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

恐怖片英国2022

主演:杰西·巴克利,罗里·金尼尔,帕帕·厄希度,盖尔·兰金,莎拉·托米,扎克·罗瑟拉-奥克斯利,水野索诺娅

导演:亚历克斯·加兰

播放地址

 剧照

男人 剧照 NO.1男人 剧照 NO.2男人 剧照 NO.3男人 剧照 NO.4男人 剧照 NO.5男人 剧照 NO.6男人 剧照 NO.13男人 剧照 NO.14男人 剧照 NO.15男人 剧照 NO.16男人 剧照 NO.17男人 剧照 NO.18男人 剧照 NO.19男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3

详细剧情

  哈珀(杰西·巴克利 Jessie Buckley 饰)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婚姻,这场婚姻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哈珀的丈夫詹姆斯(帕帕·厄希度 Paapa Essiedu 饰)是一个非常神经质,且占有欲很强的男人,在无数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哈珀终于决定离开他。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詹姆斯在哈珀的眼前坠楼死亡了。  这件事情虽然将哈珀从这段窒息的感情之中拯救了出来,却也给她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疗伤,哈珀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乡村,在那里租了一间大房子。刚开始,这里宁静的生活让哈珀渐渐淡忘了伤痛,可渐渐的,她周围出现的各种各样行为诡异令她感到不适的男人们彻底打破了这丝宁静。

 长篇影评

 1 ) 许鞍华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这个导演给了刘德华第一次好的电影的经历,半生缘也教会了黎天王,而男人四十真正给张学友的演技正了名。
她的片子是让人忧伤的,确切的讲是感伤。
世事洞明,却执迷不悔用在这个女子身上是确切的。
看过她的访谈,大口吸烟,短发干练,可她的电影即使武侠也会拍得非常的文艺。
四十是怎样离我还很遥远,但是这部片子却给了很多疑问。
小时候的好好学生到了二十年后不一定是最有财的那一个,如何面对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林老师很好的教好了中文,也很负责的对待每个学生,他是否成功了。那又何谓成功。
在一个轨迹里行走多年,在婚姻中习惯了平淡如真,习惯了茶米油盐,林老师的感情冒险对是不对。或对错真的重要吗。原来的那些是非真的比自己的感觉重要吗。
那个女生,年轻的躯体,青春的热力,无疑是对于林这样的中年人最大的诱惑,但这些还不够,许借用彩蓝的口嘲讽了一切世中人。
反省真的重要吗,我从来不反省的。
干嘛活得那么累。
那应该是怎样了,其实在问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已经在反省了。
所以YOUNG一代的简单直白有时真的可以解决很多人生的哲学命题。
看完这部片子开始回忆起自己的国文老师了,一个带眼镜的中年男子。
如果有机会做一个老师的话,一定做一个努力的如林一样的老师,仔细备课,尽可能吸引学生。
如果有机会做一个男孩子的父亲的话,一定像林一样用心倾听与他交谈,不呵求他的成绩,但求他有一个健康的灵魂。
其实在这两点上,我认为林是成功的。

 2 ) 高中男语文老师是个性感的职业


    什么是男人四十呢?一切都成定数,儿女成人,事业稳定,和老婆懒得吵架,也懒得甜言蜜语。日子一天一天,淡出鸟来。
    若这男人恰好是高中语文老师,日子就会有一点不一样,他有一个三尺讲台。这个粘连着他饭碗的地方有带他脱离现实的可能。他可以指点江山,字正腔圆,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夹带那么点小玩笑和小愤青,一切跟下课骑自行车去买菜没有任何关系。
    而坐在座位上咄咄逼人的女孩,很容易就迷恋上他的渊博,用词讲究,声线动听。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无厘头的理由。有个女孩曾经告诉我,她喜欢上她的语文老师,因为有一次他出现在她梦里。总之,这种男人区别于她们身边聒噪又肤浅的同龄男孩,成为那个阶段的某种理想情人。而恰好,高中女生尚处在胆大包天,异想天开,义无反顾的截止期限之前。
    事已至此,或者暧昧或者拒绝或者接受都成为双方只可意会的冒险。四十岁的男人,面对口无遮拦的坦率,以及肆意散发的青春气息,很可能是畏缩着语塞了,那些陈词滥调如打官腔般的大道理说得出口却从未真正放在心里,真正的理由是,too old to love。只是,只要能找到一个借口,哪怕是蹩脚的,何不借眼前这个燃烧在最旺的年轻生命给自己一场幻觉,即使它可能短到只是与滑板少年一同围观一瓶被摇爆的可乐。
    在这个女孩假扮成熟老男人假扮青春的游戏里,那些出言不逊和挑战权威变成了挑逗和调情。而转过脸来要继续面对的平淡就成了不堪。
    只是最后,没有几个女孩真的孤注一掷,义无反顾的期限一过,她们便立即放手,仿佛一瞬间就认清那只是一个四十五分钟的偶像,光环褪去之后也不过像其他四十岁的男人一般龌龊和平庸。而也没有哪个老师把它当真,这一级毕业,下一级又来了,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年轻的脸孔。只是这也并不能阻止自己一刻不停地奔赴在继续老去的旅程。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场路过,变成以后可以津津道来的故事之一。
  
    片子里张学友的角色被拿捏的很到位,尴尬,动心,不甘,迷惘和一切的百感交集。不过林嘉欣的角色却稍稍有些别扭。对老师的喜欢多少都会掺杂一些崇拜的成分,不论怎样的早熟怎样的家世,都不该像是看穿一切,成为最游刃有余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然后就是更加钦佩许鞍华的功力了。每一个镜头都是轻描淡写,入木三分。大概每个导演在决定做导演之前都已经对这个世界做了假设(就像那些该死的理论在被论证之前都有严格的假设一样),这个假设决定了世界在他们眼中的样子。许鞍华的假设就是:生命是琐碎,平淡而往复的,所有的激情和温情都隐藏在这之下的暗涌里。
 
    再来说上面提过的因为一个梦而迷恋上语文老师的女孩,我喜欢她那个故事的结局。她毕业后一年回到高中,偷偷潜到那个老师的课堂,坐在最后一排,诡笑着听他讲期中考试的试卷,等他踱步到最后一排的时候,不经意抬头发现了她,满脸惊诧的表情。我始终都觉得那个瞬间很美。在下午的阳光里,讲解文言文的间隙不小心抬头看到了那张熟悉又久违的脸,仍旧是那个恶作剧得逞的得意的笑,纵使之前一直满嘴仁义道德地拒绝着,至少在那一刻,一定也会有一瞬间的动心吧。

 3 ) 有一句很不要脸的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有一句很不要脸的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算了,我还是讲了吧:我觉得我和许鞍华喜欢的是同一类男人。 原来看男人四十,后来看半生缘。哪怕是玉观音里面的杨瑞。都有很多令我也心动的地方。

20左右岁被人forced on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把性和爱的界线分得很开。那时候因为对方是个矮小猥琐没有头发的中国男人,所以表面上喜欢的都是一些身体的孔武有力、头发茂密的大男孩(大概是觉得觉得他们的欧罗巴爱神给他们的费洛蒙,能吓退那些东亚的猥琐老男人,可能也从来不是真的爱他们,但他们都是一个害怕的人,床头的小熊),而私下里最喜欢看的porn的类型却是是父女师生:因为经历的关系、一定要在心理上觉得是被一个强大的阴影欺侮,才会从极度的紧张里找到一种释放。有时候喜欢看one girl vs 50 guys那种片子,倒不是觉得心理上被50个人凌辱了,真是觉得被50个人温柔的爱过了。但这种快乐都是基于一种非常delicate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超现实的爱,一方面是对自己需要这么多爱的质疑和羞耻。25、6的时候理解了Steve McQueen所说的羞耻是什么意思;是极度缺乏善良的爱的,但对怎么获得爱以外的快乐又过于驾轻就熟了,带着对于爱的向往,走进了和它毫不相关的快乐的深潭。这是一种耻辱。 以为我就这样定性了,除了关于虐恋和orgy的想象,再也不能唤醒身体了。 靠羞耻感维持性活动的质量本来没有什么的,除了最后那一点厌恶感。

是从《男人四十》开始,我看到了一个良心闪光的许鞍华 。 替你谴责社会的是记者,用尽全力帮你原谅自己的羞耻感的人,是鞍华。 起初我自我代入的胡彩兰:觉得自己也有那样的资本和深陷中年危机的男老师玩心,仿佛只要够漫不经心、就能不落入陷阱终究能免受磨难。后来才理解,胡彩兰是一个幸运版的陈文靖:她遇到了一个没有捕猎欲望的男人。而这个人恰恰也是“狼师”的受害者,他的爱是成为心中不安的人经验的一部分,他的爱是安慰也是困惑。是和你一样受尽委屈却从不煽情。林耀国不是一个平凡懦夫,也不是一个在苏词里寻找良好自我感觉的伪君子,他从作文里看见的不是胡彩兰的“才华”、不是那些能带来价值的小的闪光点,而是自己不如意的一生。林耀国是每一个被那样诱骗欺侮的少女能够想象且应该相信的心灵良药。我总是在想,什么样的人我们一眼就知道他心里没有卑怯的欲望呢,是么样的爱是纯洁得敢于回望的呢?是那种不能言说的体贴和共情吧?许鞍华为我们这样遭遇的人,创作了一个林耀国,他不是一个愈合者,只是在用一样沉重的、无辜的人生陪我们经历着的人。

林耀国和胡彩兰走在茱萸花开的重阳街头,突然敞开心扉,对胡彩兰讲了他少年时代对一个女人的观察,以及他年轻时是靠“诚意泡妞”的故事。为什么是茱萸树呢,传说基督的十字架就是山茱萸的木头做的,从前山茱萸的树木是恢弘结实、可以用来做他受难的十字架的,从他以后,树木不再强壮,但是开满鲜花,看到鲜花,便想起他的苦难。 我相信许鞍华在这里并没有在影射一个宗教故事,这里是我们对于纯洁的感情需要。作为女性,如果我有性幻想,那一定包含对于这种圣殇一样的爱的向往,不论我从前被多少卑劣的刺激诓骗,都希望每一个吻都是一次原谅,每一下性的动作都是毫无保留的爱。 林和胡的关系在许鞍华的安排下,有了这样的色彩。胡彩兰是陈文靖的回魂,他和林耀国在深圳度过的一夜,不是林耀国背叛妻子的夜晚,而是他四十不惑、再一次接受陈文靖事件的过程。而对于胡彩兰而言,林的接纳是对于她所有不羁放荡的洗涤,只要林耀国吻了她,港岛上对于这个新新人类的所有非议都不过是过眼云烟、都被涤荡一空;没有什么比一个遭受过苦难的爱人的全部接纳更能力排众议,也没有什么比年轻的毫无保留的勇敢和热情更加干净。这样看来胡彩兰和林耀国竟然是在相互牺牲了。在宾馆那个旋转的门锁柄后面,我想,应该是一场茫然的安慰的性。 林耀国即是他自己的老师,又是胡彩兰的情人,还是陈文靖20几年来最亲密的朋友和爱人;而胡彩兰,这个迷途的小羔羊,作为学生、作为他妻子的影子,作为执拗的爱人,在这个中年的矛盾体里,将会感受到多么强烈、深刻而又怜惜的爱啊。 这样的快乐和失落里面,我相信,是没有我之前说到的那一点厌恶的。全然的爱也许也使人痛苦,但不会令人耻辱。这样的爱和性的暗示,是我过去无法想像的。是籍着许鞍华的温柔和细腻,第一次体会到的。

如果说看《男人四十》时是受到一次启发,那么看《半生缘》后应该算是一次确认。沈世钧是非常像我认识的一个人,他的对人的呵护不在于具体的行动,而在于每一思,每一想。奥斯汀的布兰登上校和达西先生或许能以实际行动挽救爱人于名誉的危机,沈世钧却不同,他的善良像秘密花园的钥匙,在于他知道却从不忍心开启。对顾的姐姐的艳名是如此,对石翠芝的鲁莽冷酷也是如此。 他的善良全在于一颗心,示爱是虚拟语气,实际生活中也不敢不愿过得比其他人更加幸福 。他说“如果我知道你叫我抢,我一定会抢”,也说过:“我只想你好”这样的话;有人把顾曼桢的不幸归咎于沈世钧的软弱,其实如果他不“软弱”也就丧失了他的可爱之处。他爱里面没有掠夺的欲望,更没有一锤定音的贪婪。他的爱是时间和际遇酝酿的一件和节气一样不可思议而又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能讲他无用,只能感叹那样的经济环境下,他的谦和温柔是长期消费不起的。 没有当下的人,只能有千千万万说不出的过去和说不准的未来,这样看来,也未见得是最不幸的人吧。“永失我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在《半生缘》里,许鞍华用了一点闪回(豫瑾和曼璐、世钧回到树林里去找曼桢的红手套),一点实验片段(曼桢被囚)去讲失去,是哀愁的,但不激烈。人在爱里失去一个自我往往是容易的,但在时代里找到一个自我却很难。 豫瑾为了曼路去和人打架,后又移情于曼桢是由于渴望变成了饥渴,爱情变成了distorted的欲望,人总能适应他的命运给自己找到慰藉。但是慰藉无非是良心的借口。而世钧和曼桢这样的人, 就好像doctor who里面的时间旅行中的恋人,即使旧的世界轰塌了,他们罗曼蒂克的友谊仍然能在时间的缝隙里,突然闪回,百转千回。 书里有一段写,冬天的时候,风翻书,声音很是清脆可爱。等男人、女人都有了经济和心灵的自由,那种罗曼蒂克的友谊可能就不必那么凄惨了。

 4 ) 《男人四十》的圈套

胡彩兰在上默写课的时候,看到国文老师林耀国侧头凝望窗外的姿势,忽然爱上了他,于是用默写本的纸画下这一刻,她让画中的林老师叼上一枝花,玫瑰?后来在火车上,面对林耀国,胡彩兰说将来做了导演,一定在她的电影里表现这一幕,说到做到。

《男人四十》这部电影行进到这里,情节已经过了一大半。半夜里我内心忽然起了震撼,我毫无来由地意识到,许鞍华一定是凭借这个戏中说戏的戏说,悄悄圆上了自己儿时的梦。至此,这部电影里的第一个圈套终于不按顺序不合逻辑地来到我身边,就这样把我套牢。

这个充满暧昧却又阳光明朗的故事,这样文质彬彬到酸里酸气的编剧,这部青春的涩暗和中年的圆亮密切交织的影片,这一切的一切,与其说是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功,还不如说是如同中国娃娃那样层层设套的关于过去的细节和记忆的密密呈现。

我的职业病让我细细数着影片里出现了多少或者哪些古诗文。从开头的《齐桓晋文之事》,到《送孟浩然之广陵》,到《始得西山宴游记》,到《虞美人》,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当然还有“现在已经不曾有”但“我们那时候有过”的让人梦萦魂绕的《前赤壁赋》。有那么一阵子我以为导演或者编剧翻出了自己以前的课本篇篇细读,文言字句的铿锵音韵给两辈、两位国文老师平添风采,而人物(导演)对《赤壁赋》的执著深沉更是可能让大多数观众无法接受——医院里,关系错综复杂、辈分、身份互相交织重叠的两(三?)辈人,依次诵读并也在聆听这篇可能是文言史上最漂亮、最复杂也最深沉的文字,瞬间我产生了错觉,以为许鞍华会让他们把它读完。导演的痴情或曰心理病征抛弃了电影情节的圆融流畅,用比文艺腔更文艺的腔调祭奠了整整一代人的记忆,她或许失去了观众,但是她迎来了自我和这自我背后的宏大的集体无意识。就连香蕉小孩对“故人”二字的异化解读,都是那么可爱。

也就是说,影院里的人头数对许鞍华来说已经变成小众了。

但是,仅仅让你在文艺腔里缅怀还是远远不够的。这部电影用尽了一个人从十六岁长到四十岁这段时间里所能经历的所有俗套情节,理所当然地,它们本身也是圈套。那永远的前排女生马尾辫,那永远的学生对老师的痴恋,那永远的中年男人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那永远的廊桥遗梦情怀(而不一定是事实)。甚至,一遍不够,再来一遍,许鞍华不惜让自己片中的人物部分重温了历史(也就是,虚构的人物林耀国复制了另一虚构人物他的老师的历史,而不是用虚构映射现实),纯情小女生变成了问题少女,国文老师还在风度翩然地教学,并用同样躲闪的目光面对着现实。

真正的好电影,让你跳出来。安东尼奥尼(我们有理由在这段日子里用俗套的思维多提他的名字)从《放大》的悬疑里跳出来了,库布里克从《闪灵》的纯粹惊悚里跳出来了,沃卓兄弟从塞伯朋克的虚拟中跳出来了,甚至昆丁塔伦蒂诺让乌玛瑟曼眼睛一眨,画面变成黑白色,他终于部分地从《杀死比尔》的血腥里跳出来了。许鞍华不高兴这么做,她没有忘记自己当胡彩兰时候的任性和执着,她下了那么多套套上你最后又不仅仅为了她自己,她愿意用一部用料二流的电影唤起人们超一流的记忆——有一条最长的河叫长江,长江中游有个武昌,武昌有座黄鹤楼……这部片子国语配音不得已把原来字幕上的高行健换成余秋雨,可它却是那样心甘情愿地跳下去,跳下去……大家今天都跳了没有?

说许鞍华一点不做是不公平的。很多应该是激烈的情节被她处理得圆融和顺、阳光明朗,这样的刻意为之并非人人可为。陈文婧怀孕而遭弃,林耀国小心翼翼地出轨,夫妻俩怨而不伤地争吵……中年人挑起的回忆或者经历的现实总不会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温文、艰难、战战兢兢、难以自拔却又努力自拔(想到梅艳芳香魂已逝心中不禁一颤)。看到结尾夫妻俩发愿去看三峡,我感到羞愧,羞愧于未见三峡的我和已经消失了三峡的国度,并深深感到温和的谴责同样具备力度。

至此,我敢妄作解人地宣称,许鞍华或者不愿意我们把诸如文化传统、集体心理之类的字眼抛给这部电影,她至多小心地诠释了一下记忆,擦亮了些许细节,在少部分喜欢这部电影的人看完它之后,叹一声,一群痴虫哪!

 5 ) 四十而惑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然而事实上,人到四十能够做到事事不惑吗,恐怕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十年之前,许鞍华的一部《女人四十》凭借萧芳芳不着痕迹地完美演出,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的四十岁女性的悲喜与甘苦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对情绪控制之游刃有余,让人叹为观止;时隔七年之后,《男人四十》的终于出现,以学友的突破和阿梅的深刻,以及岸西的穿针引线,为四十岁男性的烦恼与无奈与做了别样的注解,堪称完美。

    单就演员来说,也相当值得期待。林嘉欣的美丽算得上是一次惊艳,她那几分娇嗔和几分诱惑,将一个十七岁女生的青春、早熟与性感演绎得让人如醉如痴。张学友的演技自《旺角卡门》得到承认以来,一直没有什么固定的走向和风格,这一次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在国文教师形象的塑造上,潇洒有余,儒雅不足;不过从对四十岁男人心理的把握上来说,也算是有很大突破的。梅艳芳对妻子的这一角色显然有了自己更多的理解和领悟,无论是举止,还是眼神,都折射出梅姐戏里戏外的内敛和成熟,让人平添了许多唏嘘和怀念。

    看许鞍华的电影,一方面总是折服于她的细腻和从容,比如《女人四十》与《客途秋恨》;另一方面,也总能深深地感受到她作品当中凝重的社会历史感和厚重的人文关怀,比如《投奔怒海》和《千言万语》。可以说,在纷纭的香港影坛,她可以算得上是一面旗帜了。

    《男人四十》的出现,依然是许鞍华影像风格的一种延续。唯一与以往不大一样的,是贯穿整个影片的浓郁的文学气息,让一个现代情感题材的作品平添了些许古典和浪漫的气息。这显然是许鞍华的刻意而为,却也不能算是卖弄和穿凿。毕竟作为文学硕士出身的许鞍华的这些处理,让影片带上了更多的个人色彩,也更加性情,乃至煽情。


    《万历十五年》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四十岁的林盛国(张学友)悠闲地躺在沙滩椅上看着一本书。镜头并没有随之拉进,却已经让一个熟悉的封面跃入我的眼帘。紧接着,林与自己的长子安然聊起了黄仁宇的这本书。此时,远景是一群在海滩上嬉戏的小孩,和眼前的这对父子一块,享受着夕阳西下的自由和恬淡。

    黄仁宇在书中讲到:“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之所以要以这一年为题来论述自己的所谓“大历史观”,是因为黄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在如此四海生平的景象之下,看到了大明王朝潜伏的深刻危机。而公元1587年,在黄仁宇看来,不过是大厦将倾的一个契机;就好像在我看来,许鞍华以这样一本书开始自己故事的讲述,也无非是中年危机爆发前的一个象征。

    果然,安然的一句话,如同一个石子投在水中,打破了所有的悠闲和宁静。

    “老爸,你和妈妈吵架了?”

    影片没有就此转入林的家庭矛盾,而是回到了美丽的中学校园,美丽的中学女生。

    林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中学教师,教国文。林的任课水平应该还算可以,至少能够做到挥洒自如;只不过学生的了无兴趣,决定了林在讲台之上也不得不常常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讲台之下胡彩蓝(林嘉欣)的寥寥几笔,既画出了自己心中的爱慕之心,也勾出了整个影片的一条情感主线。

    看来事业有成在林盛国这里,似乎是谈不上的。

    果然,在不久之后的老同学聚会上,林的沉默和窘迫以及执拗与其他人等的世故和阔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好带着郁闷早早地回了家。

    于是我们看到了久违的梅艳芳。

    这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口之家,一对了无激情的夫妻,两个性格迥异的儿子,几个略显拥挤的房间。阿梅在这里饰演林盛国的妻子陈文静——确切地说应该是专职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

    然而这一切又似乎在暗示着些什么:这样的夫妻,这样的兄弟……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岸西处理过渡和细节的了得。《甜蜜蜜》的精细已经证明了一切,《男人四十》的纯熟,无疑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超市。

    人声鼎沸。

    林与静推着车子,从货架上往下拿着东西。

    突然,镜头之外的静淡淡地说了一句,让整个超市似乎寂静了下来: “盛老师回来了。”

    一段尴尬的沉默之后(其实只有几秒钟),镜头转向了静的一边。那脚下的两袋大米,凸显出两人内心的不平静。

    终于,所有的冲突和矛盾一个接一个地浮出水面,四十岁的男人再次走到了迷茫和苦闷的十字路口:
    终于,静惴惴地跟林说,她想陪盛老师一起走过这段最后的时光;
    终于,胡对林的暗恋愈发明显,青春的恣意让林感到无所适从;
    终于,林考虑再三之后,接受了那份800元每小时的国文家教;
    ……

    来自同学聚会上的失落,见到妻子离开后的嫉妒,再加上面对一段极具诱惑力的师生恋情,一个率真、纯美、乃至性感的青青少女时的踌躇,似乎都在一瞬间压在了四十岁的林盛国的肩上,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或许是胡彩蓝的一句话说到了他的心上吧:干吗活得这么累呀?暂时解开了他心中的那个结。 于是他索性抛开了一切,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其实当一个人不再想那么多的时候,爱情原来也是可以简单而又轻松的,甚至一切。

    抛开一切,他可以在对朋友的小孩讲述唐诗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他可以在深圳与胡彩蓝的激情一夜中重温久违的浪漫与心动;他可以直面二十年来深埋在自己与妻子心底的阴影,平静而淡然……因为人生毕竟不只是一个瞬间,一次悸动,既然该面对的最终还是躲不掉,又何必躲躲藏藏,乃至惶惶不安呢?毕竟无论如何,一切最终都将结束。

    在盛老师的弥留之际,林盛国终于能够带着安然——妻子和别人(盛老师)的孩子——来到这个当年最欣赏自己的国文老师的病床前。看着已经人事不省的老师,往日的怨恨和嫉妒都已经随风飘散,只剩下一种怀念,对生命,对生活,对往事。导演随后用几句琅琅的《前赤壁赋》将影片的情绪张力调动到了极限,林盛国一家三口的吟诵,奏出了理想与人生的最强音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其实岸西在整部影片的情节设计里,再次运用了《甜蜜蜜》中类似的圆圈手法,以林盛国为中心,让两段相隔了二十年的师生恋情,成为一种意象上的轮回,就好像终点又回到起点一样。不过,既然二十年前的恋情有了安然这样的结果和林家三口背负一生的情债,二十年后的浪漫则注定要为之改变,至少在本片导演手中,是不会让这样的沉重周而复始的。胡彩蓝的泰然自若与无欲无求,让如今的这场师生恋情有了无疾而终的理由,那本画满了林老师肖像的国文课本,成了两人心中最后也是最美的回忆和见证。林盛国也得以重回理智,整理这即将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和未来,做出自己的抉择。

    然而重新抱在一起的患难夫妻,是否能够真正走出四十岁的纷扰和困惑呢?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用一句林盛国在妻子耳边的轻声细语,结束了所有的疑惑:

    “一起去长江看看吧,我们都读了那么多李白、杜甫,也该去看看了,一年半后什么都被水淹了。”

    细细想来,其实惑与不惑与四十还是三十并没有太多联系,毕竟惑是由心生的,真正要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全在一个“心”上。

 6 ) 重阳偶拾

什么是重阳?

登高、鲜花、香烛、坟墓

重阳是死人的佳节

清静的白骨在泥土下伸个懒腰:

哎哟!谁人扰我清梦?

 

什么是偶拾?

片段、印象、见闻、随想

偶拾是死人的字句

停了呼吸,缺了脉搏

早已僵硬在辞海的乱葬岗里

 

今天,趁着重阳佳节,竟然……

哎哟!不得了!

僵尸复活了!

重阳,原来是死去的祝福。

 短评

淡淡的“什么是重阳? 登高、鲜花、香烛、坟墓... 重阳是死人的佳节,清净的白骨在泥土下伸个懒腰, 哎唷...谁人扰我清梦... 什么是偶拾? 片段、印象、见闻、随想... 偶拾是死人的字句,停了呼吸缺了脉搏, 早已僵硬在辞海的乱葬岗里, 今天趁着重阳佳节竟

7分钟前
  • 谢腐乳
  • 推荐

中国版美国丽人

9分钟前
  • copymie
  • 推荐

此一部最大的特点是含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中都有另外的对个人历史的指涉(看似贤妻良母的梅艳芳也有勾引别人的历史)。女人四十的时候面临的是家庭,男人四十面临的却是家庭之外的东西,简直是两性之间的根本区别。全片善用仰视和广角,营造出一种相当诡异尴尬的氛围,但略刻意。爱情道德有侯麦感。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无限的隐忍与克制,极为出色。色调,光影,音乐,演员,情怀,编剧,都很到位。张学友竟然有这样好的演技。将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的清矜与小人物的苦涩都演出来了。对前赤壁赋印象深刻。

16分钟前
  • 曼仔
  • 力荐

清净的白骨在泥土下伸个懒腰 哎唷 谁人扰我清梦

19分钟前
  • Funny doll
  • 力荐

仔细想想,好像表现男性中年危机的电影绝对绝对少不了出轨,而女性中年危机题材就一大半是老公出轨……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在香港社會英文化及重理工科、商科的時代氛圍中,畢業於北大中文系的中學國文教師林耀國偏居邊緣、中年失意。以古典詩賦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其解决自身精神和情感問題的重要資源和心靈寄託;而與臺灣來的中學啟蒙教師和妻子的三角關係,也系於三人對中國傳統的共同認同:片末,一家三口在臨終的啟蒙老師踵前背誦《前赤壁賦》,“到三峽去”成了主人公與妻子冰釋前嫌、再續情緣的出路。影片也以包括胡彩藍及其二子在內的中學生之視國文課和老師為落伍保守、將中文辭書踏在足下等,明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香港之式微:儘管複雜的感情結構跨越代際而存在,但晚輩已不再以傳統文化為情感世界的寄託。影片對中國的主體想像與認同主要是文化上的,對內地政權的政治警惕隱現其後,其對三峽淹水的哀惋,明顯可理解為對政治力量摧毀文化符號的危機敘述。

22分钟前
  • Bork
  • 力荐

看许鞍华电影,除了忽高忽低的飘忽不定,总会感受到一股挥之不去的做作感,放到这部电影就是一家三口在病床前背古文吧,真的是没有废话,直挺挺在那接力。女学生的挑逗与那段前尘往事的对比,有几分妙趣。此外,还一眼认出了父子去游玩的地方是南丫岛。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梅姐行云流水,哭的那段真是令人动容,刚出道的林嘉欣表现也可圈可点。而学友哥,4天王中我一直认为其实他是最会演戏的。本片里他把那种中年老师的酸儒、平淡下的压抑、人性的憋屈展现的淋漓尽致,内敛而克制。如果不是惊为天人的歌唱天赋的话。。。8.3

2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当中学语文老师是从小的梦想,可惜,好在,妹妹帮我圆了这个梦。

2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歌神不光会唱歌也更会演戏,剧中人物都选择了具有生活阅历的艺人担纲,使影片更具看点,文艺片拍好了真得让人很泪目。

31分钟前
  • 元宝宝
  • 推荐

“面对现实 热恋很快变长流细水”。难想象女导演+女编剧却把“林耀国”的心思摸得那么透:彩蓝无忌讲着“男朋友”,旁边那谨慎的眼神;拥着文靖欲说还休却也在回忆过往的无奈。已经太久没碰过诗词了,没想到还要靠许鞍华再次发现语文之美--哭戏动人的Anita和开了光的林嘉欣形成了两个有趣的对立面。

3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那时的林嘉欣真是好看啊!

3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我大概没有办法想象自己40岁的时候有一天在房间擦着乳液,突然开口对丈夫说如果你不想和我一起生活了也没关系。我最近特别怕一件事:无力感。

41分钟前
  • Pirouette
  • 推荐

女人四十愁的是家庭关系,男人四十愁的就是外遇了。男女果然大不同。应该是岸西的关系吧,这个片子还真是文艺腔啊。忧忧愁愁的。喜欢对少年梅艳芳的处理,一直是一个背影,回忆嘛,模模糊糊的才真实。那时候的林嘉欣确实惊艳啊,纯且坏。梅艳芳也实在是好。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后来评价梅艳芳在这部片里的演技是行云流水。我也这么期望着我的生活。

47分钟前
  • 付玲
  • 推荐

一个演巨蟹男的巨蟹男,我仿佛看见自己。

51分钟前
  • 老六
  • 还行

早就忘了自己多年前已经看过此片,所以又看了一遍。张学友演尽了中年男人的隐忍与悲哀,林嘉欣则是出奇的水灵与清纯,还有梅姑,带着一份埋藏了二十年的秘密,那个男人难道只剩下恨、没有爱了么?四十岁,各种惊慌。

5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看了很多遍,因为电影频道一直重播。很喜欢片中的感觉,意境。三峡水东逝去,青春岁月的跌宕起伏也一去不返。只有淡淡的惆怅与压抑的哭声。

1小时前
  • 2013
  • 力荐

非常抒情的作品。讲男人面临的困境:记忆、压力与诱惑。接受诱惑成了走出困境的虚拟通道。难得一见的,创造了一个“古文”意境,并与人物的记忆、转变和最终的和解做了结构性的融合。前后对称的人物关系。最有意思的是新的师生恋,林耀国通过这段感情弥补了青春恋情的缺憾,而胡彩蓝的自由随性终结了轮回的可能性。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