片中提到的有佛教、基督及各种新兴的宗教,都试图给人生的意义下一个定义,而这些对死后的信仰,是否使得我们如影片中所说一般,忽略了眼前的美好,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3、反乌托邦的社会
科技的发展、物质的极度丰富,是否能填满空虚而寂寞的精神?alone和lonely又是如何区分的,在满是人的氛围中,是否更让人感觉孤单呢?
4、爱的作用?
对应影片中,即是应招女郎的作用?给Q的人生带来如何的意义?
5、英剧的情景设置
与《黑镜》中某个故事的设定及其相似:近未来每人居住在一个盒子中,上班内容是对着各种电视节目踩着健身单车,极致的娱乐化社会。其各自的同异在哪?

 4 ) 依然觉得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神作。

原来是在映射电影外世界里,“真理”与“人”也存在无法和解矛盾。人的深度是真理还触及不到的。

其实剧情(总有一种反佛教的意思)和故事线不难看懂,在此也不做太多剧透。如果你把故事背景当成电影的主旨,当然觉得不好看。关于资本主义洗脑画饼,压榨民脂民膏,阶级分化。本身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啊!兄弟们。如果你看完了觉得就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的嘴脸,那就再看一遍。现在可能就进入了存在主义的阶段了。带入到那个世界观之中,在思考那个世界和电影外的世界人们情感的共通之处。面对零点定理这个终极问题,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世界的终结还是个体的终结,我们到底在最求什么。那些追求是对的,那些追求可能使我们迷失方向被人利用。哪些欲望超出了界限,让我们为了一张永生的门票,而活在“去往永生的中转站”中。

然后再看一遍,就会发现,其实电影里世界是十分多元且开放的,只不过我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主角和他身边的环境当中。大部分人的性格和远处的城市都和主角形成了对比,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是在那个世界的子世界里。所有的感官和思想都是被主角所吸引干扰的。

————————

突然就会感受到,如果主角与他所理解和最求的“真理”(沟通无用,工作即生活)无法和解,那映射到我们身上,我们是不是也与我们所信奉的理论哲学有无法和解之处。哪怕是抽象出来最最本质的哲理也不能诠释生命的深度。

————————

关于主角,剧中顾问乔比的一段话提醒了我。主角虽然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是其实他从未真正的寻找过,他没有踏出过哪怕一步,他知道内心有一种他无法理解无法控制的本能给了他生活的目的,所以他臆想出了永远等不到的电话。而他对生活的意义一无所知,他在等待别人的定义,哪怕是真正的意义就在他的面前他也没有认出。他似乎狭隘的佐证了“过渡追寻意义的生活是无意义的。”而最后他自所有陷入了幻境之中看似通透,苦修圆满。其实是他始终只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从未真正打开心门出去探寻。

一些存在于背景里的细节真的很有意思。

一,街上的“广告”

幸福公司:帮你找回幸福(说明街上的人大部分不幸福。)

蝙蝠侠救世主:如果你不相信佛教,那至少相信科学吧。加入教会吧。(说明科学已经被宗教化)

低至一折的商场促销:(加上远处背景高度发达的城市,阶级分化严重)

教你赚大钱:别人都富有了,和我一起学成功学吧。(像极了某地推营销公司打鸡血的广告也说明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

二,街道

单一的车型,单调的车队,和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交通灯和斑马线。

三.神奇的party

喧闹之下的冷漠:如果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很冷漠,看到主角快憋死了,也只是拿出手机拍个照片。每个人都拿着手机pad听自己的音乐却都很嗨。没有语言的沟通。(正如boss说的:人本孤独,何必沟通)

四.教堂的故事

破败的教堂是主角的住所,隔壁就是妓院。住在这里暗示着主角的命运和曾经住在这里的苦修者们相似。苦修者们发誓忠诚于教会,清苦,而又低调,甚至连教堂着火了都没有救火。反映了主角对情感感知的麻木与迟钝,比如对不满的迟钝,对酒精药品甚至是性的迟钝。

五.MANCOM

一家同时声明“everything under control”和“致力提供美好生活”的公司。生产的计算机可以同时提供多种选择让人超线程的操作系统,一方面是压榨员工提高效率的利器,一方面是感受各种生活的神器。

而且交流时不可以提到boss

六.零点定理

概念:0=100%。虚无等于一切,一切等于虚无。本身无意义,主要用途,应该是用于制造和贩卖焦虑。本人浅显的理解为,是对某宗教智慧的讽刺。

发几个彩蛋,蝙蝠侠是救世主的广告上的二维码可以扫。

心理医生盒子里的说明书是中文的.道具可能来自某锁厂

老鼠和曼科的盒子感觉像是在强烈的隐喻着什么。

公交车上也有二维码。

剧情中岛的广告

和一些剧照

 5 ) 影评 - The Zero Theorem - 《诸神的黄昏》

这是近年来吉列姆作品中格局最小的一部,却以精简充实的剧本,褪去了所有可能的噱头和旁枝末节,并用最娴熟的套路,和一贯的从巨蟒马戏团传承下来的风骨,冷静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末尼采身处的欧洲的复刻,也可说是吉老爷子对于《妙想天开》的再思考。可惜,对于看惯了老爷子炫技的观众们,却没能看出他透过部小品剧所散发出的在技术上举重若轻,以及在思想上的睿智沉淀,反而大骂剧情生硬,台词空洞,这何尝不令人唏嘘。
这是一个古典和科幻交织的奇妙世界,由极端的后现代商业主义所统治的理想社会,物质极大充实,精神却重现了如同十九末欧洲一样的空洞,“你已经厌倦了佛教和科学教吗?蝙蝠侠救世教也许能提供答案。”这样似曾相识的论调在影片一开头就映入观众眼帘;而当“生命就像病毒”这一明显脱胎自巴勒斯拼贴理论的布道从年轻医生的嘴里说出的时候,几乎就能认定,本片是吉列姆对于虚无主义运动的一次大总结。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对号入座的问题了。
尼采认为,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大体有三类人,身背着已死上帝蹒跚前行的旧形而上学者,碌碌终生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和方兴未艾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这个标准,不难对片中各角色进行符号化的分类。女主角班思丽、各色小职员和消费者属于第一类;管理人的儿子鲍勃属于第二类;特别的,管理人充当着代理上帝的角色,被第一类人崇拜,寄托信仰(但是从他一句“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及影片末尾的一系列唯利是图论来看,也可以认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只不过是利用大众的恐慌投机倒把);主角科恩,则贯穿了每一类,在故事发展中,实现了完整连续的转变。
尼采认为前两类人是病态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深渊,终将死去。第一类人自不用说,现有的上帝已经无法寄托他们的最高价值,而他们为此继续寻找的新上帝,不可避免地,也携带了否定生命价值的致死形而上基因——这就是班思丽为什么即使是在虚拟现实之中,也不愿意象征着宗教偶像的夕阳最终落下;第二类人,因为放弃了上帝的信仰,除却了一切权威,公开否定生命的价值,却不能创造足够坚实的新信仰,从而导致了“本能”上的持续衰弱——这就是为什么鲍勃会说“我只能进行短跑”,而且最后身体状况会急转直下。
那么,在将各角色逐一对号入座后,就不难看出本片的发展脉络了。科恩最开始是一个隐性的虚无主义者,缺乏信仰,惶惶不安,直到有一天接到了一通神秘电话,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形而上寄托,产生了一种得到彼岸救赎的错觉,从而开始因为并未真正完成这个救赎而越发焦虑。代表着上帝的管理人则利用了这一点,开始逐步利用虚幻的信仰力量吸取科恩的生命力量(在片中表现为剩余价值),于此同时,他也利用着应招女郎班思丽,在虚拟现实中持续激发着科恩对于美好彼岸的向往。直到鲍勃的闯入,他既是管理人(上帝)“独一无二”的儿子和继承人(即耶稣),又因为深谙形而上上帝的虚无和病态,否定着任何权威,拒绝为服从任何信仰,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的价值观,却无法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这才有了科恩之反诘:“如果你认为一切皆虚无,怎么还会相信人有灵魂。”当然,鲍勃的灵魂论其实还是打了擦边球,触及到了部分真理,因为这里的所谓“灵魂”,其实就是尼采所说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鲍勃处于消极和积极虚无主义的转折处,而正是这种模棱两可,才使得科恩产生怀疑与拷问,从而最终达成转变。当然,促成科恩转变的,还有发现班思丽真实身份及其认识到旧形而上学者信仰脆弱性这一契机。早在虚拟现实中,科恩对于夕阳不落的虚假性的质问,就成为了二人分道扬镳的转捩点,这也为科恩最后拒绝班思丽一起寻找幸福彼岸的请求,做好了铺垫。最终,借由鲍勃的逐步虚弱,科恩进一步认识到了消极虚无主义者的无力回天,才有了大刀阔斧的灭神桥段,这标志着科恩彻底与形而上上帝的决裂,投向了虚无主义。当然,为了与消极虚无主义者相区别,让人确信他是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才有了科恩穿上“灵魂搜寻者初号”,开始寻找强力意志的情节。在影片的末尾,我们得以欣慰地看到,科恩独自一人,然而并不孤独地,降下了虚假无力的夕阳,欣然迎接了这“诸神的黄昏”。
理清了片中的种种设定和思想,那么对于其他一些旁枝末节的理解(如科恩的人称问题,以及一系列宗教隐喻)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另外,文首说到的“巨蟒马戏团之风骨”,简单来说就是充斥在片中各种使得剧情发展的无厘头情节,这些情节看似目无章法而十分狗血,实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混沌理论,而这种混沌的处理方式,又恰好和积极虚无主义的大破大立相得益彰,可谓是无心插柳,佳偶天成。
作为总结,我们可以拿本片与《妙想天开》进行对比,除去电影制作技术的区别,二者有着几乎一致的背景设定,却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小职员山姆从头到尾都是标准的旧形而上学主义者,因此最终选择了斯多葛主义,将人生永远定格在了脑海中的虚假彼岸;而科恩面对同样的设定,却发生了质疑和转变,最终选择了彻底的虚无主义,开始了新世界的价值重估。由此可以看到,30年过去了,吉列姆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促成了他对于《妙想天开》的故事进行了再思考,而对于《零点定理》,这一几乎名义上姊妹篇,抽去了对于视觉奇观的可能重复,着重阐述思想内核,最终颠覆了之前的结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本片是老爷子哲学体系的一次升华,以及对于自我心愿的一次极其私人化的补完。

 6 ) 影评简介都太不靠谱了,关于打方块,黑洞漩涡,零跟100%,结局

先说说打方块:

首先,男主角基本上是个数学家,他的工作领域是纯数学领域的理论证明。一个一个方块就好比一个一个定理,等式。一坨一坨的方块就好比一系列的方程式,只不过用计算机图形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就好比你用matlab一样,这是完全可行的。

今年就有一个数学家Vladimir Voevodsky提出了Homotopy Type Theory (HoTT),把数学证明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描述,这样每个数学证明都可以用计算机来验证是否正确,跟电影里说的一个意思,大家可以google一下相关背景。

所以打方块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工作(不是黑镜子里面那个骑自行车),可以看做是用计算机方法研究数学理论。


再说一下黑洞漩涡的意义。

大家都看过生活大爆炸吧,现在大家认知比较多的宇宙起源的说法是,我们的宇宙是从一个奇点爆炸开始,产生了宇宙物质空间时间,而在爆炸之前,所有“物质”(也就是能量)是混沌在一起的,温度无穷高,能量无穷大(也有学说认为宇宙总能量不是无穷大,这里不讨论) 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膨胀,能力不断降低,物质开始形成,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星系万物,万物不断吸引产生黑洞,黑洞不断膨胀又将万物能量吸回奇点。 宇宙就好像巨大的弹簧一样,弹道最大尺度然后后收缩回去,如此往复。影片里管理人儿子讲得就是让男主角去证明这个过程,假设证明成立,管理人公司相当于掌握了宇宙的奥秘,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去牟利,比如改进那个戏服一样的虚拟现实套装。

还有很多评论说是证明0=100% 这是不靠谱的。原话是说要证明方程式(也就是那一坨坨方块代表的)等于0的概率是100% 。男主把这个概率证明从93%提高到了97%, 似乎影片最后结局也没说是不是达到了100%。

另外结局似乎是讲管理人儿子给男主造的衣服故障了,男主接入了公司的神经网络以后出不来了(类似黑客帝国、源代码等电影的桥段) ,最后男主放弃探索“意义的意义”这样的命题,淡然享受虚拟现实了?




 短评

我都很佩服自己看完了竟然,简直浪费生命,又是存在主义理论辩驳,不知道外国人多爱纠结这个,存在本身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么深奥的话题不能好好拍么,用了一堆自以为是的隐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最后两话完事,这才不叫烧脑,这就是导演矫情,反正没什么天赋就对了。

5分钟前
  • 憧憬
  • 较差

试图否认自身平庸的中年男子,独自一人对抗着世界的虚无,最后发现戈多是假的,爱情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砸烂一切之后彻底堕入混沌幻象。虽说监控私隐这种事情很有现实背景,但处理得这么装X的也是好久没见过了。这是一个悖论,需要别人告诉你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本身就证明了你生命的无意义,而追求探索的目的是希望证明生命的无意义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顺便求一双没有看过Christoph Waltz的肉体的眼睛。

7分钟前
  • 胖丁桃
  • 较差

构建了一个严肃的世界观,故事转而将重点放在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孤独上,即使有着一些天空行空的城市细节和想象力,也依旧很难让人感觉到深刻,因为它的框架已经死在了狭隘的两性关系里,而不是男人和极权组织的对抗。它有一个很玄的理论,一个第一眼很高逼格的世界,可惜不耐看。★★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神叨片,风格替代逻辑,看完也混沌莫名,想不起来扯了啥

17分钟前
  • boks
  • 还行

所谓“文学气质”就是男主从头至尾都在质问tell me what's meaning of my life...这让看上去花里胡哨的片子瞬间变得清晰单纯。一直在等待别人打电话告诉你生活意义,在这等待中,却一直过着无意义的生活,却没想到往生却是另一番桃花源。还是在说个人在国家机器里的位置和存在感啊

22分钟前
  • 阿廖沙
  • 推荐

一部能看出批判和吐槽的作品,但是设定和化妆实在是对我的三观打击有点大。码农式的发展完全失去人性,原本以为能接受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的人,到最后也忍不住爆发了一波。这个悖论真心让人心塞。看到很多熟悉面孔,TerryGilliam的号召力还是很不错的,让我想起泰伦斯马利克。7.5/10

23分钟前
  • 赤井秀一的帽子
  • 推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26分钟前
  • Edwin
  • 力荐

真正的天才不需要靠字幕反复出名字来自我标榜,片子就是一张智商分数表,看到地球上高智慧的作品,好服气好膜拜好欣慰啊!!

31分钟前
  • 文文周
  • 力荐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没有来电显示多可怕。

32分钟前
  • 小李嘛批
  • 还行

疯子拍给傻子看,正常人最好靠边站。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自“巴西”之后,再次的满分神作,开头的几秒就很喜欢了,男主拒绝妹子那段之后还以为他会追上去却没有这段还是很意外的。

38分钟前
  • 高尔吉亚
  • 力荐

Jazz版的Creep还蛮妖~其余真无聊

39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较差

维修工人,情趣护士,编程少年,披萨,侏儒,心理。美术设计炫目,宅男在解方程,生物遥测链接,大量室内对话,你仍是个工具,照片黑洞壮观。

43分钟前
  • 小哒1
  • 推荐

假晦澀,真裝逼。不是把一個程式設計師的生活放在20xx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了好嗎?不是抓了幾個監視隱私的情節,故事就會拉高到《1984》的層次好嗎?也不是抓幾套諱莫如深的對白,故事就會逼近於《城堡》《審判》的境界好嗎?

47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对科幻无感,且俺智商低。。严重怀疑俺不是少数~~

48分钟前
  • ahlchpnm
  • 还行

类似《巴西》,但是更加晦涩,更加偏执,也更贴近《1984》。

51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段位太低看不来

5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较差

简介完全不对。。故事又是各种符号元素杂烩剧情太晦涩自己太low没懂就不打星了。。倒是映后老爷子出来交流时精气神好的不得了还一个劲地调戏观众,大概再神棍十几年不是问题。看到标签里都是本猫就想说他其实只打了半场酱油戏。另外就Tilda女王形象太毁了有几次出场观众都笑疯了。。

57分钟前
  • Steamed Punk
  • 还行

没太看明白 光顾着欣赏Lucas Hedges的脸了 出落得这么帅!!小伙子前途大大滴好啊!!(速速搬砖砌墙头)卡司强大到Rupert Friend和Lily Cole只在广告牌里打了酱油 Tilda女神的龅牙牙套我看也是拿不下来了 另外贯穿全片的唯一一首歌是Creep 你们感受一下

60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还行

直面牛逼,恒星闪耀。。。

1小时前
  • 小白无禁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