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1982

剧情片台湾1982

主演:张艾嘉,石安妮,李立群,张盈真,李国修,欧阳莎菲,蔡灿得,孙亚东

导演: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张毅

播放地址

 剧照

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2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3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4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5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6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3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4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5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6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7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8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9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23

详细剧情

  该片被誉为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四位导演拍摄的四段故事(《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构成了童年(小学)、少年(中学)、青年(大学)、成年(社会)四个人生时期(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梦幻世界的快乐和现实世界的烦恼,只是随着年岁增长,两者比例会有所变化。童年因某个好伙伴的离去而忧伤的小朋友(《小龙人》),成人结婚后的烦恼,可能会是因钥匙丢在房里只能穿着短裤在外面晃动(《报上名来》)。而青春期时被帅气强壮的大学生房客吸引了目光的女孩(《指望》),进了大学未尝不会变成另一种模样(《跳蛙》)。——人生充满多种可能,阶段的人生也没有好坏之分,只过就好。

 长篇影评

 1 ) 剧情 for myself

《小龙头》叙述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小毛,经常沉迷于个人的幻想世界,不敢接近别的孩子。只有女孩小芬了解他,他和小芬成了朋友,两人 共享一段愉悦的童年。不久小芬随父母移居美国,又留下寂寞的小毛和他心爱的恐龙玩具。
《指望》叙述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女学生小芬,与充满 梦想的邻居男学生小华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她暗恋一个大学生,后来发现他竟是姐姐的男朋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
《跳蛙》的主人公大学生杜时联,总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兴趣广泛,精力过剩,报名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有时又迷失目标。最后在一场激流游泳比赛中,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信念。
《报上名来》描写一对年轻夫妇,搬入新居的一个早晨,女的忘记带证件上班而被拒之门外,男的在家中被人误会是小偷,挨了一顿揍。表现现代人在繁忙紧张的社会生活中,竟然会丧失表明身份的能力和权利 。

 2 ) 如果我们曾经对光阴有过指望

    楊德昌,沒有幾個人看得懂你是對的
    不,他們當然都會說自己看懂了。
    還有一個人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重要的
    沒有一個人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自由的
    中國人只會越來越意識到你的重要,如果這個民族在清醒的往前走著。可是,你在證明自己的重要前,那個永遠自由的世界卻已經把你帶走了。
    我不敢悲傷。
    也不對別人的悲傷抱什麽指望——這正好是你處女作的名字。
    在你十幾年前的鏡頭下,我們看到的就已經完全是一個今天的中國
    那如果在你今天的鏡頭下,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十年后的中國?
    預言是不能多做的,我始終覺得,每則預言的代價,都是透支生命。

 3 ) 光阴带走了流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放学途中,一个还没有发育的四眼男生走在比他高一个头的女生边上,絮絮叨叨地述说他的愿望:长高,打篮球,参加校队。旁边一辆自行车悠悠驶过,他望眼长送,继续他的展望:如果会骑脚踏车那该多过瘾啊。上学几分钟就到了,平常爱去哪里就去哪里。有一天,他终于学会了,却对小芬不无伤感地说:小芬,你知道,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又不知去哪里了。

  想看《光阴的故事》,一大半是因为罗大佑的那首同名歌曲,他的歌即使读读歌词也有无限美丽的意境,一小部分是因为杨德昌的大名。结果我迫不及待地播放电影,却一次又一次在《小龙头》的后半段按了暂停键。等下次打开,又从头放起。电影的感觉太陈旧了,看得心里有点烦,就像那个等着看球赛偏偏电视信号又出问题的父亲,他拿长子和他的恐龙出气,我的手则忍不住去按暂停键。而那旧旧的收音机,嘶啦嘶啦的化不开的八零年代怀旧,像块巨大的磁铁,居然让我反复看了六遍《小龙人》。我虽然不记得童年的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烦恼与快乐,但那种味道是我熟识的。

  总算有一次看完了《小龙人》,然后是杨德昌的《指望》,那个小小的四眼男生,昂起的头,朦胧的青;《跳蛙》里那个有着莫名高涨的热情的大学生,跳动的红;《报上名来》穿着裤衩打公用电话的李立群,混沌的棕色。

  光阴带走了流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4 ) 新浪潮中的人生光影

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开山之作。

《小龙头》:被监管的童年、拥有共同秘密却远在大洋彼岸的伙伴。(喜欢电影结束、黑胶唱片机指针上跳的设计)

《指望》:男孩期盼着学会骑自行车和长高,生理变化与对异性的好感令阿芬既期待又束手无措,在认清失落是成长常态之前,青春期时的我们又指望着什么呢?“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不知道要去哪里了。”既是成长后的空虚失落,又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台湾社会面临的困惑。

《跳蛙》:觉得自己天生是读中文系的人,但面对父亲的询问变成了其他院系。纵使爱慕之人隔着距离、举办活动被拒,杜时联依旧在自己认为最好的年纪磨砺自己,“只想做好一件事”,全力以赴后纵使不能如愿以偿至少也不为虚度光阴而后悔,而如跳蛙纵身入水,全力凫水的杜时联赢了外国学生,也收到了心上人抛出的花。(老师录音机放课,学生用录音机录课有意思。)

《报上名来》:平淡生活中因上厕所必看报纸导致的意外。城市化加大人口密度,却疏远了人心距离,当我无法表明自己的身份,我还是我吗?(最喜欢的镜头:丈夫上一秒还在凶邻居家的狗太吵,下一秒便对准备出门的妻子说“你忘记亲我啦”“记得早点回来哦”,以及妻子一边说上班时间紧一边还是经不住丈夫的请求给楼上的丈夫扔报纸。)

 5 ) 光阴的故事与台湾新电影

不得不承认,我和很多人一样,有很深的童年情结。它包含了对无法抑制的往事追忆,时光荏苒所留下的挫伤。所以,提起影片《光阴的故事》时,这个名字本身已经带有了超越于电影本身的一层意义。虽然我们挥霍光阴的途径不尽相同,追忆似水年华的契机也不是那么丰富,但依靠着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依然可以放肆地追忆。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同时,这样的烙印又根植于往事的模糊不清楚。这种奇特的差异背后,电影提供了一系列的途径去追忆。当时代的脚步不再顾及着每个人的追赶,新时代露出了它狰狞而又无情的一面,我们的旧事来不及回味,便已经被抛诸于脑后。不为何故,继续匆忙追赶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几股充满青春激情的创作力量把《光阴的故事》推上了舞台,共同呼声还来自于电影所引发的一场运动,它给台湾电影乃至于华语电影格局都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光阴的故事》(In Our Time),台湾新电影运动问世二十多年的象征,一个用不断成长来讲述的光阴故事,导演分别是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个故事则为《小龙头》、《指望》、《跳蛙》、《报名来》,分别借喻着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又为小学、中学、大学、社会四个跳级式的人生阶段,恰好形成了一个转动的故事,所有人也在重复这个必然而然的成长。
  
那一年,后来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领袖人物之一的杨德昌走过了人生的三十几个年头,充沛的创作精力正在起点上。直觉告诉我,光阴故事舍弃了老年,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隐含了台湾电影的成长象征,需要起步,需要成长,需要激情,需要徘徊,但是不应该去涉及沉重的老年和衰败,然而,台湾新电影走过了辉煌的颠峰后,到二十几年的今天,已有入土的疲态。回首这二十几年,除了感慨,还是感慨。
  
当罗大佑、张艾嘉先后用他们纯粹却忧伤的歌声唱着《光阴的故事》,那时候,我还不知另有一个《光阴的故事》,经过悄然培育,1982年,这个故事出现在了台湾本土的许多地方
  
回到篇首,每个生命孕育后的成长,都起于童年,对新电影运动而言,成长的起始,也是童年,所以,这一灵感到了陶德辰那里,就是一个美丽而简单的故事。不需要时代更不需要深刻的寓意,这个故事的纯真无暇已经让人难忘。身边人,都已不复当年孩时的纯洁——那个父母看管下无忧无虑又不懂世事的童年。
  
再到《指望》的时候,轻轻的音乐里呼唤出了一个酸涩的青春故事,幽暗,安静。这个在时下看着早已被蹂躏无数次的初恋式朦胧,依然带着其自然的清新可人及毫无做作,展示着杨德昌初始的锋芒,也正是在那些黑夜焦虑里,是之后杨氏风格的一再凌厉。
  
一个少女的初恋,就在不经意的一次开门后,悄然献出,镜头给出了很多阿芬注意的细节,如姐姐的身体,还有期盼对象的一举一动。当然,结局也是有点疼痛的,不过没有过多拘泥,便一下黑幕了。比较于《小龙头》里面尚是无意识的喜欢好感,《指望》里阿芬的意识成长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是身体变化所带来的,也是种似花蕊绽放的欣喜。那个和她一起矮了个头的小男生就是个天然对比,两个人都在那段日子里发生着很多变化,哪怕是一次细微的改变。
  
《跳蛙》里杜时联成了一个永不言退的代名词,他所考虑的也不再是纯粹的爱情或者学业本身,而是寻找着机会磨练自己,这既是青春激情的表现,也是励志的一种手段。影片在最后一刹那有了个高潮,他终于如愿以偿。柯一正,这个以善拍成长教育片的导演,总是希望着大众能够回归心灵与生命的单纯。
  
张毅的最后一个故事实在太短了,以至于连演员本身都刻画不好。像张艾嘉,除了几段对话外,几乎鲜有其他机会。虽然有好演员,虽然有挖掘的充分条件,但是故事不可避免地过分依赖于情节本身,现在看来精彩性确实要折扣很多,不过置放于当时,这般贴近生活的题材还是很值得一看。毕竟80年代初,能一下子吸引人视线的东西已属不易。人与人的隔阂,在水泥森林的都市里,已经被默认存在了,当我们大陆在10几年后才正视这一切的时候,《光阴的故事》已经早早揭示。当然如果对比于西方社会城市化的起步,这个故事也许很平常;但是于整个中国,却是比较领先的表现。
  
片尾那对小夫妻恢复了正常的生活,那只恶犬也溜进了房内,邻居俩的寒暄把《光阴的故事》带向了一个平静的结局,普通大众的平凡生活,成为一个难以摆脱的笼子。
  
不敢妄称这是一个诗意的故事,《光阴的故事》里面有诗意(对整个光阴流转的一种抒情追忆),却更多是写实(片子的发展及最后故事的结局),甚至是带有实验性质的,用四个短片合成一个故事,又有个人才华又有团体合作,新电影运动以这样的合作问世,实在是精神可嘉。相似的我们还可以在大陆第五代《黄土地》里找到和台湾那时侯相似的团结合作与努力进步。《光阴的故事》在当年就用这样特殊的形式赢得掌声和荣耀,从而掀开了一个新篇章,可以说,是次合作的收获。
  
对于台湾新电影运动而言,收获成长与希望,这是《光阴的故事》带来的最好寓意。
  
当年传唱一时的歌曲终于老去,成为了魂牵梦萦的回忆,这美丽歌词背后,我们还感慨着罗大佑这样一个传奇象征的音乐人物,同样的,《光阴的故事》也会是,不仅仅是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以及之后许许多多台湾导演的名字。黑暗的,苦涩的,这些不幸的代名词没有最终掩盖住一群人的努力。逝去的也许是伤痛,不灭的、更多的,依然是梦想。
  
当1947年,杨德昌和侯孝贤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上天似乎有意把这两个人故意安排在一起,然后,等待着台湾电影美丽明天的到来,于是整个过程,即是光阴的故事。

 6 ) 那年,台湾新电影在蓬勃

能找到早期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影片不是很容易了。一张DVD压制了两部电影《恐怖分子》和《光阴的故事》,其实一年多以前就在光华路法宝超市门口的一个不起眼的碟店找到《恐怖分子》,也许是名字抓人吧,老板才会把它买进。这次为了能看到另外一部《光阴的故事》,我还是把它买回来,这部电影可以在市面见到,应该是因杨德昌的名头。早年新电影运动留下来成为大师的,或者在三大电影节获奖的导演是有权得到大家更多了解的。只是我还是想着新电影运动的其他影片和导演以及那个年代:清新和质朴。

 短评

四段故事喜爱程度从前到后,都有对身体的关注和展示,修复版清晰。小龙头里少年成长中不被理解和委屈有被触动,尤其在操场上神游配When a Child is Born那段。而杨德昌的指望能看出其锋芒,视听语言极为细腻,眼镜怎么那么像我小时候。三四有趣但糙些了,看几位大咖年轻时的样子,有现在微电影的意思。资料馆

6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喜欢跳蛙那段,里面一个教授讲西游的挺有意思,“孙悟空代表了心,猪八戒代表了性,沙僧代表了意,三藏有了心性意才为之真人,才能在自我意定的路途前行。”

11分钟前
  • 胡子一大把
  • 推荐

《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分别对应童年 少年 青年 壮年时期,看了不少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主要作品,感觉新浪潮就是借用孩童视角为外壳,本质还是对成人世界的探索与诉求。这么说的话,他们好像一直没有长大的样子。拍得最好的肯定是《跳蛙》,但个人最喜欢《小龙头》

13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小龙头》那夜我们手牵手一起寻找小怪兽,童真的色彩记忆常伴左右。《指望》初潮戳动了春心的觉醒,对身体与情感的探秘如同学骑单车一路摇晃摸索,踏出青春的轨迹。《蛙跳》大学时你如沙僧一般隐忍坚韧,如八戒般春光灿烂,如悟空般大干一场,如唐僧般不近奶妈。《报上名来》这个男人真牛逼,裹条浴巾闯街区。人模狗样爬墙梯,仰面朝天认邻居。最喜欢的还是《小龙头》,因为会回想起小时候手牵手的女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每个时间段的光阴故事,不需要刻意编排戏剧性,不需要配乐烘托情绪,不需要镜头营造视觉冲击力,只是自然的想起就自然的在脑海里放映。

17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最喜欢的反而是陶德辰的《小龙头》,不被理解的童真和别离之愁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杨德昌的《指望》是个少女怀春物语,超前九把刀三十年表达出“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子永远要比同年龄的男孩子成熟”。柯一正的《跳蛙》略乱了,张毅的《报上名来》是非常有趣的幽默小品。

22分钟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喜欢后三个故事!红色大门〜骑车的那个tracking shot很赞音乐也好。啊呀,小妹妹移情别恋了虽然剧情看来狗血,但杨导处理得很好,空镜头和家门口街道的几个镜头都很赞。好吧那几个镜头竟然想到杨树与路灯。。台词不多不少很合适哈哈!柯一正的出乎意料的好虽然节奏略奇怪。心里心外,蛤蟆的意象等

23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1.小龍頭:被遺忘的孩子,被放逐的童年,失語、冷漠與孤獨;2.指望,經痛,懷春,少女情懷總是詩;3.跳蛙,理想的現實之痛,如同瓶中的跳蛙,束縛與重壓;4.報上名來,一個早晨的細瑣,透視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現代生活中的另類孤獨和處境。四個故事,一段人生,如果來詮釋光陰,最好的是,死亡。

26分钟前
  • 蘇小北
  • 还行

台湾新电影开山之作,是对理想主义的尽情描绘,四阶段合一便是成年之前的散漫时光。镜头一直在描摹成长,以时间为线条勾勒出人物蓝图,消音处理则把人物缩小化,丧失本能后任其生灭。[指望](自行车与启蒙;大师范十足)≈[小龙头](怪力梦境之歌,情感的胜利)>[跳蛙](以闹钟声为背景,略沉闷)>[报上名来]

30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有趣 越看越好看的电影2010.6.27/没想到因缘际会的居然大银幕2刷了。上次看国修老师还在世。。。

31分钟前
  • 不聊电影
  • 力荐

曾经还以为罗大佑的那首歌是这部电影的插曲… 创意不错 大事云集 但感觉缺少些什么

33分钟前
  • Bill
  • 推荐

最喜欢杨德昌的部分,精彩,中学时青春期的萌动,4星。《小龙人》3星半,《报上名来》3星,诙谐有趣;《跳蛙》两星半,无感。

3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这叫神马玩意。粗糙,虚伪,根本没有开创性。

39分钟前
  • 四月物语
  • 较差

最爱老杨的《指望》。第一部电影就让我春心萌动。小芬很漂亮,大学房客是陈晓东吗?《报上名来》很生动(张艾嘉和李立群原来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变化)

42分钟前
  • 陈上进
  • 力荐

2012修复版,画质感人。四个短片应该对应的分别是50,60,70.80年代。《小龙头》里移民的背景。杨德昌那段有明确时间标定(1966披头士武道馆演唱会),古典音乐确实用得漂亮,声音剪辑有想法(比如少女决定去敲门之前的那段),也能看出些日后[牯岭街]的视觉动机。但,杨德昌那段居然还不是里面最好的——柯一正那段《跳蛙》真是起点太高了,剧作、人物、表演都可圈可点,可惜后面主要当演员去了。之前看《白鸽计划》还记得张艾嘉对参演这个短片集念念不忘,不过《报上名来》水平也只能说一般。

4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指望》是里面最为成熟的一段。杨德昌从一开始就带着浓重的女性叙事视角,而他的影片中多半都是男人自杀。他似乎希望用女性的角度看待世界,但内心永远是个绝望的老男孩。

48分钟前
  • 牛角酥
  • 力荐

塞满了一堆概念,包括杨德昌那段,仍是拷问多次的“你到底需要什么”。所谓台湾新电影开山之作,也不知新在何处?两相比较我觉得比其晚一年的《风柜来的人》才更具代表性。

50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指望》:有披头士也有越战的沉闷压抑八十年代。除却庭院外观俯瞰镜头以外,将外景贯入室内的窗外镜头无一存在。暗淡灯光充斥整个室内外空间。无力的悲伤基调就像少女无表情的脸。少年是杨德昌,说着和“一一”一样哲思而沉重的话:我以为学会骑脚踏车就可以去喜欢的地方,现在学会了却没有想去的地方了。

55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第一个的歌曲好听 忧伤 第二个一般 萌动 杨德昌一直爱说教 第三个 迷乱 结尾好冷 拿错旗子了?第四个有意思 证明长大了就是一废物 结尾应该是摔死才完美

60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1、小龙头和指望,严重契合共鸣了记忆,如携手偷逃寻模型、分别时眼波流动、旧式庭院布景、少女的温婉感伤、静夜朦胧的小巷。2、“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不知道要去哪里了。”——人的一生,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直至归于尘土。【★★★☆】【入】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杨德昌让其它三个黯然失色,原来和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20170709@广州奇遇书店

1小时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