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

剧情片西班牙2009

主演:蕾切尔·薇兹,麦克思·明格拉,奥斯卡·伊萨克,阿什拉弗·格尼姆,鲁珀特·伊文斯

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城市广场 剧照 NO.1城市广场 剧照 NO.2城市广场 剧照 NO.3城市广场 剧照 NO.4城市广场 剧照 NO.5城市广场 剧照 NO.6城市广场 剧照 NO.13城市广场 剧照 NO.14城市广场 剧照 NO.15城市广场 剧照 NO.16城市广场 剧照 NO.17城市广场 剧照 NO.18城市广场 剧照 NO.19城市广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05:59

详细剧情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在亚历山大港,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娅(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为弟子们授课。奥利斯蒂斯(奥斯卡·伊撒克 Oscar Isaac 饰)对她频频示爱,甚至在剧院大胆表白;奴隶达乌斯(麦克思·明格拉 Max Minghella 饰)也对她颇有好感,但因身份卑微无法启口。与此同时,基督教徒宣扬的自由,让达乌斯的信仰开始动摇,此举令他遭受鞭刑,是希帕提娅为他疗伤,抚慰了他的心灵。时局动荡,在多神教的挑动下发生暴乱,基督教转而取得优势,双方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对峙。后来,接到了罗马统治者的号令,让多神教撤出图书馆,允许基督教徒进入,于是一场残酷的浩劫开始了……  本片为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片,取景地为马耳他的里卡所里堡,这里曾是《角斗士》和《特洛伊》拍摄地。希帕提娅原定由妮可·基德曼出演,但因其在《黄金罗盘》中饰演反派,遭到基督教徒反感,因此换角。

 长篇影评

 1 )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觉得别人写的这个标题很美,借来用用

先说信仰
再一次想到那句话:信仰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的去做同一件事,而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是绝不能做的!!!
有信仰是让人有自己的精神依托,而不是让人把自己的信仰凌驾于其他的信仰之上。自由和尊重是多么平凡的词,但是在任何一个时期里却都那么珍贵的遥不可及。
什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自由和尊重更深刻的根植到每个人的思想中去。无关乎政治无关乎政府。

再说说愛情
Orestes在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奔放的对她表达愛意,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他的愛是愛上了她的躯体和外在,并没有愛上她的内心和思想。当Orestes在课堂上漫不经心的质疑地心说的时候,她的眼睛亮了第一次被他短暂的吸引了。因为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思想了。
当屠杀异教徒的暴行威胁到她的课堂图书馆和学生的时候,Oreste守护在她和他的基督徒同学的前面说“谁敢伤害我的兄弟,我的剑就将刺穿他的胸膛”。这种捍卫平等的行为第二次吸引了Hypatia。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信仰了。
后来他以自己提督的身份守护和保护着她和她的研究。可他的心驻足在她的精神边缘不再深入了,所以她的曾有的短暂的愛意也驻足了。终究他的政治抱负和追求战胜了他的愛,虽然他痛苦他绝望,但看吧,这终究是男人对待愛情的态度。

Davus最初应该只是对待女主人的忠诚和敬仰,当Hypatia在课堂上说“我们是兄弟要团结,这里没有异教徒之分,没有奴隶”的时候,Davus的心给出去了。他觉得这个女人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尊重。当他把食物分给穷人的时候他是真诚的被基督教打动了,因为他感觉到了分享和平等的快乐,这正是Hypatia所表现的,他深深的愛上了她。
而她在看到他制作的地心模型的时候,她的心被牵动了一下。可在图书馆被毁灭他只想着保护她的时候,她却因为他不保护书而愤怒气急之下咒骂他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奴隶。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他对刚刚萌芽的自由平等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看到基督徒丢弃了最初的分享和平等的初衷,越来越迷失在暴虐中他迷茫了回去找她,希望她能再次给他指引。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她的钦慕,可伤害最深的却是自己。他继续放逐和迷失自己。直到他自己明晰了追求和信仰他再一次去找她的时候,是想保护她和她的追求。可是他能为她做的却只能是让她安静的死去。

愛情是个什么东西?!!!
年少时以为就是对方嘴角那一抹温柔的笑意,就可以把完整的心融化在那笑意里…………
现在觉得
当你的思想能被另外一个思想窥视进来
当你发现另外一个个体和你在同一个荒原,用同样的方式放逐
那时你的心灵能和另外一颗心灵用同样的频率跳动的欣喜的感觉吧???!

 2 ) 其实我只看到了爱情

在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智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供奉的爱情——东野圭午


致海巴夏

你的双眸比星辰闪亮,似阳光炽热永恒
我以全部的谦卑跪在你的亚麻长裙前
感受射穿心灵的尊贵和温柔

我不懂地球与太阳谁是谁的主宰
不在乎神有几个
我唯一的信仰,是你

海巴夏
我的主人,亲人,老师,爱人
我的女神

你宽恕了我,给我自由
于人群中擦肩而过
我手染鲜血已不会宽恕他人

我不屑基督徒对上帝的狂热
不怜悯犹太人的浩劫
我拼命奔跑,只为找到你

海巴夏
亚利山大最后的火花
请在我的泪水中缓缓灭去

那个繁星满空的夜晚
我们在一起了

 3 ) 广场在哪里

城市广场,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景,辩论和演讲咸集于此,论坛及民主观念,就是发端于城市广场。

导演阿曼巴在一个并不合适的历史场景里,以《城市广场》为名,来描写埃及女性科学家Hypatia的故事。观影过程是纠结和困惑的,令我不得不写点文字。

背景:先讲讲塞拉皮斯神庙,塞拉皮斯本来既不是希腊神话中的神,也不是埃及本土的神,而是本都海岸锡诺普居民崇拜的神灵,埃及国王托勒密被托梦之后,把他请回了埃及,本来埃及人民是拒绝它的,托勒密家的找祭祀走后门给塞拉皮斯编了一堆本土化的故事,这才被埃及人接受,后来更在亚历山大城的高处修建了宏伟的神庙,并发展成一体的图书馆,在埃及的希腊化时期,学者们用古代的众多典籍充实了这座图书馆,它因此名声显赫。

电影涉及的故事,时间跨度为公元391年-415年。381年,君士坦丁堡宗教大会,三位一体的神学体系圆满完成,随后的十几年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二世(也就是电影中提督前来颁布诏书的那位皇帝)颁布一系列反对异端的禁令。

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城的信仰状态是混乱的,但是,基督徒是绝对的主流,所以,不存在电影中异教徒惊讶的问:为什么那么多基督徒这种情况。本来,基督徒对于异教徒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部分原因是因为埃及基督徒对保佑农业的异教神也心存畏惧),但是,时任亚利山大城主教的提阿非罗(Theophilus,也就是电影中骑马的白胡子主教)乃是一个强硬的宗教头领,在面对小股拿武器保护神庙的异教徒激怒之下,毁坏神庙及图书馆的行为就在提阿非罗的领导下发生了。

而cyril(也就是电影中大反派)在历史上,是提阿非罗的侄子,乃是著名的神学家,反对聂斯托利派异端的主力,在这个电影里被描述成如此小流氓式的坏蛋,是比较令人诧异的事。

后半截所说的故事,具体事件大致如此,只不过Hypatia的死只是被猜测与cyril有关,基督教史一方面为此诟病cyril,另一方面对Hypatia的学识风度也是充满崇敬。

电影故事本身没有大的毛病,诚如导演所言,历史资料的匮乏恰好给了他大胆创作的空间。但是,历史故事总是涉及到对历史状态的表现,这一点上,导演明显缺乏整体的历史认知,因此,这个故事在不明真相的观众看来,基督教是阴险的文明杀手,而Hypatia则是古典文明的捍卫者,善恶分明,铁证如山。

事实上,基督教在早期,是非常复杂的状态,一方面,长期罗马官方的屠杀和迫害,使信徒变得顽强和坚韧,在不断壮大之后,这种顽强和坚韧在和别种信徒的交锋中就成了强大的优势——吉本写道:“如果异教徒也具有原始基督徒所具有的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那基督教的胜利便必将沾满了鲜血。”——吉本说“如果”,也就是说,事实并非如此,多神教的散漫、松懈被基督教皇帝们的禁令轻松地瓦解。

问题就在于,《城市广场》把吉本所说的“如果”,演绎成了血淋淋的事实,从创作上来讲,这一切是为了烘托视死如归的Hypatia的英勇形象,但是,如此诠释当时不同信仰之间的矛盾,过于戏说——一位大主教亲自拿着石头率众伏击犹太教徒,未免有点游击队的味道了。

并非为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毁灭翻案,事实上,那是基督徒良莠不齐导致的痛心的历史错误,但是,学习希腊文化,在宗教文化中融入希腊文化,也是早期教会随处可得的场景,这种思想和社会行为的混乱,正是那个时代的特点,真正的基督徒、皈依的带着异教气质的野蛮的皇帝们、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底层人民,早期基督教处在自我肯定、更新和树立标准的年代——《城市广场》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的年代,却如此简单粗暴的将基督徒描述为暴徒和毁灭者,对历史的理解,是片面和苍白的。至于Hypatia被当做女巫处死,是一起罕见的宗教迫害,但是,它并不能被当做基督教反希腊古文明的标志。

电影的曲解,出于作者的刻意或者是无意,在我看来并不重要,但这个曲解,却成了这个故事最重大的看点:热爱文化的人必然对基督徒的野蛮痛心疾首。

与此同时,对于Hypatia的塑造,倒是相当苍白的——史料记载,Hypatia的学识与风度,折服和影响了众多学生,威名也远播,从她的学生辛奈西斯写给她的书信可以洞见,但是电影中鲜见此方面的描写,她的为师,也就是初中教师的状态,学生的仰慕则止于美色,毫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到了最后,将情节设计为,两个学生聊尽人事的警告Hypatia之后,就目睹她出门赴死,这份猥琐确实反衬了Hypatia的刚烈,但此二弟子的形象,足够遗臭万年了。

电影命名为《城市广场》,从物理位置上说,亚历山大城的广场并没有构成宏大的主要场景;从内涵上说,“广场”似乎意在彰显Hypatia所代表的希腊文化的民主、宣讲,但是在电影中,从女主角的身上,却无法彰显承载这种文明的魅力,Hypatia既无力以理性和辩才制止奥林匹乌斯煽动的冲突(这一情节很是有损她的历史令名,史载她有杰出的口才),面对不同信仰的冲突场景,她也只是苍白辩解和默默退下,此外的活动,无非是传说中思考天文学的问题(这一部分也是出于完全的虚构),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苍白是显然的。

对一位原本形象丰满的女科学家的失败描述,辅以看似宏大实则经不起推敲的故事背景,造就了如此奇怪拼凑的一部历史传记电影。导演阿曼巴曾经以《小岛惊魂》直面人性深处的孤独,令人赞叹,面对厚重的历史题材,却露出了底蕴不足的马脚——类型,局限性,永远是有才华的人需要慎重自省的课题。

 4 )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

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病场,问题在于怎么应对它。……本文偶有虚写,不缚实情。

哲学的慰藉·历史的雾霾

——《城市广场》的科学、信仰和正义

文=空语因明

唯有哲学,带来自由的正义,

却总有人被奴役,甚至被,虚浮的哲学奴役。

——《哲学悲剧集》页七

在哲学所遇到的悲剧遭遇中,希帕蒂亚之死要比苏格拉底之死可悲得多。如果说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哲学寓言,那么希帕蒂亚之死则铭刻了文明的顽疾。他们都是由于不信世俗秩序中的神灵,并且被认为蛊惑人们的想法,而被谋害的。苏格拉底被审判,因为被认为不信城邦的神,而被判死刑。至少,苏格拉底可以申辩,审判是按照文明的方式,按照当时的程序正义来进行的。而且那些污蔑苏格拉底的人,后来遭到了报复。然而,希帕蒂亚之死,却是被残忍的基督徒们,以野蛮的方式杀害的——据说她的头发被硬生生地拔掉,皮肉被刮去,残骸被侮辱。而且那些进行残忍谋杀的基督徒们并没有被报复。相反,那些信徒更可能觉得自己在进行一场圣战。现在,基督徒们漫布世界,甚至占领了历史纪年。恰似抗争之人面对着命运的诡计,哲学理智沉浮在历史的雾霾中。

《城市广场》讲述了希帕蒂亚被谋害的过程。虽然这个电影故事不能被当做历史纪录片来看,部分情节作了简化和浪漫化处理,但是它展现的精神还是可靠的。它展现着,希帕蒂亚的哲学精神;它展现着文明与野蛮交织的历史精神,在希帕蒂亚之死事件中,由偏执的宗教信仰驱动的群民(基督徒们)的疯狂,对理智文明的破坏。除了世俗情感的线索外,该影片主要由两条情节线索构成,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哲学中获得的慰藉,她对哲学-科学的热情,在哲学-科学研究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希帕蒂亚在历史尘暴中的脆弱,她在与偏执的基督教信仰对抗中的惨败,以至于惨死。其实,世俗情感的线索也已经渗透在这两方面线索里了。

【哲学的慰藉】

影片《城市广场》从宏阔而静谧的太空开始,希帕蒂亚在课堂上讲述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虽然影片开始的希帕蒂亚讲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但她实际上是个著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她进行天文观测和数学研究。亚里士多德更加重视地球-经验秩序,柏拉图主义更加重视天文-数学秩序,恰似拉斐尔在《雅典学院》里绘画的那样,柏拉图以手指天,亚里士多德用手覆地。它们之间看似冲突,实际上是互补融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天体按照完美的圆周运动运转,而地球上的事物则被各自的自然位置所“牵引”。柏拉图主义认为人间事物是不完美的,应该用数学或理型去认识太空和现实。

与静谧的太空相比,人世则显得纷乱而吵杂。哲学-科学的起源就在对太空-人世的沉思,太空的有序运转是自然的理智的体现,自然的理智为人世的纷争提供了参照。人世总归是缺陷的,而哲学在沉思中发现了理智的完美。甚至可以说,对应沉思中的完美精神而言,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患有精神缺陷症,世界就是巨大的精神病场。哲学是一种理智疗法,为在人世纷杂中苦恼的人提供疗愈或慰藉。

在某种意义上,基督教和其它某些超越民族的宗教,其中蕴含的精神里也有类似的看法,将尘世看作精神缺陷场,为信徒提供慰藉。然而,哲学的慰藉与宗教的慰藉有很大的区别,哲学的理智有更优越的生命力,哲学不会给某些人编撰出来的神怪故事提供专断的权威,哲学也不会纠结应该怎么处理某个先知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关联。在《城市广场》故事的历史背景中,关于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关联的争论是引发纷乱的原因,而这并非只是信仰上理解差异的冲突,更是为获得世俗权力而进行的争端。

与宗教相比,哲学更具包容,但不会包容蒙昧。这大概也是宗教能获得更大权力的缘故之一,让人盲从,奉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在哲学的开端,哲学理智就已经批评人神同形同性论的看法,但是宗教神话和世俗的融洽并不是哲学所反对的。哲学中往往也会陈述神,但那往往是自然理智的象征。在影片《城市广场》中可以看到,希帕蒂亚的学生中既有基督徒也有异教徒,他们通过分享柏拉图主义的理智而融洽相处。《城市广场》给出一种感觉,似乎希帕蒂亚只是个教师,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偶尔通过自己和执政官的友谊去发表看法。不过实际上,希帕蒂亚是个公共知识分子。根据当时的编史作家的叙述,希帕蒂亚也会在亚历山大城的城市广场上向任何有兴趣的听众宣讲哲学。当时的亚历山大城是一个混杂许多种信仰的城市,如果没有共同理解的思想基础,难免会有冲突。而哲学就可以在基督徒和异教徒之间提供可理解的思想基础。向公众宣讲哲学可以被看作是维系民众秩序的一种努力。然而,这种努力与权力欲或权谋相比是非常脆弱的。

既然一个哲学家在给社会带来和谐的努力中遭到了阻碍,那么就在哲学中获得慰藉。这类似“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但不同的是,“独善其身”缺乏哲学精神。在哲学中沉思,学习和创作为希帕蒂亚带来了难以被剥夺的哲学慰藉。唯有哲学让这个思想者体会到了自由,让她成为自己。希帕蒂亚为此舍弃了世俗的情爱,终生单身,因为与哲学理智相比,处在尘世中身体是不完美的。

希帕蒂亚不仅自己用哲学的慰藉舍弃情爱的慰藉,也教育她的学生,去意识到哲学慰藉超越情爱慰藉的地方。这表现在《城市广场》中,希帕蒂亚拒绝学生求爱的过程。求爱是情爱慰藉所引发的冲动。对此,希帕蒂亚先是比较含蓄地拒绝了他,让这个学生转向对音乐的爱。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中,音乐是自然的数学式和谐的体现。这个学生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个建议的含义,于是改用演奏音乐向希帕蒂亚求爱。对此,希帕蒂亚则采取了直接的方式,去拒绝求爱者。希帕蒂亚给了这位求爱者一块血布,它象征身体的不和谐或不完美或不洁净,以此提醒那个学生要追求和谐而完美的理智,而不是不和谐而不洁的身体。《城市广场》可能是意识到去表达身体的不洁,带有类似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并且和现代的意识形态不照应,可能会引起误解,故而对这段话表现得比较含蓄。只是让他追寻真正的和谐。

希帕蒂亚所处的五世纪,正是古典文明终结,基督教文明开始主导地中海文明的时代。希帕蒂亚试图用哲学传播思想的和谐,试图照亮哲学灯塔,但在时间的迷雾中,只能是失败的。那些身体的欲望都难以得到满足,更没接受过多少教育的基督徒,根本难以领会哲学式的和谐,他们已经沉迷于一神教信仰里幻想式的应许。于是,他们推倒毁坏异教徒的神像,烧毁撕毁异教徒的典籍,有《圣经》就够了。然而,对于古希腊哲人而言,《圣经》是野蛮人的记载。《圣经》并不是什么神的启示,而是不同的记录者和幻想家们写成的故事汇编和伦理准则。其中充斥了虚构和矛盾,因此后来人可以从《圣经》里摘取几段话,进行符合当时情境的解释,就会看起来合理了。即便如此,尤其《新约圣经》更多地是文学或伦理内容,它不会告诉信徒们地球是圆的,也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数学实在,不会告诉他们圆锥曲线论。不过明确的是,中世纪知识分子所领会的《圣经》,和文盲所领会的《圣经》是显著不同的。

没有写进基督教教义中的内容,是不能胡乱说的。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在《城市广场》中,当一个不了解古典文明的基督教信徒宣称“地球是平的”之类的看法时,曾经跟随希帕蒂亚的男奴虽然知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但也不会告诉这些信徒,如何用目的论来解释地球可以是圆的。几百年后,基督教会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和天体运转的解释,并且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不再属于理智,而属于信仰了。

与独裁的宗教不同,宽容的哲学会按照理智去修正理论。《城市广场》虚构了希帕蒂亚反思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理论,发现行星运转的椭圆轨道理论的过程。影片中的希帕蒂亚,在领悟到太阳中心论的可行性和行星的椭圆轨道后,满眼泪光地目视太阳的升起,满怀欣慰。她走出了束缚着灵魂的洞穴,哲学理智像太阳那样明朗,又神秘;似乎永远难以企及,又在不经意间显现。实际上,希帕蒂亚没有什么思想成果流传于世,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轨道的过程也没有那么简单。然而,这个情节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希帕蒂亚自己了。它以虚构而合理的科学成就,让对极端宗教之野蛮的谴责变得直达星空。如果没有极端宗教对文明的破坏,很可能科学发现会提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个情节也让哲学的慰藉,可以在太空中俯视尘世的疯狂。然而,就算她并非貌美,也没有思想成就,希帕蒂亚也更具精神意义。希帕蒂亚的悲剧之感动,不应该是由于她的美丽或她的科学成就,而是她在哲学的慰藉中所获得那种和谐。

【历史的雾霾】

抛开哲学的慰藉,唯有历史的雾霾。

希帕蒂亚之死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她自己了,甚至已经遮蔽了她自己。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古典文明秩序的衰亡;有看法认为她的死代表了宗教的邪恶,或极端宗教的邪恶;也有看法不看重她的死,而看重由她的死所导致的她的名气,可以从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中看到女性主义的主张或知识分子的价值。影片《城市广场》比较偏重的历史意义是展现极端宗教的邪恶。影片里的基督徒的衣服更像当代的极端主义恐怖分子,而不是古代的信徒。不过对于很多无神论者而言,这丝毫不会减少对古代基督教之疯狂和极端的厌恶。从现代早期开始,希帕蒂亚之死就被无神论者用来谴责和批评基督教体制了。可是基督教已经渗透进了历史,甚至在信徒的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并仍然掌握着某种现实。然而,疯狂并不限于基督教,或其中的极端思想,而在于人们建立秩序的时候所附带的那种野蛮。希帕蒂亚并没有要求现实必须纯粹,我们也不应该要求历史能够纯粹。

 5 ) 这不是影评,只是关于电影内容的一点想法

         人类的历史到了今天,在短短的时间里制造了滔天的屠杀,战争,宗教迫害。每一页都用无知与偏见蘸着鲜血写成。因为信仰而造成的屠杀尤为触目惊心。仅仅因为观点的不同,就可以夺取别人的生命,在现在看来,应该是不可想象的。不过我的确能体会到一些,我有一些朋友就是教徒,与他们在一起,我从来不去评论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神,当然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就算他们传福音,我只是耐心的听,而不去反驳,毕竟在我看来信仰的分歧是小,朋友的情谊是大。
     宗教屠杀,可以算是历史上最为卑劣的行径了,在三大宗教当中,基督教应该是屠杀最多的了,以宗教的名义发动战争,十字军的东征,对美洲土著的屠杀,异教徒,因为他们是异教徒,所以应该下地狱,那就由我们来执行。可笑的是尽管犹太教,基督教厌恶其余的人,但是他们自己也模仿阿拉伯人和埃及人的割礼,跟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一样重视区分不同的肉类,采用他们的净礼、列队仪式、祝圣舞、替罪羊、红母牛。亚伯拉罕之孙雅各若无其事地娶了两姐妹为妻,她俩都是所谓的偶像崇拜者,异教徒。律法的先知摩西自己也取了一个崇拜偶像的祭司之女。更可笑的是根据《利未记》27章所说“凡人中当灭的,都不可赎,必被治死”这个摩西在米甸找到了32000个处女,下令把所有的男子、妇女、儿童全部杀死。在这对上帝无限忠诚的行动中,摩西可曾忘记,他是米甸大祭司叶忒罗的女婿。还是这个摩西,借口犹太人跟米甸女人睡觉,就把她那一族的24000人啥了祭神(民数记25章),嫩之子约书亚杀死了艾城的12000名居民,用当地的31个国王祭司天主。
      现在我们来看看犹太人在沙漠流浪直到抽签选出国王这段时间里,有多少人因为上帝的命令被消灭了:
      利未人膜拜摩西兄弟所铸金牛之后被杀死的犹太人——23000
          犹太人因可拉事件被烧死——250
          因同一事件被杀死——14700人
      因与米甸女生发生关系而死——24000
          在约旦徒涉处,因不会说“示播列”一词而被杀死——42000
          因进攻便雅悯人被杀——40000
         被其他部落杀死的便雅悯人——45000
          耶和华的圣约柜被非利士人抢走,为惩罚非利士人,使生痔疮,于是他们把约柜送回伯士麦,并向天主献5个金肛门,5只金老鼠,这时伯士麦人因偷看约柜而被处死——50070
          一共239020人很客观的数字,而且这是他们自己的圣经上所载的。这只是沙漠流浪到扫罗之前的一段时间。
      十字军东征,异端裁判所,清除女巫运动和清教徒在美洲对土著的屠杀就不计了,因为很难统计,这里并非针对基督教,我只是对宗教狂热十分反感,正如伏尔泰所说“人类的大部分过去是、而且将来很长时间也仍将是荒谬而愚蠢的:而最荒谬的人可能就是那些企图在这些荒诞不经的神话中找出某种意义并在宗教狂热中掺进一点理性的人”
      房龙在《宽容》的序里面号召人们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保持应有的尊重,说得很对,无奈人的愚昧于偏见是何其的大,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我只希望不同信仰的人能有一种出于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基督徒不要称呼我们为偶像崇拜者,不要成为穆斯林和佛教徒为异教徒,无神论者也不要指责教徒是愚昧无知。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人,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For Whom the Bell Tolls 》里面写道“任何人的死都使我缩减, 因为我参与人类之中,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6 ) 哲人必死

       Agora一词意指古希腊的“广场”,那时候的Agora肯定不会像我所在城市的广场,白天标语口号铺天盖地,黑夜老太太们问乐起舞。那时的广场是人民的聚集地,他们在那个地方谈论政治,也许还会召开“公民大会”。周围的廊下应该穿插了些许聪明人,他们谈话、学习、交流思想。不过,用Agora来命名一部女哲人生命历程的电影,却注定了希帕提娅的悲剧命运,别忘了,希帕提娅的前辈苏格拉底正是死于公民大会的审判。如果剥离掉《城市广场》这部电影中的宗教因素,那么偌大的广场上就会只剩下一个必死的哲人和一帮必然要她死的民众。

    哲人必死,是因为哲人的智识。毫无疑问,希帕提娅正是位哲人,因为古典时代并没有现在乱七八糟的学术分科,你就别把希帕提娅当做一位少有的才貌皆备的理科美女了。所谓哲人,古代的含义是爱智慧的人,就是指运用智识探究万物的人。不过,就像薇姿把希帕提娅一不小心扮演成了僵化的女武神,哲人的傲慢也容易被智力平平的人一不小心理解成傲慢。正如影片一开始,甚至还是在画外音中,希帕提娅就高姿态的说,有多少傻瓜会问自己,为什么星星不从天穹上坠落呢?被她当做傻瓜的人们当然不会这样问自己,黑夜天空中的星宿,除去被哲人们探究外,在古代人眼中更多的是象征神灵与命运,天空就是神性的世界,是人力无法达到也无法了解的范围,从帕修斯到赫拉克勒斯的形体,从英雄到凡人的命运,天空、星象都是神意给平凡人们的指引。
  
    希帕提娅对星象的解释只有科学的精确度,却没有世俗化的美感,前者只能在教室中发生,学生老师传道授业,如此而已。而后者却要在广场上兴盛,对传统、神意的相信,都是穷苦民众赖以生存的理由。浩瀚无垠的天空对应着希帕提娅的学堂,单纯到不染一丝尘埃,他们争论的是万物本源,但是万物本源却和万物要生存及如何生存无关。喧嚣的广场肮脏杂乱,熙来攘往均是人间烟火。黑衣传教徒凭借信仰走过火坑,呼声四起,这才是民众最想要的东西。在苦难和贫穷的双重夹击下,人们要么选择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劳苦一生,祖辈先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别无他法;要么把希翼寄托于超自然的神恩,祈求外在力量的救赎和改变。传统和神恩,是广场上的民众所能想到的办法。所以,广场上从来无法生长万物本源的理论,只有讲明如何生存的戏法才能吸引群众的围观,广场上的人们什么都需要,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哲学。

    哲人必死,还因为哲人拥有怀疑。影片的背景是基督教和异教徒之间的冲突,更深层次上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统治。从早期的罗马统治者屠杀基督教徒到君斯坦丁大帝成为第一个基督教徒的罗马皇帝,说到底都是为了统治。开始是为了维护罗马宗教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将基督教视为异端,后来因为基督教壮大,又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然后加以笼络。基督教徒成为主流后,反过来用异教徒的鲜血为自己的势力铺路。当时希帕提娅所在的亚历山大港,基督教徒已经占据了上风,一神教的主旨容不得有信仰其他神的人存在。政治的场域本身就是各种力量的角力,当基督教徒一尊独大,名义上的总督也要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寻求宗教上的支撑。

    希帕提娅能够在前一天发现地球运转轨道的真理,第二天在议事厅中却无法洞悉政治领域的奥义。她对成为主教的学生说,她必须怀疑。没错,怀疑是哲人的动力,没有怀疑,哲人永远无跨出研究万事万物真相的第一步。但她的学生回答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教导我们的那些愚蠢的真理,比如太阳运转的规律之类的,但是接下来是什么呢?

    哲人永远怀疑,却永远不知道他们犯下了人世间的大忌。探求真理是永恒的第一步,但关键在于第二步是什么?因为哲人的哲学是危险的,他们探究万物的秘密,告诉人们星星不坠落不是因为诸神存在,而是因为他们一直依照自己的轨道在旋转。当哲人把神灵逼退后,又不能给出比传统和神恩更好的解释来保障平凡人生活中所要求的平安和希望!哲人第二步当然是继续追求真理,但是人们却不能靠此而继续生存。就算我们熟知星辰运转的秘密,难道凭这个就能慰藉下层人民穷困的心灵?在哲人的真理中,我们的传统实际上是历史神话,我们的神话又成了对自然的多情幻想。哲人才不会告诉我们接下来怎么办,他们不闻不问,或许要为世俗的苦难皱一下眉头,但接着就去穷究数理了,我们却要面对传统的丧失和信仰的危机

    哲人必死,更因为哲与普通人相比就是异端。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理解角度:爱情。如果哲人连普通人的爱情都理解不了,我们还能希望他们带给我们什么?俄瑞斯特斯大胆表达对她的爱情,希帕提娅的反馈不同常人,或是叫他去追寻缪斯女神,或是丢给他带经血的手帕,看吧,这就是哲人表达我对你没兴趣的方式。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地方总督,却仍然在她周围。夜凉如水的晚上,深情的握住她的手,缓缓表达爱意。他想,此刻世界只剩你和我在传情达意。她说,此刻世界只有你和我注意到地球正在转动。希帕提娅无意间泼的不是冷水,是强酸,永远销毁了普通人理解哲人的途径。虽然她自己也在感叹,这些年来,我一直研究,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她的感叹更像是一种誓言,一种发誓放弃世俗生活,把一切奉献给研究的承诺。

    所以,当广场上热闹非凡的时候,她要求学生们忘记争吵,静心思考,因为“我们不是奴隶或者暴民”,她居然会忽略身边那个得到表扬的人就是奴隶。当俄瑞斯特斯提醒她,完美的理念为什么不能分给我们一点时,她立刻联想到地球公转的轨道如果不是圆形又会怎样,全然不懂俄瑞斯特斯说的是理念世界不能带给世界一点点的公平和正义。当基督教的势力如同“兵临城下”般危急,她还是回答地方主教,她信仰的是哲学。她的确不同于常人,也就必须承担起她不同于常人的命运。

     也许,希帕提娅的藏书中没有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写的《云》,不然,她会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她的生活和理想。在喜剧《云》中阿里斯多芬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出对“哲人”的劝解。《云》里面的苏格拉底开办了一个“思想所”,前来学习的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只学会了打自己的父亲,因为他懂得了万物平等,传统和宗教的观念再也不能束缚他了。阿里斯多芬用此来告诫哲人,哲人的工作不能不分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如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导一样,哲人要对民众讲述“高贵的谎言”。作为新柏拉图学派的希帕提娅,全然不应该忘记这番事关生死的叮嘱。

    即使希帕提娅的死亡被导演阿曼巴刻意杜撰成一个扭曲的爱情回应,她的坚持与消陨仍给我们以震撼。是的,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才成为我们不能否决哲人的理由,他们的所犯的忌讳正是推动整个世界发展的力量。正是因为哲人必死,后世哲人才能够借此学会如何更好的在民众中言说和生活。正是因为哲人必死,杀害他们的庸众才更需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对未知的恐惧是否真的是凭借杀戮就可以消弭。


 短评

希帕提娅(Hypatia)的死和基督徒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烧 不只是让人类文明的进程推迟了1200年。。。她用一生求得的答案 那比圆更为完美的椭圆轨迹 并不能像明灯照亮整个城邦 或后面的世代。。。人类追求信仰 总是变成对屠杀的呼唤 如今的世界一点也没有比过去进步多少 一点也没有

7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还行

那些牛逼的俯拍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史诗片,故事却讲得细腻,大场面作为背景也让我这个对基督教历史稀里糊涂的人看得很明白,两个男人和Hypatia的感情戏很动人。知识和智慧在狂热的宗教和无知的暴力前不堪一击,更何况是志在追寻日月星辰,昂首说自己只信仰哲学的女人。人类曲折前进的文明史就是部一桩桩毁灭美与真理的杯具史。

13分钟前
  • 朝东风凉
  • 推荐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16分钟前
  • pussycat77
  • 力荐

希帕提娅在死前那一眼,看着图书馆空心圆形的屋顶,从明转至暗的阴影,再到她从明转向暗的眼神,那一刻,她的眼神在告诉世人她对她所追逐的坚定不移。所谓基督教徒利用信仰,使他们举起了无知与愚昧的石头,是整个历史的悲哀。

21分钟前
  • A-sun*
  • 推荐

哪有什么宗教,全是男人的政治。

26分钟前
  • 笑矣乎.沉静
  • 推荐

好恢宏的悲剧,看得我心都流泪了

30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也许历史就像海帕西娅的椭圆的轨迹,你以为已经渐行渐远,转了一圈却又回到了最近点。

33分钟前
  • mj
  • 力荐

她依然这么漂亮~不过这导演老是拉超大的宇宙镜头让我很无语

35分钟前
  • 会说话的枕头
  • 还行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不是上帝,是追求正义、真理,怀疑一切!

38分钟前
  • 万万
  • 推荐

片子的美工确实不错。google earth式的视角真是有点好玩了。问题在于叙事支离破碎,吐槽基督教又着实有点狠。用性别叙事来消解其他的叙事路径,很狡猾也很有效。精英主义大尾巴暴露无遗。可贵的是略略有些反思西方文明的味道。不过女人终归是祭品。

3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王小波: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43分钟前
  • Finikz
  • 推荐

信仰本身没错,但任何有组织的信仰到最后都毫无意外变成政治,以信为名行恶,且邪恶的方式古今大同。电影效果大气磅礴,细节丰富,多个视角并行。理性和美好之光的魅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4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新柏拉图主义女哲学家Hypatia所代表的真理与理性之光,宛如暗夜里最后一支火力微弱的白烛,摇曳在宗教清洗与杀戮的腥风血雨之中,渐渐消匿。她的被害,预示着希腊科学文化的自此衰落。人类的文明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蹒跚前行。可人性却自始至终在自私蒙昧、愚蠢残暴的三寸之地匍匐不前。基督在架上不止流血还将流泪。那“要相爱”的呼喊,莫非人类永难明白?

5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一个女人的史诗,两个男人的杯具,一群疯子的传奇

54分钟前
  • 推荐

愚昧消灭了文化,但文化总是不会消亡。伯林说,“哲学涉及的对象往往是以许多寻常信仰的基础作为假设。但是人们不希望对他们假定的东西刨根问题。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是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我们知道地球不是方的。在这里,让人看到数学家的追问,和人们对于打破这种假定的恐惧。

5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让人深思

1小时前
  • 吃货月
  • 推荐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

1小时前
  • ╯^╰
  • 推荐

(8/10)其实我不喜欢给本片贴一个“女权”标签,这太狭隘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杀害并非只因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不膜拜基督”,早期的基督教就像现在的伊斯兰教、以及今年50周年的某个“十年运动”一样,经常强迫别人信教,否则就打为反动,而希帕提亚是哲(科)学家。

1小时前
  • [己注销]
  • 推荐

有多少贪欲与阴毒假借圣神之名?宗教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令人丧失最基本的常识,犯下残忍暴行后还陶醉在虚幻的荣光之中。我们只知道信仰的最高境界是“天国”,却不知道它的底线叫做“同情”。当你逾越了同情的底线,你也就跨入了地狱的边界。

1小时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