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5

记录片英国1991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Andrew Brack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5 剧照 NO.1人生七年5 剧照 NO.2人生七年5 剧照 NO.3人生七年5 剧照 NO.4人生七年5 剧照 NO.5人生七年5 剧照 NO.6人生七年5 剧照 NO.13人生七年5 剧照 NO.14人生七年5 剧照 NO.15人生七年5 剧照 NO.16人生七年5 剧照 NO.17人生七年5 剧照 NO.18人生七年5 剧照 NO.19人生七年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20:35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五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这时他们都已经是35岁的中年人,成家立业。艾普特再次追踪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事业是否成功,爱情是否美满。七年,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每一个人的面庞。   再次时隔七年,命运之手是垂青于谁,还是跟我们所有人,开了场偌大的玩笑。

 长篇影评

 1 ) 《人生七年》:无限可能性的深渊里,好奇心是种绝症

文丨微我无酒

最近看了个神级纪录片,叫《人生七年》。

不管觉得它好或不好,人人都得承认,这样的片子,一生大概只能看完一部,而且也只有这一部。

这是14个人的人生之书。

BBC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7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和生活,纪录这些人生故事的新篇章。

现在《7 Up》系列纪录片已经拍到了第8部《56 UP》,每部的豆瓣评分都在9.1以上。当年7岁的小孩子们已经成了62岁的老年人,第9部《63 UP》将在2019年上映。

我们开着上帝视角看岁月流转,大量的细节娓娓讲述人生剧集,最终有些悲哀地发现,片子一点点地印证了导演最初的想法——英国社会阶级已经固化,想要跨越阶级难如登天。

但,也有例外。

Nick是农民的儿子,属于穷人阶层,但他凭借着天才的头脑,考上了牛津大学,一跃成为精英,去美国做了物理教授。 另一位,Neil是中产家庭的孩子,本有着相对光明灿烂的前途,却直坠深渊,沦为流浪汉。今天我想翻开的是他的人生之书,讲讲他35岁之前的命运变幻,一个关于存在、质疑、意义和选择的故事。

▲ 7岁的Neil

谈到长大后的梦想,7岁的Neil说,要当宇航员。他的眼神清澈极了。

他知道也许当不成,那,做个旅游大巴司机也不错。他会带游客去乡下、去海边,安装一个独属于他的大大喇叭,高声告诉游客今天去哪里,玩什么。

上层阶级的John已经开始读《金融时报》,中产家庭出身的Neil,还开心地讲述着如何假装拿着木棍,模仿击剑的声音,给刺到就要夸张地大喊一声:啊!

他放学回家一路是蹦蹦跳跳的。夏天在草地上玩摔跤。

聊到有色人种,其他小孩知道是在说黑人,有些已经有意识地在说学校教的“正确”的话:我不歧视他们……但到底还是小孩,便会再补上一句:最好还是永远不要遇到呀。

Neil小朋友说,有色人种?有点像鬼耶。要是有人是紫色的,长着红红的眼睛,黄色的腿,那真是不知要怎么办才好。

全片再没有第二个小孩子,显露过这样天真美好的神情,全宇宙的色彩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斑斓闪耀。

▲ 14岁的Neil

14岁的Neil去了新的学校,见了更多人。有人很聪明,有人很笨,竞争激烈,但同大家一样,他也茫然地说着:“竞争是好的,不然人就会太放松,不够努力。”

他玩国际象棋。还想要从事和旅游有关的事业。

他眼睛里的光彩消失了,变得内敛忧郁,话也说得不走心,不确定。

▲ 21岁的Neil

21岁,承载着身边许多人的期望,他申请了梦想中的牛津大学,没有被录取。

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认真读书两三个月,半年后他退学了。他想要逃离教育系统和既定好的一切。

辍学后他到伦敦做散工,联系收容无家可归人士的房屋介绍所,找到一个无主的房子非法入住。

他迷茫而焦虑,埋怨父母没有给他指出正确的方向。对家人给出的职业选择——大学教授或银行经理,他又嗤之以鼻,“他们看不到我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父母觉得他“只是想给生活增加更多经历”,不肯做出选择,安定下来,但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有意义。

他也埋怨学校没给他正确的教育,虽然他也想不出什么才是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学校当初没有鼓励他开发智力、勤于思考,他肯定会更恼火,更生气。

他想过,未来也许可以身居要职,甚至从政,但又不太希望承担太多责任和压力,同时也怀疑着工作本身的意义。一个要职……多半也和其他工作一样无趣吧?

他也想要幸福和稳定,却觉得一生都在挣扎,不曾认同什么,也不曾否定什么,一直在半空漂浮着,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稳定。

28岁的Neil

28岁,他拎着两个厚重的行李箱,站在路边搭顺风车。这样在英国全境流浪的日子,已经持续两年了。

领救济金让他觉得羞耻,可是不领钱又真的会饿死。他很感恩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用偷窃就能生存下去的国家。

他讨厌在喧闹酒吧那种主流无聊的放松方式,如果要说话,就应该让别人听到,就应该说有意义的话。应该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目光接着目光,坦诚认真地谈一谈文学。

他不愿被日复一日重复麻木的生活洗脑,执意做清醒着的最后一人。在忙碌中失去自我,是不是真的好过长日难捱,无事可做?

他的职业志向又有了新的变化,也许,可以把读过的各领域的书,讲授给他人;也许可以去剧院工作,布光或者导演一部戏。读书时他学习的环境没有聪明人,这让他很快认识到自己智力的出众,了解到自己在许多领域都有潜能。

可他又是完美主义的。上学就要上牛津,否则宁可不接受大学教育。做其他事,也希望做到完美,否则干脆不开始。

在湖光山色里,在荒凉山野中,一个人呆着,仿佛和整个世界失去了联系。他在理思想的线团。我是谁,要去哪儿,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太多的疑惑无法解开,脚下的路通往无数方向,他站在原地,在想清楚之前,干脆不开始人生。

在与主流价值的对抗中,精神上难免沾染抑郁尘灰。他抗拒医生的治疗,抗拒借助人造的东西恢复健康,这让人显得软弱。其实那些不是医生的普通人,对他说上一两句温暖的话就够了,这才是最好的药啊,可陌生人的善意并不时常出现。

所有人都觉得他过得不好,的确如此,他比7年前更落魄,他却说自己更自由、更开心了。

自由是心中不再有渴望,无欲无求。

开心是心中不再有期待——“即使所有的事跟我作对也不会绝望。”

他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拥有特殊的阻碍和困难这个事实,也接受虚度了的和即将虚度的人生。

接受了他所相信的上帝有时慈悲,有时又毫无因由地,过分刻薄。

▲ 35岁的Neil

35岁,他住在设得兰群岛,在社区剧团导演话剧。他终于吐露自16岁起,就本能地感觉到自己是个作家。他开始写作了,哪怕自费出版,这应该也是有意义的事。

记者问他,你对自己的人生失望了吗。

他生气地反驳:我的人生还没结束。

他仍然觉得,只要可能,他能成为任何人。

他还是能想到各种各样想做的事,他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去做成它们。

但这和实际的,他可能会做什么是不同的。他已经洞悉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他是个被太丰富的精神世界、太天马行空的幻想、足够的天资和无数个有可行性的选择,向各个方向拖曳到四分五裂,拉扯成碎片的人。

所以,7年后将可能在做什么?

他的答案来自深刻的自我认知:极有可能,流浪在伦敦街头,无家可归,什么都没做。

Neil是最天真爱幻想,最理想主义的那一类人。这样的人,小时候天马行空,脑子里全是故事,比如手握屠龙宝刀,勇闯紫皮肤红眼睛的“有色人种鬼国”。他们对生活的一切着迷,随口就能问出一亿个为什么。

有人说好奇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对单一领域的好奇的确如此,对自然科学痴迷的农庄男孩儿Nick,他想要研究的是单一领域的一切,他便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实现了从农民到精英的阶级跨越。

但还有一类人像Neil这样,他们对宇宙万物都好奇,他们想上天入地,一瞬变成海,一瞬变成云。

Neil不介意从大学生直接变成建筑工人,不介意在旅舍做饭打扫房间,把法语能力仅用在接待住店游客上。他的职业理想一直在变,旅游大巴司机、灯光师、讲师、戏剧导演、创业者、政客。他并没有觉得这些职业的跨度如此之大,用到的技能完全不同有什么问题,对他来说都是一份人生体验,也都是他有兴趣学习、且有能力做好的事。

其他人在乎权利金钱,在乎家庭的幸福和温暖,他更在乎有没有从生活的大学中,看到更多,学到更多,思考更多,他觉得价值最高的事情是个人成长。

35岁那集,他说本能地感觉到自己是个作家。我倒并不信这句话,他只是做了作家该做的事,为了阅历的增长,不自觉地广泛地收集了生活素材。

可这个社会需要对他人有用的人,必须选择一个职业来为他人服务。只是看看这个世界,游历一番,独自领悟一些道理,而没有输出,这是不被允许的生活方式。

他的悲哀是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的孤独。只要还需要吃饭、穿衣、用水用电、需要被人认同来实现自我价值,就没有办法脱离人类社会存在,获得绝对的自由。

他的悲哀是想要了解全世界,却没有足够长的生命。而对所有领域泛泛的了解,不能给他带来维持生活的收入。

他的悲哀是一份工作还没开始之前,已经一眼望到它的重复和枯燥,把生命投进去可能会停滞生长。

他的悲哀是天上没有掉下一份强有力的理想,一份当仁不让的使命,让他甘愿为某一个志业奉献一生。奉献十年?五年?一年?也许都太长了,当你把目光长久地聚焦到一点,就会错过其他风景。

幸福的本源难道不是参差多态?可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社会的高效运转,职业分工将每个人钉在一个位置上,动弹不得。却从来没有人觉得有问题,每个人都平静地生活,朝九晚五,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在一片土地扎下根,一晃就是一生。

Neil无法做出选择,选择的成本太过高昂。选择了一个职业,其他生活的可能性瞬息灰飞烟灭。所以他一直打零工,宁愿一无所有不受羁绊,宁愿居无定所漂泊无依,这些都是保留所有可能性的代价。

他选择一意孤行死磕到底的悲壮。如影随形的是,精神上贪婪无度、物质上又无欲无求导致的贫穷,同时渴求闻达入世和清高出世纠葛矛盾的悲剧,对生活和真理过度好奇收不回目光的不治绝症。

35岁的Neil身上还保留着7岁时的幻想和纯真,这是痛苦之源,他被外界摧折和自我内耗折磨得精疲力尽,仍然默默承受着,到了山穷水尽也不肯放手。

我自觉能理解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选择,也不觉得他是失败的,懒惰的。他的足迹遍及英国的每个角落,搭上无数的车,闯进各种各样的生活,见了许多人,读了许多书。风沙雨雪里走过一遍,世人的白眼中打过几个滚,在漫无边际的孤独、贫穷、饥饿、疲惫、不安、黑暗里穿行,他足够努力和勇敢地保持清醒,从未放弃思考,没向后退一步。

但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是可怜和失败的。那些纯真幻想的光芒、自我打磨的疼痛、反主流而行的压力、卑以自牧的坚持,真的都毫无意义,在普世的价值面前,一文不值吗?

我写下这个问句,打了一个冷颤。

极目远眺,脚下有亿万条路,正涔涔地闪着冷光。

END

本文原创,已开通维权骑士,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ps: Neil的人生剧集已经更新到56岁,有兴趣的盆友可以去跟进观看……但我觉得他悬停在35岁的样子,最真实。

友情观看福利指南:wx公众号“人间漫游指北”后台回复“人生七年”。

 2 ) Peter和Symon没有出现在本集中的原因

Peter dropped out of the series after 28 Up, following a tabloid press campaign against him after he criticised the government of Margaret Thatcher in his interview... He made a surprise return to the series in 56 Up

因为节目中Peter对撒切尔政府的批评,一家小报对他进行了一连串攻击。最终他决定退出节目……后来在56 Up中重返。

Symon: As the filming for 35 Up was taking place, he was going through a divorce from his first wife and mother of his five children, and he elected not to take part in that film.

Symon:拍摄35 Up过程中,Symon正和第一任妻子闹离婚,所以没有参与拍摄。

引用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Up_Series

 3 ) 人生七年5

35岁,差距更加大了,穷的越穷,富的越富。他们的生活似乎都没有很大的改变,按照28岁时的路继续走下去了。

tony很乐天,28up时家庭美满,在这一期似乎遇到了中年危机,和妻子感情有了裂痕,还担忧可能会和妻子分开。看21up和28up时还很喜欢他飞扬的性格,到这一期却也被生活磨练地有些沧桑了。还有一点让我很意外,就是他在家不做家务,几乎都是妻子干,说自己回到家就想双脚抬高好好休息,这让我对他的好感有些幻灭。

bruce是行走的电视剧主角,可以提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了。他在孟加拉国支教,不在意条件艰苦,而且是35up里唯一一个说金钱不重要的人,和我们国家宣传的好人形象特别像,一般人做不到这个程度。我无法体会到他的思想体系,但是真的很佩服他,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物。

suzy生活还是很幸福,生了三个孩子,和丈夫感情很好。

三姐妹就有一点不如意了,两位离婚,一位生了病,苍老得像五十岁的人。

John在这一期回归,想通过宣传让大家关注保加利亚的贫困。

Andrew越来越温和了。

尼古拉斯在美国当副教授,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并且有了一个儿子。

Paul让人挺羡慕的,他的妻子很爱他。而且他们互相反省了自己的缺点、感谢了对方的付出。

neil还是那么落魄,老得飞快,镜头切到他时真的很像恐怖片。

查尔斯、彼得和赛蒙这一期没有出现。

28up时,不管贫富,大家都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让我觉得生活只要开心就好。

35up时,一地鸡毛,让我感觉有些凄凉,小人物的“岁月静好”扛不住时间和现实。

 4 ) 说说《人生七年》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们

看完《人生七年》感觉总体来说,上个世纪的英国,女性普遍还是相对弱势。节目14位主人公中只选择了4位女性,而且3位还是出身相近的同伴,样本普遍性不强。但是片中还是侧面出现了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有主人公的伴侣也有亲属。这篇专门说说这些Up系列中的女性。

首先,4位女主中,我个人一直最喜欢SUSAN。从小到大,无论顺境逆境,她总是乐观开朗,阳光积极。21岁时看到她一头干练短发,颇有职业女性的风范,以为她一定会拥有不错的人生,然而28岁那集大跌眼镜,她居然那么早而且貌似草率地结婚生子了,刚生了两个孩子就遭遇离婚,单身妈妈靠领救济金维持生活,真为她惋惜。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她本不该落得这般境地。然而尽管人生最低谷时,节目中也从未见她抱怨生活,从未抱怨过前夫,看起来云淡风轻,生活再艰辛还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蛮佩服她宠辱不惊的心态,镜头前从来都是自在从容,与闺蜜也一生保持着友谊。非常欣慰看到她的人生终于从42岁开始转折,孩子大一些后她终于可以全职工作了,这里要羡慕发达国家的开放,她没有上过大学,却可以在大学工作,而且工作发展非常好。人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无论何时开始也总会有机会,人生越到后面,越看出性格对命运的重要性。尽管她的青春很令人唏嘘,但42岁重回职业,凭借好性格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在适合她的岗位上,几年时间就成长为部门领导,真正成长为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不仅如此,生活上也获得上天垂青,新男友帅气又体贴,40岁后终于收获了幸福的爱情,这时子女也长大,在伦敦城买了房子,家庭事业双丰收。她一直很感激自己的父母,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是父母的爱给了她最大的支持,我想也正是这样的爱形成了她的热爱生活的乐观个性。她爱唱歌,最艰难时也会在酒吧登台唱歌,她爱演戏,终于在56岁得以有机会与邻居成立剧团。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她出身东区平民家庭,家族里从未买过房子,终于她靠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年老时尽管经济上无法到处旅游,但拥有舒服的小家惬意养老也很知足了。我想是对生活纯然的热爱本能,帮助她度过艰难,保持心底的阳光,在最低谷时不至于绝望,积极向前。

然后是托尼的母亲,托尼应该是UP系列的一号大明星了,最接地气的励志哥,每集都要不开头要不压轴。狡黠的托尼极其重视家庭,热爱家人,凭借明确务实的人生哲学,扎扎实实越过越好。他在片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无限热爱,甚至母亲已经去世20年后,56岁的他提到母亲还是眼含热泪深情款款,足见母亲对他影响之深。他老婆也不止一次提到婆婆是她一生见过的最好的人,婆媳关系处的闺蜜一样。托尼讲她母亲在东区人人依赖,广受爱戴,他父亲因病无法工作,母亲一人支撑整个家庭,作为东区平民人家的贫穷小子,从小缺衣少食,然而母亲却给了他足够的爱,让他从未觉得匮乏,面对上流社会不卑不亢,反而对生长的东区充满热爱。这样伟大的女性让人无比敬佩,她身上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英雄主义,超越了阶级的鸿沟,而彰显了人的尊严。我的姥姥和我的三姨,就是这样伟大的女性,我很感激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楷模,她们是我内心的灯塔,于人生最黑暗时始终照亮着我,激励我努力成长为她们的样子。

了不起的女性们还有JACKIE的婆婆,在JACKIE与他的儿子离婚后,还是一生不离不弃地支援和照顾JACKIE和孩子们。JACKIE总是由衷感激她的婆婆对她的帮助,以及带给她和孩子们的家庭温暖。

还有SIMON的第二任老婆,自从SIMON跟她结婚后,整个人无比快乐幸福,越过越好,完全被拯救了。作为黑人女性,在英国这样的保守社会,本来应该是最弱势最底层的,却不卑不亢,气场非常强大,积极而坚定。而且她还特别乐于帮助别人,主动收留寄宿黑人儿童,她们家接待了60位孩子,其中有些在他家一住就是好几年,本来看似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却不仅过好了自己的生活,还有余力一直为社会做贡献,不能不令人敬佩!

印象深的还有科学家的第二任老婆,形象气质太出挑了,49岁那集就惊艳出场了,56岁居然越发美丽高贵,这才叫逆生长。人的尊严最基本体现在对自己的要求,自律表现出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同龄人们身材臃肿发福满脸皱纹时,她苗条的身材、精致的面庞、得体的妆容打扮,让我从心底赞叹,真心希望女性都以这样的IDOL来要求自己,不要被岁月磨去了做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5 ) 只是因为短评写不下

虽然友邻建议我不要太早看超出自己岁数的部分,但我还是怕会陌生这群我看着长大的孩子们(哈哈哈哈哈哈哈,说这样的话有点奇怪)。

说真的,就像托尼自己说的,35岁,他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尝试了自己骑马的梦想,虽然最后没能成功,但是也曾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了,不是么?托尼总是给人一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既视感,他照着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固然生活让他按部就班,但骑马和临时演员都算是不太糟糕的尝试,至少他是用出租车司机,开一家自己的店铺这样说到做到的事情换来的,这样就挺不错了对吧?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尽管从妻子接受采访时的言论中得出了他和孩提时代没有什么太大的性格改变,还是大男子主义,但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他自己的身上,回忆起去世的父母,他还是哭了。

我也说不准苏西会不会离婚,至少现在看来还是挺好的,阶级的壁垒在变得更加坚硬,当然了,这对于她是好事,她超额完成了关于孩子数量的预期,也从一个叛逆少女变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和丈夫所处在的阶级能保护他们,就算创业失败也能衣食无忧,在她的身上至少是能看见成长的。

布鲁斯是中产阶级,有自己的想法,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希望布鲁斯能够早一点脱单吧,他聪明,中产阶级虽然是所有阶级里最不稳定的,但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够把自己的精力花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他对于成功或者是名利显然有自己的看法,至于单身,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的工作性质至少在这一集看来,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找到伴侣的状态,但至少他能从中收获快乐。

虽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东区的那三个女孩和另外三个男孩总是一起接受采访,但显然苏是三个女孩里最晚接触婚姻的,尽管还是离婚了,但至少她对于眼下的生活还算可以接受,并且对之后的人生还是抱有乐观的态度。

琳恩是三个姑娘里最早接触到婚姻的,显然,她对于婚姻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并且没有出现任何的大问题。

杰姬的经历至少能够看到社会对于单亲妈妈或者非婚生子的包容,尽管我们回忆起第一集的时候,可能她看上去是最期待一个孩子众多的家庭的那个。

琳恩是三个女孩当中唯一一个婚姻存续的,但我不知道怎么说,她给我的感觉是最难相处的,永远不满,永远不能心平气和的陈述,但她就是能长久的维系自己的婚姻,就是那么的神奇。

显然这三位的生活中,总是要考虑因为缺少金钱而带来的烦恼,但就如她们之前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她们稳定,但那不是真实的,是骗局,她们的稳定不是安逸的稳定,而是毫无指望的稳定,她们要和生活进行抗争,所以有时候不得不面目憔悴,说一句,其实托尼的妻子又何尝不是和这三位东区女性有着相同成长经历的女性呢?

 6 ) 35up 影评

4·10周末电影沙龙。 到了35岁啦,小朋友成为大朋友了又成长了7年。 可以说大家的走向又不一致了。 这次看越来越能够认识对方了。 这一期 赛蒙没出现不知道过的怎样。 看完这一期的感想就感觉 青春真的很重要,真的35岁完全成熟了,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工作的压力,完全没有28岁或21岁天马行空的想法了。

1)Tony是敢作敢当的男子汉,虽然没有过多的钱财,但也活的很充实。在不能成为赛马运动员后没有沮丧,仍然开出租车糊口以及教孩子们骑马,他善于处理稳定家庭和父母关系,这也是他自信的法宝,35岁的他已经做完想做的所有事了,他圆满了。

2)suzy是婚姻拯救了她,有了孩子后,变得开朗了起来,她也在接受家庭对她的影响,同时父母的去世也让她感到伤心,但是你仍要坚强的活下去。

3)bruce 布鲁斯 对基础教育抱有帮扶之心。 我的机会就是把我学到的去回报社会,我的价值得以体现就足矣了。 因为在不发达的地区,我感受到孩子们生活很苦,当你会的越多,你的选择就越多,机会也就越多了。 想结婚但一切都还只是等待吧,不着急会遇到更好的。

4)Jackie三姐妹 都结婚结的早。 在很年轻就结婚一定会有所错过,你需要建设自己最关键阶段,一你结了婚你将面临三人间的关系处理了。 所以现在就在分开的阶段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抚养,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人在单打独斗了。 孩子激发出了我们的母爱,在不断适应环境和抚养孩子的同时,怎么赚取更多薪水养活家庭。婚姻很难但孩子或许是更更重要的!

5)nick 去美国教书的副教授。感谢小时候就培养做事认真的习惯,有些强迫症适当的放松。我觉得7岁看老,是很正确的,那个时候很多痕迹到现在还没改变,仍保留在性格里。在美国也不件易事,因为你没有任何支持的圈子,不断去想怎样去生存。

6)John Andrew Charles 你确定的事情,真的很可能就会发生。那些有优势资源的人,要帮助那些不像自己那么幸运的人。 他们都很强调教育,孩子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要会规划生活。

7)Paul 是婚姻拯救了我。 妻子给了很多鼓励,自己孩子也受自己影响总叹气,妻子有时候也没办法。Paul自己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抱负。 孩子也像他小时候一样,不知道什么是大学。

8)neil活的最明白,但又是活的最惨的一个人。 明显的感觉到,没有28岁时说话有逻辑。 很有想法的一个人,但是沉浸在自己生活的世界里,自己也有所认识但没有办法,他想按自己的方式活着。知道自己配不上别人,可能也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吧。

看完整部影片,最大的感慨就是 孩子与生活。 孩子对应着教育、家庭;生活意味着开销、活法。 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法则,可能是伴侣影响,也会是自己从小性格而致。 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受环境和关系网络的影响,他们在适应也在尝试。有人选择逃避,有人在磨合,也有人掌握到了诀窍,人生漫漫长路,一切都还没结束呢,听自己的心,感受环境和生活的碰撞,你一定会有新的成长和启发的!

系网络的影响,他们在适应也在尝试。有人选择逃避,有人在磨合,也有人掌握到了诀窍,人生漫漫长路,一切都还没结束呢,听自己的心,感受环境和生活的碰撞,你一定会

 短评

neil过得这么落魄,我都想给他捐款了

7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Tony:目标清晰,行动力非凡,所爱皆有尝试。Suzy:一路打脸,多亏出身够好。Bruce:活得纯粹,由衷敬佩。John:上层精英的典范,行走的玛丽苏小言男主…Paul:遇见对的人可以改变人生。Nick:知识改变命运。深刻感想:保养健身很重要,注意健康,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10分钟前
  • rosaline1995
  • 力荐

Neil 越来越落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有强大思想却没我执行力的人,往往比没有精神追求却能平庸过日子的人,过得更差。这是所有读书人都该引以为戒的。

12分钟前
  • 海右风歌
  • 推荐

Bruce和Neil这两个人活得太浪漫主义了,竟然有点羡慕。他们是这群人里活得最认真的两个,只是Bruce给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找到了出口,Neil还在彷徨,但渐渐有了方向。

15分钟前
  • 饲养员Bemarvin
  • 力荐

这个创意是极好的,但是也极其残忍~我估计中国导演是没勇气这么做的,当然中国的环境和英国也不同。其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都是小时候好看,长大了这个丑啊!还有我们平时见到的外国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其实大多民众都是平凡人

20分钟前
  • 玉茗
  • 推荐

上层阶级真的太难失败了,他们的精神也脱离了家长里短,比普通人早了十几二十年开始思索高层次的需求。

21分钟前
  • 连子glu
  • 力荐

没有不普通的人,贫富差距,受的教育不同,到了35岁的时候一切还是按部就班的,很难说是不是谁比谁更快乐,虽然有些人即使嘴上说着我很幸福我不在乎钱,脸上的疲倦和无奈去那么明显。难以想象以后的以后的以后,我也要面对他们面对的离别。三点一线的生活就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谁能真正与众不同。

26分钟前
  • Muggle、佑。
  • 推荐

身材真的是可以体现阶层的,骨子里流淌的从容优雅与自制自律的意识。人真的不能懒,即便处的阶层不高,有了自知之明,清醒过后,还是要实干啊

29分钟前
  • FTI宝岛
  • 力荐

Bruce这样的要是生在我的年代,真是想嫁啊。高富帅三人组里Andrew越发平和了,Charles看起来很犀利还有年轻人的闯劲,这两个都比较喜欢。John大概属于我欣赏不来的那一类常年游走名利场的成年人。

31分钟前
  • 蹲在地球表面
  • 力荐

教育以及婚姻改变人生,但性格家庭却是铸造一切的基石。这真是个残酷的纪录片,当最后问neil你会疯吗简直不带任何情感。人生面对不同的选择,一步错步步皆错,好好努力让自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32分钟前
  • 拖延症患者花斑
  • 力荐

1991年,我仍没有出生。这个纪录片真的细思极恐,我需只用几个小时,就仿佛陪他们过完了一生,一集到下一集,就可以继续看见皱纹爬上他们的脸,听他讲述这一阶段的经历。拍摄这个纪录片对他们本人肯定是有影响的,批评和承受到的压力无法想象,真的就像楚门的世界。感谢被记录者的无私奉献,是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素材,被参观阅览和解读。

37分钟前
  • 豆酱好吃吗
  • 力荐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昔日的高富帅如今要靠政府的救济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看来真得好好努力啊,连高富帅不努力都成这样了,我吓得马上把贴吧卸载了,下载了一个Photoshop和一个dreamweaver

42分钟前
  • 放映员甲某、
  • 力荐

看到这里还是替neil捏了把汗,感觉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

47分钟前
  • 地球包围外星人
  • 力荐

令人感慨的是大部分受访者都很懂得自省,无论是生活在底层的穷人还是上层的富人,都很有同情心和公德心。这跟国内的民众相比有甚大的差异。有点怀疑是否是受访本身已经对受访者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了,以至于并不能代表普遍的情况。

49分钟前
  • 小Y
  • 推荐

burce啊burce!真的发自内心地敬佩你诶!很难有人做到从7岁就关怀弱势,到了35岁真的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前半生一直朝着7岁的梦想在靠拢诶!希望burce接下来的人生能够遇到好的爱情。john也太顺利了吧 我严重好奇他家到底啥背景 有多有钱。导演问nil的问题也太直接了

54分钟前
  • 沫沫茶’
  • 力荐

也许阶级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上层的人出生就能站在高处看世界,清楚的知道现在和未来的位置方向,下层的人就像夏天搬粮冬天吃的蚂蚁,用相似的轨迹活着,能在下层看清楚的人,大多天资聪颖,聪颖的人都会努力,但是不是所有都能成功,一时的快乐不会是一生的快乐,越没有钱就越惨,越惨就越是清醒,越清醒就越不愿意放弃自己。

56分钟前
  • 西门达达
  • 推荐

开始进入中年了。上层人士成功专注于高层次的事业:慈善、公司并购,最起码在家富养孩子。中低层开始了各种生活琐事的烦恼:孩子教育、婚姻危机、离婚和再婚、收入问题、工作琐事,甚至连温饱都是个问题(不得不说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真的不错了)9

5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导演问Neil:你的人生失败吗?Neil说:我还没有死。

1小时前
  • 陈考拉
  • 力荐

35岁,终于有资格讲述婚姻、人生和死亡。没有Symon.

1小时前
  • vivi
  • 力荐

从第一集开始就喜欢Bruce,他后来的人生也让我敬佩。对Neil,真希望他能下一个七年好起来

1小时前
  • headradi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