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男怨女

喜剧片法国1977

主演:查尔斯·登纳  布丽吉特·佛西  内莉·博尔若  热蕾耶·丰塔内拉  莱斯莉·卡伦  纳塔莉·贝伊  让·达斯特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播放地址

 剧照

痴男怨女 剧照 NO.1痴男怨女 剧照 NO.2痴男怨女 剧照 NO.3痴男怨女 剧照 NO.4痴男怨女 剧照 NO.5痴男怨女 剧照 NO.6痴男怨女 剧照 NO.13痴男怨女 剧照 NO.14痴男怨女 剧照 NO.15痴男怨女 剧照 NO.16痴男怨女 剧照 NO.17痴男怨女 剧照 NO.18痴男怨女 剧照 NO.19痴男怨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6

详细剧情

  一双又一双女人的腿,从墓地上走过,他们纤细、美丽而动人,散发着芳香、温柔和女性特有的娇柔。一个男人的葬礼竟能吸引这么多女人的到来,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男人呢?新浪潮大师特吕弗的《痴男怨女》带我们走进一个偏执的男人的世界。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征服的故事,又或者是一个关于男人嗜好的故事。莫伦是一个接近中年单身男子,在他平常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对女性博爱的心。无论老少,他都会尽自己的一切能力去关心,他对女人的偏爱由他们的玉腿而起,当他看到令他动心的女子时,他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而最终他因为追逐一双美丽的玉腿而命丧轮下。    影片在莫伦追逐第一双玉腿的时候已经为我们展现出这个浪漫故事的构架。莫伦在一家小店里被一双女人的玉腿吸引着,他在匆忙中只记下了那个女人的车牌号,通过一起伪造的交通事故,他要求警方为他找到车主。然而警方告诉他,该车是从德国租来的,根据条例是不能公布车主地址,莫伦以自己的魅力征服了一个女警察,从她那里得到了车主的地址,然后又大胆地在电话中告诉车主,他为了她已经远涉重洋,而那位漂亮的女人也因他的神秘和执著而感动,如期赴约。莫伦对女性有着特有的敏感和细致入微的那种关怀,而这正是许多男性身上所不具有的,莫伦是一个懂女人的人,而他超越常规的那种偏执更是对女人有着十二分的吸引力。对于他来说,所有他追逐过的女人他都是真心爱着的,这种爱不同于夫妻之爱,或许是一种对女性本身的爱,对女性美的热爱。也正因为莫伦懂得欣赏女性的美丽,才使他能在女人的国度里游刃有余。他将自己所有的故事以回忆录的形式写成书稿,一个女儿国的故事,即单纯又富有传奇色彩。莫伦以自己的一生来完成对女性的热爱,而在这背后隐隐透射出男女两性的个体差异。    在爱着莫伦的每一个女人的背后,都是一段浪漫而富有刺激的故事。莫伦对女性的征服并不是单纯的通过肉体来实现,或者说与女人睡觉只不过是证明自己征服对方的途径,在他身上他更注重的是对女性心灵征服的过程,他迷恋于给女性激情,意外的惊喜,不确定的飘忽的浪漫,或许这也正符合了女性对感情的飘渺的追逐感。男性与女性,从诞生之初就互相厌恶又互相吸引。从本质上说,男人更注重生理的快感,但这并不代表男人不注重感情。“当你只想和一个女人肩并肩睡觉,想和她厮守一辈子而不是占有对方身体,即不是那种对女性群体的占有欲的时候,那代表你深爱着她”而对于女性来说,只有在深爱着的人面前,才会把自己展露无疑,并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对方。男性在情感和欲望上的割裂与女性在这两个层次的融合恰恰是男女社会关系微妙的地方。而在思维上,男性更注重理性思考,善于冷静判断,推理,并以此作为结果陈列。女性则通常依靠自己的感觉行事,他们的感性成分具有比较大的神秘与不确定性,但或许也正式这样的差异才使男女能互相依靠、吸引。男女之间永远说不清楚,互相厌恶又互相追逐。彼此可以找出千万个错误,却是五十步笑百步”。男和女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而那些追逐和伤痛也在一代又一代中以不同的形式演绎着。

 长篇影评

 1 ) 相对的道德

前段时间,需要王尔德的睿智让自己轻松一点,但手边没有书,书又太厚了。后来想看意大利电影,让自己轻松一点。随便点开的电影竟是这部《a good woman》,以王尔德的名作《温夫人的扇子》改编的电影,场景也有伦敦,搬到了意大利。

天底下哪有这么巧的事?天底下从来都是这么巧的事。

——————



温夫人显然是a good woman,大众眼中的。她不仅好,还玛丽苏,貌美,丈夫年轻英俊多金。多少年来都是女性的巅峰代表,物质最高,容貌最高,甚至,大众眼中,道德最高。

和温夫人相对的是温先生,也是个好男人。年轻英俊多金,对妻子忠诚宠爱,道德也最高。

这一对就是人们可以想象中最理想的cp啊。

 与之相对的是厄林夫人。她是丢下丈夫子女的女人,辗转在男人中的狐狸精,人老色衰,又落魄了。是男人爱慕不会选做妻子,女人必定恨之入骨的角色。

puppy爵士与之相对,离过两次婚。浪荡一生。老的眼皮都耷拉。

————————

温夫人的道德多么脆弱。她的爱情多么脆弱。闲言碎语就怀疑丈夫的忠诚,几句好话就被花花公子哄到手,戏剧中,这一切都在一天之内发生。她嫉妒,厄林夫人的魅力,像其他女人一样。

温先生的道德多么脆弱。他的爱情多么脆弱。他只在古董店见识到一个魅力女人的一点魅力,在她的挑唆下,就让虚荣占了上风,千金买一笑,;毕竟,在他请自己的丈母娘上车之前是不知道她是丈母娘的,他把她当成了一盘昂贵的开胃菜。在船上拾到太太的扇子时,也没有想自己的过错,男性威权占上风,直接把好友打倒。]他们在船上相拥的镜头,肉体和布景都非常美,我却恶心极了。

这两位好人,都让嫉妒,威权,占了上风,他们之所以仍回归道德的土壤护佑,不是多强烈的道德感,而是别人的护佑。

这是道德本身的脆弱吗?

道德一定是违背人性的吗?

有哲学家思考这些议题。

在工程学的学习中,我了解“道德只在道德者本身身上起作用。”

我觉得不是道德脆弱,也不是人性脆弱。是温氏夫妇的人性薄弱。他们会随着经历向深处去吗?这太危险了,离开母亲的指导,温夫人很可能再度堕落,温先生就更有理由堕落,成为普遍的人,不再是道德模范了。

道德需要时时警惕的选择,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就像厄林夫人,母亲。

她第一次拒绝tuppy的求爱,我想是出于道德,自己的名声,情感的脆弱,她不愿tuppy承受。拯救女儿的幸福,牺牲了自己与所爱度过一生的机会,是出于道德,即使她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女儿,是另一个愚蠢可怜的女人,她也会出手相救。

所以我觉的,片名是两件事,温夫人,真的是a good woman吗?厄林夫人,不才是真正的a good woman吗?

————————

影片的一切美术设计,布景,建筑,服饰,灯光,镜头,无可挑剔。我想要那样的房子,面朝大海,可看日出日落,室内充满植物,可以随时跳到海中抛掉习俗,可以在房子中开爬梯沙龙用谈话缓解孤独危机。暖黄的色调让人很舒服,意大利的阳光,比寻常的美景更丰盛一些。

我喜爱厄林夫人villa中与puppy的对手戏,女性的不安,智慧,男性的坚定,智慧,两个聪明的人非常完美,我在观影中,在未知结果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

最难忘tuppy携厄林夫人走出party,在绒蓝色的夜空中走近,走向小镇的过程。

爱那件肩部薄如蝉翼的飞袖礼服。

他们的道德来自于人性的温柔坚定。

无论是出轨还是什么,我都站在爱情的一方。

爱情,与双方的人性深度成正比。

————————

片中遍布王尔德的金句。

佩服他的才华,这么多人,每个多典型啊,冲突看似平凡其实多么剧烈,结构十分优美,不多不少。

enchanting or tedious?

————————

王尔德没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我想,这也是个女权故事。为什么温夫人会妒忌?为什么温先生会威权?他和现在的感情纠葛一模一样。如果女性和男性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社会,追逐的权力,她还会有那么强烈的不安和妒忌吗?如果男性,把剥削的权利交出,他还会威权吗?

也许王尔德没超越时代去想,他的时代还没有女权主义话语,但他一定是想到这个问题了;我觉得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佛陀想到过,苏轼想到过,我觉得托尔斯泰也有,,,,,,

所以,感情相通后,那些需要生活填充的东西,随着人心的深度也各式各样。

也许未来,人们看今天的男女不平等就像我们看之前的一夫多妻一样。一夫多妻,也没灭绝多久,相比人类漫长的文明过程。



我觉得,温氏夫妇也许会因财富,生育问题分道扬镳,我有限阅读了解到的当时的贵族多是这样,现代人也如此。

但是,说着“如果她丑,我会多看她吗?如果她喜欢我的钱,我有钱”的tuppy,与厄林夫人,是包容下人性空间的爱,我觉得,他们能,for richer ,for poorer,for better ,for worse,的度过每一个考验的当下。

 2 ) 歌尽英伦扇底风

歌尽英伦扇底风

——评英国《痴男怨女》

                                         文/卡帕的镜头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当小晏晏几道提笔写下那阙风情无限的小词时,一定没有想到后来会有一个叫王尔德的人伦敦迷蒙的天空下用另一把扇子演绎了另一段人间悲喜。而王尔德也肯定没有猜到,时至今日这部喜剧被后人改头换面开始了它的中国之旅。这,也使三月的“电影多国联军”的头顶上多飘扬了一张米字旗。

   

   外边美丽高贵的艾林夫人可比你想象的更复杂,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的女人,她们走到哪儿,幸福就跟到哪儿;而有的女人,只有当她们离开时,才会有幸福。我两样都做。丈夫们乐意看到我来,而妻子们却希望我走。”1930年的经济危机让这朵已然不年轻的交际花黯然来到意大利寻找她“新的支票”。在某个风光优美的小岛上,女人们对她有了本能的高度警惕。从小没有父母的受着严格清教徒伦理熏陶的、准“淑女”梅格·温德梅尔夫人则发现艾林夫人和自己丈夫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暧昧关系。对丈夫的失望之余,一个花花公子对她展开的猛烈追求终于让她开始滑下道德的深渊……

爱情到底是在触手可及的身边,还是在寄托着无限未知的将来?生为一个女人,她的幸福,到底是安稳的做一个淑女,凭借自己的隐忍维持一个徒有其表的幸福家庭;还是应该做一个荡妇肆无忌惮地一样追求自己的欢乐?

TO BE OR NOT TO BE ?

这也许不仅仅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王尔德是那个时代的前卫人物,“出柜”的大胆让他在保守的雾都伦敦受够了非议,而gay的身份让他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争斗看得比任何人更清楚。他的爱,让他写出了《快乐王子》这般悲伤而又柔软的童话,让全世界都为他留下最清澈明亮的眼泪。他对这个世界的嘲弄则全部倾注在戏剧的人物背后,他的期待、他的仇恨、他所有的犀利和巧智都变成那些时而尖酸、时而悲悯、时而让人捧腹,时而让人羞赧的言辞,在嘲弄所有人之后,还让他们为自己的愚蠢捧腹。

   “你想想看,如果你很穷的话,她还会正眼瞧你吗?”

   “你想想看,如果她很丑的话,我会正眼瞧她吗?”

   “一种是你想要却无所得,另一种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加糟,第二种是真正的悲剧。”

    “一个男人可以和任何女人过得幸福,只要他不爱上她就行了。”

   “男女之间永远不可能相互理解,原因是他们都化太多的心思相互欺骗了。”

这些话,让现代中国人读起来,是那样的熟悉,就像看到朱德庸或者张小娴躲在背后促狭而狡黠地对你微笑。

 

   大概是为了弥补观众对工业时期的英国的不熟悉,导演迈克·巴克来了一个常见的乾坤大挪移:让地中海炽烈的海风吹走了伦敦上流社会的阴霾,大海、小岛、游轮的旖旎风景让人沉迷;而一句话里可能包含三个陷阱、两个意思、意味深长得让人费解的英国人也变成了豪放热情得多的美国人。可是对爱情、对人性、对我们平凡生活中那些令人头疼的误解、摩擦、艳遇、嫉妒等等“小烦恼”的演绎才是片子真正的看点。看完之后,也许你会想起多年前张爱玲的那句名言:“生活是一裘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我们往往不知道是那裘袍子妆点了生命,还是那些蚤子构成了无奈又可爱的生活。听着明快的结尾曲,看着都获得幸福的梅格、艾林欢笑的脸,那一声叹息也变得悄不可闻了。

的确,我们都不过是这个偌大凡世里普通的男男女女,每一个欲望折射出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期待、每一次冒险都隐藏着一颗心的盼望。是欲望让我们真实,也是欲望,让我们苦恼。纵然幸福像假象、即便我们会如西西弗斯一般为大石所累,但只要山顶有一个名叫“幸福”的东西,便永远都会有人奋不顾身地扑向那里。

 

    话说回来,《痴男怨女》即便将人物换成了美国人,但是骨子里还是英国人的调调,他们的对话、他们的行事风格总有浓重的英伦风格,让人不自觉想起《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感情》、《大卫·科波菲尔》里面那些或滑稽、或真诚、或善良、或睿智的人。就连最后那个规矩、温情、滑稽的大团圆结局,都在昭示着王尔德身上抹不去的英国人根性——这,毕竟是一部地道的英国电影,不管它穿了哪一国的外衣。

    其实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很多时候,是一件吃力而未必讨巧的事情。改得好的,也许就成了锦上添花,名留汗青的大作。《肖申克的救赎》、《蜘蛛巢城》、《乱世佳人》等等,不是脱胎自畅销书籍、就是借着一流文学作品的骨头覆盖上一身新的皮肉,焕发出炫目的光彩。

    而如果对那些本来就甚有文名的作品一个修改不慎,就更容易毁掉了导演的一世英明。毕竟《黄金甲》不是改编之作中最失败的作品,不是?

   所以说,有了一个高明的编剧,更需要一个高素质的导演在背后执掌天下。因为倘若一个掌控不力,瑕疵就会被更加倍的放大。海伦·亨特和斯嘉丽·约翰逊在这部戏中的表现不可谓不卖力。但整个故事的前紧后松使得叙事节奏在后期走低,人物转变的僵硬和情节的进展突兀都成了这部片子不可忽视的硬伤。做为戏剧本身非常强调情节、人物和矛盾冲突的。只可惜在导演一个半小时的诠释后,这片子到后来居然有了向注水牛肉发展的倾向。

   至于表演,海伦·亨特的艾林夫人确是风情万种,而又独立自主,大概这就是所谓成熟女人的风韵吧?进退有度,永远从容不迫的姿态让她的一个眼风,一个微笑,都带着一种坏女人危险的魅力。哦,请不要将她和邦德身边围绕地那些危险女郎相比,请把她想象成你身边的那些成熟而又智慧、魅力又有分寸的女人吧,扪心自问一下,这样的女子的魅力,你又是否能抗拒得了呢?

   相比之下,斯嘉丽的表演就显得不过不失而已。这个样貌在好莱坞实在算不得绝顶的女孩子有着她独到的气质和眼光,独立电影和伍迪·艾伦对她都青眼有加。《迷失东京》、《黑色大丽花》等片子就能看出这个十岁开始就在好莱坞打滚的姑娘对本子又怎样独特而敏感的直觉。这次接拍名著改编的片子,看得出她的卖力,却不知为何没有让观众的期待有更大的回报。

 

   而让人犯嘀咕的是,译者为什么会用《痴男怨女》,这种典型缠绵琼瑶派的译名来包装这部讲述家庭伦理的片子呢?早年余光中翻译的《温夫人的扇子》和洪深当年改编戏剧时用的《少奶奶的扇子》,在我看来都更切合片子的内涵。当然,如果这名字招来更多内心柔软的女性朋友的青眼,从而步进影院的话,也算是译者的匠心独运了。

 3 ) Quoted from the film..

Marital bliss is a great burden to place on two people; sometimes a third person is needed to lighten the load.

Once a wife has been betrayed she has the right to do likewise.

Do you know why they call it an altar?
It's where they make human sacrifice.

A man should never buy his wife jewellery; it makes you wonder what he bought his mistress.

I need an opinion
It doesn't leave much to the imagination
Depends on the imagination.

Crying is the refuge of plain women. Pretty women go shopping.

I can't always explain myself to myself, let alone anyone else.

If we were always guided by other people's thoughts what's the point in having our own?

值的回味......

 4 ) 王尔德比影片严肃

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不过,和原著相比,有几处重要改编,对主题表现有很大影响。“淑女和荡妇只有一线之隔”只是一种最抓眼球的浅薄概述。
其一,温先生的形象和对欧太太的态度。原著里,温先生由始至终都是道德界线和上流社会规则的维护者。与此相应的是他强烈的“庇护者”形象:在一开始,他认为欧太太至少坦荡诚实,有心洗心革面,因而愿意资助改变她的物质生活,甚至不顾妻子的反对,坚持将这样一个声名狼藉的女人引入家庭晚会。他在这一场中表现得极为强硬,几乎完全不顾妻子的感受。同时,他经常称温夫人为“my child”,也是一个标识。他对妻子的维护是为了保护她的“纯洁”,以至于在他认为欧太太实在不可救药以后,不能容忍她碰过妻子的扇子。
而电影里,温先生的道德色彩大大削弱。一处最明显的不同,是他顺应妻子的愿望,拒绝欧太太出现在家庭晚会上。这和原著态度截然相反。他在晚会后期隔着门对愤怒的温夫人说出的一番温软挣扎的话,是原著中的温先生不太可能说出的低姿态。“爱情”成了这个人物的出发点。但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开头专门讲述了欧太太如何施展魅力和温先生搭上话,坐上他的车,把他引入自己的房间。温先生没有真的做什么,因为可以推测到,随后欧太太就对他揭示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影片让他能受诱惑到这一步,不免在一开始就暗伏下了对“爱情”的质疑。
与此相关的是温夫人的表现:温夫人在进入达灵顿勋爵的房间以后,思想左奔右突。王尔德让她挣扎后决定回去(也就用真正的道德本能撤销了用出轨报复出轨丈夫的情绪化决定),才让欧太太出现;而影片则让她走向相反的方向:她以为是达勋爵来了,虽然仍然忐忑,却赶紧摆出一副她理解的放荡不羁的姿势: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原著借Dumby之口称赞温夫人“sensible”,有“common sense”,虽然Dumby夸的是她“通情达理”地让丈夫的情妇上门,但其实恰好夸中她真正的特点。这个温夫人是有道德判断、能做道德选择的,翻看丈夫的支票簿也是她明知不应该但仍然决定做出的举动。影片中这个特点削弱了,温夫人是因为达勋爵的设计才无意中翻到了支票簿;而她在达勋爵房间里的表现,同样像一个没有什么判断力的小姑娘,任由情绪带着走,如果不是欧太太进来,她就真的走上了用出轨报复出轨的路。
这两处可能是最重要的改编,因为它几乎完全改变了批判对象:王尔德批判道德中的好坏界线和与此相连的上流社会道德观。电影中,道德退为温太太未见世面、人云亦云(听了很多gossip)的粗浅见识;真正主导她的是情绪。温先生在原著里有如此鲜明的道德形象,在电影里则成为一心爱妻的丈夫,他在一开始经受不住欧夫人引诱的情节则完全把他排在道德讨论之外。于是电影的主题在温先生身上变成了爱情是不是像他号称的那样坚贞,在温夫人身上……好像没有讨论,只是展现她要么特别爱,要么爱情转为愤恨后完全把自己抛了出去,道德在事实上并没有地位。
于是,原著中达勋爵后来赞美他爱的女人是“见过的唯一真正的好女人”,确实适用于有道德判断和节制力的温夫人,他的爱情似乎也有了几分真诚;而电影中达勋爵看来确实只是引诱美人儿温夫人的international playboy了。
对欧夫人的一处改编,与此有一点关系。她出于亲情,维护了女儿温夫人的名誉,却牺牲了自己与有钱老头儿奥大人结婚的前程。王尔德让她刚刚出了温家的门,就编了一个故事哄倒了奥大人,奥大人马上再次决定娶她。对此,温先生讽刺说,欧太太真是“绝顶聪明”;温夫人则对欧太太做出了“好女人”的道德判断,虽然,欧太太结婚的动机和手段都谈不上道德,简直和她对温太太的高尚举动截然反转。影片里呢,是温夫人编了一个故事哄骗奥大人,于是欧太太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水,看来从此真的要做个好女人了。王尔德笔下的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出于“一时的心的觉醒”做了道德性的牺牲,又马上凭自己的机灵和魅力给自己争取了在上流社会的大好前程;电影里塑造的是一个经历了一场心灵洗礼后要改过自新的女人,她的前程来自于温太太的回报。她的道德争议性通过这场“觉醒”“救赎”消解了,与道德对抗的“聪明”也消失了。这是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从良故事。
欧太太的“心的觉醒”,来自于对温太太的命运共鸣。母爱在里面可能有一些作用,但引发她转变的,是发现温夫人即将走上和她一样的路(虽然温夫人后来自己hold住了),激起了她对这二十年苦痛的感受,感到同样的事相继发生在母亲和女儿身上,才是她“真正的惩罚”(后来还出现了“赎罪”这种词,欧太太实际上是有很强烈的道德判断的)。温先生认为母爱全然是“devotion, unselfishness, sacrifice”,欧太太感受到的这种母女间更复杂和深刻的命运呼应,深化了母爱的意涵,从而产生了更复杂和深刻的“sacrifice”和命运转折。基于此,欧太太反复告诫女儿,守住你的孩子,不要让他的一生因你而毁。这是她的告诫,也是她的忏悔,——但王尔德并没有让她因忏悔而从良。
温夫人在原著里有个孩子,在电影里是没有的。这个孩子增加了她与欧太太的命运相似,使她出于母亲的身份,像孩子一样向她的母亲伸出手说:take me home, take me home。王尔德在这里对母亲的歌颂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温夫人一直活在对母亲的纯洁怀念中,生平唯一一次忘记了母亲,就做出“蠢而坏”的决定。而欧太太一辈子唯一一次有了做母亲的感觉,就做出了自我牺牲。母亲成为了道德的来源。
而电影里,由于取消了道德的位置,母爱成为纯粹的情感,正如在温氏夫妻之间讨论爱情一样。取消道德而让情感膨胀,同时轻微地质疑浪漫情感(爱情),这大概确实是一个相当现代的改编(符合1930年美国的设定吗?)。只是同时,温夫人独立的道德判断和欧太太独立的“聪明”都消失了,这却让更“现代”的我们感到了轻微的不适。


(看过一遍电影后立刻看了一遍原剧本。仅一遍,因此很可能有不恰当的地方。另外,原著里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王尔德是个严肃的人)

 5 ) 当女人面对.......

由王尔德名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电影,拍得美丽风情,加上才子著名的调情俏皮的言语,看起来很有启发性。

沪剧的版本叫《少奶奶的扇子》,很早以前就看过。所以一看这部纯正的西人改编版,对于剧情是熟悉不过了,故此反而看出许多以前没看懂的地方。

女人面对女人,尤其是当正室夫人面对她们丈夫的情人时,那种既憎恨又好奇,既对她藐视又充满下意识关注的矛盾心情。就好像张爱玲说的:“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所以当温德米尔太太误以为她丈夫对她不忠时,她所采取的方式就是装扮成为她认为他曾深受吸引的的样子----穿的和交际花艾琳夫人一样,行为举止上也同样透露出诱惑人的风情。她决定不再固守道德,因为她丈夫先背叛了他们的婚姻。

而其实她丈夫只是被艾琳夫人勒索,艾琳是他妻子的生母,一个为了私欲抛夫别女的老女人。

故事说穿了很简单。可令人津津乐道的其实是误会引起的男女之间的猜疑和诡计,而我想这猜疑和诡计背后的道德准则,是连身为风流才子的作者本人也不容质疑的。女人所选择的身份决定了她的地位和受尊重的程度。可以调笑的女人和正经女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男人其实自己也分得很清楚。追求快乐的自私的不能抵抗诱惑的女人,社会总是要让她付出代价。千古不变的话题,是做贞女还是做荡妇。

高明的王尔德,没有给我们答案。求仁得仁吧,但是对于母爱,他的诠释却告诉我们,至少是告诉她女儿:要守住婚姻。
剧中有一段,艾琳夫人劝温德米尔夫人回转,后者反驳:“你不是也过得很好?”
艾琳撇嘴苦笑,不无自嘲地说:“要想这样的生活不留遗憾,那得付诸实践掌握技巧。”

错误由于母亲的挺身而出而得到扭转。团圆的结局之下还是保留了那个身世之谜。艾琳要保留女儿对母亲的美好怀想。

好喜欢艾琳,她的世故佻达,她的自知之明,她的聪明,她的母性....这样的女人承担自己所做的一切,永不回头。

当女人面对诱惑,她的选择......
决定她的未来。
当女人面对爱,她的痛苦.....
女人要的不是男人的理解,她们要的是爱。
当女人面对亲情,她的所为......
不要重蹈覆辙。

集聚情感与婚姻,两性理解,女性定位,流言蜚语,奢华生活等卖点,王尔德的故事,值得一看啊。

 6 ) 更加娱乐的王尔德

非常有当代娱乐精神的改编。

原著中有道德洁癖的乏味女子温德米尔夫人,在此成了纯情少妇,把天底下的美德集于一身,自己还不知道;

他的丈夫,温德米尔先生,导演令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均出于对妻子的爱和保护,世俗声名忽然全成了身外物;

花花公子达灵顿大人,从原著中那位飘然不群、亦正亦邪的妙语浪子,退化成会几句反话正解就以为自己空空妙手能窃取天下女人心的“反面”角色,外貌上更像是温先生的小跟班。

王尔德戏剧中一向具有的那种借力打力、黑白不分的讽刺就这么没了,看戏时令观众不自觉在人物间移情、转换视角的奇妙气场也散了。

只剩下两对高尚爱侣、一个未成功的第三者、和一群插科打诨的小跟班。典型的美式爱情轻喜剧。这个片子真的是英国人制片?

但起码片中保留了原著中的很多经典警句,即使流失了它们健康的整体风格,听起来仍是珠圆玉润。影片从画面到音乐的精巧之作,也令人赏心悦目、愿意好好看一看。

 短评

几近完美的戏剧结构,编织了精巧的误会和温馨的结尾——在光影陆离灯红酒绿的物欲之外,有着小心翼翼掩藏的隐秘哀愁,那个年代依附男性的女性在爱情里总显得少点底气,而真正活出自我的女性往往承受了男性难以想象的磨折——所幸结局证明这世上终究还是明理正直的好人多。。

5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女主好有魅力!!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台词还经典!!绝对是我的菜!!

8分钟前
  • 皮皮牙子
  • 力荐

对白惊艳。

12分钟前
  • Setting
  • 推荐

偶像王尔德其实还是一个内心很温柔的人

1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两个主演不错,台词还是很表现出了王尔德的特色的。

16分钟前
  • 豆婷
  • 推荐

海伦亨特简直气质独一无二,约翰逊和她搭戏几乎像个小孩。王尔德的故事妙语连珠,格言密不透风但不招人烦,服装化妆有功,尽显奥斯卡笔下的上流社会。看书是一种风味,看电影是另外一种。PS,痴男怨女这翻译真烂俗。

17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像一首抒情诗一样娓娓道来。

19分钟前
  • ☀edison™
  • 推荐

原来王尔德是写rom com的!!!

21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有王二的撑腰,但选角有点失败.

25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推荐

人都很美...

28分钟前
  • Margo
  • 推荐

里面的衣服很漂亮 

32分钟前
  • 方雨田
  • 推荐

a happy ending

37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力荐

漂亮的意大利。3颗醒给王尔德和里面那位母亲的角色。还是很恶心约翰逊~真没搞懂伍迪艾伦的审美

39分钟前
  • Circe薇兮
  • 还行

故事挺好看的,制作得不够精良,特别是表演,海伦亨特完全没有风韵,这个角色不适合她。

41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推荐

做女人难,做一个好女人,难上加难

44分钟前
  • 亲爱的我呀
  • 力荐

一個Happy ending可以挽回過程中的幾多錯誤。善男信女,你推我搡。最後誰給誰賞了致命的一譏,卻發現霧里看情情更濃。

47分钟前
  • 还行

若看第一遍,刚开始会觉得枯燥乏味,有很多对话根本不懂,非得看到最后一段才感到震撼。而接着看第二遍,于是全懂了,原来前戏中有大量的铺垫,大量的伏笔,其场景其对白意味深长。很有意思的一部影片~~

48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谎言始终是谎言,一个持续了几秒的谎言,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谎言,都是谎言,虽然最后是happy ending,但是如果是我,我绝对不会原谅这样一个欺骗我一生的谎言~~~

49分钟前
  • jacqie
  • 力荐

you can pay attention on its lines

53分钟前
  • 能屈能伸教母兔
  • 还行

童话一般的结局,斯姑娘在里面好美~

58分钟前
  • 在人潮中拥抱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