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7

记录片英国2005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7 剧照 NO.1人生七年7 剧照 NO.2人生七年7 剧照 NO.3人生七年7 剧照 NO.4人生七年7 剧照 NO.5人生七年7 剧照 NO.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3人生七年7 剧照 NO.14人生七年7 剧照 NO.15人生七年7 剧照 NO.1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7人生七年7 剧照 NO.18人生七年7 剧照 NO.19人生七年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20:35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七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年。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以及四十二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本季《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七岁看老”……不忍再看,不能不看。

    看这部纪录片,就象参加七年一届的同学会,看看大家不可逆转的成长经历。谁通过钻研成为大学老师,谁通过努力成为中产阶级,谁在破旧的社区里生养儿女,谁在慈善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谁在自我否定中不断流浪……从孩子到少年,从少年到婚姻,从婚姻到孩子,又从孩子到孙辈……人生的轮回就这样真实地放在面前,当时的14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曾在游乐场里如此无忧无虑地疯玩着的,现在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努力生活,安心老去——而这些,又都放在英国社会高离婚率、高流动性的大背景下一一呈现,并且隐隐带着每个人生命中的缺憾和挣扎的痕迹。看着这片,仿佛眼睁睁看着时光流逝,心头无法不生隐隐发痛的悲悯之情,却又无法不继续把它看下去。
  
  Up Series诞生于1964年,之后每七年拍摄一次,选取了14位主人公,49 Up是迄今为止系列纪录片的综合。导演Michael Apted自己出生于1941年,当这部纪录片在64年首拍时,他还只是个助手,而后来则成为核心导演。七年、又七年,一部部拍下来,他自己也在电影电视圈中不断积累着丰富的经验。作为英国左翼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从英国到美国,从电视到电影,不断探索表达着自己对政治、对伦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不但成为知名导演(曾导《007:黑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而且在03年被选为美国导演工会的主席。就在这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也发现自己从开拍时试图映照英国阶级社会状况的政治动机,演变成一个命运的沉思者(一个“存在主义者”)。而激发这部影片灵感的耶稣会格言"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和中国格言中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又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我看这部片子,正值自己经历了死亡和新生两个阶段,又重新开始努力攻读电影史的过程中。坐在第三世界转型中国的书斋里,怀着佛教情怀看这部片子,我看到政治,看到思想,看到因果,看到情感和自己,看到人的命运。电视选材所限,对人生无常表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可是片子中每个人最真实的表露,和片子本身优秀的剪辑和构思,足够让我落泪好几次了。或许别的观众会有别的想法,但是我的冲动就是:把它推荐给我所有认识的人看。这部片子对于我,真的十分震撼。三年以前,我曾经想过作一个项目就是为那些临终的人们拍摄纪录片,采访他们所有的思想和感情经历,为他们编排一次完美的蒙太奇,但是三年过去了,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也许有一天,当我觉得自己实力足够的时候,我会来试一试。

 

(附注:据报道,受本片影响,一位名叫Sue Williams的女导演正在拍摄试图反映中国人生变化的纪录片Making It。该项目将于2020年结束。据说2008年奥运会之前该片已经播出一部分。不知能否看到,是什么角度。这一类跨越漫长时空的纪录片现在有个名称,叫“经度纪录片”longitudinal documentaries,也许真的如某些媒体所说,这种拍摄是对电影形式一种最高尚的运用。)

 2 ) 小马过河——《49UP》

1964年,Michael Apted为BBC拍摄了一部记录片《7 UP》。之后,他每隔七年重访这些孩子,14岁,21岁,28岁……2005年,他们迈入他们生命的第四十九个年头。

因为事先看过评论,我并没有期待会发生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高潮。一个作品往往是全息的,三百字可以把握一本小说的基调,三分钟可以感受一部电影的风格,可是没有人知道,他们走到半途的人生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奏出最后一个音符。我们和导演一起,走在一条不知道要把我们领到哪里去的路上。片子看起来平淡而茫然,就像每个人面对他自己难以把握的人生时,所感到的那样。当一口气看完他们四十九年的人生,以及在一个又一个七年中他们对过去,对未来,对当时以及对这种观察的讲述,我记起那个人尽皆知的故事。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梦想真的不能实现吗?也不是。说要当骑师的Tony,二十一岁时骑着马头一个冲过终点线;说要去非洲做教育的Bruce,35岁去了孟加拉北部的学校教书;说“长大以后,我想寻求月亮的奥秘”的Nick,42岁成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正教授。即使只是十多个孩子中的几人,这种实现也足以使许多至今还懵懵懂懂的人动容。然而,如果只提这些却也有失偏颇。Tony二十八岁时放弃了骑手生涯:“我想……我还是少一些天分。”Bruce回到伦敦继续在东区的学校教书,尽管他喜欢一点一滴教会学生的感觉,有时却也觉得“……被磨平的是我”;Nick的项目因为某个技术环节无法突破而失败,“一直想走的路却走不通,这是个很大的打击。”

有些人生有一个格外美好的开始,却不像会被认为的那样一帆风顺。John,出身古老家族,名校毕业,风度翩翩,35岁时已经是驻外大使,按照家族传统继续对保加利亚的援助。四十九岁时,他在国内做一名质检员,而十四岁时开始踌躇满志的从政却一直没有实现,尽管他还没有放弃:“就算我已经四十九岁了,没准我还很有政治天分呢。”Lynn,24岁开始在流动图书馆负责儿童图书,此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这类她热爱的工作,她结了婚,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一切看起来极其完美,但是图书馆也许面临着裁员。“他们说我的工作谁都可以做,”她说,“我现在为这事非常心烦。”她在图书馆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其中有个孩子有着很重的残疾,坐在轮椅上,歪着头,鼻子里插着管子。“几年前他刚来的时候,连发出声音都难,现在已经会讲话了。”“我很喜欢这工作,很有成就感,被人相信……但是他们不在乎。”“你觉得值得吗?”采访者问。“值得。”她回答,“你不要再问了,我会哭的。”

其实这片子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有些人在七岁时设想的人生,长大后竟真的会大致实现。可是,这实现又从来不能用“美梦成真”来描述。当人生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我们的手可以抓住一部分,却无计可施地看着抓不住的另一部分,怎样把我们已经到手的那部分都变得似是而非。人生不仅是一部书,而且即使盖棺也不能定论。文学作品里呈现的主题明确、格调鲜明的人生,不过是作家提纲挈领后制成的艺术品,甚至连历史也未必不是如此。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人物的生平构成一段条理清楚因果分明的简介,可对于那在人生的激流中奋力前进的主人公,他看到的茫茫世界难道是我们眼中这般一目了然吗?就像《49UP》中一路走来的十几个孩子,静下心来听着他们从童稚、青春到天命之年的只言片语,谁敢说自己已经抓住了一个人生的要领呢?

有人认为,对比七岁十四岁时的童言无忌或年轻气盛,他们后来的人生太过平淡无趣,平淡得让人失去眼见的所有希望,我虽不否定这种看法之合理,却也不觉得有那么泄气和伤感。是,Burce毕竟因为“跑得不够快”而不再梦想加入国家板球队,可他终究还是开开心心地继续打球;14岁的Simon时想要很多钱,21岁时他说“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和谁一起生活。”后来他娶了“除了她谁都不想娶”的伊芙,生了五个孩子,“我们会一辈子在一起,有孩子有工作。”人生有许许多多看起来不够精彩的事情,可是人生终究不是电影,我们争取的不是一个痛哭流涕或慷慨激昂的高潮,而是许多年之后,可以平和地微笑着说:“我现在很幸福。”——这是很多人在四十九岁时找到的答案。如果奥德修斯十二年的冒险能化作一个凡人二十四小时的人生,那么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四十九年——以及之后“不够精彩”的人生难道不够格称为一部史诗?“日子不容易啊。”伦敦东区长大的Sue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却都是人人自己竭心尽力经营所得。有过希望,有过失望,有过无穷的可能性,也有过不得不做的事。被动或主动,争取或放弃,无论多么简单的一小步,莫不是由我们的整个生命所完成。河水并不浅到轻而易举,也不深到艰难无望,偏是怎么形容也难以令人注目的不深不浅——可是,我们毕竟是从河中涉过去了。

 3 ) `

人生七年 7up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的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人生七年 14up
1 杰基:在英格兰东部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2 尼古拉斯:在家乡的一所被授予了奖学金的寄宿学校上学
3 尼尔·休斯:在离家不远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4 托尼:在公立学校上学 课余时间待在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 努力成为一名骑师 和15已分手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大伦敦行政区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练习钢琴 反对罢工
7 查尔斯:在英格兰西南威尔特郡马尔堡私立精英学校上学
8 安德鲁: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切特豪斯私立学校上学
9 保罗:八岁离开儿童之家 在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了一年后 跟随离异的父亲移居澳大利亚
10 西蒙:在儿童之家依赖着救济生活到十三岁时被母亲接出 从没有见过父亲
11 霍顿·布鲁斯:父母离异 和继父相处得很好 在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的一所全寄宿预备学校读书 不再想当传教士(因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
12 苏西:在苏格兰佩思郡南越庄园女子寄宿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和1、13分开 选择在一所文法学校上学
17 高斯林:4的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教练


人生七年 21up
1 杰基:在一家澳大利亚银行上班 去年结婚
2 尼古拉斯: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物理系大二生
3 尼尔·休斯:在阿伯丁大学学习一学期后主动退学 现在在伦敦做短工
4 托尼:十五岁离开学校 前往艾普森汤米·高斯林赛马场 成为一名学徒 后因参加比赛没有取得名次 放弃了赛马骑师梦想 现在努力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5 彼得:伦敦大学历史系学生 住在伦敦北部的一所公寓里
6 约翰: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法律生
7 查尔斯:达勒姆大学历史系学生 父母离异
8 安德鲁: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现在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法律生
9 保罗:来到澳大利亚后以建房为业 其父亲再婚
10 西蒙:在离家不远的肉类加工公司工作 其母亲有时会焦虑、抑郁 这让西蒙更加想要保护她 两人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11 霍顿·布鲁斯:牛津大学数学系学生
12 苏西: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十六岁时自主决定离开原来的贵族学校 到巴黎的一所教授速记的学校上学 毕业后找过工作
13 苏珊: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兼职一家办公室的助手工作 去年结婚
18 密克:1的丈夫
19 戴夫:
20 崔佛:
21 伊恩:其和19、20都是5的室友 也都是学生
22 苏珊:9的女朋友


人生七年 28up
1 杰基: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2 尼古拉斯:核物理学家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助理 结婚四年
3 尼尔·休斯:三年没有工作 经常旅行 靠领社会保障金生活
4 托尼:出租车司机
5 彼得·戴维斯:四年前结婚 现在在莱斯特市的一所综合学校教书
6 约翰:一个成功的律师
7 查尔斯:BBC助理制片人
8 安德鲁:在一家大公司当律师 结婚一年
9 保罗:和22已结婚 住在墨尔本 四年前曾和妻子变卖家产买了一辆车 旅行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 走了一万五千英里 用时七个月 直到妻子在珀斯怀孕结束
10 西蒙:已结婚 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父亲 在伦敦沃尔香肠冷冻室工作 住在伦敦南部的一所公租房里
11 霍顿·布鲁斯: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三年后决定教书 4的母校聘请了他 让其教授数学
12 苏西:和25在五年前结婚 跟随丈夫来到巴斯市附近的村庄生活
13 苏珊:结婚四年 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 丈夫是煤气装修工 现在在东伦敦的一所公租房里居住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现在在肯特郡生活 有两个女儿 丈夫在邮局工作
18 密克:油漆匠
22 苏珊:两个孩子的母亲 也兼职理发师
23 尼克:4的儿子 六岁半
24 乔蒂:4的女儿 两岁半
25 鲁珀特:巴斯市一家律师所合伙人 12的丈夫
26 托马斯:12的大儿子
27 奥利弗:12的二儿子
28 杰姬:2的妻子 和2在牛津大学相识 正在修商业的研究生课程
29 雷切尔:5的妻子 也是老师 在一所进修教育大学教书
30 布鲁斯:9的墨尔本朋友 和9在旅行中相识
31 凯蒂:9的女儿
32 罗伯特:9的儿子 先天有读写障碍
33 简:8的妻子 工作是在一家公司里做全职秘书
34 伊冯娜:10的妻子


人生七年 35up
1 杰基:和18离婚前生下44 为了照顾孩子 一年没有工作 现在是酒吧招待
2 尼古拉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副教授 和28已离婚
3 尼尔·休斯:住在苏格兰设得兰群岛的政府救济房里 靠政府救济生活 一九九零年参演了村里的话剧《美女与野兽》后导演过话剧 现在在筹划成立专业巡演公司
4 托尼:晚上七点到凌晨一点开出租车赚钱 有时做临时演员 在马场养了两匹马驹 周末会带孩子们去练习骑马 五口之家现在住在伦敦北区
6 约翰:高等法院大法官法庭分部出庭律师 专攻经济案件 已结婚 结婚后开始为保加利亚的慈善事业做贡献(约翰的母亲是保加利亚人 其曾曾祖父在1879年成为保加利亚的第一任首相)
7 查尔斯:放弃BBC工作 去年结婚
8 安德鲁: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在事务所企业部工作 主要负责企业并购、合资等咨询服务 现在在伦敦西南部小镇温布尔顿居住
9 保罗:有一段时间保罗夫妇争吵激烈 于是两人商量好不要留隔夜仇 22说这个节目帮助了他们 因为它能提醒他们曾经拥有过什么 现在两人结婚已十三年 关系很好
11 霍顿·布鲁斯:三十五岁时来到孟加拉国锡尔赫特市的一所学校教学一年 其父亲去世
12 苏西:生了37
13 苏珊:在40一岁那一年和38分手 现在在一家建筑公司兼职
14 林西·珍妮特:三十五岁时 其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 现在以家庭为重
25 鲁珀特:创业 成立了一家主要做改造旧楼成办公室的公司
35 黛比:4的妻子 其用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学完了驾驶出租车课程 现在在白天驾驶丈夫的出租车赚钱 直到下午四点接孩子们放学
36 佩里:4的小女儿
37 劳拉:12的女儿
38 比利:13的前夫
39 威廉:13的儿子
40 凯瑟琳:13的女儿
41 罗斯:14的丈夫
42 莎拉:14的女儿
43 艾玛:14的女儿
44 查理:1的儿子
45 亚当:2的儿子 一岁
46 安德鲁:2的二弟
47 克里斯多夫:2的小弟 失聪
48 亚历山大:8的大儿子
49 蒂莫西:8的二儿子
50 克莱尔:6的妻子 保加利亚退休外交官的女儿


人生七年 42up
1 杰基:再婚后搬到丈夫的故乡居住 不过定居不久 两人就分手了 现在在1的朋友和55母亲的帮助下定居苏格兰马瑟韦尔 育子成人(杰基这一段时间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前不久不得不暂停了工作)
2 尼古拉斯:除了教书 还在电气工程系做一些管理工作 另外出版了《半导体设备》等学术书籍
3 尼尔·休斯:两年前加入自由民主党 现在他是大伦敦区哈克尼市议会议员 并且干劲十足 休息的时间也为自己的政党做宣传(尼尔从设得兰群岛回到伦敦的头两个月在11的家中暂住)
4 托尼:一家搬到埃塞克斯郡伍德福德居住 出过轨
7 查尔斯:某电视频道的科学纪录片编辑
8 安德鲁:正为律师事务所的国际化而努力
9 保罗:三年前考取木工证书 现在在一家塑料公司做工业标识
10 西蒙:三十五岁离婚 四十二岁时和51结婚 其和34生的五个孩子和继母关系不佳(一九九零年西蒙母亲因癌症过逝 前年西蒙以高分成绩拿到了中学文凭)
11 霍顿·布鲁斯:五年前返回英国 在伦敦东区的查洛纳天主教女子学院教书至今 去年结婚
12 苏西:四年前母亲去世时 曾接受过几个月的心理治疗 直到生活重回正轨
13 苏珊:在伦敦大学法学系办公室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在伦敦陶尔哈姆莱茨区的流动图书馆取消后放弃陶尔哈姆莱茨学校的管理职位来到东伦敦贝思纳尔格林区的儿童图书馆工作
23 尼克:抛光工人
46 安德鲁:在约克市工作的一名新闻记者
47 克里斯多夫:在斯基普顿 一边学习电脑课程一边工作
51 维纳塔:10的妻子
52 米莉安:51结婚时带过来的女儿
53 丹尼尔:51给10生的儿子
54 佩妮洛普·莎拉·简:11的同事 妻子
55 伊恩:1的前夫 苏格兰人
56 詹姆斯:1和55生的儿子
57 李:1和55生的第二个儿子


人生七年 49up
1 杰基:因风湿性关节炎现在依靠残疾金和61等人的帮助下生活
2 尼古拉斯:参加他的学生的毕业典礼时遇见了他现在的妻子
3 尼尔·休斯:英国西北部坎布里亚郡议会议员 父亲五年前去世后 其和母亲的关系亲近了一些
4 托尼:其在西班牙买了一栋度假屋后 因长时间待在那边 于是夫妻决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卖掉了出租车 现在工作时就租车开
6 约翰:王室律师
8 安德鲁:离开待了二十多年的律师事务所 跳槽到一家工业用气公司工作
9 保罗:为了减少开支 于是将自己不再那么心爱的马送给了别人 周末时间开始跑步 曾参加过城市马拉松
10 西蒙:工作数十年的伦敦沃尔香肠冷冻公司停业后 西蒙为了接送方便现在在离儿子学校很近的希思罗机场工作(做搬运工作)
11 霍顿·布鲁斯:在公元九百四十八年建校 校龄已有一千多年的圣奥尔本男校教书
12 苏西:”每七年就会翻开一些事情 这些事是我们想埋在心底的 但总是不断给摊开来 很不好受 我不是开朗自信的人 喜欢保有隐私……谁知道七年后会不会再拍呢? 但我这么跟你说 明年我就满半百了 真希望不再拍了“
13 苏珊:伦敦大学负责法学系研究生课程的行政主管 62的未婚妻
14 林西·珍妮特:为了削减经费 政府可能去除林西的工作职位
22 苏珊:在养老院工作
24 乔蒂:和初恋生下一个女儿 现单身
26 托马斯:在伦敦工作
31 凯蒂:学习很好 现在在大学学考古
32 罗伯特:汽车修理工 同时也是两个男孩的父亲
36 佩里:在邮局工作
42 莎拉:饰品采购员
43 艾玛:一家公司的安装协调员
53 丹尼尔:在文法学校读书
58 托尼:24的女儿 五岁了
59 娜丽:4的母亲 在4三十五岁时去世
60 罗斯:35的母亲 24和她的父亲为他们的西班牙新居起名”娜丽·罗斯“
61 丽兹:55的母亲
62 格兰:13的未婚夫
63 海莉:13的工作助理
64 亨利:11的儿子
65 乔治:11的儿子
66 斯泰西:32的妻子
67 克丽丝:2的妻子 教育系副教授 住在明尼阿波利斯 夫妻两人周末轮流从明尼阿波利斯到麦迪逊之间折返
68 考特尼:67的女儿
69 格雷姆:68的儿子
70 康纳:43的儿子
71 杰西卡:10和34生的女儿 现在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72 乔纳森:10和34生的儿子 正在换工作 其和71有时会回来看看父亲

 4 ) 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不可否认在所有人之中,我最羡慕的是尼克,即便这个戏谑自称是边缘性自闭患者的科学家也不全然幸福,但是他在尝试一些明知失败也要继续的热爱,透过导演精心设计的问题,不难获知当事人的窘迫和无措,郑重其事下对于伴侣家人感受的意外收获,评价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严重侵扰这样的字眼也是不愿意听到的,除了安静观看倾听之外我们确实应该反省一下,但是如若能跳出这个影片自在生活,不失为一份郑重其事的记录,反观我们是否能面对自己的生活,包括痛苦遗憾不堪生病失败这些不美好的镜头,确实很难做到,似乎真实的自己是尼尔的混乱思想,苏珊的小动作反抗,林恩的拒人之外,杰基的一击就怒,保罗的不会表达,赛蒙的保守行事以致存在感低…我们希望看到托尼的平凡奋斗,看到布鲁斯的善良如斯,看到苏的清醒自知,希望看到每一个人大声说很幸福,阶级性格环境固然有,但是确确实实看到人的主观因素很重要,尤其是我们自己也不明所以的向善变好的能力,知道这一点,也更容易接纳当下的生活,化解自己的情绪,是经验让我们变得更好,也是影片让我们知道幸福就在光影的记录之间,只希望导演爷爷的激将法和介入生活最终能被主人公们原谅理解,真的改变了许多人,见证了社会意识的变化,也释怀了虽然确实七岁看老,但是反而更能接受自己,在横向纵向的对比中不再焦虑,忠于平凡而心有所属的自我,活在当下。正如尼尔所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都承受起了无尽个七年,不是吗?

 5 ) 仍然在寻找意义

我的人生正好走到一个迷茫和寻找人生意义的阶段,遇见了这个片子,用一个星期看了这部片子。刚开始看时,觉得没有什么新奇,七岁孩子说了自己的梦想,长大就变成这样的人,觉得有点缺乏厚度,所以中间停了几天没看。后来到了28岁开始,人生出现了挣扎和转折,我开始痴迷,也许因为跟我年纪相仿,遇到的问题也与我相似,带着好奇心用了两个晚上把后面的全看完了。就像片子里说的,这个片段描述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一类人,我只是一个缩影。每个人从片子上的人生片段中,都会看到自己的挣扎、矛盾和选择的影子。

看完这个片子,我还是想回归人生意义这个话题。看片子之前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有两点。我认为人生意义有三种类型,一个是利他,一个是利己。利他的一类人,希望影响世界,在世界留下印迹,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即使微不足道。利己的一类人,希望寻找快乐,追寻和实现自己的所好。还有一种,利他与利己的结合,无论是偶然还是有意为之,这一类幸运的人,将利他与利己合二为一,既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也有利于社会,这样也能够在社会赢得好名声,而受到人类社会的欢迎。

影片的人生给重新审视这个意义的机会,对照着每一位人物的人生,我觉得我的三个分类过分分明了。人生的意义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有可能是利己有可能是利他,也有可能合二为一。每个人的人生首先都是从利己开始,积累自己的价值,而后偶然或有意发生利他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价值。我们的前半生都在卯足劲做“利己”的事情,让自己学习经验、知识和技能,获得价值观、人生观,寻找自己所爱。而后半生,有的因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开始做“利他”的事,回馈人类;有的因为前半生的事没有做完,而继续在寻找自我价值和迷茫,并且在承担人类使命(繁育后代)中更容易失去自我,因而更迷茫,最后将人类使命作为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催眠自己说:“家庭和健康就是我所希望的”。记得片中的儿童之家的 Paul 在56岁的时候说:“直到现在我才找到了真实的自己”,而记得当时他的眼神是从未有过的从容和安定。所以,我认为人生大体可以在这里做个分类——找到自己所爱并擅长它(即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的人,会认为这项事业是自己的人生的意义,如片中的物理教授Neil,乡村音乐家,从事法律 的Andrew ;没有找到的人多数会把人类使命作为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类的不同,就在于所喜欢所擅长的事不同,以及找到所喜欢所擅长的时间点的不同。所有,我目前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事并擅长它。

 6 ) 碎碎念一下14位被观察者

1,中年危机中的奋斗者

Tony

上一集因为偷腥出轨被当场抓获,出现家庭危机的Tony,妻子并没能离开他,这一集他们卖掉了伦敦的第二套房,在西班牙买了一套度假房。

他和妻子依然在镜头前展现了一个积极勤奋的working class family形象,人生前头永远有目标:赛马、出租车、演戏、高尔夫、西班牙。

这些目标,这些Tony心中的富人生活和梦想,不是说有多不同凡响,结局也没有多成功,但它们引导着他脚踏实地地生活在世界上。

PS:Tony总让我想到塔勒布书里那个充满着草根智慧的胖子,巧合的是胖子托尼的名字也是Tony。

另外这一集终于听到了Tony的负能量了,他在抱怨阶层固化,他们在努力工作,但上头有太多在吸他们working class血的精英。

Nick

阶层跳跃模范生渐渐也摸到了人生的天花板。

事业上向节目组投降说,自己本来的理想是职业上成为比节目中更有名的科学家,但现在看来是不太可能了。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核聚变项目,因为有一个节点的技术上始终无法获得突破,基本被判死刑了。

情感上也同时遭遇滑铁卢,与第一任妻子离婚,不过又遇到了年轻漂亮的二任。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理工高知精英的人生吧。(作为同样学物理的,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前几天刚听说有一个同学从意大利回北大做博导了,为他们鼓掌加油👏。)

Andrew和John

这俩中上层孩子,都按着儿时的人生规划轨迹,走在中产法律人士的路上,没有太多波澜。

John时隔十四年再次回归拍摄,虽然和Tony、Nick有着阶层和职业的差异,不变的是这个年龄事业上的挫败感,能达到的职业顶点已经很清晰了。John说自己依然像二十年前待在皇家律师圈子里,年轻时迈向政坛的梦想现在来看就只是个梦和想,现在的年龄是回归田园园艺和钢琴的时候了。

同样摸到事业上限的Andrew退出自己作为合伙人的律所,重新加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赛道。

Charles

大概会永远消失在这个纪录片系列了,不过这回我知道了他不再参与这个纪录片的内幕原因哈哈哈哈——

那是因为,人生七年是ITV出的,而他工作的单位是BBC,作为直接竞争对手是不可能参与对方的节目制作的。

真是蛮让人遗憾却很现实的一个原因。

2,四位女性

14人里只有四名女性,个人觉得导演选角并不平衡。

如果归纳一下这四名女性到这一阶段的人生共同点的话,我想说她们似乎都从小就没什么理想和规划,不像积极勇敢充满草根智慧的Tony对于赛马、从小喜欢物理化学最后成为高校教授的Nick又或者从小到大都拿着剧本成长的私校三剑客。

这一点其实蛮让人遗憾,她们就像在社会随波逐流的浪花一样,很难说自我能动性到底参与了多大程度的人生。我期待看到的一个角色是类似Nick的第一任妻子那样的,年轻时就有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然后看她们因为社会传统定位与家庭另一半兴许会有的一些冲突矛盾,然后看她们最后是如何解决和妥协的。

Jacky

十四年前谁也没想到,Jacky会在这一集成为比Neil处境还悲惨的角色。因为风湿关节炎几乎致残的她,靠政府伤残救济金,和前夫母亲的帮助生活、照顾孩子。

导演问到她大儿子的不佳处境,是不是和她自己有点像时,Jacky直接在拍摄中爆发了,觉得导演这样直戳痛点实在太残忍。

个人觉得Jacky应该早关注自己身体,减减肥的。中下层角色一个一个全都在比谁胖得更厉害,在一个基本不可能饿死的小康社会里,肥胖真是个穷人病——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能力去健身和看得更长远。

Sue

Sue是中下层三朵金花里活得最好的一个了,这一集已经在牛津的一个研究生教学项目里做领导干部!

感情生活,再次订婚,未婚夫我觉得是片中仅次于John之外最帅的一个了!

她能走到这一步,感觉要感谢父母的付出和支持,毕竟在她离婚的那些年里,完全靠父母帮她带娃,她才能继续安心工作。

Lyn

三朵金花的最后一朵,则正经历着事业危机,她所服务的慈善组织目前准备裁员,且并不在乎她这么多年的经验和贡献,这让她很受伤。

幸好之前查出的身体问题一直没有爆发,家庭也稳定,有一个一直支持她的丈夫。

Suzy

要我说,Suzy结婚之后的生活太平静了,她的部分简直让人觉得无聊.......总之就是一个生活安稳的富家全职太太呗。

这一集的亮点是,Suzy开始后悔自己年轻时书读少了,大概她感受到了全职太太生活的空虚吧,除了家庭,没有其他的人生赛道。在近50的年龄,幻想自己或许曾经可以有个不一样的人生.......

3,与自我相搏的几位男性

Bruce

首先要来讲一讲我比较喜欢的Bruce,这一集终于揭晓了他的身世之谜,原来他小时候和Suzy、Paul一样,经历了父母离异。父亲没记错的话是个军人,远在非洲,为了给他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于是父母决定干脆把他送到寄宿学校托管。

这就是他从小看起来就一脸忧郁的原因了吧。

此前一直生活在东伦敦和孟加拉国这种穷苦地区,想做的事是帮助困苦中的其他人的Bruce,这一集老来得子之后,完全逆转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搬出了东伦敦,加入了一所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老校。

理由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此前是一个人,当然怎样都无所谓,但如今有了孩子,特别是这个年龄得来的孩子,肯定会当作宝贝,以孩子的成长作为此后生活的第一要务,所以搬出贫民区去到一个更加安全良好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了。

至于事业,Bruce坦承,此前觉得水滴石穿,总有一天能改变世界,如今来看,被改变的恐怕是他自己。

可以说是又一个很悲凉的中年危机宣言了。

Simon

依然不知道他和第一任妻子的故事是怎么从“非她不娶“的美好爱情变成如今的仇人相见刚开始甚至连孩子都不让他看的。

不过这一集有吐露心声,说原因是他俩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他太懒惰了,而妻子则很积极。

其实看到这里,更加让我感受到,家庭不是一个孩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有一个好的家庭,却相当于有一条走向更坦荡道路的捷径。

比较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最大的不同是富人家庭的孩子,从小便有父母给孩子指出一条平坦的人生道路。穷人孩子则没有什么人生规划完全靠自己去摸索着生活。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的经验一定有效,或者说父母说的孩子就肯定会听。其实这和小时候背诵古诗一样,当时可以不理解,但所熟读和生根牢记的那些念叨,或许会有一天,在某一个情境下,立马让你明白它的道理。

很多孩子当然会去尝试父母指出的相悖的道理,但当遇到挫折走不下去时,他会知道,有那么一条安全可选的道路,就在那里,人生无需惊慌和迷茫。

糟糕家庭的孩子则不会有这些额外的经验加成,父母反而可能为他们做着一些不好的示范,让他们过早地看到生活可怕和空虚的一面。

这种情况下,要再完整地看到生活不只有痛苦,还有阳光和快乐的那面,则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经历更多的挫折。

Paul

而Paul是悲惨家庭成长出来的幸运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碰到了自己的人生天使——那个不管他如何自我怀疑和厌弃,都始终陪在他身边的妻子。

糟糕家庭和卑微性格的他,能有如今的幸福安稳的生活,真是很不容易。

祝他接下来的几集人生依然安稳吧!

Neil

Neil在上一集抓到了自己的人生抓手——政治后,生活状态明显要好了很多。

在不顺的时候,自暴自弃和缺乏机遇是一组恶性循环,越是自暴自弃便越难遇到机会,越没有机会又反过来让人倍加挫折。

顺利的时候其实也一样,成功总能给成功者带来更多的正向激励和自信。

人和人在开始时并没有那么大差距,但正是这些倍增放大的正向和逆向循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这也是善于自我激励者往往最后能活得比其他人好的原因吧。

Peter

结尾是从21岁后就退出拍摄的Peter,听说他接下来两集要回归拍摄了哈哈哈哈哈,有点期待看看这位被学校辞退的历史老师后来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短评

在49歲,很多人又開始逆襲,果然人生比戲劇更精彩。能夠看到這些變化真的太棒了。蘇珊有了二婚而且丈夫超帥,跟她太搭了,在倫敦大學行政部也當上了主管,為文學學士設計課程等,真是一份幸福的工作,沒有上大學卻能留在大學工作,這也就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才可能實現的事了吧。蘇珊一直有這樣的能力,當然,她漂亮又有智慧,是倫敦東區三女子最清醒的。Jacke怒懟編導那段其實講得挺有道理的,不過既然如此,可以像查爾斯那樣選擇不拍攝,而不是一邊享受著成名帶來的好處,一邊又拒絕私生活的暴露。相比之下,蘇西在這個問題上的說明更加令人信服,她同樣公開表達了不滿,但是也說了繼續拍攝的理由「每個人都因為某種原因而繼續」,Bruce是最淡定的,表示對他影響不大,這很符合他的氣質。Neil終於皈依了基督信仰,太感動了,他說,是信仰使他變得更好。

5分钟前
  • 暗夜的星辰
  • 力荐

尼尔的话可以给这一系列关于人生的记录片作结,你必须自己选择如何生活:我在晒太阳时看到身边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红色,白色圈圈,它的生命很短暂,但它停在我身边,并没受到惊吓,好像很高兴地振动着翅膀,享受阳光里那美妙的一刻,生活无外乎是做自己,这世界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9分钟前
  • 青山好景
  • 力荐

还真的是知天命了,经历了好多事,许是真的看透了,也不较劲了,或者说再较劲再不满也得不到什么了(杰琦),梦想什么的,也都戒了。想想到了这个年纪,太顽强也太无力。9

1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不管生活富足还是清苦,至少很多人是依照儿时的想法在进行着。如果有一个中国版,应该能看到更多拍摄对象受外力影响放弃原本的路径和愿望吧。

15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在谈到婚姻出现的问题时,Paul一直强调是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自信导致了婚姻的问题,在妻子讲话的时候也一直看着她。妻子回答,我不确定问题是什么,但我一直知道他爱我。这不就是爱情的模样么!

18分钟前
  • 比伯
  • 推荐

49继续没啥变化,唯一的波澜可能就是东区小胖姑娘跟导演翻脸了…21岁就翻过,只是那集没放正片里…本来做这种电影就是件rude的事,看来导演比想象中更rude,当然刺激(激发?)被采访者可能是职业需要所以我一直对记者之类的职业有抗拒感…于是角色激动的自我辩护也并不一定是他们平时的人生态度…

20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没看到太多意料之外的感触。人生繁琐,本就已知。意外的是看到爱情在某些人生命中仍扮演的颇为重要的角色。

23分钟前
  • 闻人林
  • 还行

他们都有孙子了,觉得之后也不会有啥大变化了。

28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这集最有感触的是婚姻。35岁以后结婚或是二婚的,感情都比较稳定温馨,想是非到那个年龄,人才看清自己,心平气和。另外就是,婚姻绝对不是Happy Ending,它是对于情商和智商更大的考验。

33分钟前
  • 玥然纸上
  • 力荐

Amazing!我太喜欢了,并且很受启发,强推!

37分钟前
  • 鱼也不明白
  • 力荐

活得有意义与否,个体成长的速率快慢太重要了,从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看,甚至超过金钱和阶级。一个人要追求什么,一个跨世纪的连载纪录片要表达什么,导演没有明说,只是渐渐拉开了主人公重聚联欢的大幕,一切趋于明朗。

40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有意思的是看到片末,受访者在公园玩的游戏与成人后从事的工种没有多大差异。潘光旦的血统论得到80%的验证。

43分钟前
  • 熊猫小肉球
  • 力荐

bruce真的是个天使 从小就自带圣光一直没变过 john有两次都说到自己读到好学校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到56岁才对镜头说出9岁时家道中落的事 他也真的很好诠释出了按照自己人生规划走一步步成功努力的人生是怎样子的

47分钟前
  • Hauu
  • 推荐

1.13 49年,不足以懂人生,亦不足以知天命,但,他们都在顽强地做自己,任何时刻都可能改变一生。

52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跟俄罗斯版相比,俄罗斯版更多的是讲国家民族,而英国版基本上就是讲人生。几天时间,从7岁就到了49岁,我觉得自己比他们还难过。

56分钟前
  • vivi
  • 力荐

在受访者里,只有出身TOP1的John利用了这个纪录片作为政治宣传。大部分人都认为拍摄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包括来自Upper class的Suzy。看他们年轻的时候被问到某些尖锐的问题,会觉得无足轻重甚至挺搞笑。可是人至中年遇到扎心的提问,身为旁观者都觉得难受,就像他们说的,每过七年就要审视自己的人生,看到自己做过哪些错误的决定,是挺残忍的。

58分钟前
  • 枇杷精
  • 力荐

最后一个哥们最衰,小时候挺好的,长大了反而变得很神经质,即使如此在政府补助下也过得还不错。西方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平淡、空虚,而不是什么狗屁阶级斗争。

1小时前
  • 笼之吻
  • 推荐

这一集的最大惊喜是“三个女孩”中的Sue,她在伦敦大学从事行政工作,中年焕发光彩,并有一位非常贴心的伴侣,略感以为的是Nick,他经历了离婚与再婚,不过,他的第二任妻子真心漂亮,气质亦佳。普通人中的Paul,在澳洲生活得不错,家庭和谐程度可能是所有人中最高的。Tony买了度假别墅,特别会享受。

1小时前
  • Clyde
  • 力荐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1小时前
  • kolin
  • 推荐

最真实的最惊人

1小时前
  • 有猫万事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