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

记录片英国2021

主演:布莱恩·考克斯,Grant Tremblay,Gibor Basri

导演:Ashley Gething

播放地址

 剧照

宇宙 剧照 NO.1宇宙 剧照 NO.2宇宙 剧照 NO.3宇宙 剧照 NO.4宇宙 剧照 NO.5宇宙 剧照 NO.6宇宙 剧照 NO.13宇宙 剧照 NO.14宇宙 剧照 NO.15宇宙 剧照 NO.16宇宙 剧照 NO.17宇宙 剧照 NO.18宇宙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08-31 17:11

详细剧情

每夜,我们头上的星空,都上演一幕幕史诗巨献。   钻石行星、僵尸恒星、以及比十亿个太阳加起来还大的黑洞。每位主演皆气宇不凡;它们的故事,都有着各自的波澜壮阔。   在本片中,我们将遨游浩瀚太空,发掘那些对我们认知的宇宙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巨变时刻。我们将会目睹恒星在分子云中诞生,体验超大质量黑洞把一颗恒星高速抛进太空——快到使它在千万年后还在继续移动——随之展现的还有两个星系对撞后产生的激烈动荡。我们还将穿越时空,回到最早的时刻,见证时空形成之初。   科学探索的长足进步使得我们能够首次带你游历奇境——仅仅十年前,我们甚至都还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将直面宇宙中最令人惊奇的成员,并了解它们的命运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这就像是一部宇宙级的莎翁大剧。   邀你前排观赏,宇宙中最宏大的顶级演出。

 长篇影评

 1 ) 可惜我不是本片受众

是我期待太高了,以至于很失望。说本片是喜剧片吧,除了开头段落,笑料和剧情属于是两张皮,笑点并不来源于剧情或者设定,而是一股抖机灵的味道。在笑声中我只感觉尴尬:看人出丑并不好笑,尤其是看一个落魄的人出丑。听人爆粗口也不好笑。为数不多的笑点大概是大妈的吐槽——当然,大妈被狗咬也并不好笑。多说一句,大妈作为一个不相信外星文明的人踏上这条旅途,堪称义人,太仗义了。

说是科幻片吧,这里有科幻片的道具、科幻片的导演客串和科幻片的名头,但是科幻设定只能说很抱歉,主打一个谜语。由于缺乏严谨的,或者说缺乏看起来科学一点的设定,主角“民科”的不靠谱属性被无限放大,看起来不像是一位宇宙热爱者或者科学追求者,而更像是为了躲避现实而沉浸在了臆想中。能够理解这样处理的用意大概是让整个故事更像一个梦境,是一种风格,但是抽掉了真实感,将唐的荒诞行为夸大为笑点其实大大弱化了这个人物对未知充满热爱,对探索充满激情的设定,让我始终没能沉浸。结局还要玩一个烂透了的似真亦假的梗,至于宇宙究竟有什么奥秘,外星人整这一出是为什么?总之一切科幻设定请观众自行脑补吧!在这个时候我们又可称此片为文艺片。

说是文艺片吧,本片隐晦地表达了乏善可陈的主旨,父亲原谅女儿和探索宇宙存在意义,这两条线其实都有诡异之处。如果唐想要找到外星人,证明自己一直以来的信仰,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在最后目睹超自然现象后,不再继续追究,不昭告世人,而是从此止步,穿上西装,回到人群?感情您只想知道超自然现象是否存在,存在就行,是怎么存在的,还有多少未知的事物,您也不想知道,您马上就接受自己“只能走到这里”了。属于是从虚无到存在,从科学到文学的180度大转弯。

如果他只是想替女儿询问这一切存在的意义,孙给出一个回答说“也许外星人也不知道,外星人也想问你呢?”嘿!唐一下子就释然了!我说,女儿陷入存在主义危机,爹的解决方法就是不理解,不原谅,然后把这个谜题和自己的热爱捆绑,用自己的方式去期望外星人能回答——您说这是否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呢?除非有设定说女儿也相信外星人存在,或者外星人能穿越时空把这个答案告知女儿,不然我只能将这种行为归结为爹的自我感动。搞不懂为何总在歌颂父女情中为男人塑金身,不理解,我也想问问外星人。

不过某些灵光一闪的时候,还是挺打动我的,比如驴子在荒山里,比如麻雀在狮子上。伪纪录片和章节的搭配也挺有意思的。能感受到充沛的创造力,可惜我不是他们合适的受众。不过我大胆猜测本片的台词截图有很大的传播空间,会有不少人喜欢的。

 2 ) 科幻编辑部专访《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

在近两年各大影展上广受好评、成为众多影迷年度期待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终于将在4月1日全国公映。

借此机会,八光分编辑部专门采访了导演孔大山,从上世纪末的“飞碟热”、科幻小说、大热的《流浪地球2》,一直聊到了四川“奇谈”和制作独立电影幕后的故事……

☆ 人物与故事☆

Q|孔导您好,去年7月成都的一次独立导演培训营期间,在西夏老师的引荐下,八光分编辑部曾有幸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学术交流场地,提前欣赏到了这部名字中也带有“编辑部”的精彩电影。所以首先想请问,为什么会把这部电影的主角设定为一位编辑部的主编呢?

孔大山:因为我首先设定的是关于寻找外星人的故事,所以我就本能地联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国家曾经有一阵“飞碟热”的文化现象。那个时代诞生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杂志,比如说《科幻世界》(原《科学文艺》)、《奥秘》《飞碟探索》等等。

其实电影里的编辑部原型就是《飞碟探索》杂志社。我就想这样一个杂志社的主编,他肯定是对外太空、外星人、地外生命这些东西充满了好奇。而三十年后的他,是否还是像他当年意气风发的时候,那么笃信或者是坚定地想要寻找外星人的存在呢?我设想的就是三十年后的他,还是坚持他曾经的信念。这是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人物能够成立的一个基础。

《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主编唐志军(杨皓宇 饰)

Q|电影中寻找飞碟、寻找外星人的故事灵感来自哪里?故事里的人物是否存在原型?

孔大山:我以前看到一个新闻,讲的是山东一个村民声称自己抓到了外星人,然后他带着前来采访的记者去了家里,打开他家的冰柜一看,结果里面躺着的却是一个劣质的硅胶外星人。这个新闻其实给我带来了一个最初的灵感。

角色其实没有具体对应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他们都是我从现实生活中某一个人身上的某一个点,加上另外一个人身上的某一个点,甚至是某些文艺作品里角色的某一个特质,把它们拼贴在一起的结果。

比如说唐志军,他身上既有唐僧的影子,又有堂吉诃德的影子。他还有一些人物属性的灵感,是来源于我特别喜欢的一部动画片《瑞克和莫蒂》(2013),里面的姥爷瑞克,一种美国疯狂科学家的人设。所有这些都影响到唐志军的人物塑造。

《瑞克和莫蒂》

Q|另一位角色孙一通(王一通 饰)的“诗人”形象:头上顶个锅、读字典等等,甚至表情和眼神都酷似顾城。

孔大山:确实也有人这么说。

(《宇宙探索编辑部》英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而孙一通对应“孙悟空”)

Q|您是《飞碟探索》杂志的读者吗?您对这类杂志有着怎样的印象?

孔大山:我小的时候肯定看过,但其实没有太多印象了。当时小孩肯定都对这些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东西很感兴趣。不过当时我家里的阅读氛围是由我爸所主导的,他是《读者》和《青年文摘》的爱好者,所以我们家长期订阅的杂志其实是《读者》和《青年文摘》。

☆ 科幻与电影☆

Q|就在“飞碟热”的同时期,中国的科幻发展曾遭遇毁灭性的打击。那时候为了让科幻杂志生存下去,编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很奇葩的事(详见《中国科幻口述史》),那种感觉就很像是电影里的杂志社主编唐志军那样。《宇宙探索编辑部》在类型上也有一个“科幻”标签,您对“科幻”有怎样的了解呢?

孔大山:很惭愧,这些在科幻界鼎鼎大名的前辈,我之前其实并不是很了解。我是在写《宇宙探索编辑部》剧本的过程中,才开始大量阅读科幻小说的。最初只是作为参考,但是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开始对这个类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我觉得科幻这个类型,它的底色一定是关于哲学的。科幻其实最终要探讨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就是要把我们人类放置在我们未曾到达的时间和空间上,来反观我们人类自己的处境,让我们产生一种自省。

电影中唐志军的衰败感仿佛是那时候科幻杂志的真实写照,甚至当时《科学文艺》编辑部就有一位姓唐的编辑,以至于许多科幻迷都以为他是唐志军的人物原型

Q|近期大热的两部科幻电影就是《流浪地球2》(2023)和《宇宙探索编辑部》,两个剧组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少渊源?郭帆导演还客串了《宇宙探索编辑部》!能分享一些您跟郭帆导演、《流浪地球》剧组之间的故事吗?

孔大山:当时郭帆导演刚拍完《流浪地球》(2019),他找到我,问我接下来有没有想拍的东西。那时候我面临毕业,确实需要拍一个长片。我就把给我灵感的那个新闻发给了他,我跟他说,我想把这个新闻里的故事、把这种感觉的东西拍成一部电影。郭帆导演很感兴趣,于是就开始鼓励我写剧本,然后就这么一步步地把这部电影做出来。

我在他公司跟他说这个项目的同时,我看到了他刚刚从《流浪地球》剧组搬回来的宇航服,当时我就想,这有现成的道具,我可以把它用到电影里,不用白不用。我就为这件宇航服写了《宇宙探索编辑部》里关于宇航服的剧情,于是就有这么一个小彩蛋。

郭帆导演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客串彩蛋

Q|《流浪地球2》作为一部大获成功的商业科幻电影,观众们戏称它“撞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而对于《宇宙探索编辑部》,则有影评人给出了“中国科幻片的崭新探索路径”的评价。您如何看待两部电影对“科幻”的不同诠释?

孔大山:其实我并不想把‍《宇宙探索编辑部》定义为某种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把它放置在一个科幻片或是其他哪一个语境里去谈论它。

如果让我给《宇宙探索编辑部》下一个有关科幻的定义,我觉得更准确的一个标签,可能要加一个前缀,是“民间”科幻片,有点像“民间科学家”一样。如果说《流浪地球》是真正的科学家,《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一个“民间科学家”。所以这两者看似都可以贴上“科幻”的标签,但本质上我觉得区别还是很大的。

《流浪地球2》

Q|戴锦华老师曾在自己的年度电影观察里点评说,“《宇宙探索编辑部》找到了它的观众,应该是一部叫好叫座的电影”。您觉得《宇宙探索编辑部》最对口的观众群体,是什么样的群体?

孔大山:我确实不太能够特别清晰地去贴一个标签,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它的观众群体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群体。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能够大而化之地用一个群体去概括。

我只能说,它肯定会吸引相当一部分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电影气质的观众,或者说,喜欢的观众会一下子就接收到这部电影传递出来的那些信号。我觉得这是一部特别需要找到跟它同频率的观众的电影,但这些观众可能散布于我们的社会各个角落。

☆ 制作与趣闻☆

Q|您的创作受到哪些导演或者作品的影响比较深?

孔大山:其实不同阶段有不同导演的影响。可能高中的时期更多地受比如说岩井俊二、大卫·林奇这些导演的影响,就是刚入门的时候喜欢这些导演;然后上大学的时候,比如说喜欢的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然后再到现在,可能最喜欢的两个导演是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和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Q|您一战成名的研究生时期作业《法制未来时》(2015),也是一部伪纪录片短片。您为何会执着于“伪纪录片”这种形式呢?

孔大山:因为我觉得“伪记录”这个形式特别能够满足我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恶趣味。这样的形式搭配上寻找外星人的故事,我觉得它会产生一个特别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会让这个故事在一个极其真实的语境里,诞生出极其荒诞、极其超现实的情景,可以给这个故事赋予一些更加特别、独特的气质。

《法制未来时》里的“阿基·考里斯马基”

Q|从短片到长片,这期间您在创作理念上有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吗?

孔大山:我觉得创作理念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不过对创作过程中的工作习惯会有一些影响,或者说一些调整。

短片毕竟它的体量在那儿。短片更像是一次短跑,你可能都不用准备什么、不用怎么着,憋一口气冲刺就完了,跑完100米。但是长片就像马拉松,你不能用蛮劲去干这件事,你需要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合理地分配自己的体力跟精力。这是体验过短片和长片之后,对我来说感受到的最大一个区别。

Q|为营造“伪纪录片”的效果,我们看到您和您的团队在技术和细节上下了非常多的功夫,比如从未出现过但存在感非常强烈的摄影机、手持摄影的镜头摇晃感、极具时代特色的配乐,等等。之前在八光分编辑部也听您分享过,看似简单的配乐其实是花了大价钱的?

孔大山:这部电影在购买音乐版权上花了很大一部分预算。选用古典音乐而不是原创作曲是因为非常贴合,我们反而没有选择较为省钱的找原创作曲的方式。

Q|您还有一些这样的幕后故事可以跟影迷朋友们分享吗?

孔大山:其实电影中的“麻雀”特效,制作难度也是很高的。最开始我们写剧本的时候,不了解特效的工艺流程,以为像是《流浪地球》里那些“天崩地裂”的镜头,制作起来肯定是很难、很费钱的。

所以我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就不敢写那种场面。我就选择了“麻雀”,想说这种应该很简单,结果没想到被特效公司告知“麻雀”属于生物特效,在特效的制作难度里属于S级,反而是那种“天崩地裂”的镜头好做。

Q|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我们从小也经常听说一些稀奇古怪的“奇谈”,比如某某山里有秘密工事、xx的天坑是UFO砸的之类的。陈思诚导演担任监制的科幻片《小镇奇谈》就是起于四川类似的传说,八十年代末《科学文艺》杂志也曾经一度改名叫《奇谈》(详见《中国科幻口述史》)。《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外景地选在了四川的雅安和大凉山,当时是如何选出的?

孔大山:外景选择首先因为我本科是在成都念的,所以我对四川这个地方很有感情。第二就是我们的另外一个编剧,也就是主演王一通,他本身就是四川人。他是四川雅安的,所以我们在雅安的很多场景就是在他的帮助下选择的。

我觉得这个故事它天然就适合发生在四川那样一个自然环境里,那样一个云雾缭绕、峰峦叠嶂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气质就很搭。

Q|《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部独立电影,您在制作过程中有遇到什么较大的困难或阻碍吗?

孔大山:《宇宙探索编辑部》虽然是小成本的制作,但是它很有幸地获得了郭帆导演的各种无条件支持。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其实郭帆导演已经帮我规避掉很多其他电影要面临的诸如投资这些环节上的问题。所以我基本上只需要去安心创作,而这方面可能我面临的那些问题,也是所有导演在面对创作时同样会遇到的问题,没有什么特别的。

Q|您的下一部电影是否已经有计划了?

孔大山:没有任何的计划。

Q|最后,请孔导向科幻迷朋友们推荐一部科幻小说吧!祝《宇宙探索编辑部》票房大卖!

孔大山:我推荐大家的是《与罗摩相会》,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这本书给我特别有感触的是,它在没有直接展示外星人的情况下,向我们展示出了外星人是多么强大或者说是超验的某种存在。

好的,谢谢八光分编辑部,谢谢西夏老师。

2022年7月,孔大山导演(左)与西夏老师(右)在八光分编辑部做映后交流

 3 ) 对话孔大山:诗、古典乐和伪纪录片创作方法浅论

(本文在采访时已避免出现剧透,避免因深聊细节而影响观看,部分角度仅供观影时辅助理解)

从影片放映前一天被引荐认识,到发布会发言,再到这次专访,三次见面,导演孔大山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不怎么说话,很不善言辞。

据资料,孔大山1990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经拍摄过一部名叫《法治未来时》的短片,讲了一个关于“文艺片闷死人”的故事,常被当成他的代表作来介绍,以至于平遥影迷在坊间评价他,“颇有宁浩的意思”。

10月18日,这位青年导演凭长片处女作《宇宙探索编辑部》,在自己参与的首个电影节连续上台三次,拿到全场第一份荣誉,也拿到全场最后一份荣誉。第一次登台,他作了极简单的发言;第二次登台,他把编剧王一通拽上了台,王一通是他的朋友、搭档,没想到二人都不善于讲话,也没说几句;第三次,他终于把该感谢的人都致谢了一遍。

今年,第五届平遥电影展以“聚”为主题,把天南海北的电影人汇聚一起。在接近闭幕时,人们在观影口味上仿佛达成了一致:影评人评委通过授予“迷影选择荣誉”表达对它的喜欢;五位青年导演和演员作为青年荣誉的评委,授予它“影片荣誉”,表达对它的赞美;费穆荣誉评委是五位资深电影人,把沉甸甸的最佳影片荣誉颁给了这部电影。

青年荣誉评审王俊凯评价说,“它浪漫至极,令人情难自禁。它探索了中国电影的新可能,也探索了我们的内心。”费穆荣誉最佳影片的颁奖词则写道:“影片脱胎于现实生活的荒诞,将目光投射于一位癫狂执拗的科学家身上,一段悲喜交加的旅程带领我们探索未知的宇宙,窥探社会和人心的角落。”

放映完赢得高口碑,以高开分成为爆款,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圈点的细节:据介绍,故事曾被推翻一次;原本是导演计划的毕业作品,最终未能成为毕业作品;因为疫情,剧组经历了一次停摆;影片从剧本开始就得到了郭帆、龚格尔等电影人支持;它有一个宝藏剧组,藏着艾丽娅这样的实力派演员;如今,这部极低成本的软科幻电影有很长的片头,得到了万达、华谊、郭帆工作室、猫眼、淘票票等多家顶尖电影公司垂爱……

在平遥,我们约到了《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在疲惫的工作间隙,用30分钟时间简单对话,聊聊关于剧本、剧组、伪纪录片、科幻、和郭帆导演合作的事儿……

QA:新浪电影 X 孔大山

新浪电影:昨天看完这个片子,很多人都觉得好。在发布会上,王红卫老师说,剧本在前期被推翻过一次。

孔大山:最开始推翻的不是剧本,是故事梗概。我花两个月写出一个故事梗概,给王老师看,他不是很满意。我调整了一下思路,再给到王老师时,他觉得之前是30分,这一版是70分,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推进了。

第一稿的梗概更像一个闹剧,纯闹剧,没有人物,角色不是很突出,都是通过一些事件来推进的。第二稿才有了唐志军这个角色,通过这个贯穿的人物来推动所有情节发展。有这个让观众移情的角色,整个故事顺着逻辑推演出来,变得自然很多。

唐志军这个人物,是从我的上一部短片延续下来的形象,那部短片是由我爸出演的,我爸的形象跟电影里的唐志军一样,戴个眼镜,穿一个黑棉袄,骑着个电瓶车。至于这个人物的内核上,可能有很多的灵感来源。比如说,他身上有一种尼采式的狂暴,一种酒神的气质,另一方面自身又存在一些很矛盾的东西,有所谓的理想主义者的感觉。

灵感有一部分来自于一些纪录片,比如有一个纪录片叫《自行车与旧电钢》,里面有个角色叫张宜苏,是一个音乐人,弹钢琴的,他就是这个世界上另外一个唐志军,当时看到这个角色,让我觉得,这种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非常得不真实的,他比你通过文学、影像创作出来的人物都更加迷人。看了很多纪录片,我可能潜意识里被这些真实世界里的人物打动,才有了后面对这个角色的创造。

新浪电影:在电影里,唐志军这个角色由杨皓宇出演。为什么会找到杨老师?

孔大山:刚写完一稿剧本的时候,赶上《流浪地球》首映,我在电影里发现了杨皓宇老师。后来郭帆导演问我,你对电影的男主角有什么意向?我就直接说了杨老师。他说没问题。

首先,第一眼肯定是形象。他的形象就是知识分子,很老派的知识分子,跟我想象的唐志军非常接近。其次,我看了很多杨老师之前的表演,能看出来他的表演功力,表演的谱系是非常宽的,可以驾驭很多不同角色,从表演技术层面,他肯定可以胜任这个角色。

在前期筹备阶段,我们充分沟通过关于人物的一些认知,大到角色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精神内核是什么,小到角色走路的时候能不能手插兜,类似于这种细节,给人物设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边界,有些事能做,有些动作不能做,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是不能说的。通过这些排除法,这个人物的属性就会越来越明确,我们彼此之间也达成了共识。

新浪电影:这部电影的剧组是个宝藏剧组,艾丽娅也是一位宝藏女演员。

孔大山:我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经常看到我们学校的毕业联合作业,很多都会邀请艾丽娅老师。出于对后辈们的提携,她也是经常没有片酬就拔刀相助,是一位非常性情的前辈。写秦彩蓉这个角色时,我首先就会想到她,当时也没敢请她。我虽然参考的可能是她,但我本来希望找一个素人来演,找来找去发现还是没有太合适的,索性还是找艾丽娅老师来了。

新浪电影:两个年轻角色,蒋奇明(饰演那日苏)是话剧演员,盛晨晨(饰演晓晓)是素人演员。

孔大山:对,还有王一通(饰演孙一通)也是素人演员,这两位素人演员是我的朋友,都是第一次当演员。

新浪电影:所以这是一个科班演员、素人演员混合的班底。发布会上,艾丽娅老师说起拍摄经历,用了“恐怖”一词。她说,她不知道素人演员们想什么、是什么状态,摄影机还一直跟着拍,所以很“恐怖”。

孔大山:不光是这些主演,很多群演也是素人。我们的拍摄现场更像一个沉浸式话剧,或者沉浸式密室。我们假设起点在这个房间,当走到另一个房间时,那个地方可能就被安插了素人,突然会出现,演员可能事先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反常规的操作。

新浪电影:所以电影里有很多场景是即兴表演?

孔大山:对,因为剧本的设定基本很明确,大的叙事任务、节奏点都是明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是非常欢迎演员有即兴发挥的成分。我最开始跟演员说,举个例子,就好比我给出一个坐标、一个目的地,路上会途经某几个点,你的任务就是途径这几点,最终到达目的地。如果你能在通往经过这几个途经点的过程中,还能够探索到其他地方,我是非常欢迎的。但是,途经的点是必须要有的。

新浪电影:岔开一下话题,我记得看你之前在一篇采访说过,表达才是最重要的,电影好像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你也体验了很多游戏。你刚才说的模式,就很像游戏。

孔大山:我觉得电影也好,游戏也好,都是载体,最重要的是你想通过这个载体讲述什么东西。我觉得未来电影发展会越来越像游戏。就像之前不断升级的电影的技术规格,无无外乎是为了无限地接近沉浸感,游戏反而是更轻而易举能达到的。人类对沉浸感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变的。

新浪电影:追求沉浸感和追求现实感之间有区别吗?

孔大山:现实感是,我们每天都活在现实中,现实是无力改变的,不管你是谁,你每天都要经历同样的物理意义上的24小时,你在二环上堵着车,必须就是在那堵着车,没办法跳切到下一个场景。现实是无力的,但游戏也好,电影也好,它永远可以给你在现实中达不到的体验。

新浪电影:说到现实感和沉浸感,孙一通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他头戴一口锅,时不时晕倒,还有一个特别的结局,这个人物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思考在里边?

孔大山:我写的时候没有按照一个正常人类去塑造他,但我很难形容的到底是什么,感觉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

新浪电影:你心里是否有预期观众会怎么理解这个人物?

孔大山:我敢肯定观众都会觉得他很可爱。

新浪电影:你是怎么说服你的朋友来演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的诗是他的写的,你本来就知道他会写诗?

孔大山:不需要说服他,只是通知他(笑~)。我俩刚认识的时候,朋友之间会互相分享自己的东西,拍过的电影,写过的诗、小说。他除了是一个电影导演之外,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我看过他的小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东西太少,我总感觉在华语短篇写作里,很难看到这么好的文笔。特别喜欢。

关于电影里的诗,我会跟他说我的诉求是什么,这场戏最后一首诗一定要有所指向性,它不能真的只是诗,一定要跟剧作,跟整个电影的主题,跟很多元素要有一些暗含的勾连,它要完成戏剧的任务,还要考虑到节奏问题,那首诗不光是文字意义上的,它还是音响音效甚至音乐,是构成视听的一部分,一定要有它的节奏。

新浪电影:电影里用了非常大量的古典音乐,比如最开始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库布里克、拉斯·冯·提尔、姜文等大导演都用过。

孔大山:我记得我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关于这首音乐的一则网友评论,我发现他写评论就是我感受到的感觉,像是唐志军这个人物的一个判词。

我找一下那个评论。第二圆舞曲有很多版本,我在电影里用的是安德烈·瑞欧的版本,是完全无法替代的一个版本。就是这一条——

(网友评论:一种理想主义怀着热烈的情感在巨大的悲剧里狂欢,在痛苦和绝望里产生了美好又盛大的幻觉。)

——我觉得他写的其实就是唐志军的判词。

新浪电影:之后还有一首欢乐颂。

孔大山:在写剧本过程中,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音乐应该是大量的古典音乐。它的人物和故事,有一种古典浪漫主义色彩。把古典音乐跟很粗粝的现实进行混合,会有一些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而且我在不同的阶段都特意选择了华尔兹,比如开场是第二圆舞曲;中间他们愉快地上路后,又是一段华尔兹;最后是“The last waltz”(最后的华尔兹),武满彻的那一版。其实也是完成一个呼应吧。

新浪电影:为什么会选择伪纪录的方式呈现这个故事?

孔大山:我是先选择了伪记录,然后才写的剧本,所以是先确定了风格。这个片子的监制王红卫老师,是我研究生导师,他开学第一天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就是拍摄伪纪录片。伪纪录片能非常好的训练一个导演对假定性的完成,你可以通过伪纪录片创作去反推导演工作中所有要控制的细节。从那次训练我才意识到,伪纪录片是一种特别能容纳很多可能性的风格,又有极强烈的辨识度。

新浪电影:在这部电影里,观众该怎么理解这种摄影机在现场的叙事?刚开始时,摄影机会强调在场感,慢慢的随着角色的一步步深入,这种在场感被不断削弱,甚至产生矛盾。

孔大山:在一开始必须让观众明确摄影机的存在,建立语境,然后明白这不是一个正常电影的摄影机,这是一个伪纪录片的摄影机。随着往后推进,观众慢慢进入故事后,在潜意识里可以跟着人物走,这时候摄影机的存在感可以慢慢退后,让位给角色、情节。在电影里,观众会慢慢意识不到摄影机的存在,直到日食发生的时候,角色用手挡住镜头,再打开,这就像给予观众一个礼物,跟观众有一个交互,让其再回到原有的语境里。

新浪电影:所以电影里用了很多跳接,是你剪辑时有意设计的吗?

孔大山:手持镜头加跳接,肯定是同一个系统里面的东西,在确定了伪记录风格之后,我必须要使用的同一套语言。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这也可以帮助演员重塑表演。

新浪电影:什么样的科幻会比较打动你?

孔大山:我对科幻倒也没有说特别了解或者怎么样。如果从历史规律的大数据来倒推,推算出我们的未来可能只有一个路径。科幻就是让我们抛开这些东西,给出无数个路径,人类的未来到底何去何从,科技的发展到底如何改变社会形态,甚至人性本身有没有可能被影响,看看我们人类未来到底是什么德行。

科幻是幻想了未来关于世界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当你看到一个特别不一样的答案时,就会非常兴奋,就会被满足。我觉得这是科幻最大的意义。

新浪电影:在发布会上你也透露开场录像带的效果是来自郭帆的建议,导演自己也亲自参演了一下。说说你跟郭帆导演的合作吧,他是否给了一些成本控制的经验?

孔大山:这个剧本是郭帆导演最开始让我写的,当时他刚拍完《流浪地球》杀青,把我叫到工作室聊天,问我想拍什么,我给他发了一个新闻,新闻说的是一个村民声称抓到了外星人,带着记者到他家打开冰柜,里面有一个硅胶外星人。他一看觉得挺好玩的。我说我想把它拍成一个电影,但具体讲什么故事我不知道,我就想把这种感觉拍出来。然后他说写剧本吧。

每一个剧本的关键期,他都会给我具体的反馈。不只是剧本层面,他在导演层面、美术层面、特效层面也会给我很多宝贵意见。毕竟我是第一次拍电影,完全不了解工业体系到底能做什么,郭帆导演会很明确的告诉我这个地方可以这样,那个地方可以那样。我也是通过这样的过程一步步完善剧本的。

这部片子本身定位不能是硬科幻,要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它一定得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靠创意来制造一些视觉奇观。比如日食部分,我们只做了两个残缺的日食的特效,其它的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拍摄来完成。电影里的确有一定的视觉奇观,但是实施起来是零成本的。

新浪电影:去年因为疫情剧组停摆了一次?

孔大山:我们本来是19年就开始筹备的,预计是2月份开机,所以筹备到1月21号放假回家,结果1月22号爆发了疫情,整个剧组就散掉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电影会怎么样,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会怎么样,算是经历了一次至暗时刻。好在郭帆导演不断力挺我,一定要把这个剧本拍出来。

我们启动了第二次筹备,大概在4月份的时候,当时疫情已经稍有缓和了,郭帆导演把我叫去开会,商量了一个预计的开机时间。时间是通过一个非常“严谨”、“科学”的方法得出的,就是抓阄,一个是7月,一个是11月。因为疫情,我们说不准到底何时更安全,那就看天意吧。结果抓到了11月。整个拍摄周期有37天。

新浪电影:这部电影现在有这么多行业顶级公司加入,算不算有了一个好结果?

孔大山:有这些大公司的支持,肯定是对电影有帮助的,至于未来怎么样,不在我的控制范围内,作为导演,我只负责导演范围内的事儿。

新浪电影:从个人或者产业来看,你会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孔大山:我其实没办法客观的给电影评价,非常矛盾,写剧本的时候就不知道这个电影会拍成什么样子,拍完又不知道这个电影最终什么样子,我的心里没底。直到我剪的时候,才慢慢意识到好像是这个样子。但情况又会出现反复。我开幕前一天还在做后期,到现在也没办法特别客观地看这部片子。

(梵一,首发于新浪电影)

 4 ) 难受

观影的全过程都令我极度不适。

第一重不适是最为浅层的不适,为了营造纪录片的真实感,全片镜头都在非常剧烈的晃动,伴随着快速的剪辑,对于一个重度晕动症患者,几次都差点吐在影院。很少有片子能字面意义上实现难看二字。这部作品做到了,而且很多晃动有些太过于任性而没有意义,简直是对观众无情的拷打与鞭挞。

第二重不适则是来自一种耍无赖一般的故作深沉。给超自然现象配上诗,很多人看到了一个三十年如一日的浪漫主义。而我则看到了一个口口声声要从事宇宙探索的人,三十年来,不学习基础理论,不读文献钻研,每天想着捕风捉影,搞个大新闻,妻离子散之后,更加偏执,最后得见显灵仪式,一方面感念心诚则灵,顶礼膜拜,一方面仰观宇宙之大,知一死生为虚诞,想开了。

第三重不适是对狂热鼓吹的抵触。纵观整部电影的叙事,通篇都在从侧面鼓励一种迷信。什么是迷信?就是对那些“听人说”,“好像是”的全心全意的笃定,就是对未知事物的盲目崇拜。诗也好,科幻也罢,乃至现在的机器学习算法,只要是个意义不明的黑盒,都能够滋生迷信。这不是打着科学两个字的旗号就能被豁免的,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科学教。

第四重不适则来自全网铺天盖地的吹捧。是那种你周围所有人都说好,你喜欢的up主,大V,KOL无不拍手称快,这种整个世界都几近崩塌的排山倒海的舆论气势,真的让人有些怀疑人生。

用海源的话,心诚则灵是一句特别无赖的话,灵了是你厉害,不灵是因我心不诚。我只想对每一个觉得这片不好看的人说,请相信自己的审美,不是你没get到。

 5 ) 堂吉诃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他已经看清,堂吉诃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找到了失踪的驴子,却丢掉了陨石猎人的小红帽。 已经烧焦的帐篷,不如添把火更暖和。 宇宙中的星球比地球里的沙子还多,荒芜的人生里巧合太少又太多。 所以她想明白了,想明白的就是他永远想不明白。 诗人回到了童年的石材厂,念完最后一首诗,在麻雀的簇拥下跳崖而死。 他带走了人类的金银财宝,和所有痴心妄想。 诗人是自幼追逐太阳的人,他能用一本字典破解狮子和日食的秘密。 堂吉诃德知道自己没有升天的才华,所以他吃下做梦的蘑菇,在宇宙的边缘和诗人告别。

蠢笨执着的骑士,向着不存在的风车发起进攻。不理解,不原谅,不想做人。 女儿死去多年之后,他才忽然发现,原来高级的外星人,也不知道存在的意义。 数学确定的告诉我们存在没意义。语文老师水平太差,我们只能一边抱歉一边吃鸡蛋。 酒神早就看破酒精比火箭还要快,整个星云充满乙醇的种族才是最幸运的外星人。

当被父亲抛弃的女孩发现飞碟只是对面楼上的广告灯牌,她重新摘下了眼镜。 顶着泥石流拍婚纱照的新人把目光望向彼此。 没有好奇心的诗人,却在此刻扭过头,看向相机拍不到的地方。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泪流满面的堂吉诃德,只能止步于此的探索。

 6 )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国科幻电影光谱的另一极

刚刚经历了《流浪地球》的狂喜,就在影院看到《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一部截然不同的本土科幻电影,实在令人振奋。

这是一场跳出人类视角,以宇宙尺度进行的哲学思考。没有硬核科技,没有大场面特效,但它直抵了科幻应该抵达的诉求与精髓:仰望星空。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部披着科幻皮的文艺片,一部「软科幻」,还有人说它「不科幻」。

这期铥铥,我们想好好聊聊为什么《宇宙探索编辑部》抵达了中国科幻电影光谱的另一极。

下文整理自铥铥科幻电波 | 各大音频平台搜索【铥铥科幻电波】可解锁完整内容
【一个彩蛋】片尾有未来局logo!网友:未来事务管理局,宇宙探索编辑部,绝美对联

严重剧透预警


01、

不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就是科幻片

一个朋友说,看完《宇宙探索编辑部》,感到中国在科幻电影不再一穷二白,终于有得聊了。

刚刚经历了《流浪地球》的狂喜,就在影院看到这样一部截然不同,甚至是处在光谱另一极的电影,实在令人振奋。

《流浪地球》之后,作为科幻从业者我们常常会感到人们对科幻电影的复杂态度:一方面觉得中国科幻真的能行,另一方面又担心它太贵了。

低成本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给这些担忧喂了一颗定心丸。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皮的文艺片」,一部「软科幻」,还有人说它根本「不科幻」。因此我们首先掰扯掰扯:科幻是什么?它是人类思考世界的产物。

1818年,玛丽·雪莱写出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时候,科幻就承担了一个重任——理性质询,质询电力、蒸汽机、生物技术等科学创造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科幻不只关于新技术,以及技术如何解决问题。

戴锦华老师总结道:科幻是一种关于可能性、 关于世界的真正的哲学思考。哲学尚且在人类现有的范畴里讨论问题,科幻却能够打破预设,叩问终极问题。

《飞向太空》被称为「科幻电影中的科幻」,正是因为它描绘了一颗人类认知无法抵达的星球,从而展示了科幻如何在现代哲学的疆界之外去思考生命、世界、人和万物。

质询技术乃至人存在的意义,是科幻在构想技术神话之外更有趣的价值。

《宇宙探索编辑部》处理的就是科幻『叩问终极意义』这一层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追寻终极意义的过程,他虽然被世俗嘲笑,可悲可怜,但他的确踏上了追寻自身和宇宙意义的西行之路,何其幸运,最后,他找到了。

02、

老唐的西游记,一次《朝闻道》式的叩问

穷困潦倒的老唐是《宇宙探索》杂志的主编,某天,他接收到了一个疑似来自宇宙深处的异常信号,于是召集伙伴们,带着那个困惑他终生的问题,踏上了去大凉山深处寻找外星文明的旅程。

老唐几十年来痴迷于寻找地外文明,其实困扰他一生的执念有两个,一个是外星人存不存在,另一个是女儿为什么自杀。

老唐求孙一通,你见到外星人了能不能帮我问一下,人在宇宙里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朝闻道》式的质询。

《朝闻道》是刘慈欣名篇,一个高等文明在地球建设了一座真理祭坛,人类抛出任何问题,高等文明都会给出答案,代价是,得到答案的人会立刻死去。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地走上祭坛,以生命换取了自己研究领域的终极真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

老唐的问题更有私人色彩,不是『宇宙的目的』,而是『人的意义』。这个问题关乎整个人类文明,也关乎每每一个个体,这一瞬间令人突然意识到,老唐很爱他的女儿。

因为此前的执着跟荒谬,老唐看似超脱于现实之外,家徒四壁,吃着白水煮面条悠悠道来「人类只需要摄取这么多营养物质,之外的东西全都是浪费」。

然而整部电影中,他对女儿的执着非常明显。

女孩晓晓是《宇宙探索》杂志的忠实读者,老唐对她竖起大拇指:你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个好东西。

老唐既是唐僧也是堂吉诃德,好奇心是他对抗平凡生活的武器,所以他无法理解女儿的自杀——如果女儿对世界更好奇一点点,是不是就不会死?他希望从外星人那儿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好奇心是好东西』老唐一共说过两次,一次是刚遇到晓晓的时候,一次是穷途末路之时,众人散去,旅程只剩老唐一个人。

他明白自己这趟冒险连累了别人,但还是忍不住回头再去告诉那个女孩,好奇心是好的。

他不希望晓晓因为一次糟糕的旅行而放弃探索,进而变成一个嘲笑外星人的芸芸众生,认为宇宙的终极真理没有意义。

老唐身上闪烁的好奇心与理想主义光辉,科幻迷太过熟悉。韩松说,「直接以好奇心为主题的中国电影我只看到了这一部」

03、

给民科的童话

人在宇宙里的意义是什么? 这种终极关怀,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老唐选择了一种大家都觉得荒谬的方式,因为他对抗的东西太过巨大。

老唐是一个典型的民科,这类人8、90年代特别多,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宇宙深处,读起《飞碟探索》《奥秘》,认为人类最终的归宿在星辰之间。

某种程度上,刘慈欣、郭帆都是唐志军,但他们有正规的科学训练和研究。

很多人,比如电影里开小车的陨石猎人,抱着宇宙功德箱的农民大叔,包括老唐这样的人,他们也有看清宇宙轮廓的愿望,但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进入现代科学的门槛之内,只好去做「民间科学家」。

他们有一点科学知识,有一些科学素养,会坚持一些逻辑推理,但这些离他们想要追寻的真理太过遥远,因而在巨大落差之下显得格外荒谬。

世俗意义上,他们是被社会抛弃掉的一群人。如果人类社会是一个大机器,他们都不是标准件。

最初,很担心《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不是一部抱着猎奇心态观察弱者的片子,然而导演最终保持了善意。

在「民科」备受嘲笑的社会语境下,他给了老唐一个窥见宇宙真相的机会。语焉不详的结局不影响电影对科幻的表达,因为不管老唐找没找到宇宙真谛,他的追寻和释然是真实的。

人类社会就是有一群执着之人,他们一定要撞南墙似的撞出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可能在得到答案之前就先把自己给撞死了,但导演没有让老唐撞死。

所以这是一部给民科的童话,洗去表面的荒谬和心酸,底色尽是善良。

04、

回归科学:宇宙何以生生不息?

电影末尾,浩瀚星海中,宇宙展现出来的结构仿佛DNA双螺旋,老唐顿悟,生命的意义可能跟宇宙一样,二者是同构的。

很多科幻都在探讨宇宙是不是一个生命体。热力学第二定律称,宇宙将走向热寂。在摆脱热寂的过程中,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薛定谔将生命的存在称为一种「负熵」,因为生命的不断涌现让宇宙变得灵活,平衡熵增,摆脱慢慢滑向死亡的命运。老唐这样鲜活、奇怪的生命,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源头。

因此《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结局不是一场「在宇宙尽头呼唤爱」式的煽情,反倒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共识。

回归现实后,老唐解散了杂志社,参加了婚礼,在台上念着写给女儿的诗,朝九晚五中偶尔抬头仰望星空。

那样子不是一个被打垮的人。

看似回归正常,放弃了某种理想,其实领悟到了更高的东西——他真的在山洞里窥见了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意义,巧的是,两者竟然是一致的。

科幻电影不一定非得承担科普的重任,或者说,不是唯一目的。

科幻可以很好玩儿,很傻,很土,神叨叨地击中你的灵魂;它可以没有一点儿科学道理,而是用文学性的比喻去阐释,生命和宇宙的多义性如同诗歌。

科幻真正的功能,终究是一种启发。

《宇宙探索编辑部》找到了一个很小的切口,将一代人的梦想与迷惘,幻化成这部影片的精神养分。那个年代,每一个人都充满活力,想要去找人生的意义,有的写诗,有的下海经商,有的练气功......

根源上,这是每一个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即好奇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让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拥有一次journey to the west,是一种比世界和平更大的祝愿。
扫码收听节目可解锁完整内容

 短评

天真、浪漫、深情。瑞思拜!

6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剧本写了四年,打磨得非常之好,到最后节奏也很稳,一点没泄气。这点就很不容易,不是模仿个形式就能成功,不信你们可以自己拍个试试。郭帆龚格尔在为中国重工业科幻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助力青年导演孔大山推出这部极低成本、几乎无特效痕迹、伪纪录片风格的轻科幻喜剧,以小博大,似乎又找回当年初看《中邪》的那种惊喜感。中国终于也有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完全以故事创意、而非靠烧钱奇观取胜的科幻片了,硬科幻软科幻、高概念低成本两开花才应该是科幻题材的未来。全程好笑的同时,最终又落到宇宙的尽头是爱,深邃、浪漫而感动,导演意图是非常清晰的。手里那根520块钱买的假外星人腿骨,越走它变得越长,一个简单的道具,就拍出一种奇妙的科幻感,喜欢类似这样的小巧思。唯一建议就是跳切剪辑用得有点多,又是手持镜头,买票尽量选后排。

1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我妈笃信地瓜餐,我爸是佛教徒,我妈吃了三年的地瓜配盐水,我爸觉得我考上学和家人没得covid是菩萨保佑,我从小学开始的家庭科普运动到今天早已宣告失败,最后也能微笑着跟着点头“反正结果是好的”。我剩多少不情愿的宽容,那也只够给荧幕上我家人的影子了,也最后就偏偏这股子不思进取的中果特色最惹人生气。你在科技日新月异面前瞠目结舌,努力把一切串联在一起,却怎么也理解不了简单且基础的逻辑,摆脱盲信就能摆脱的痛苦,你说那可是我还是只想盲信。步步为营地探索诘问,最后还是把存在主义的糊糊翻来覆去炒了第三百遍,宣告观众爱又第三百次拯救了苍生,不管你是疯子、酒鬼、弃女都能获救,你不是艺术的害群之马谁是?

12分钟前
  • 拉琴的尸体
  • 还行

法制快讯:各部门注意,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文艺与商业结合的新型犯罪模式!

17分钟前
  • reader
  • 推荐

被一些影评人的高度评价给诈骗到了;看来不同人对浪漫的定义非常不同,对于有些人来说“宇宙”“存在”等词以及语焉不详的现代诗歌排列组合在一起即可触发内心浪漫情结,就跟大学生会用夏天、自由、苏打、快乐with黄油相机滤镜加字加字照片来营造自觉出众的氛围感朋友圈一样。女儿的线也太刻奇,套了一个寻找外星人的噱头、还有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的设计还有手持的感觉在大荧幕上显得非常粗糙,之前很喜欢导演那个《法制未来时》的短片,结果电影有种加长版视频的感觉,还是感觉撑不起来啊……

20分钟前
  • 小小气泡熊
  • 还行

#5thPYIFF#虽然有取巧的成分,但是这种对于抑郁症的表达远比那些矫情的情绪电影来得有趣深刻。道理挺简单,过程很有趣。爸爸寻找外星人的过程更是寻找女儿自杀的答案,我们探索宇宙不正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认知领域。既然在广袤的宇宙层面,人类渺小无意义,不如把目光投向彼此。

21分钟前
  • 林夕已被占用
  • 推荐

#PYIFF2021# 非常惊喜,中国科幻终于找到了另一条门路,不依靠狂轰乱炸的特效堆砌,而是回归到最为本质的人类共通情感。一个落魄的中年“民科”,执拗地追寻一个未解的答案,只是为了去疗愈心中的伤疤。诗歌的文学浪漫,数据的逻辑思维,正像是DNA相互交织的两个链条,组成了这部影片的核心,也组成了普世价值的能量。结尾镜头不断抽远,人类的情感是如此宏大,又是如此渺小,让人久久回味。伪纪录片的形式,公路喜剧的类型范式,五个段落紧凑衔接,包裹了一首稍显悲伤的组曲。看到最后我想起的竟然是《降临》的内核,所有未知通往的答案,是爱。恭喜各位主创,这就是所有公司都在苦苦寻找的发光项目。演员表演都很棒,祝爆。

2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2021平遥#不仅是本届平遥最佳更是本年度国语最佳,爆灯喜欢的那种!只要你小时候看过UFO未解之谜,成长过程中追过十多年科幻世界,给回到未来和rick&morty打出过五星,叩问过为什么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样的傻问题,你一定会被戳得死死的。这是部科幻片吗?不,这是一部献给理想主义的浪漫赞歌,更有着最深沉的爱。当然了,还有诗意和迷茫。我在无法言说的巨大共鸣里哭得稀里哗啦。

31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旁观视角,伪纪录风格,荒诞但有逻辑,特别有趣。荒诞的表象下,那个不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执拗理性可爱的人给我带来很多对人类对宇宙对人性的思索。看到终章,我更加明白了这么一件事,就是请遵循着你所热爱的事物的指引,因为那就是答案。

34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力荐

所以他姓唐,唐吉诃德的唐,唐三藏的唐。带着能伸缩的金箍棒,打退堂鼓的八戒与吃胡萝卜的白龙马,Journey to the west.

35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力荐

最后唐志军写了首诗送给死去的女儿,但他念不出口,他只能流泪,因为眼泪就是这首诗本身。

40分钟前
  • 干不了活
  • 推荐

其实形式上不需要强调伪纪录拍摄人的在场,纪实临场感的手持和采访镜头已经足够了。所以形式可以更统一(要么降低伪纪录属性,要么强化并减少配乐去掉升格),收尾段落的情感和主题拔高可以再往回收更顺一点。整体上在伪纪录形式与喜剧和科幻类型的混搭尝试上显得成熟且自信,把科幻作品的宏大概念与主题,与人类个体的私密情感经验连接到一起(类似于《星际穿越》+《登月第一人》),而影片本身看起来又如此之“小”,更显蕴藏的能量之“大”,放在国内来看是最难做也是最难得的那类电影。

4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孙一通让我出戏总觉得是拉宏桑在演…………

46分钟前
  • uily
  • 推荐

那个热评,“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太高级了

50分钟前
  • 在风前
  • 还行

依旧是男性视角讲述的故事,其一,男主角作为离异,女儿得抑郁症自杀身亡的懦弱无能的中年男子却并没有遭到社会的谴责和歧视;其二,男主角想要去成都探索外星人,社里一众成员虽说嘴上不同意,却还是会作为他忠诚的信徒,一路陪伴他,为他提供经济支撑,试问一个女性能得到像他这般的支持吗?其三,作为吸引众人泪点的女儿的去世,完成了观众对于软弱自私,仿佛还带着点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形象的男主的理解与感动。其四,男主角最后站在山洞口,声称自己理解了宇宙的奥秘不过是“爱”,这种说法解构了之前的对于存在意义的探讨,其实不过是将与生存意义一样虚无缥缈的爱作为它的掩盖,为其蒙上了一层美好的色彩,于是观众在一片泪声中觉得自己得到了世间的爱。

51分钟前
  • 怀瑾瑜兮
  • 还行

有一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了很多民科。他们大多数是骗子,少部分是傻子,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偏执狂,他们身上的那种想要冲破肉身束缚的狂热和坚决的行动力,让我觉得如果他们有更好的教育,也许会是下一个开普勒。但这部电影让人知道,知识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红巨星塌缩,编辑部解散,麻雀翔集岩石,驴子行于山涧,万物有联且有意义,都是因为人类那一点点的爱与偏执。这道理很多先贤都说过了,这个电影用恰当且幽默的方法再讲了一遍,是对中国科幻有功。

53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强烈要求孙一通诗集出版

57分钟前
  • 梦伴
  • 推荐

321的时候我闭眼了

58分钟前
  • 葵葵圈
  • 力荐

“这不是普通的电视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今年平遥唯一5星,浪漫主义荒诞神(经病之)作,理想主义惊奇之歌,华语软科幻类型巅峰,国产伪纪录片高光时刻,预定年度华语最佳。恰如其分的荒诞,一本正经的幽默,笑中带泪,哀而不伤。剪辑、素材太棒,细节信息量爆炸,处处有嘲讽,处处是神来之笔!“爱无法发电,但是牛粪可以发电” 三二一闭眼睁眼,当狮子身上真的落满麻雀,仿佛看到宇宙的轮廓。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这是一部内核非常非常浪漫的电影。它讲的就是一个迷信科学的人最终学会了写诗。它从宇宙探索最后又回到了编辑部,最终肯定了只有艺术才能抵达科学未知的境地。作为一个学理的文科生,我尤其被这一点打动。当然,它还是一部非常当下的电影,本质上和《瞬息全宇宙》在讲同一件事:是把自己抛向无尽的虚空,还是回过头来,看看人间。这就是当下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困境,是科学或曰理性发展到极致后所必然导致的虚无主义,该如何面对的问题。这部电影最终给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特别具体。而这恰恰是关键之处——答案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具体才重要。我推荐给所有正在为抽象的虚无感所困扰的人,这是一部可以结结实实给到你安慰的电影。

1小时前
  • 子戈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