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告白季

综艺大陆2019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1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2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3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4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5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6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13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14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15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16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17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18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19心跳告白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8

详细剧情

别等待,去追爱!芒果TV综艺频道心跳告白季已开启,2019,让我们一起勇敢地爱!

 长篇影评

 1 ) 金钱有毒,无声噬人

《利益风暴》是去年年底上映的一部美国片,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为故事背景,内容则主要在影射轰然倒地的美国前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尽管演出阵容强大,但这其实只是一部小成本、小制作的商业电影。

《利益风暴》的英文片名是《Margin Call》,这是金融期货方面的术语,在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买卖时,投资人通常不需要支付交易产品的全款,例如投资人可以用五元买一个二十元的金融商品,这是一种放大倍数的杠杆操作。此时如果商品价格上涨到22元,投资人便能赚取高达40%(2元/5元)的收益率,但亏损的风险同样极高。为了确保交易商的权益,他们会对这种杠杆投资设定保证金下线,当亏损达到这个下线,投资人就必须追缴保证金,否则投资就会被平仓。例如,当金融商品价格跌到十八元,投资人原本五元的投资额就剩下三元,此时交易商就会对投资人发出“margin call”,要投资人将保证金补到五元。如果投资人无法及时补齐,则剩下的三元可能就会被强制平仓,因而血本无归。

《利益风暴》讲述一家投资银行的某个小职员突然测算出来,公司因为投资金额超出预估,一旦市场快速下跌将面临倒闭的风险。在通知了相关领导后,公司不得不在隔天到来之前,制定出应对的办法,决定是否将手上的投资产品在隔天上午便全数抛出。公司此刻面对的困境是,如果不马上抛售,则风声必然会传出去,届时公司的股价和那些投资产品将变得一文不值,公司只能被迫接受倒闭的命运。然而,一旦大量抛售那些投资产品,虽然公司得以从倒闭风险中脱困,但将使整个市场陷入崩盘的危险,而那些在不知情状况下买下这些投资产品的人,将会承受巨大的亏损,公司的信誉也会付之一炬。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各个层级的人物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考虑,都被迫选择面对的方式,在良心和前途之间做决定。

影片内容与“margin call”这个金融操作其实并没有直接相关,英文片名取的是术语背后的引申意义,也就是影片中的公司和每个相关人物都置身在极大的风险中,已然遭受极大的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事人必须选择追加投入、放手一搏,还是就此认赔出场。从编剧和影片风格来说,《利益风暴》是很典型的美国商业片,一切都短平快,人物和对白都很表面与直接,议题和事况都被简化和浓缩,影片中所呈现的状况完全符合、甚至可说是过度符合,现下人们对华尔街的理解和印象:贪婪、自私和无耻。平心而论,这部影片的艺术水平并不高,但里头指出的人性特征与冲突景况,却极为有趣和值得思考和分析。

■在提到美国次债风暴时,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华尔街的贪婪”这几个字,认为是华尔街那些无耻的金融人员们,先是为了赚钱,故意用各种复杂的衍生工具将金融产品包装得让人无法理解,然后是在明知道手上的产品其实是一堆垃圾,却故意蒙骗无知的投资者,让他们掏钱上当。最后就是所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人员共同联手,将赚的钱放进自己口袋,将巨额亏损扔给国家和所有老百姓去承担。

这样的理解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也不完全正确,就以影片所影射的雷曼兄弟来说,这家拥有一百五十八年历史,在电灯发明前便成立的投资银行,2007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被羡慕的公司”第一名,最终之所以会在2008年9月15日走向破产的命运,主要原因在于借太多钱来投资(杠杆比率过高)以及手上拿了太多的次级债券与次级贷款。而这公司之所以会大胆地借这么多钱、拿这么多次级债券与次级贷款,背后的理由是,他们相信这是“好东西”,风险小且赚钱多,而非一堆垃圾。

次级债券是以次级贷款为抵押品所做出来的金融产品,而所谓的次级贷款,指的是针对那些收入较低、信用较差者所提供的购房贷款,这些比较贫困的人群,在一般银行申请不到贷款,而美国政府又希望能帮助这些穷人购房,于是扶持一些具有国营色彩的机构来做这项业务,并透过“将贷款打包作为抵押品,以此发行债券卖给投资人,来募集必要的放贷资金”。因此从本意和设计上来说,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券都不是垃圾。一般的投资人之所以愿意购买次级债券和次级贷款,是因为它们虽然风险比较高,但也相应地提供比较高的收益率。此外,具有国营色彩的机构以及相应的金融保险公司和评级公司的参与,也为这些金融产品提供很好的安全性保障。

次级债券和次级贷款后来之所以会出事,一个原因在于规模过度扩张,一个原因在于风险在层层分散的过程中被每个环节都忽视,但作为总体却急速累积。由于商业银行将次级贷款转手卖给投资银行做成次级债券,在这过程中不实际持有贷款或债券,赚取的是中间的利润差,也因此申请贷款的人数越多,发放的贷款金额越大,商业银行的利润就越多。于是他们越来越放松对贷款人资格的审查,还主动提出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各式各样的人来申请贷款。

投资银行拿到次级贷款后,打包成次级债券,转手卖给对冲基金等投资人,因此他们的风险也不大。这些次级债券因为背后有相应的担保机制,因此从评级机构那里获得非常高的评级,于是对冲基金在拿到次级债券后,便可以拿去向银行抵押借钱,借来的钱又可以再买次级债券,然后再抵押…...结果杠杆一层一层放大,原本只是不错的投资收益,瞬间就变成“巨额”的投资收益。与此同时,整个次级债券市场就像气球一样被吹得很大很大。

在看到对冲基金等投资者从次级债券上头赚到大笔收益,原本只是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也忍不住,开始下海参与投资,而且为了规避相应的资本充足金限制,许多金融机构将次债投资做成表外业务。结果在次级债券规模急速膨胀的时候,真实的规模被隐藏起来,而且次级债券的收益率不但没有随着风险的累积上升,反倒是因为需求的增加而下降。乍看之下,这完全是华尔街金融机构自己在玩的游戏,但事实上,这是一场全民的盛宴,甚至可说的是全世界的盛宴。

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高科技泡沫、以及911事件后,美国联储局为市场打入大量的流动性,而为了振兴经济,更是鼓励老百姓购房。结果吹出一个庞大的房地产泡沫,房价不断飙涨,有钱没钱的老百姓都投入房地产投资。正是低利率的大环境,以及地产强劲的需求和房价疯狂的飙升,助成了次债的加速成长,而次债的加速成长,又回过头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增长,结果从买房子的老百姓、到买次债的国内外投资者,每一个环节的人和企业都赚了大钱,而一个小气球也被吹成一间房子那么大。只是,不管用多好的橡皮做成的气球,也禁不起这么没命地吹。

■《利益风暴》里头对于次债问题的起源,没有过度苛责里头所影射的雷曼兄弟的管理层,影片没有表示公司是在明知道投资产品有巨大风险的情况下,还故意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而是认为问题最初产生的原因在于:(1)次债本身的风险很难准确衡量,尤其是在层层分散的过程中不免被低估;(2)投资银行因为业务过于庞杂、相应的会计处理过于繁复,因此难以及时掌控公司整体的投资和风险状况。

也因此,影片将焦点更多聚集在公司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公司股东明知道市场就要暴跌,还提供高额奖金鼓励员工将投资产品甩卖给还不知情的投资者;员工为了高额奖金、为了红利和退休金、为了不让公司破产倒闭,纷纷巧言欺骗投资者买下这些就要一文不值的投资产品。在整个讨论和决定的过程中,也有公司高管表示不同意这种损人利已的处理方式,认为这样做,不仅将严重打击公司未来在市场中的信誉,还会牵连所有公司的员工,害他们在市场里无法立足。

在此之间,值得争议的是,公司在面临倒闭破产的困境时,是否还应该以信誉为重?员工的身家财产都绑在公司上头,在面临失业和一无所有的困境时,是否还应该以对顾客的职业道德为重?如果以是非对错的观点来看,显然答案都该是“对”,但如果以人性、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角度来看,那答案毋庸置疑的该是“错”。也因此,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很容易形成两极化的局面,一般的人都认为公司和员工们的做法非常卑鄙无耻,然而作为金融人员,则比较容易认同当中的处置方式,毕竟他们的顾客,那些决定从他们手上购买产品的投资者,也不是基于道义,而是认为投资有利可图,想在甩卖中捡便宜。

除了这两个充满矛盾的人性与道德议题外,影片还提出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华尔街金融人员坐领高薪是否合理?与此相对应的是,影片提出金融人员所处的就业环境:当公司的利润下滑、市场转坏时,残酷且不留情面的裁员随时会落在这些人身上,毫不顾及这些人从前为公司赚进多少钱、立下多少功劳。目前,美国百姓对华尔街最大的意见,多少也是在于他们领取了高额薪水与奖金,觉得他们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而且认为这种高额的收入正是驱使这些人大胆冒进、出卖道德的动力。

其实,所谓的“合理的收入”本来就没有一个客观绝对的衡量标准,就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最简单和客观的衡量方式,就是一个员工为公司带来多少盈利。试想,如果你身为一个昂工,一年为公司赚进1千万元的利润,但公司只付给你10万块的年薪,你能接受吗?你会留在这家公司吗?没有相映衬的薪金水平,在市场好的时候,自然是留不住人才。而高额的奖金确实是会鼓励员工冒进,但低额的奖金又何尝不会鼓励员工偷懒?

除此之外,很多人斥责华尔街人穿戴名牌、住五星级酒店、坐商务舱飞机,却很少想到,如果他们穿着破烂、出入寒酸,又有多少投资人会相信他们是投资方面的专家,能放心地把钱交给他们?犹记得,在次债风暴发生之时,所有人都惶惶不可终日,害怕企业发生大面积倒闭,纷纷指望着美国政府拿出解决方案,还责怪美国政府出手太慢、太轻。如今时过境迁,便又纷纷掉过头来,指责问题全部是华尔街富人造成的,而美国政府又被华尔街富人把持,用老百姓的钱去救助他们。凡此种种,都是人们在愤怒的激情下,比较不容易客观持平的事例,而《利益风暴》则试图以较为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出这种矛盾。

 2 ) 作为从业民工简单评论一下~

1、原版片名Margin Call我觉得起得很好

2、MBS or CDO or whatever,这个市场没那么多流动性,因此一天清仓是不可能的

3、总要有人背黑锅,与谁应负责无关。女主管很悲催,刚胜利没到一天就也被大boss牺牲掉了。片子对办公室政治描写得很到位

4、trading desk应与risk隔离,这是bug

5、永远不要迷信VaR,就算没有其他选择,也不要把阈值设的太低

6、片中的那些trading hall真心的大,上百台的彭博机啊~偶表示很羡慕~

7、这片日后应该会成为学金融的学生要看的片子之一

8、说的不是lehman bro.。可能说的是GS or BS。

9、本片无关道德。每个角色都做了在所在的位置上恰当的决定。大boss的一句话说得很准确:我们只是在此时此刻的公允价值下出售给那些愿意买的买家罢了。世界上所有的正常交易的完成都依赖于买卖双方的估值不同。只能说接盘的citi、ml的pricing能力不行,仅此而已。


Over

 3 ) 鞭辟入里

这是一部非常真实的电影。用很冷静的方式,鞭辟入里的展现了这个行业的冷酷,惨烈和欺诈,以及身在其中那种夹杂着优越,恐惧,和极度身不由己的滋味。在这里生存下去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

只有如此冷静的处理手法,抛开好莱坞商战片的浮华夸张,恰恰表达了这个行业的深邃:原本最赚钱的交易就只有在最不透明的市场里面能够找到。而这些重量级演技派的精湛演技,把编剧在台词中含有的强烈的反讽,平谈而且真实的表现无遗。

电影发生在一家规模不小的投资机构的纽约总部。没有指明是哪个公司,虚构的,可是能有107年历史,固定收益部大规模裁员后还有60个交易员的,应该只有投行,或者一个大的对冲基金。

时间该是07年次贷危机的早期,这个机构已经大规模裁员。被开掉的风控director (devils wear prada里面的gay佬设计师)把未完成的一个估值模型交给了一个junior trader. 随后一系列的连夜紧急会议和翌日的fire sale (清仓), 都因为此模型的projection:公司balance sheet(俗称book)上大量的mbs(按揭抵押证券)头寸将因为市场波动和美国房地产市场倒退而产生超过该公司总市值的损失-the music is abt to stop...

怎么办呢?点睛之笔是凌晨4点钟大老板会议上,大老板的一句“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电影最反讽的地方便是当大老板老头说we don't cheat, 但是要be the first to sell的那一刻,以及随后他的trading head对此的强烈反对。把自己明知道马上一文不值的证券以60%到90%的面值能卖多少卖多少,不就是对买方的cheat么?

更狠的是,要手下的交易员清仓后当天,大老板就要继续裁掉其中的许多人。但是最聪明的是要留下来的。因为下一年就会很赚钱,需要聪明的交易员把被市场恐慌情绪拉低贱卖的债券再买回来。不少机构在09年后大量买入被严重低估而fundamental较好的mbs, 包括那时候的大空头Paulson.

如果换作是我,可能也会做一样的事情。但也许不会,因为根本就没有办法那么决绝和无情。没有褒贬,市场便是这样,进去了,真的身不由己,身不由己。其实没有在其位,体会得真的只有一小点。

做到md level的人要么都很傲慢,要么就是很开朗,自嘲,随和,不是精英中的精英,就是打不死的小强,才能爬到那里。

当然也有些不真实的地方。。。高度怀疑一个早晨就完成清仓的可能性。。。他们卖的都是些很难value的东西。。。而且基本上08年那一次没有一家投行来得及及时清仓。lehman更是基本没有卖掉多少。
------
很棒!就像一首交响曲。一部小说。每一次看,都有更深的理解和启迪。

从很久以前开始,金融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子,可以赚很多的钱,也吸引了最优秀的人:工程师,MIT的博士。

Seth和Peter一出场,恩,就像是我认识的那些junior. Sam, 典型的一个trading head, MD level的。Jared Cohen,由The Mentalist的男主Simon Baker饰演的senior banker,其表演常常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外一个好奇是,好像很少有人能像Sam那样在一家投行呆34年之久, 或者他的trading head Will 那样呆10年。大家都是2-5年就跳一次。真的没有见过在一个bank/fund呆超过10年的人。

ps: 那个firm的logo很像oaktree capital.可是oaktree也不做mbs...

 4 ) 三轮车夫的次贷蛋挞

         早些年还能看到在一些老旧居民小区门口叫嚷着“收破烂的”三轮车夫,现在大约还是这行当中的“老人”为主,改头换面做起了“再生资源”生意,当起了幕后老板。当然三轮车夫之类的一线操盘人员则由农村城市化浪潮中甩出的新人们承担。
     所谓“再生资源”生意,也无外乎低价收购,高价卖出。一般情况下,收破烂的往往会和卖破烂的来几个乌拉圭回合谈判,总希望把收购价压得最低,而卖破烂的则希望多卖几个钱。要解决这一矛盾或缩小差距,就只有双方各自让一点,搞个折中方案。成交后,收破烂的会继续叫屈:“您是大老板,甭跟我们计较,我们都是赚的零碎钱!”,卖破烂的则仍会抱怨:“这么便宜给你了,你可算捞着了。”说归说,收破烂的蹬着三轮颤悠悠地乐呵离去;卖破烂的因处理了家里杂物,再有点外快收入,回家时也美不嗞的。
    其实当双方乌拉圭回合谈判完毕后,买破烂的将一堆破烂依次捆绑上车,组成一个蛋挞形状,次贷即宣告形成,就可以上市找下家流通了。


     影片展示的金融危机前夜的美国某投行进行的次贷生意,说白了就是一场破烂的博弈游戏。毋庸置疑,次级贷是一堆破烂,然而靠其差价生存的,又岂止投行人士呢。
    正如片中投行一雇员抱怨:那些贪婪的人都想要过上体面生活,开好车,住他妈的大房子,即便他们负担不起,他们有需求,这才主动参与了游戏,他们能够享受超出自己现状能力一切生活,就是因为我们给其提高了信贷额度,要是我们不玩了,这世界就急速的公平了……他们也得从大房子里滚蛋了,然而混蛋后的第二天,他们仍会开始新的抱怨,收破烂的人哪去了……

    勒庞认为:数学家在专业上的能力无人能敌,而作为群体的一员,其判断力便和三轮车夫没什么区别了。
    我没见过数学家的破烂生意,却有幸见过历史学家的玉石买卖。这个小有名气的宋史学者,在玉石方面据说也颇有造诣。然而在某地景点的玉石城堡里,在一众以为捡了大便宜的同团游客簇拥下,他买下了一只号称和田玉雕琢实则主料为青海杂玉的貔貅。
    回家不久,学者在工艺美术商店看到了类似东西。自觉栽面的他对外谈及此事时只是强调喜欢此貔貅的造型,是买这件物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向同团游客一样投机心理,贪图买件便宜玉器的未来增值收益。此貔貅后来一直放在学者书桌,被用来做自我检讨与警示。

     欲望无穷,沟壑难平。金融危机本身不能不说是各类人群饕餮心理交汇造就的一道苦口大餐。虽难以下咽,人们却又不得不为此买单。
    但危机过后,次贷蛋挞会就此消失在菜单里吗,我看未必。不过这也许是好事。
    诚如哈耶克所言: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驯化身体和欲望的历史。
     

 5 ) 《利益风暴》中,无关“利益”的部分

这是一篇很不合格的影评,既不是评论剧情,也不是深究演技,甚至和电影本身都没什么关系,仅仅是其中一段话令我有感而发罢了。
看完《margin call》,里面“造大桥”的一段话实在太精彩了,以致于我这么懒的人都忍不住倒回去一句句暂停摘抄下来:
威尔-好好考虑一下
艾力克-得了吧,我签了字,我已经不管这事了
W-他们会给你钱的
A-我已经拿了很多钱了
(沉默)
你知道我原来是造桥的吗?
W-什么?
A-造大桥
W-我没听说过这事
A-我当时是个工程师
A-那桥从俄亥俄州的多士巴,到西维吉尼亚州的玛瑟夫,距俄亥俄河上方912英尺。每天有12100人通过这座桥。算上在惠灵和新马顿赛两头,通过这座桥的总路程有35英里。加起来的话,汽车每天在这座桥上行驶84万7000英里,或者每个月2541万英里,每年3亿4920万英里。这座桥节省了这么多路程。
我在1986年做这样的工程,那是22年前了。那座桥的寿命大概还可以在上面行驶60亿708240英里的路。我们算每小时50英里好了,那就是1亿341648个小时,或者说,55万9020天。所以就那一座桥就省下了当地两个社区里的居民总共1531年的生命,而不至于把时间浪费在该死的车里
A-……1531年
W-god
刚开始我的注意力还只被那些炫目的数字吸引,可等我反应过来了,突然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这大概就是“社会责任感”或者说“职业担当”吧。
除了工资单上的那几个数字,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会去关心“我究竟为了他人/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都说现在这一代人的功利是被大环境逼出来的,但举着“我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的招牌无动于衷,难道不是一种默许和助纣的行为吗?
我是干医生的,这年头不是什么好行业,大家沉浸在柴米油盐和明哲保身中不可自拔。
过完这个年重新回到岗位,我希望自己每天下班后能够简单记录一下当天的病历。就像剧中的工程师艾力克一样。这样,当我哪天感到很迷惘很受伤的时候,翻开本子,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帮助过那么多人的时候,能够鼓起勇气,打起精神,骄傲自豪地大步走下去

 6 ) Margin Call

这是一部反映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电影,影片把投行金融大鳄们那丑恶的嘴脸暴露无疑。贪婪的追逐利润,最后终于倒在了自己的那些复杂的衍生品上,并且在危机的最后一刻,还丧尽天良的把亏损转嫁到那些无雇的投资者身上。 金融战场上的战斗就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从一名被解雇的风险主管的发现开始,这家公司发现了自己的投资模型出现了重大问题,从风险部的小职员,到高管再到老板,这个夜晚每个人都被调动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投行内部精彩的故事。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情是虚构的,但是基于的事实却是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现实中。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了全球,那些垃圾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祸害了全球,这远远要比电影中描写的厉害的多。这跟导演曾在曼哈顿搞过房地产,父亲在美林公司从业40年的经历有关,他就是想揭露华尔街金融行业的黑幕与贪婪。

 短评

这么多好演员 导演你压力大不大 大不大

6分钟前
  • 多肉喜
  • 推荐

我曾爱过一个叫Jeremy Irons 的男人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一群好演员救了一部烂电影。

9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还行

一帅哥分析师(目测是雷曼)半夜加班的时候补全了前任上司留下的模型,然后发现他们手上的MBS风险太大,VaR随时会被爆掉,于是召唤上级,上级疯了,然后决策层坐着直升机半夜来开会,决定第二天大早把手上的炸弹们都低价抛售掉。过程中老中青三代演员互相彪戏,熟脸太多,一直出戏……

13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不是学金融的看得太吃力了⋯⋯

14分钟前
  • 🥺
  • 还行

比起电影,更像一出写实的纪录片或话剧,每个演员都入戏而不抢戏,恰到好处地诠释着属于自己的人物,这只是金融危机下的一个缩影,足够真实,足够残酷。I do need money, who don't?

19分钟前
  • 坐等1900
  • 力荐

Zachary Quinto第一个相中这个本子,这片子才得以上马,如今电影公映了, Quinto出柜了,片子也趁机火速进军碟市了,这完全就是Quinto的电影。对于人性和商人本性的挖掘就像几个演员眼里嘴里蹦出的冷门金融词汇,片子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深刻的角色,倒也情节紧凑像模像样,而且还有全明星阵容!★★★☆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金钱面前,总有些宝贵的东西会死去。比如埃里克建的大桥,山姆的职业道德,塞斯对未来的构想,不管那些多美好,在金钱面前,他们都会无奈地、痛恨地、忧伤地低下头。有时候你仿佛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最后却发现总是被世界改变。

2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评论时想到了一部日本电影——《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已经快撑不下去了》

25分钟前
  • 『品恩』
  • 推荐

整部片子气场太凶残了,每个男人都是出戏,各有各的小宇宙,凑在一起又能擦出四射的基情。。都说商场如战场,人生又何尝不是,祸福难料:客观来说单纯的残忍算不上残忍,真正的残忍需要算计,贪婪则是最真实的贫穷。。让人窒息的紧凑节奏,深刻体会到这才是世界末日来临之前的恐惧感啊!

26分钟前
  • 澍溪
  • 力荐

两个高管和一个清洁女工站在电梯了那一段真是绝了,短短几十秒的镜头蕴含的东西超过整部电影剩余所有部分要说的一切。

29分钟前
  • 尖头叉子
  • 推荐

看了这片子后我羞愤的把打了4星的华尔街2改成了1星

34分钟前
  • 一期一会
  • 力荐

应该能拿个奥斯卡原创剧本的提名吧,很扎实的本子,情节紧凑,推进得非常迅速又充满悬念,每个角色都表现出了与其职位相对应的性格面。金钱真是万恶之源啊。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保罗·贝坦尼、西蒙·贝克、扎克瑞·昆图等等,这里的每个演员都有各自让人亮眼的表演。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哪怕金融白痴如我看不太懂专业术语,我也看得懂导演有一点够有种:他把本片所有主演全都投进了同一个会议室让大家坐在了同一个场景里,你妈这比什么超级英雄大乱斗刺激多了,在戏剧的层面上

40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很紧凑的本子,表演也到位。但是有些故弄玄虚的嫌疑,不如大空头

42分钟前
  • 似零
  • 还行

真的是全明星阵容啊:史派西, Paul Bettany, Jeremy Irons, Simon Baker, Zachary Quinton, Demi Moore, Penn Badgley, Stanley Tucci。华尔街的风云再起。比华尔街2好看多了。

4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簡單的對cut很可能只是為了掩飾技法上的不足,但卻難能可貴地創造出一份自有的風格(純粹意外)。當然,本片精彩的是劇情和表演本身的節奏,根本不用什麼場景與調度,內裡的張力一直沒消失

51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片子一開始就出來了我討厭的Dan和Heros裡面的Sylar,讓人恍惚了一下。Paul Bettany好帥啊⋯⋯長得就很英國。金融知識智障真是不太適合看這種電影。笑點居然是⋯⋯“Peter⋯⋯” / UA朗豪坊

52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跳水前夜》从事实的角度来说,我也不太信Peter的模型,金融领域都是这样,风险预警公式早就证明了,但大家都是见怪不怪不愿相信罢了,怎么可能一个毛小子算出来一个25%就连夜开会做出这种清仓决定。华尔街的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怎么会突然转性…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只感觉到平淡,主要的几个环节都没感到什么冲击力,尤其是最后交易日,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53分钟前
  • 陶桃桃桃
  • 较差

从衬衫的款式来看,主创们还是下了功夫的。从analyst到boss,什么级别的人穿什么level的衬衫,井然有序。不如华尔街1的地方在于,其实编剧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不够深入,清仓也是一笔带过。太多的内心戏削弱了一帮戏骨可能爆发的穿透力。

56分钟前
  • 鹊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