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战争片英国2002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  斯蒂芬·瑞  弗兰西丝卡·安妮丝  

导演:Howard  Davies  

播放地址

 剧照

哥本哈根 剧照 NO.1哥本哈根 剧照 NO.2哥本哈根 剧照 NO.3哥本哈根 剧照 NO.4哥本哈根 剧照 NO.5哥本哈根 剧照 NO.6哥本哈根 剧照 NO.13哥本哈根 剧照 NO.14哥本哈根 剧照 NO.15哥本哈根 剧照 NO.16哥本哈根 剧照 NO.17哥本哈根 剧照 NO.18哥本哈根 剧照 NO.19哥本哈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10

详细剧情

A television adaption of Michael Frayn's celebrated and award-winning stage play about the meeting between physicists Niels Bohr and Werner Heisenberg in 1941 Copenhagen. At this time the young Heisenberg was leading a faltering German reseach program into nuclear energy, while the middle-aged and apparently isolated Bohr was in contact with allied agents, and still held a posi...

 长篇影评

 1 ) 伟大的灵魂

Our children and our children's children preserved, just possibly by that one short moment in Copenhagen.By some of event that will never quite be located or defined. By that final core of uncertainty at the heart of things.

 2 ) 一些短评写不下的感想

可能是我太low了吧,尽管之前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一定了解,但是看电影的时候还是有点云里雾里的。 看到最后的访谈时真的挺难过的,莫名的心疼海森堡。当然,或许他并不需要。 我想我应该再看一遍这部电影。 2017.7.08更新:看了第二遍,我不能说我非常理解这部电影,但至少比之前更加理解。真是一个悲剧,我不仅为毁灭的友情而叹息,我更感慨,或许我们的今天都是基于那一两个“宇宙中心的人物”,基于一个个偶然。而“一切的一切化为尘土”终究没有发生,无论是出于个人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还好它终究没有发生。

台词非常的好,演员出演的也十分细腻动人。你看开头的那一幕,海森堡紧张地连话都不会好好说了……还有最后一幕,终于还是老师伸出双手拥抱了有些无措的学生,看到这儿,心都快碎了。

 3 ) 科学家在政治面前,又总被动与尴尬

这部2002年拍的英语片《哥本哈根》就是一部话剧,就这么个场景,三个人物从头讲到尾没停过,典型的小剧场。直接表现的内容就是两位量子物理学家二战期间在哥本哈根的一次短暂的会面,德国的海森堡与丹麦的玻尔夫妻,三人激烈、尖刻的对话。海森堡为什么来哥本哈根,到目前为止似乎都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编导在整部电影里对其进行了种种推测。 看到一半了,都让人有些找不到北,直到最后,电影的深度才显现出来。观众看完后会对科研成果与道德伦理、哲学家的成就感与历史责任,有直接又深刻的体会,并对事件与历史、科学与政治、祖国与全人类,做进一步的思考。做为被占领国的科学家,玻尔夫妻只有恐惧和仇恨,而德国科学家的心理就复杂了,对祖国的认同,对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后怕,以及试探对手情况,想让双方都放缓研发推进步伐等策略,电影表现的都比较好。然而不久,广岛长崎方向的原子弹就爆炸了,没多长时间,世界进入了以核威胁和核军备竞赛为主要形式的冷战,科学研究成果给人类带来的福址,远不如与此连同的灾难。对于善良和有才华的科学家来说,总是锲而不舍、一往无前,而在政治和历史面前,又总是摆脱不了被利用的角色,摆脱不了尴尬的境地。

 4 ) 我看的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版本

这种探讨科学正义性问题的主题在科幻故事中经常出现,对我来说并不新颖。

音响效果不太舒服,配乐也比较奇怪。

有良知的科学家是否应该参与伤人性命的武器的研发?
对家庭的责任、爱国心、作为人类的道义,这三者互相冲突时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目前还不会有定论;
我认为只要是认真思考过后的决定都是值得尊重的。

 5 ) 人艺话剧 根本哈根

海森堡为什么来哥本哈根似乎是全剧关注的焦点 海森堡说他是来制止一场一触即发的核武器战争的 我更愿相信这一点 首先 海森堡为何留在德国?我不相信 以他的资历 需要凭借德国首席科学家的头衔来获得什么荣誉 更何况是这个让全世界人民深恶痛绝的德国 所以 一定不是贪图名利 那又是什么让他不顾与昔日挚友、恩师分道扬镳 不顾同行的鄙夷不屑 人民的谩骂唾弃仍要留在德国呢? 海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答案『可是、非正义国家也是我的祖国』你看 就算思维再缜密的天才物理学家也不会用绝对的理性来做决定 马克思说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他的决定必然要考虑诸多因素 德国 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 这里有他的妻子孩子 有他成长的记忆 也是这片孕育科学的肥沃土地成就了他 他不想离开这里 何况 这里也可以为他的科研提供任何他想要的资源 所以他选择了留下 然而留下就真的那么简单吗?作为德国科学的领军人 核武器的研究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 他的道义良心不允许他成为侵略者的刽子手 世界已是生灵涂炭 如果德国再拥有原子弹…… 可德国的人民呢?如果曼哈顿计划得以实现 德国人民又该何去何从 这些无辜的人民又有多少是自愿带上这顶为让世界痛恨的『纳粹』的帽子 难道这非正义国家的人民也全都是非正义的么?所以 在玻儿面前的海森堡焦虑 无所适从 欲言又止 最后这一切终究以一句『一个有道义良心的物理学家能否进行核武器研究』做结 这是一个站在『世界中心』的物理学家对内心的拷问 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天才物理学家 像玛格瑞特说的那样 他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向世人『炫耀』的机会 他渴望发表他对于核武器研制的新发现-钚 这是一个物理学家的骄傲 然而 作为一个被纳粹德国委以重任的科学家 他又有所顾虑 他清楚的知道 一旦德国拥有核武器 世界又将变得怎样疮痍 海森堡是犹豫的 他既不愿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为法西斯冲锋陷阵的武器 也不愿自己的同胞为所谓的『纳粹』领袖祭旗 所以 他来到哥本哈根 企图与玻儿达成一种不作为的默契 可这战争年代 玻儿怎么会不怀着最大的恶意去揣测海森堡呢 即便海是他最得意的门生 这是战场啊 总有一方要先开火 总要有胜利的一方 不论人民有多无辜 他们总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因为 不是你开火 就是我开火 最后 哥本哈根的会晤并不像海的期盼 反而是不欢而散 二战 也因美国投放向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 最后以法西斯的投降告结 其实 科技的发展又是哪个能阻止的了呢 何况 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不要忘记 战争是科技发展最强力的催化剂 就算与玻儿的会晤如海所预想的那般美好 玻儿又真的能阻止谁去发现真理呢?想必海森堡也深知这一点 所以当海与玻 玛的灵魂再次相遇 海究竟为什么要去哥本哈根 他自己也无法说清道明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哥』让我看到了残酷战争中 一个身居『世界中心』的物理学家对家国 对道义良心 对科学真理的审视 核武器 既是制衡侵略者的利器 也是无辜人民的夺命刀 只能感慨 作为战争年代的科学家 何其荣幸又何其悲哀 剧末 玛说,当我们都死去,当我们的孩子死去,当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也死去了,地球还剩下什么呢?没人可以回答这一问题 这是每个人一生的哲学

 6 ) 人性和终极意义

11月21日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看的,剧情像一层一层剥包裹一样,而连结每一层的线索就算玛格丽特不断重复的问题“海森堡为什么到哥本哈根来?”每个人看的感受不一样,我看到的主题是难以琢磨的人性和生命终极的意义。波尔和海森堡都不是纯粹的人,有着罪人的罪性和人的良善的特质。波尔说“我那屈辱又美丽的祖国”时是那样的深沉和凄凉。最后的时候,玛格丽特将主题升到更高的层次,不再限于德国,或者美国、日本,而是地球。她说,当我们都死去,当我们的孩子死去,当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也死去了,地球还剩下什么呢?这就关乎终极的意义了。话剧的结尾是三人出到屋外,一束金色的光芒照耀大地,他们三人的疑问似乎都终结,一切都有了答案。最后的结局留给人很多想象吧,美好的盼望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在基督徒的心里总是萦绕了千百遍,没有新鲜的答案,但是每一次的思考都更加感恩。如果一切都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那这些都是意念上的,只能逗逗乐。但如果盼望是真实的,那么一切都有了答案和意义。

 短评

艰难啃完生肉,导演很机敏地将话剧中的mind flow以摄影机在人物间游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客厅中三人对着镜子去剖析对方言辞的机位调度极为巧妙,可以说是把话剧的独白加上了电影的视觉张力。最大的硬伤和亮点是剧本对这种ambiguity的adoption,感兴趣历史的人只在此中收获了困惑,但转念一想如果历史研究本身也并不定论,这种剧本处理不失为一种有趣。

6分钟前
  • ToriAmos
  • 力荐

三人戏非常精彩!海森堡说他没有计算铀235的扩散率(后果深远,比如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因为他assumed不值得做,波尔说,assumed?你从来不assume,你是海森堡,你计算一切。真真鸡皮疙瘩都看出来了。打牌、物理学定理、蘑菇云在那座城市升起、你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一切皆为uncertainty。007不打架,犟嘴的样子更适合他。

10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推荐

BBC电视版。迈克·弗雷恩1998年写完话剧剧本,原版百老汇作品于2000年4月11日在皇家剧院开演,共演出326场,并获得2000年托尼奖最佳剧目奖。剧本被用作电影版的剧本基础。对照国话版,BBC版保留了更多物理讨论,这其实增强了海波情感关系的拷问,进而让不确定性更永恒。

13分钟前
  • 丛二
  • 推荐

戏剧感依然非常浓。剧本没得说。回忆反复重演的手法层层深入,从各角度推敲海森堡的动机。历史发展一半因为人物的性格,一半因为事件的偶然。两位男演员都好棒。stephen rea的Bohr好迷人。

15分钟前
  • 苗儿
  • 力荐

B站真是个好地方。再看这一版,觉得还是用英语说出那些富有哲理的科学词汇才动听。到底是你的无能,还是你的善意,使得纳粹没有研制出原子弹;而我,虽然参与到奥本海默团队,但我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到底是我的无能,还是我的善意。如果是我俩的无能,那么哥本哈根学派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虚妄;如果是我俩的善意,那么1941年的那次相会,我们的交谈使我们都在这个人类最恐怖的武器上无所建树。当然,此后核爆炸的成功产生了间接上的世界和平,是我们两个物理学家无法预测的。ps,考虑到原剧二十世纪末上演,花样年华的还原现场是否借鉴了它?ps,诺兰的新片是关于奥本海默的,有了信条的走得太远的教训,这部未来的硬科幻太值得期待啦!

18分钟前
  • 裴楷
  • 推荐

看的是话剧,太经典了,在此记录一下。感觉有萨特《禁闭》的设计影子

21分钟前
  • Mike·Lee
  • 力荐

以前真没认真想过假如被纳粹德国先倒腾出了原子弹会怎样。细思极恐啊!

24分钟前
  • 天使天天
  • 推荐

十分想看电影版,话剧版十分!

27分钟前
  • jojo『浊水是魔鬼纠结者…』
  • 力荐

提到玻尔打牌打到海森堡质疑数学概率,笑翻,牌也算不准,电子也测不准😂

31分钟前
  • 王大力
  • 力荐

BBC版。对照电影的空间转换,有助于对原剧本的结构进行深入理解,尤其是戏剧节拍的变化。表演自不必说,光看特写已经很精彩,前置的迈克弗雷恩访谈也很有营养。但是,电影版删去了剧作结尾的两段抒情独白,非常遗憾。没有玻尔与海森堡的这两段独白,《哥本哈根》就是不完整的。

35分钟前
  • Y2K-nostalgia
  • 推荐

太精彩了 尤其是后半段通过玛格丽特 将三个死去的人对往事的回忆 对1941年谜之会面的重构 变成了一场灵魂层面的“”量子实验” 台词精彩到爆炸 最终并没有等来导演揭秘海森堡真正的来访目的 却看完了一场真诚与猜忌 温情与冷酷 科学与政治 人性善恶 言语真假 内心的平静与波澜的冲撞 有时间一定要收藏一个蓝光版

37分钟前
  • Dublin苍穹下
  • 力荐

15年前的老剧了,三人行思录,永恒的思辨与不确定,看的第四部话剧。居然是科学背后的反思,借历史公案来讽刺人类。北京与上海还是中国的两大文化中心,哎!

39分钟前
  • 张星翰
  • 力荐

了解了二战期间世界上最顶尖的大脑都在想什么之后,就会觉得,决定二战结果的不是哪场战役,而正是这些大脑——奥本海默、海森堡、图灵……「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40分钟前
  • 276088996649
  • 推荐

本圈同人巨制的感觉。DC果然还是适合这类角色。

44分钟前
  • 真红羽莲
  • 力荐

uncertainty principal 往事随风。

49分钟前
  • SHI NE
  • 力荐

不愧是话剧改的,台词写得真好,用那么浪漫那么诗意的话去描述测不准原理和量子力学。电影化处理也很好,最后一次会面,镜头一直如电子一般围绕着三个人做旋转,表现出每个人心态上的孤独和难以理解对方。结构上通过三次重演那场谈话,每一次都更加深入人物内心。丹尼尔·克雷格演的海森堡太帅了!

54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一个用许多年把信写了又写最终也没寄出去,一个用尽余生去等待回应……以为有糖结果全是刀子,刀刀见血,心碎一地。港真,好久好久没这样全身心地爱着一个CP了,爱得我燃尽激情,爱得我心力交瘁,爱得我热泪盈眶。

58分钟前
  • 萝卜见光die
  • 力荐

好多镜头好棒的呀,特别主观,还好不是像把话剧录下来了而已。。。

1小时前
  • 朱马查
  • 推荐

演员演技非常好。数次动容。

1小时前
  • 然一
  • 推荐

感谢b站上海契诃夫后援会

1小时前
  • 张脑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