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7

主演:董卿,濮存昕,李敬泽,蒋励,姚谦,柳传志,周小林,殷洁,康震,张梓琳,许渊冲,李云迪,胡德夫,柴溪,李雪峰,魏保珠,黄必康,贾洪伟,党争胜,杨俊峰,李亚舒,吴牧野,郑渊洁,郑洪升,杨乃斌,陶艳波,毕淑敏,蒋雯丽,林兆铭,乔榛,唐国妹,阚立文,王千源,秦玥飞,谭腾蛟,周璇,陈昱璇,陈旖雪,杨琪,麦家,徐静蕾,理查德·西尔斯,李亚鹏,孙郁,胡玮炜,倪萍,单霁翔,赵蕊蕊,赵家和,陈章武,刘迅,王学圻,柯洁,许镜清,刘震云,王珮瑜,杨利伟,陆川,斯琴高娃,赖敏,丁一舟,张家敏,张鲁新

导演:刘欣,田梅

 剧照

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1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2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3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4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5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6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13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14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15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16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17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18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19朗读者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8

详细剧情

  在日趋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行色匆匆,步履不停,日夜为生计奔波,心灵的家园日渐干涸。我们似乎忘记了书本带给我们的滋养、喜悦与感动,相对于光影乐音的狂轰滥炸,毫无功利的阅读成为一种奢望。值此之时,一档品味阅读的栏目应运而生。在最新一期诗词大会中有着卓越表现的央视主持人董卿,以制作人的身份打造了一档酝酿多年的全新节目《朗读者》。节目邀请了郑渊洁、柳传志、濮存昕、王千源、徐静蕾、曹文轩、李立群等名人以及各行各业的平凡百姓,在镜头前,在舞台上,饱含深情朗诵那些直抵世人心灵深处的文字。  你我发现,看似平实无奇的文字,竟可唤醒沉睡已久的灵魂。

 长篇影评

 1 ) 人工智能不是有Siri吗

董卿最近的《诗词大会》火得发烫,朋友圈里估计很多人都能看到相关转发,经典TAG如“董卿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节目”、“春节的综艺清流”、“满足了对于才女的所有想象”……我个人认为略过誉,但总体上还是认可的。

所以,在央视新闻上看到《朗读者》的预告,第一期节目就全程守着看完了。略微有点失望(有可能是《诗词大会》把期望炒起来了吧)。本来随手写了短评,竟然字数超了,建议发一篇“剧”评。。

有这么几点意见:

1. 有些case所选朗读文本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故事性不是很足。如第一期的大翻译家,其人不可谓不牛 b,其专业成就和贡献不可谓不大,然则放在一个访谈类的节目还可以,但现场七零八散地选其曾译的一些片段并无一个集中的思想,更不用说没有扣上“帮助”的主题了。(果不其然第二天在社交媒体上火起来的全是从晚上偷时间之类励志文)顺便,个人观感,央视的综艺喜欢追求行业多样性,这本无可厚非,但牵强为之容易戴主旋律帽。

2. 嘉宾的朗读演绎差了点,这点比不上同时期的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不一定非要影视界实力派“老师”边读边加演技,但至少要有语文课上被老师点名朗读课文时的水平吧,抑扬顿挫和语速控制还是要的吧?一个朗读节目比起po一篇文的公众号比起来不就是可以加入声音承载的情感吗?如果做不到带感情色彩地朗读,各大store上不是有大把siri式所谓人工智能读书的App么?

3. 我始终觉得读书的节目的舞台可以小一点,灯光可以不要全局都那么亮,是为阅读氛围。去舞美,有一张书桌或者懒人沙发就OK;去灯光,有盏阅读台灯或者射灯也行。

4. 个人希望可加入一些古文的朗读,增加时间纵深。

如若以上几点不加注意,恐怕凭借“烂大街真人秀中文化回归”聚起来的光环和董小姐的热度恐怕会逐渐消散。会继续跟这个节目,祝好,望改善。

以上。被广州蚊子叫醒的凌晨码。

 2 ) 《朗读者》,我们偶尔相遇,终将扬长别过

一,为什么说《朗读者》是一碗鸡汤

什么叫心灵鸡汤?度娘说:心灵鸡汤,指含有知识、智慧和温暖的话语。
度娘说得不那么全面,但也大差不差。不过请注意,知识、智慧、温暖,这三者缺一不可,才能熬出一碗基本款的鸡汤。

开播至今两期了,朗读者几乎是以手术刀般的精准,严格遵循以上三个准则。
这一点从节目选择的上场嘉宾就足以印证。
第一类嘉宾,演艺明星。他们容貌出众,嗓音条件好,他们作为朗读者,有吸引观众的天然优势。但这还不够,他们身上还要带有温暖的故事,他们必须站上德艺双馨的高地。
第二类嘉宾,文学界人士或社会名流。他们负责提供知识和智慧,提升节目品味。但光知识也还不够,他们依然也要提供温暖的故事,至少,也得是家庭和睦,夫妻情深。
第三类嘉宾,普通人。他们的朗读大多缺乏专业素养,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一定都有催人泪下或者特别积极向上的故事。

知识、智慧、温暖,三效合一、疗效直达发根的《朗读者》,是货真价实的心灵鸡汤。

二,《朗读者》这碗鸡汤好喝吗?

答案是,不难喝,可是味道实在太单一,喝几口就腻。

不能否认,央视爸爸人脉够广,董卿女神炮制用心。所以,《朗读者》这碗鸡汤里营养不少,顶级的黄芪人参往汤里狠砸。这碗鸡汤样子也好看,金玉当碗,红袖捧上。
就在一集的容量里,著名流行钢琴家甘当背景板,90多岁的老教授飚英文,民谣泰斗深情吟唱,演艺圈美女打扮精致微笑得体,老戏骨们表情给足…… 总之,这碗鸡汤格调高得简直要上天,咋一看,人都闪晕了。迷迷糊糊中,也真觉得这碗汤,有些美味。

然而喝到三口四口之后,却终于发现它的致命缺陷,口味单一,营养单一,油得发腻。
《朗读者》把一切都定调在了温暖感人这一种口味上。牛逼的人,有故事的人,走马灯似的在台上演着说着,温情、动情、恩情,内核却单调,重复,苍白。
一顿美好的盛宴,是要满足味蕾的各种需求。可是《朗读者》却没这个胆识,它似乎害怕这五味杂陈的人生会冲淡鸡汤的浓度。它觉得苦瓜太苦,青菜不上档次,辣椒容易上火,豆腐淡而无味。它着急慌忙地把这些余味扫进垃圾桶,把观众的舌苔无数次强制定格在感动上。感动,流泪,流泪,感动,好像我们的人生除了感动到流泪,就不能也不该有其它的体验。

堪作对比的,恰是更早一些,同样是朗读节目的《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没有央视爸爸的大排场,女主持人也没有董卿女神善于吟咏强记博闻,其浅陋无知甚至被广为诟病。但《见字如面》的幕后主创有胆识有眼光,《见字如面》里展现的世界,是三十倍于《朗读者》的丰富和多元。慨然赴死者难掩最柔软的一刻;普通父子间除了温情当然还有对抗和无力;远离现世的古代先贤,原来也有恶毒吐槽和奇思怪想;被键盘女侠骂成渣的小三,也可以是端庄坚毅的;———— 这世界本就不是黑白分明,能够眼望星空浩瀚,能够品味世事百味,能够面对复杂境遇,那样的人生,才是有真造化。

《见字如面》的明星们,也只是为了朗读而来。他们的定位很明确,淋漓尽致地发挥专业素养,把手头这封信读好。而在《朗读者》里,他们既是顶级演员,还是道德楷模。那样,他们演得也假,我们这样火眼金睛的人,看着也是心累。



三,该不该对《朗读者》这碗鸡汤说不?

麦胖姬常常左右徘徊,到底,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一碗心灵鸡汤?其实,心灵鸡汤这几年名声早臭了,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当然,也挡不住有人觉得便利美味喝得上瘾。可是麦胖姬自己,好像两者都不是。

曾经对文化名人蒋勋厌恶之极,看他的《蒋勋说唐诗》,几次拿起又扔下,拿起又扔下。他有两大罪状,一个是常识性错误太多,很多错低级到连中学生都不可能犯,他就敢张口胡说。第二个就是喜欢炮制心灵鸡汤。别的不好说,至少唐诗和《红楼梦》,都被他活生生改编成一篇篇的鸡汤文。

可是这般厌恶,最后也还是发现了他的优点。他缺乏常识,但他很敏感,善于捕获美,有时他灵光一现,便有值得嘉许的发现;他的鸡汤文千篇一味,但是他有打动人的语言和音调。学术界泰斗如云,他们却无法与大众对接。蒋勋跨过了这条鸿沟,他知道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情绪,向大众兜售美的产物。虽然这美的产物里,掺着不入流的杂质。

这种对蒋勋左右摇摆的态度,恰似对《朗读者》摇摆不定的态度。

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世界是灰阶的,有美好,有悲苦;有恶之花,有善之光;高雅有高雅的空灵,低俗也有低俗的喜乐;所以我不需要只有一种声音的东西。更何况,这世上精神食粮太丰盛,仅一味鸡汤,怎能让一个老馋鬼满足。

可是鸡汤毕竟没有毒,只是口味单一而已。对从未在精神世界里体会过富足的人,鸡汤是营养美味兼具的选择。没有心灵鸡汤,他们不见得会变得更美好,有了心灵鸡汤,他们也绝不会变得更糟糕。

所以,如果你还想成为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的精神充满希望的人,那请你放弃《朗读者》这样的心灵鸡汤吧,因为这世界上有太多更好更美味的精神食粮,那里像没有污染的海洋,任你徜徉。如果你并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在阅读上,又想让自己时刻感觉到美好和温暖,那我也拦不住你的热泪和激情,我们偶尔相遇,终将扬长别过。

微信公号: 朱雀街的麦胖姬

 3 ) 不成熟的小意见

看了30多分钟,有一些不成熟的小意见: 1.看起来像朗读版的艺术人生,说出你的故事。 2.朗读嘉宾不太自然,而这种不自然像是被董卿传染的。 3.演播厅搞得太大太华丽,豪华演播厅+豪华会客厅,有点隔一层之感,更何况开门关门进进出出的,弄得繁琐。 4.“你准备好了吗?”这句梗,以为在看“我要上春晚”或是“开心辞典”。 5.巴拉巴拉鼓掌的观众,以为在看“我是歌手”。 6.如果可以,希望能看删减版,有文本朗读就够了。诶,这样又好像《见字如面》。 7.吐槽完毕。

 4 ) 比起来,我宁愿被安利这样的鸡汤节目

自从大学毕业到日本留学之后,就开始更加关注国内的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记得14年的时候跑男刚刚引进的时候,真人秀节目就陆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一个又一个。当观众对真人秀产生审美疲劳时,《奇葩说》一类的现象级网综应运而生。当真人秀做烂、网综快餐化之时,《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样主打情怀、文化的节目又慢慢地火了起来。
有人说中国人在跟风、抄袭、模(shan)仿(zhai)方面世界第一。我确实承认。但其实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其实都有类似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在“人”。一个社会如果所有人都在随地乱扔垃圾,那么会把饮料瓶扔到垃圾桶里的就是少数,而这个社会也自然会定为“随地乱扔垃圾的社会”。同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荧幕上被制作粗糙、低劣媚俗的娱乐产品霸屏的时候,是否也会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国民就是一个这种文化素养的人呢?我想说出来这句话会有很多愤青们来骂我。不过来吧,最近我很闲。撕撕更健康哈哈。
看到有些评论会说这个节目“看起来像朗读版的艺术人生”“动情不自然”之类的话。确实,每一个节目和作品都不可能满足每一个的口味,也确实,这个节目可能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是在制作层面上,或者说是技术层面上的事情,而这些永远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部分。让我感动的是,我终于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下看到了一个努力在做关于“人”本身的节目。
第一期节目的整体观感确实并非完美。从嘉宾朗读的水平到节目的节奏,多少都有些差强人意。但我看到的是一个电视节目对普通人浓浓的诚意;是一个媒体对大众的责任;是对一个主持人初次转型制作人的尊重。整个节目能看到他想向大众传递“朗读”这样一个概念,更深层的看,也是对阅读,读书习惯养成的一个普及。而一个节目只能代表一群人的想法,但是当三两个这样的节目出现的时候,能否代表着我们大众的审美已经开始朝着更深一个层次发展了呢?我不敢肯定,但至少我看到了这样一群努力的人,做着最回归“人”本身的都东西。
不过真人秀、网综的昙花一现有如前车之鉴,不知道刚刚兴起的这些文化节目又是否能坚持住初心,谁都说不好。不过比起来这些没营养的快餐,我宁愿被安利这样所谓的“鸡汤”节目。

 5 ) 朗读者02

第二期:陪伴。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顾城的《门前》描述着一种至简的陪伴。其实,陪伴说来似乎不难。虽然“陪伴”这个词的背后,可能已经携带着久远的痕迹,但若要为这个陪伴加上一个期限,不少人应该还是会陷入一种思量或踯躅。所以,那些为陪伴而坚守无数日子的朋友,真的,让人敬服。敬服于他们因责任而陪伴,因信念而陪伴,更因爱,而陪伴,并且,始终,甘之如饴。

一. 用童话陪伴更多的孩子——郑渊洁&《父与子》(郑渊洁)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讲勤勉的收获。但他,却要剑走偏锋,“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相反的思路,相反的结局。于是,郑渊洁走上退学的道路。但何其幸运,他也拥有着一个剑走偏锋的父亲,一句“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刮走了霾,迎来了童话世界的光。
        父与子的陪伴,我觉得这两者之间的陪伴,更多是时间上的深度,而用童话陪伴千千万万孩子则延展了空间的宽度。一个人,一本月刊,32年,这不再是两人之间,而是以童话为媒介将陪伴切切实实带给无数孩子。
        郑渊洁说只要父母亲一直活着,就要将《童话大王》一直写下去;而父亲郑洪升却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我们一直以为父母亲的生命是坚守的动力,殊不知,孩子的坚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种生命延续的支撑。相互的陪伴,有应有答,创造的力量该是最最震撼与恒久的。

郑渊洁《父与子》
父篇
  我是一只羊。我活到了应该当父亲的年龄。世界真奇妙,到了这个年龄,我的思维里就产生了一种激情,还伴随着身体里的一股原始冲动。这大概就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接力棒。
  我渴望当父亲。渴望让生命中的一个单元通过我继续。
  在我们这儿,不是你是什么就得生什么,而是逢什么年生什么。比如去年,不管你是羊还是兔还是马,生的孩子都是狗。狗的爸爸妈妈也不一定是狗,可能是兔子。
  今年生的孩子都将是猪。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头小猪成为我的儿子。这是我们的缘份。不管他是什么,我都爱他,他的血管里流着我的血。尽管我是羊,他是猪。
  我们这儿有的爸爸可不这样,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拿我的邻居牛来说吧,他的儿子是一条蛇,他怎么看儿子怎么不顺眼,整天对儿子吹胡子瞪眼。我问他为什么虐待亲生儿子,他说他的儿子应该是只虎,起码也 得是头牛。他的儿子真不幸,摊上了这样的爸爸。
  做父亲的对待孩子只能干一件事:爱。
  我的儿子是一头小猪,这就足够了。我不羡慕别人的猛虎儿子,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马儿子,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我斗胆说一句话,你看人类在地球上横不横?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
  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是合格的爸爸。
  我是羊,我生了一头小猪,我感到幸福和惬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羊只能生羊,马只能生马,那该成什么样子了?
  我爱我的小猪儿子。如果他是鸡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我一样爱他,一样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是他爸爸。

子篇
  我是一头小猪,我爸爸是一只羊。
  从我出生那天气,我就发现爸爸和我不一样。后来,我还发现别的孩子的爸爸和我爸爸也不一样。
  就拿邻居那头小猪来说吧,她爸爸是一只猛虎。再说隔壁的小兔,他爸爸是一匹骏马。
  相比之下,我的爸爸显得弱小不起眼。可我最爱我爸爸。我觉得爸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有的爸爸虽然是老虎,但他不是男子汉。我见过一只老鼠爸爸,那可真算得上是一个地道的男子汉。
  什么是男子汉?我觉得,他首先应该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打骂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汉,是懦夫;他还不嫌弃孩子,不管孩子是什么,他都爱孩子。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满意,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么?又不是孩子非要让你把他生出来的。
  我的爸爸虽然是一只羊,但他是一个男子汉,他知道怎么爱我。我要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
  我有时偷偷想,假如我的爸爸是老鼠或是鸡或是蛇呢?我一准照样爱他照样,自豪——因为我是他儿子。

二. 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那我就是你的耳朵——杨乃斌&《不为什么》冰心
       16年,5840天,34560个学时。
       创造了一个奇迹。
       杨乃斌是一个奇迹,但他说,奇迹的名字是母亲。
       八个月大因为发烧导致耳膜出血失去听力的孩子就是杨乃斌,但今天,生活工作基本如常人一般,还能完整说话表达的人也是杨乃斌。我是真的震惊,从小失去听力,那随之产生的后果应该就是无法说话,即便说也该只是咿咿呀呀发声的程度而已。在一个无声的世界,根据口型来练习说话,甚至学习语言,这,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啊。
       杨乃斌的母亲做了他16年的同学,一同起床,一同上课,以“夜晚老师”的名义反复给儿子授课,努力去创建一个同健全人一样的环境。我说,奇迹的到来不是偶然,是必然的。
       我们看到,了解到的,都是人前的奇迹,人后的辛酸与困苦,我只要一细想都难忍悲戚。但正如冰心所说,你如果要问到底为什么母亲这么爱我,她会告诉你;“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那我,就是你的耳朵。

 冰心《不为什么》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的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摒除一切,拂试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假使我走到幕后,将我二十年的历史和一切都更变了,再走出到她面前,世界上纵没有一个人认识我,只要我仍是她的女儿,她就仍用她坚强无尽的爱来包围我,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变更!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女儿,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三.我们只是病人,不是罪人——蒋雯丽&《百合花开》(林清玄)
       蒋雯丽从事防治艾滋病义务宣传员15年,见证过艾滋病这疾病的可怕,更看到比这疾病本身更可怕的周遭环境的不解与歧视。他们只是病人,不是罪人。而我们呢?我们是不是可能才是罪人啊?
       能做的太少,但至少要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至少要理解和包容吧。听着《百合花开》,不觉想着林语堂的《孤崖一枝花》,特将两篇皆附于下。
       “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不要忘记开花的本性,不要放弃开花的本能。

林清玄《百合花开》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处数千尺高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起初,百合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野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却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根本不是花苞,而是长了一个疙瘩……”
  在公开场合,它们也嘲笑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地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嘲笑下,百合努力地生长着。终于有一天,它开花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出的泪滴。它那透着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一道景色。
  这时候,野草和蜂蝶再也不嘲笑它了。
  此后,年年春天,百合都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地和悬崖边上,让那些地方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几十年后,人们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孩子们跪下来,快乐地嗅着百合花的芬芳;情侣们手拉着手,许下“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丽,感动得直落泪。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林语堂《孤崖一枝花》
        行山道上,看见崖上一枝红花,艳丽夺目,向路人迎笑。详细一看,原来根生于石罅中,不禁叹异。想宇庙万类,应时生灭,然必尽其性。花树开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谓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故置花热闹场中花亦开,使生万山丛里花亦开,甚至使生于孤崖顶上,无人过问花亦开。香为兰之性,有蝴蝶过香亦传,无蝴蝶过香亦传,皆率其本性,有欲罢不能之势。拂其性禁之开花,则花死。有话要说必说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庭庙庑,类已免开尊口,无话可说,仍会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啸一声。屈原明明要投汨罗,仍然要哀号太息。老子骑青牛上明明要过函谷关,避绝尘世,却仍要留下五千字孽障,岂真关尹子所能相强哉?古人著书立说,皆率性之作。经济文章,无补于世,也会不甘寂寞,去著小说。虽然古时著成小说,一则无名,二则无利,甚至有杀身之祸可以临头,然自有不说不快之势。中国文学可传者类皆此种隐名小说作品,并非一篇千金的墓志铭。这也是属于孤崖一枝花之类。故说话为文美术图画及一切表现亦人之本性。“猫叫春兮春叫猫”,而老僧不敢人前叫一声,是受人类文明之束缚,拂其本性,实际上老僧虽不叫春,仍会偷女人也。知此而后知要人不说话,不完全可能。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四.我处于安静中,但不孤独——林兆铭&《瓦尔登湖》选段(梭罗)
       一个人,一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不,还有它们。三百多只野生动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即使处于这样的环境,即便喜欢安静,还是不能少了交流与陪伴。林兆铭偏爱鹦鹉,可能也是因为它们与人相通的一点——能说相同的话语。因为如此,处于安静,但并不孤独。有动物的陪伴,有自然的向往,有超脱于现实的原始渴望。
       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是深得我心。他说在每一个景象和声音中,存在无穷无尽难以言表的友善,像一种氛围,支撑着他。
       由此想得,自然本身,就是一种陪伴。

梭罗《瓦尔登湖》选段
       在有月亮的午夜,有时候我路上碰到了许多的猎犬,它们奔窜在树林中,从我面前的路上躲开,好像很怕我而静静地站在灌木丛中,直到我走过了再出来。
       松鼠和野鼠为了我储藏的坚果而争吵开了。对它们来说,那是一个挪威式的冬天,雪长久地积着,积得太深了,它们不得不动用松树皮来补救它们的粮食短绌。
       野兔是很常见的,整个冬天,它的身体常活动在我的屋子下面,只有地板隔开了我们。每天早晨,当我开始动弹的时候,它便急促地逃开,惊醒我,——砰,砰,砰,它在匆忙之中,脑袋撞在地板上了。
       要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士长的动物;古时候,跟现在一样,就有了这类古老而可敬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不管发生怎么样的革命,兔子和鹧鸪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士长的人一样。如果森林被砍伐了,矮枝和嫩叶还可以藏起它们,它们还会更加繁殖呢。
       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五.生死线上有你——乔榛、唐国妹&《我愿是激流》(裴多菲)
        七次走上鬼门关,老伴将他硬生生拉回。因为陪伴的力量,有了“人可以被消灭,不能被打败”的深彻感悟。陪伴不是可以让死神望而却步,却是难免于心不忍。老伴老伴,一个“老“字,一个“伴”字,都是朴素却让人动容的字,合奏出“陪你慢慢变老”的心弦。

裴多菲《我愿是激流》
       我愿意是激流,是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在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面对一阵阵狂风,我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作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崖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长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头,亲密地攀援而上;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着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六.一群人的童年——我&《故乡》选段(鲁迅)
        搬到现在的家里已有整整八年时间。前些日子和母亲散步,走在童年爬过的一个个陡坡,穿过的一个个马路口,重温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景象,脚步自己像是唤起了记忆。这一次,是真的废墟了。拆迁说了好多好多年,可一直是东一锄头西一耙子。可今年,在这咫尺相望的距离里,是真的,废墟了。想象着大哥在课堂里说的,站在开县老城的废墟之上那种天地宽阔寂寥的感受。我承认,自己没有那样的格局与境界。终究是小家子气了。满心满眼都是童年回忆的伤感,旧屋化废墟的哀戚。不知道自己眷念的是什么,那样小小的出租屋?那一段爬坡上坎的回家路?笨重的煤气罐和旧彩电?还是楼顶上夏日夜晚的凉板、蒲扇和热风?或者是刨过的土,摘过的玉树的宽厚叶子,办过的家家?我是真的健忘,容易忘掉所谓的苦日子,深刻眷念所有的感恩之处。
        再前些日子吧,和朋友出来,说起小学周末的夜晚啊。那些日子,早早吃过晚饭,同学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红岩广场。没有手机的我们,总会从出门开始,挨家呼朋唤友,催促着快些吃饭。即使没有呼唤,一到点,广场这个老地方就不约而同的聚集了好多老同学。喧闹的坝坝舞曲,是我们玩耍疯闹的最好伴奏;杂乱舞动的人群,是我们藏藏猫追追猫最好的障碍牌。旁边小区的滑滑梯也是我们永恒不变的爱。夏日的夜,不是男男女女,只是汗水浸透一身的一群小屁孩。真是无公害的童年啊。即便现在,已是要谈男男女女的年纪,还是可以一同咯咯地笑,笑声里有些恍然如梦。
        相伴的童年,相伴的友谊。一直心手相连。
        再见,童年。再见,友谊。

鲁迅《故乡》选段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6 ) 许渊冲先生教会我们,什么才叫热爱!

前几天抱着孩子喂奶,打开手机看到了《朗读者》这个节目。本来只是随意看看,但是一入便入迷,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董卿这一期《遇见》的主题,让现场嘉宾都讲出了自己心底的故事,或浪漫,或励志,或感恩,或深情。

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的采访。当董卿介绍完徐渊冲先生,他从舞台侧面缓缓而来,虽然拿着拐杖,仍然看得出精神矍铄。落座讲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翻译了一首诗叫《别丢掉》。这首诗是林徽因当年写给坐飞机意外逝世的徐志摩,林徽因去徐志摩的故乡,看着那里的房子、天空依然一样,只是斯人已逝,心中无限感伤写下这首《别丢掉》。许老先生说到这段故事,感概万千,泪湿双眼,也让我无限感概。

Don't cast away

This handful passion of a bygone day,

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At dead of night,

In pine-clad mountain,

As vague as sights, but you

Should e'er be true.

The moon is still so bright;

Beyond the hills the lamp sheds the same light,

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upon star,

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It seems

You hang above like dreams.

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 word,

But its echo is heard

And bruied though unseen

Deep, deep in the ravine.




虽然96岁高龄,但是老先生的心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大而变得麻木,依然柔软如初。人活到96岁,该听的该看的该经历的应该都经历了,但是经过岁月洗礼的先生,依然对生活,对翻译饱含热爱。说到自己的翻译,老先生见董卿第一面就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这是事实!1958年我已经出版了一本中译英,一本中译法、一本英译中、一本英译法。60年前我已经一样出一本,那个时候,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



老先生说起翻译,眼睛里发光。他说到现在为止,他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对于熬夜,他给熬夜党们贡献了一个金句:白天不够长,所以我从夜里偷点时间。
And the best of all ways
To lengthen our days
is to steal a few hours from the night
要延长我们的白天,
最好的办法,
就是从晚上偷几个小时。

2007年许先生得了直肠癌,医生说你最多有七年的生命。但是到了7年之后,他得到了翻译界最高的奖项“北极光”奖。生命没有结束,工作仍然在进行,而且比以前更加珍惜。他还幽默笑着说:“看见没有,这生命是可以自己掌握的。”看到这里我都想说一句,你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感动了老天,老天都舍不得你走。

而能活继续活下来,他也坦承多活一天是一天,多翻一天是一天。不知道生命的终点什么时候会到来,但是能活在今天,就好好翻译。目前他已经出版六本莎士比亚,交稿了十本。
“说实话,翻译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活一天是一天。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完。”

即使走到人生的尽头,许老先生的愿望依然是翻译,多翻译。他不求多去看点风景,多去接触人,他就深陷在自己热爱的翻译里,享受翻译,乐趣无限。他的乐趣在于比别人翻译得更好一点,比自己翻得更好。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这个乐趣也是根植在内心深处,时刻可以被点燃的。

看到许先生这段的采访,我才知道真正的热爱,是一辈子投入,不问结果,不问世事,享受过程。真正的热爱,是超越过去的自己,不算创造新的高度。

记得大学学会计,老师出的题目比较难。也许不难,只是那时候学的不够认真。全班30个人,只有几个人及格。作为班干部,我当时去找老师,请求老师不算算那么死,把分数给我们提高点,我们全班都喜欢会计,老师当时对我说:“你们说喜欢会计,喜欢一个事情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喜欢一个时期就是能把这个事情做好,而且能坚持做下去。就算你喜欢玩游戏,也能玩出名堂,玩得比别人好,这才是真正的喜欢。”

年轻的时候不懂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是觉得老师真的太严厉了,这是我们这辈子见过最严厉的老师。但是就是这位严厉的老师的这句话,让我记到如今。再次看许渊冲先生的故事,我又想起这句话。也许,老师说的喜欢应该改成热爱。

真正热爱一件事情,就是投入你所有的热情,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昨天。真正的热爱,是会一直坚持到底,不问结果,享受过程的。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写作,写作的乐趣也是别人偷不走的。我可以在这里表达我所想所爱,即使现在还没有写出名气,写出名堂。但我依然热爱写随笔,它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让我写,那才会是痛苦的开始。

嗯,找到你的热爱之处,尽情享受吧。不管它会如何,只要你去爱,去坚持。总会让你超越过去的自己,越来越好。



公众号:江琼随笔

 短评

总被拿来和见字如面比也是够了,别的不提,单主持人这一项就无压力秒杀见字好么。

10分钟前
  • 偏执狂,我只触过奇迹的手
  • 力荐

访谈做作。节奏拖沓。布景、动作是央视一贯的好大喜功、喧宾夺主。低估了观众的理解与审美水平。朗读水平参差。但朗读是真诚的。

13分钟前
  • Ciel4
  • 还行

不错的。《朗读者》,《见字如面》,《诗词大会》这一波文化综艺终于走进主流了。事实证明,市场不一定是去迎合的,而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

16分钟前
  • 浮一大白
  • 力荐

当初无意间看到这个节目的第一期感到很惊艳,看了之后几期五星改成四星,扣分之处在于舞美和过度的煽情,这两点也是央视的老毛病了。不过我仍觉得这个节目比《见字如面》好,在这个时代做这样一个节目本就不易,没必要用过于理想化的标准来要求它。我不否认董卿有内涵,但是说的内容可能是安排好的。

17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把名人或普通人的闪光点或想表达的内容跟阅读的文本结合,透露着央视骨子里的人文关怀。看见普通的情感,也看见董卿的底蕴。重点在“者”,而不是“朗读”。

19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希望清流成为涛涛江海

20分钟前
  • 荼小靡
  • 力荐

《艺术人生》无艺术,《朗读者》内无朗读。

2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很差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25分钟前
  • Lievr
  • 力荐

凡凡总总,各色人生,不是讲你朗读的如何,而是讲朗读背后的故事。诚然,见字如面的朗读更加规范,但朗读者更加人性而真切。董卿真的惊艳了我。

26分钟前
  • 深海大叔。
  • 推荐

听许渊冲老先生说情诗的那一刻,竟也分分钟热泪盈眶

27分钟前
  • 马大哈yoho
  • 力荐

感谢央视,让我在继诗词大会之后还能看到这么有格调的节目。

32分钟前
  • 普通甜妹
  • 力荐

其实是央视人脉故事会啦,就像董卿春晚串场介绍楷模事迹。

35分钟前
  • bird
  • 还行

如果说《见字如面》是在朗诵中饰演别人,那么《朗读者》便是通过文字回归自我,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好多人看完朗读者之后感动满满,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朗读经历,甚至重拾了朗读的热情,但就这一点,朗读者就功德无量了。我的卿,可以的!

36分钟前
  • 破相
  • 力荐

《朗读者》绝对是现在众多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央视依然煽情的一把好手,几度让我潸然泪下,结尾胡德夫自弹自唱《匆匆》彻底击中我。。#北汽出品,必属精品#

38分钟前
  • Nikitaa
  • 力荐

水的太明显

41分钟前
  • 丶晓美焰
  • 很差

董卿太美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些读的还是有些瑕疵☺不过朗诵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情感才是

44分钟前
  • Dao
  • 推荐

比起见字如面的信 朗读者则重在人也更深入 看许渊冲老先生那段看的热泪盈眶 先生的心里宛若住着一个少年 那般灿烂 生命不在长短 而是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值得记住的一天 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朗读者都是那么的热爱生活 读的字也鲜活感染人心 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 越来越被董卿的魅力吸引了

49分钟前
  • 栗子味一颗梨
  • 力荐

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张口就来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54分钟前
  • 薯片咔滋咔滋
  • 力荐

愿你有好运气 如果没有 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 如果没有 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56分钟前
  • 日落四十四
  • 推荐

建议更名为《董小姐的客厅》,来做客的嘉宾带点打动人的小故事,读段豆腐干大小的文章,佐酒。改回三星,毕竟这才是本意。另,期待一个更纯粹更厚重的朗读节目。

1小时前
  • 孟秋白白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