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抬头

科幻片美国2021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詹妮弗·劳伦斯,梅丽尔·斯特里普,凯特·布兰切特,罗布·摩根,乔纳·希尔,马克·里朗斯,泰勒·派瑞,提莫西·查拉梅,朗·普尔曼,爱莉安娜·格兰德,卡迪小子,克里斯·埃文斯,希米什·帕特尔,梅兰妮·林斯基,迈克尔·切克利斯,托莫·希思黎,保罗·吉尔福伊尔,罗伯特·乔伊,海缇安·朴,朗尼·法默,罗斯·帕特里奇,列维·施瑞博尔,克里斯·埃弗里特,乔治亚·莱曼,帕特丽夏·德哈尼,本·锡德尔,特蕾莎·普雷恩,梅根·莱瑟斯,阿什利·班菲尔德,萨拉·西尔弗曼,乔·格拉瑟,博·艾伦,塞莱斯特·奥利瓦

导演:亚当·麦凯

播放地址

 剧照

不要抬头 剧照 NO.1不要抬头 剧照 NO.2不要抬头 剧照 NO.3不要抬头 剧照 NO.4不要抬头 剧照 NO.5不要抬头 剧照 NO.6不要抬头 剧照 NO.13不要抬头 剧照 NO.14不要抬头 剧照 NO.15不要抬头 剧照 NO.16不要抬头 剧照 NO.17不要抬头 剧照 NO.18不要抬头 剧照 NO.19不要抬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5

详细剧情

  天文学研究生凯特(詹妮弗·劳伦斯 Jennifer Lawrence 饰)和她的导师兰道尔博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在一次研究中震惊的发现,一颗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的彗星正在全速向地球靠近,不出意外的话,6个月之后,这颗彗星会抵达地球,将这里的一切都毁灭。  凯特和兰道尔找到了美国总统奥尔良(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希望她能够重视此事,可是,他们得到的却是嘲笑和蔑视。之后,师徒两人转而向媒体求助,决定跳过政府,直接向民众揭露这个秘密,效果当然也不尽如人意,不仅如此,凯特还因为泄露了国家机密而遭到了FBI的逮捕。当奥尔良总统深陷艳照丑闻中之时,她终于想到了这两个可怜的科学家,于是,她决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借由政府之口将地球将要毁灭的消息昭告天下。

 长篇影评

 1 ) 泼墨群黑

这电影真是把美国满朝文武上上下下黑了个遍。剧情是如此荒诞,又如此真实,令人哭笑不得。

1、梅姨演的大统领(以及两党所有政客)明显cue了懂王:用活宝儿子(伊万卡/库什纳)做办公厅主任,既无心又无力解决任何重大问题,唯一关心的只有支持率/选票。公然撒谎毫无节操,背后的尼克松肖像在暗暗偷笑。

2、凯特布兰切女王为代表的主流媒体(MSM):把任何严肃讨论庸俗化闹剧化(本片又何尝不是),只关心流量,恶炒明星八卦铺天盖地。

3、白头翁马克里郎斯为代表的硅谷资本家:同时黑了库克/马一龙/贝骚(而且联动了头号玩家,连元宇宙一并黑了进去),自信爆棚,目中无人,政商勾结,视人民群众为草(韭)芥(菜),而事到临头又总能跑路。

4、以小李为代表的科学家:既无法有效的跟人民沟通,也无法坚持科学原则,就算被授予重任也不过是打着自己的小九九顺便揩点油。与其说人民不相信科学,不如说人民不相信制定科学政策的人,于是陷入人民愈来愈反智,科学界愈来愈脱离群众(不知道现在《科学的美国人》这本杂志是不是还有人看?)的恶性循环。

4.5、罗布摩根演的行星防御办公室科学家,和一个背锅的亚裔女性NASA官员。少数族裔必须有,不然zz不zq。

5、以大表姐为代表的真正坚持科学的人,在学术圈里根本混不下去,而且会被妖魔化。

6、军方更是连10块钱便宜都要占的无耻小人。

7、于是最后最后只能祭出传统技能:手拉手低头祷告,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社会两极分化,只能扯朝上看还是朝下看这种无厘头的蛋。

8、以及,为什么甜茶又双叒叕把到了妹?

9、又及,毫无必要地拖到了两个半小时,黑头套的梗一用再用,剪到100分钟差不多了。

 2 ) 自嗨式喜剧

2022年5月补充:

现代社会的悲剧性也许在于,荒诞的现象往往不像公众号文章标题那样的简单。电影放映后的短短半年,我们对如何应对疫情有了新的理解。我和各位一样觉得美国对疫情的反应是糟糕的,但将其简单归因为美国人不是傻就是坏,也并不准确。当所有人都欢呼着将一个失败的美国脸谱化成一个极端时,我只是担心,我们会被这欢呼声推向另一个失败的极端。

-

Disclaimer 1: 文章与评分仅出于被学术界毒打多年的楼主个人偏见。由于导演前作《大空头》中深入浅出的地表最强科普,楼主曾对本片的期待颇高,却被口号化妖魔化的电影呈现方式摔得稀烂。但楼主也为真爱这部电影或者期待不同的人开心,三言两语,不为说服任何人,也不为与任何人争论。请不要问候楼主家人或教楼主做人,谢谢。

Disclaimer 2: 总结给太长不看的朋友,不要对楼主断章取义!楼主从来不觉得电影不应该表现荒诞,也没有否认现实存在荒诞,讽刺现实的荒诞是很好的立意。只是荒诞在电影中表现得太差!荒诞太满缺少起伏,呈现过于直给,脸谱化,口号化,会减弱导演所表达观点,减弱提醒大家关注气候变化的效果。

-

我想你们还是会亲眼看看这部电影的。即使有烂番茄分数不及格,即使有北美影评人恶评滚滚。《不要抬头》中亮瞎好莱坞半壁的群星卡斯,和美国人面对灾难自缚手脚仿佛当前疫情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让人很难没有对电影的好奇。

我可以理解有的观众很喜欢《不要抬头》,这也不是一部一无是处的作品。至少电影的卡斯都贡献了水准之上的演技,其中最值得夸的是饰演男主的小李子莱昂纳多。男主是美国密歇根腰部天文学家,他和他的博士生发现了一颗即将撞上地球的彗星,aka. planet killer。于是为拯救人类,命运把他拖拽出学术舒适区,与政府与公众对话。小李子演绎出这个中年nerd的拘谨和尴尬,让观众控制不住想给他擦汗的手。楼主也接受过学术毒打,我很心疼他。后来他在电视台有一段火山爆发式的独白,宣告天下我们死定了,也许是电影最具感染力的桥段。

而这段石破天惊的独白,导演亚当迈凯在采访中承认起初并不在剧本中,而是莱昂纳多自己坚持添加的。对此我一方面觉得,点睛之笔加得我要原地鼓掌;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仿佛鲜花插在xx上,有些不值。

因为相比于昂贵的卡司,本片的剧本显得廉价得出奇。

出身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编剧的亚当迈凯,似乎为观众编织了一场超长sketch小品。在这个彗星撞地球的超现实灾难故事中,各色人物使出浑身解数表现着荒诞,荒诞得用力过猛,荒诞得过于直白,满是做戏感。

总统与政客极度自私,深陷绯闻无暇顾及人类生死,毫无作为领袖的责任感;科技巨头只手遮天,在核弹飞船发射成功后在全球直播下终止拯救地球的任务,为了利润赌注于人类存亡,对摧毁彗星盲目自信而完败;媒体则粉饰太平,娱乐至死,而且与男主发展多人运动。不是说现实中大家都清白无辜没有问题,而是在彗星撞地球这样的大事件面前,电影一味地夸张这些问题,过分贬低了人类生存的本能。

亚当迈凯说他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气候变化,写剧本时疫情尚未开始,但疫情似乎帮他合理化了部分荒诞。确实过去两年,新冠仿佛人类荒诞的放大镜。但荒诞不应该是缺少剧情逻辑的借口,不是所有看不懂的东西都要用荒诞来解释。现实中的荒诞,从来是在理性的衬托下才显得荒诞,要知道正是在这荒诞的疫情中,过去数十年才能研制出的疫苗在一年内研制了出来,学术界、药厂与慈善机构也达成了史上最高效的合作,而否认新冠严重性的美国总统也被声讨被选民投出了白宫。相比新冠的现实,《不要抬头》的荒诞更为外放更为夸张,仿佛挑战观众幻想的边界,男女主和地球自卫局的科学家保持了理性,但其余人似乎很少有生存和保护的本能,几乎都在最大功率的疯狂中天旋地转。电影中的荒诞更多是对比现实,电影中缺乏理性,所以仍然显得儿戏,超现实。

另外一个支持电影荒诞感的,是电影中的总统仿佛川普本川。但在日常嘲笑川普之余,还有人记得川普曾经是如何批评建制派,如何语出惊人博得选票的吗?川普炮轰华盛顿的腐败与自私;炮轰媒体没有报道真正人民需要的内容,fake news如是;炮轰的对象太多为自己树敌无数。这难道不正是本片并不高明的讽刺方式吗?对社会各界的描绘扁平而脸谱化,妖魔化,然后毫无创新地大加重复,来满足选民对种种阴谋论的意淫,难道不是我们批评的川普当年的竞选方式吗?《不要抬头》的共同编剧大卫西罗塔(David Sirota)是正治记者与写手,被外媒诟病,他曾为Bernie Sanders竞选总统撰写演讲稿,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习惯性将口号式的叙事方式融入到了剧本中。

对社会话题的触及太浅,口号化,是电影的一大遗憾。不论是新冠疫情下的个人主义囚徒困境,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各国博弈,都是具有深刻社会学机制的议题。导演前作《大空头》能把复杂难懂的次贷危机解释得晶莹剔透宛如艺术品,让我对《不要抬头》有过现在看来不切实际的期望。《不要抬头》完全放弃了任何概念或命题的解释,它只有直白的呈现。随着电影时间线推进,剧情也越来越平铺直叙,predictable。儿戏地应对灾难,注定会失败,美国外的航空力量会失败,科技巨头也会失败,总统也失去民心失败,天空飘过七字箴言:在座的都是辣鸡。

在电影批判一切的精神下,批判的力量也就因分散而变得蜻蜓点水,失去了痛感。剧情也是松散得一触即碎,很多戏份让人不明白其意义,为什么要讲小李子的男主出轨布兰切特的故事,为什么大表姐的女主又和甜茶搞到了一起?若仅仅是刷刷电影中的各明星脸,这些松散的废戏是真正对这么多出色演员的浪费。如果想要描绘末日下众生相,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超现实夸张?还是说末日已至,who cares?

毁灭吧,累了。

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喜剧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超脱现实的,洒狗血的,纯碎追求喜剧效果的;第二种是通过喜剧的感染力,表达观点与态度的,让人在笑后有所触动的。这两种喜剧没有高低,周六夜现场的sketch小品更多属于第一种喜剧;但《不要抬头》并没有放弃观点的输出,它显然希望做第二种喜剧。亚当迈凯在采访中说,他希望观众在大笑的同时,能感受临裆一脚(”Hopefully from this movie we can get a lot of laughs and a kick in the pants”)。电影用一颗飞奔的彗星,拖着气候变化的隐喻,提醒观众反思,要避免电影的悲剧结尾,在气候变化面前我们所做还不够,这是能看出的电影想表达的观点。

我同意电影的观点,不过,我不看电影也同意电影的观点啊。《不要抬头》的超现实感,分散且过于直白的讽刺,恐怕都缺乏力量去感染真正的路人。环境主义者,末世论悲观主义者,抗疫不力的受害者,川普的反对者嘲笑者,米国水深火热新闻的众多读者,可能都同意电影的观点,并且随手送上志同道合的好评。但观点本身不是好电影的标准,真正的好电影首先是有感染力的故事,有感染力的镜头语言,有着自我剖析的深度,有着服众的叙事逻辑和路转粉的潜力,而不是相同意见的夸夸大会。为什么手撕鬼子不会出现在好电影中,即使我支持抗日战争,因为它的表现手法不仅超现实,而且不能感染人。

互联网时代,似乎世界没有连接得更加紧密,而使人们更加偏执,更加没有包容异见的空间,因为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允许我们沉溺于相同或类似的观点中,本能地排斥不同的观点。所以,现在的电影都会追求有着大量共鸣的观点;但过于依赖观点原有的群众基础,忽略观点表达的方式,就是lazy writing,自嗨而已。但凡时代变化,舆论变化,人们思想变化,如此电影便会被失去声望,露出自以为是的马脚。

欣赏好的电影有一个过程,一个被电影逐渐感染的过程,看完后会有所收获。没有电影仅仅因为有了所谓旋律,或者上了所谓价值,就要给它鸣锣开道,即使它确实是好电影。

而《不要抬头》是一个喜剧的矛盾体:它在追求观点表达的同时,要夸张化剧情与人物来达到喜剧效果。 单口喜剧教科书《喜剧圣经》中讲,喜剧效果来自于预期违背,对现实的跳脱与混合;但喜剧想要表达一个观点或态度,却需要一个来源于现实有着广泛共鸣的前提。而且要命的是,《不要抬头》想要观点输出的努力,体现在渲染一个悲剧色彩的结尾,试图带给观众一种悲剧现实感。可惜,这种现实感缺少前期铺垫,加上过多的跳崖式剪辑,电影的喜剧基调突然急转为悲剧时,让人兴致全无,嘴角抽搐,正如导演所说,如同临裆一脚。只是我们这些痛在裆下哭笑不得的人意识到的,大概不是要挽救气候变化,只能是,嗯,快乐的人也是要死的吧。

至于为什么导演要用喜剧表现悲剧,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主持人有个让人无奈的答案:

"Keep it light, fun. This is what we do here."

-

最后分享两篇楼主挑选的外媒影评,供参考:

//www.moviejawn.com/home/2021/12/10/dont-look-up-made-me-wish-for-the-end-of-civilizationnbsp

//tilt.goombastomp.com/film/dont-look-up-is-a-star-studded-misfire-from-adam-mckay/

 3 ) 戈多来了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首先, Don't Look Up 的汉译可以有两种细微的区别-不要抬头和不许抬头,两种译法当然存在语境上的区别,它们都建基于一个基本的确定性,那就是一个像他么珠穆朗玛峰那么大的彗星,可能正不偏不倚地向地球撞来,无论最终撞上与否,这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改变,被两种或许截然不同的生活形式决定着其可以被真正理解的意义。

按照深受激进主义教育,所谓没有本质也是一种本质的本体本质主义者们的本质性造句说理法探讨的本质来讲,人人生而孤独,死时也必将孤独这种狗屁“至理”,当然要和平静地,而非惶恐不安的死法产生深刻的联系才最好。

SNL的Jack希望的死法是多么惬意!

不过,很多时候的事与愿违常常也是身不由己的,就比如像Jack Handey作为驾驶飞机的机长爷爷带领着全机人员奔赴末日,或者那几位一提名字就铁定被封号的you-konw-who一样,反正那些掌握你们命运的人,至少是当前掌握你命运的人他自己是舒坦了......那些生命的丰裕者,生活里酒神式的成功者,比如喜欢发推和上天的亿隆·马斯克或者是说过商业就是最大慈善的Jack Ma们(此处爆笑5分钟),不但能直视可怕可疑的事物,而且欢欣于可怕的行为本身以及一切破坏、瓦解、否定之奢侈,他们身上,丑恶荒唐的事情好象也是许可的,甚至是默许的,毕竟生殖力、致孕力和财富的过剩,简直能把一切沙漠造就成果实累累的良田。相反,生命最贫乏者,苦难者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大多需要温柔、平和、善良,可能的话还需要一个上帝,真正完全的病人们的上帝,一个“救世主”,他们的生活同样需要另一种逻辑,一种需要对人生的抽象理解——毕竟,逻辑可以使人平静,提供信任感,最起码可以对信真有那么一种会实现,真有那么一种愿景的激进主义者们提供一份难得的平静和信任。

Mindy教授和Dibiasky博士候选人两位最先发现彗星的人,应该被算作上文两者中的中间状态之人,他们并非是被人忽略芸芸众生的普罗大众,也不是翻手云、覆手雨的决策者,他们的存在在彗星出现之后就突然显得尤为重要,就像行星协调防御办公室薛定谔猫般的存在一样,从之前的可有可无到此刻无比“重要”又“真实”。但两位主角作为“中间尺度的人”突然出现,却很难调和丰裕者与贫瘠者这两端,可以说,最聪明和中道地去解释彗星袭来试图让普罗大众和决策者们产生真理解是令人意外地、出乎意料地曲折,试问建基于科学的概率论技术之上的所谓的“中道”结论怎么会解决不了事物本质的问题呢?人们选择不相信,并不代表着你把图表、数据甚至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证明论文甩到他们的脸上,对方就一定要认可2+3=5......

这个问题如果跨出一步问到荧幕前的观众,特别是问那些自诩为无神论,经历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史观”洗礼,且理所当然的在这套意识之下认为生命必然高于一切所谓虚头巴脑人权、道德、自由等“伪概念”的观众而言,当然觉得他们的不接受与不作为是极其愚蠢的,不过其实展望全球也都大抵如此,这是因为现今社会的构建与其被构建的技术,绝大多数都是以科学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技术,这种技术早已经不仅是被当成某种社会功能来看待,而是技术之中的视角被当成一种所谓更基础的,更实在的,能从所谓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的视角。比如大数据要求你完全个人信息与隐私,就可以判定你是否“干净、安全”的某某码;比如统计学调研的一些均值来判断你兜里平均有多少钱,来彰显生活“多美好”和方向“多正确”的现状;比如基因技术可以找出被遗弃的奥运游泳冠军女孩的亲生父母是谁,来帮助人家万里团圆(是枝裕和的一些片相应的价值在此凸显)等等......这样理性的解释,行为的解释,数学的解释,看起来总是比价值的解释、伦理的解释甚至人目的的解释更有深度,最终让世界诉诸于博弈论、经济学、法律技术等等。不难发现,技术的科学机械论阐释后的世界没有意义的容身之所,对意义的消解,就是可以使总统为了并非100%的概率论技术,与选举和统治的时间表面对大毁灭啥都不干,科技巨头可以为了彗星上更多的稀缺矿产的勘探和采取,说服乃至叫停拯救人类的计划......技术某种程度上确实解答了存在的问题,不过是以最糟糕、最消解意义、最非人的方式解决的,且这在现实世界中,也绝对是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解决。

很多人会在“人生就是无意义的”的存在主义基础之上,推而广之到万事万物都无意义的框架,来设想其它问题,那么即便世界完成了,或者世界毁灭了,它们的真实性也需要人的感知来为无意义的词语赋予一些意义,就像并没有能抛开 Your Feelings 也同样存在的 Facts ,在现如今不可能不通过社交媒体、手机、电脑、电视、广播等等传送给人一样。技术巨大且强力的摆置性,把人确切地摆置到一个确切又牢固的位置,形成装置,面对新闻、面对决策,面对生活息息相关的变化,屏幕、推文、消息、评论都是以不能撼动牢固的形式存在,人基本上失去了所有真实践和真参与,而只能观察-笛卡尔意义上的观察。毫无意外地,技术的摆置也对人与真实世界的责任、担当和使命等等作了很强大的隔绝,一个人完全可以上午对着霉团和厄乐吗侵占骑手权益大骂丧尽天良,下午就美美地点了份小龙虾还不断打电话催促外卖小哥甚至投诉,或者第一天还对某某社会事件义愤填膺,第二天就对类似的社会事件突然表示可以理解了等等。人为了赢,当然可以不融贯,而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作为巨大的筛除和过滤器,让需要时刻运动的解蔽变地越发不可能,只剩下单向度的必然,人类也就离真实越来越远......

离真实越远,虚无就越大,多少人恨不得“毁灭吧,赶紧地!”这种可以拯救自己虚无的毁灭立马就来,归根结底,技术从意义、真实等各个方面根本地剥夺了人的想象和行动,在开篇机长死于睡梦带领着全员坠机的隐喻中,人们甚至都想象不出一种其他更快捷的交通技术和阻止坠机的切实行动,亚当·麦凯把他自己和大多数现代人的情感放入到电影之中,让它变成你曾经希望的那样,从而暴露出电影之假和生活之假的共通。这当然也是生活改变的隐喻,生活中的人,在隐喻之中同样有更多的做事之假与生活之假的融贯,好比科学家从不说100%与彗星不置可否的必然来临,那颗叫Dibiasky的行星杀手,其实也是地球上的一位活生生的人的代称,这样的毁灭,如此平常可感,又如此奇怪陌生。

不过亚当·麦凯毕竟不是塞缪尔·贝克特,在《 等待戈多 》里,埃斯特拉冈(戈戈 )与弗拉基米尔( 狄狄 )等待的所谓“救世主”的再次来临,终究等待的其实是人类伟大的自救,这种自救中包含的希望、希望里面人类的自我和二战后人类对人类自我的再次相信。但在《不要抬头》中,人们等来的“人类自己”却是自我毁灭的悲观隐喻,前者乐观上扬的自救与后者悲观沉重的厌世,在更深层次是二战之后百废待兴的生活形式与今时今日狂人图霸的生活形式之对比,或许放到更大的尺度上,现如今的生活形式也会是下一个百废待兴的“贝克特式乐观”生活形式之前的循环阶段,但不同的是,现代技术已经远远放大了这次“百废”的毁灭程度和层级(核弹),和由此带来比技术本身更严峻百倍的非人化的人的排斥与否定,人类能否接受技术加持下自己扭曲的另一种存在面目,接受再也无望文明的世界,会成为21世纪版《不得不等待戈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此时面对或许业已注定的结局,紧密分工的“先进性”使得人不能自给自足,导致不平等、压迫、扼杀德性传统与伦理的社会,与在其中厌恶彼此依存又不得不依存的人们,才会明白父母与子女需要互相依存,亲密关系的绝对必要,和人与人天然的互帮互助,是多么的自然和符合人的目的,但可叹的是,简单的答案耗费了巨量的探索,剩下共处的时间是如此之短,共处的氛围是如此之伤感......

回望世界刚刚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现实,戈多的到来恐怕早已经不单单只是事实,更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不许抬头的人和不要抬头的人都或多或少已经可以对戈多的到来产生些许真正的理解,但是现状却是,只有一批人可以准备好面对,而另一批人则永远不会,也不可能会。恰如天上来的彗星,和房间里谁也不敢提的大象。

 4 ) 卡珊德拉的诅咒

如果一定要评选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卡珊德拉的预言应当可以拿一个竞选名额。准确,但无人取信,当然也就无从改变命运的走向,同时又反过来确保了预言的不可转移。

在族群割裂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好莱坞电影中所隐含的政治寓意也越来越浓厚。不过比起拙劣的圣诞公司之流作品直接觉醒糊脸,不要抬头这部群星荟萃的作品显然要高明很多。而且坦白讲,不管是站左翼还是右翼还是中间派立场上看,它所表达的内核都应当是一致认可的:抬起头来,面对现实。

这也恰恰是当代最大的一个难题:怎么让人去面对现实?

二十年多前骇客帝国上映时,大众普遍还是坚信,如果墨菲斯的选择放在面前,自己一定会跟尼奥一样毫不犹豫吞下红色药丸。但现如今,普遍进入了一个更脆弱更怯懦的时代,对更多的人而言蓝色药丸也许是更佳选择。前不久我刚看了部关于安提凯希拉装置的BBC纪录片,片中最震慑我的并非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希腊人就制造出第一台工艺精妙的计算器。而是按照科学家推算,如果人类文明发展得一帆风顺,本该在设计出这台计算器后三百年内人类就能拥有实现登月的科技。但事实上,我们知道科技的飞跃得等到千年之后,登月更是得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

文明和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在往前跳跃一大步后,就开始螺旋回撤。这种螺旋回撤,一半是因为无知一半因为自大。而这两者结合后诞生的长子,叫短视。

科学家凭借客观定律推演预算,可以看到比普通人更远的东西,他们就像传说中的预言师,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到临头,所有的幸与不幸都是顺着轨道匀速而来的列车。他们是新时代的卡珊德拉,如此远见又如此无力,因为他们看得再远也不具备能动性。

预言是否为真,需要时间的考验,而时间总是最宝贵的。在片中被黑得非常惨的政治家,按照我很尊敬的一位学者的形容,政治家必须短视,因为他们的角色只是救火队员。所谓演化不翻山,如果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他们也就没有了未来。

政治家和科学家正好相反,他们具备充分的行动力但往往非常短视。比如片中第一次发起拦截彗星计划并非出于什么拯救世界的道义,而仅仅是因为总统在中期选举前闹了丑闻,需要一个紧急事件来帮自己助选。尽管通过艺术加工,又到了大家很喜欢的黑政客环节,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任何一个正常的政治家都是被动行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是消防队员,每天要救的急盈门不绝,精神正常的政客不会去主动放火。如果一个政治决策作出,那么你去观察,它必然有充分的环环相扣的前置触发条件,没有拍大腿横生出的独立事件。而在片中科学家们的行为,等同把一个未来肯定且必然会发生的问题,移到眼前,要求优先处理。在影片中,这是一颗即将撞击地球造成文明毁灭的彗星——这当然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假设。而在现实中,稍微有点联想能力的人都会联想到气候问题和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甚至已经具象到如同悬在天空肉眼可见的彗星一样,我相信就算很多讨厌格雷塔·桑伯格的人也不否认这一点。可现实中,围绕气候问题依然存在诸多纷争。其中有传统能源公司的一己之私,也不可否认有新能源公司的一己之私。在片中,解体彗星使其改变航道,这一点上就算是Bash公司也能认同。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矛盾往往集中在方法。

但这里要注意,是以承认现实作为前提,片中女总统的竞选口号“不要抬头”很典型的反现实。然而很遗憾,在反对现实的道路上,好莱坞和活在空中楼阁里的娱乐明星比每天背负生活重担的普通人走得更远。这也是不要抬头一片所体现的理念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矛盾。

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必然要注意的是。片中所举的案例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过去好莱坞灾难片,涉及到世界末日级别的,都是科学家通知白宫灾难即将发生,政府立刻全盘接受并英明神武安排应对策略,而普罗大众虽然在得到灾难即将发生的消息后只是简单粗暴地陷入动乱。

一次全球疫情,显然给了编剧们更多的灵感。这里首先得说,我一向认为我们的时代正滑向一个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怯懦的未来。十年前,二十年前,上个世纪我们在电视机上电影院里能看到更多的自由表达,但现在一切的味道都变了。越来越觉醒越来越自我阉割的影视业在这股名为“进步”实则可能背道而驰的浪潮中成为反面典型,而好莱坞正是其中的排头兵。谨小慎微,生怕踩雷,一小撮精神脆弱一无所长却非常渴望关注度的庸人在推特上抗议,就足以掀起取消文化的浪潮。为了表达自己的进步,好莱坞和它的明星们冲锋陷阵,扮演着怯懦的迁就者和鼓励者。

为什么严肃话题总会在这个时代被改造成段子?为什么主持人在听到人类即将在六个月后遭遇灭顶之灾后还能嘻嘻哈哈开玩笑?这背后不是愚蠢,是怯懦,一种终极的怯懦,怯懦面对现实,怯懦引发公众反感。片中男女主角第一次上电视节目揭露灾难,女主角因为承受不住压力对着直播摄像头歇斯底里大喊“我们都要死了!”,却因此变成了表情包,而且一致收获了节目组人员的恶评,认为她令人讨厌,下次节目不能再找她了。

终极的怯懦不但是害怕听到坏消息,而且会迁怒传播坏消息的人,自身也不敢传递坏消息,因为深知跟自己一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其他怯懦者会迁怒自己。

但就像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时评人的推特置顶所言:Facts Don’t Care About Your Feelings。

不要抬头,抬头上表达的最直观的东西就是:正视现实。低下头装作彗星不存在,规避它,无视它,都不会让你逃脱被灾难碾成齑粉的后果。

除了短视和怯懦以外,导致民众对灭顶危机的罔顾,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信息的爆炸。无效信息,虚假信息的泛滥,终极警报和垃圾广告彩页混作了一团。

我们身处于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过去人们总以为无知是因为讯息的缺失,而今却发现信息的爆炸比缺失更可怕。信息缺失是在沙漠里找水,而信息爆炸是在麻里寻针,沙漠里的水虽少,但绿洲总是显眼的,在无效信息和扭曲虚假信息中寻着真实讯息可比这难多了。资讯的输出便利使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别人想要你看到消息。

二十年前我还敢跟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已经没这个底气。尤其年轻一代人,成长于信息孤岛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习惯于只吃喂到嘴里的资讯。既不具备寻找的能力,也不具备分辨的能力,在允许的范围内独立思考,在主流意识引导下有序叛逆。比起亲眼看到的事实,基本的逻辑推理,更乐意直接吞咽精心加工后被精美包装过的“propaganda”。而这才是真正的,心甘情愿的不要抬头。

话说回来,这部作品在其精致的制作底下,蕴含的影射和暗示,却又是需要观众自主甄别的。不是商店买鞋,码数对了套上脚就好。

首先片中所举的案例是非常极端的,彗星撞地球这是必然发生的而且可以推算发生时间的事件。但它所影射的事不是。这里就存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情况。正因为紧急情况需要全力以赴,在人类历史上有太多以紧急之名,将大权集于一身的先例。事实上,片中的女总统也作了这种事,通过全球官宣灾难即将发生揽大权于一身,使得全世界除了亚洲三国自行主导的救世方案外,没有了PLAN B。而在该片所影射的一个真实现实“疫情”上头,政府的跨权越界行为层出不穷,在欧美大量的所谓反疫苗人士,都是公开的疫苗接种者。人们反对的是对个人自由选择权的剥夺。

事件紧急的严重程度直接决定解决方案的执行方式和力度,不可把世界末日模式到处生搬硬套。

另一点,片中狂黑了一把唯利是图的科技大鳄,这点基本方向上没黑错。近几年来,西海岸的科技巨头们已经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它们所谓的“道德操守”。BASH公司影射的肯定不单是一家科技巨鳄,但我想观影时肯定很多人会从BASH老板联想到自主研发SPACE X的马斯克。因为毕竟马斯克是这么多IT大佬中,对开发宇宙最有兴趣的一个。事实上,尽管Space X和NASA在机构性质上完全不同,两者早有紧密合作。而Space X正因为其非公特性,在开发尖端技术上比政府控制的机构更灵活更先锋。

科学家不会说100%,但拿着全球人民的身家性命开玩笑这种事,就算平民百姓无发言权,普通一个有点规模的公司都有风控,堂堂一个国家,而且不止一个国家,是所有发达国家的联合体,却任由BASH一个公司赌大小,未免儿戏了点。不过电影艺术有点dramatic总是必要的。观众可不能当真了。

至于金发女总统和她子凭亲贵的儿子是在影射谁,我不好说。也许在剧本创作时,情境远不似如今急转直下。尴尬到时过境迁,别人联想到的可能不是前总统而变成了爱笑的现副总统……过时的政治代入不可取。

还是让我们抬起头来,面对现实。

 5 ) 在彗星真撞上地球之前,一切努力,都不会是毫无意义

看到有人说《不要抬头》全片暗讽美国社会现实,是部“高级黑”,我差点笑出声来。《不要抬头》才不是“高级黑”,更不是暗讽,而是直接黑明着讽。

从特朗普到疫情,从政客到媒体再到普罗大众,这部电影都嘲讽了个遍。它完全没有扭扭捏捏,没有惺惺作态,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场百无禁忌的脱口秀,导演亚当·麦凯火力全开,想喷什么就喷什么,直白极了,直白到观众只要对自己身处的世界稍有关注,就能看懂影片到底在说些什么。

或许有人觉得如此直白的讽刺会显得太肤浅,我却觉得顾左右而言他的影片太多了,正需要一记直拳,来得太明目张胆不要紧,打得够狠就行。同一件事,往往有很多电影都会去拍,但大多数电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只能含沙射影,用春秋笔法。在这种情况下,偶尔看到一部电影不遮遮掩掩地去直抒胸臆,观众自然会感到身心舒畅。

影片的高概念设定其实简单且老套,又是世界末日,又是彗星撞地球,这样的戏码全世界观众都见过无数次了,怎么能拍出花样?好在虽然影片用的依然是灾难片的类型框架,导演却没打算把天灾当重点去拍,而是着力去拍了人祸。

于是,观众就都明白了,所谓“彗星撞地球”其实指的就是这场已经在全球持续了两年之久的疫情。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所饰的天文学教授兰德尔和詹妮弗劳伦斯所饰的研究生凯特是影片的两位主角。

在观测到“彗星撞地球”之后,这二位立马就上报给了有关部门,并且得到了高度重视,直通白宫汇报。然而,白宫方面的反应令兰德尔和凯特大吃一惊。梅姨饰演的总统奥尔文听到如此令人震惊的消息后,并不以为然,只当是两个来自密歇根的乡巴佬在开玩笑,哪怕是在确认了消息不假之后,她和幕僚们的决定依然是“静观其变”。事实是,比起世界末日,这位总统女士更关心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选票。

比起总统的无动于衷,更让凯特感到无法理解的是一位中将的举动。来到白宫后,这位将军就拿着几袋零食给兰德尔和凯特兜售,然而,凯特却在不经意间发现,白宫的零食是免费的,一个三星中将,竟然拿免费零食骗钱,如此离谱的事情让凯特直到影片中段还念念不忘。

荒诞吗?整部电影延续的都是这种荒诞的基调。

政府不作为,兰德尔和凯特只能向媒体求救。媒体最爱搞大新闻,“彗星撞地球”按说就是最大的新闻了吧,但在媒体眼中,和当红女明星的八卦相比,“彗星撞地球”似乎都只是小事一桩。兰德尔和凯特上访谈节目的片段更是黑的漂亮。兰德尔说我们用斯巴鲁望远镜观测到了彗星,那边男主持马上就接话,感慨着说,我才知道斯巴鲁还造望远镜呢!

兰德尔说这彗星破坏力极大,会毁灭地球,男主持听了之后就问,那能击中我前妻的家吗?演播室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彻底激怒了凯特,一通发火之后,她被网友做成了表情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了圈。凯特被带走之后,女主持一边大笑一边问工作人员兰德尔是不是托儿,因为他“表现很好”,而大喊大叫的凯特,显然和这档叫做“每天都要安息”的节目格格不入。

说白了,媒体只在意流量,不在意真相,更不在意科学。

上节目前,另一位科学家劝告兰德尔,让他别讲数学,兰德尔一脸疑惑,在他看来,数学就是证据,不讲数学怎么能把事情讲清呢?

上了节目之后,兰德尔才一定明白了这句劝告的含义。

你以为美国媒体是《聚焦》是《华尔街邮报》是《新闻编辑室》,亚当·麦凯分分钟打脸,他告诉你,所谓的“第四权力”,早已娱乐至死,溃烂流脓了。

媒体不靠谱,总统这边却转变了态度。

被曝出性丑闻的总统只能借“彗星撞地球”扭转自己在竞选中的败局,民众明白“过河不换马”的道理,发生这样的重大危机事件,只要她能力挽狂澜,就能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如意算盘打好,兰德尔和凯特就成了棋子,连“彗星撞地球”也成了棋子。总统并不关心问题如何解决,她要做的只是在民众面前作秀。

这倒是让我想到了电影《摇尾狗》,在那部二十多年前的老片里,总统因桃色新闻遭遇信任危机,为了赢得中期选举,找来了好莱坞大制片人“导演”了一场所谓的阿尔巴尼亚战争,经过媒体的宣传和政府的背书,民众的情绪被一场子虚乌有的战争左右,总统的丑闻因此被人遗忘。在那部电影里,没人关心真相,也没人需要真相。不管是《摇尾狗》还是《不要抬头》,都将美式民主操纵民意的手段讽刺得极为辛辣。

《不要抬头》中,科学家们研究决定用核弹将彗星炸离原有轨道。按说发送火箭运载核弹,没必要载人,但总统要树立英雄形象,让一个老白男士兵担此重任,而选他的理由只是他说话声音很有磁性,事实是,他说话声音是好听,但内容充满了政治不正确,令人捧腹。

一个小细节,导演又将上流阶层在种族问题上的虚伪态度讽刺了一通。这还没完。火箭发射了没多久,却全部返回,原因是有科技大亨认为可以将彗星变废为宝,用先进技术将它炸碎,然后从太平洋里打捞彗星携带的矿藏。天马行空的想法,却得到了总统的支持,资本与公权的媾和,疯狂到枉顾全人类的生命。

兰德尔和凯特领头掀起了反抗,却很快被戴上了头套,差点失去人身自由。

直到人们一抬头就能发现彗星的存在。但政府还试图操纵民意,总统像邪教教主一样呼吁人们“不要抬头”。

于是,在末日降临之前,美国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割裂,“要抬头”和“不要抬头”分庭抗礼,仿佛像是那场希拉里与特朗普大选的重演,人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选择站边,却忘记了自己真正面临的危机是什么。

有人选择相信资本与政府,也有人选择在绝望中迎接彗星。当彗星真的袭来时,抬头与否变得都不再重要,一场天灾,早就在变成人祸后让全人类在劫难逃。

亚当·麦凯将一场巨大的闹剧用极快的节奏完整地拼凑了出来,全片信息量极大,两句一个梗三句一个段子,人人话痨,他写的剧本,还真有些“低俗版索金”的味道。我用“拼凑”一词,则是因为片中的很多段子都并非是亚当·麦凯原创,或是取材自新闻事件,或是来源于网友吐槽。但“拼凑”并不意味着就容易,能把这些段子拼在一起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拍出如此高的完成度,也很见导演功力。

影片不是没有问题,快节奏掩盖了很多逻辑上的硬伤,设定上的简单粗暴更是经不起观众细想,把它当科幻片看,谁都会打一星。 而且,导演虽然看上去谁都在黑,没有站队,但光从选角上看,梅姨往那儿一站,立场就已经十分清晰。

但瑕不掩瑜,《不可抬头》依然是部我想推荐给所有人看的电影。

因为它不但有极强的娱乐性,也不失严肃性。

而因为早年间导过综艺《周末夜现场》,拍过屎尿屁喜剧,很多“逼格较高”的影迷看不上亚当·麦凯这样的导演,觉得他拍的电影是综艺大电影,是段子集锦,根本谈不上严肃性。

我倒觉得,导过综艺的经历反倒是亚当·麦凯的优势,让他拍片时总是能产生很多新奇的点子,从《大空头》到《副总统》再到《不要抬头》,他飞扬跳脱的视听风格已经成熟,配合荒诞的故事内核,着实相得益彰。倒是为了升华主题给影片里加《人与自然》,学泰伦斯·马力克那一套,强行高大上,有些东施效颦。

他调教演员的水平也绝非等闲之辈,一手好牌不假,但能让这么多大腕儿都保持在同一个癫狂过火的状态来演戏,也并不容易。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如《华尔街之狼》里一样用力过猛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但这次,他用力过猛的表演和影片的整体风格合拍之极。

话说回来,《不要抬头》的严肃性体现在哪里?

至少在我看来,《不要抬头》并不只是一出喜剧,而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我们看到“彗星撞地球”这样的设定时,以为亚当·麦凯竟然要拍科幻片了,但其实他干的还是老本行,拍的都是社会现实,玩的全是政治讽刺。

影片中的总统影射的是特朗普还是拜登还是奥巴马甚至是希拉里不重要,马克里朗斯饰演的科技大亨影射的是马斯克还是贝索斯还是库克亦或是扎克伯格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影片中所有荒诞的桥段都可能已经真实发生过甚至还在发生,当观众想到这里的时候,就都笑不出来了。

乍一看《不要抬头》这部电影,会觉得它把政客和媒体都刻画得太傻了,全员傻逼,傻逼到不真实,但事实是,影片中没有谁是真正的傻逼,他们只是为了某种原因而表现得像是个傻逼。反倒是民众以为自己在看猴戏,却被他们心中的傻逼耍得团团转还不自知。

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头脑清醒的兰德尔和凯特只能看着闹剧发生,却无力回天,从三星中将兜售免费零食的那一刻起,悲剧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很荒诞,也很现实。

疫情前我采访过一次宁浩导演,采访中,宁浩曾反复提及“荒诞”一词,他说,荒诞是对现实的一种消解,是一种对抗。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他听一个在监狱里工作的朋友讲过,枪毙死刑犯的前夜,监狱里会进行一场预演。犯人在被押赴刑场进行预演时,没有悲伤,没有痛哭流涕,反倒是嘻嘻哈哈的,像是在做一场游戏。宁浩的解释是,犯人嘻嘻哈哈的状态其实是一种对抗,否则他们也无法直面即将到来的结局。人生本就悲凉,大家所有的折腾其实都是一种对抗。

当然,在彗星真的撞上地球之前,一切努力,都不会是毫无意义。

 6 ) 只是一部猴戏而已

亚当麦凯这位猴戏导演的又一猴戏力作,不用看简介就能猜到导演是谁(注:此处“猴戏”无贬义,可以平替成其他短评里的“SNL”) 好片是好片,很爽,很捧腹,依旧是导演一贯的风格,可以说是圆满完成猴戏任务了。卡司算是这几年最豪华的没有之一了吧,但是每位咖都各司其职,非常过瘾。 作为带有强烈讽刺目的性的片子,关心时政的人大概会有颇深的感触。不过像热评里那位觉得导演愤怒还是无奈的显然是想多了,猴戏就是猴戏,在这操蛋的现实下给大伙图一乐,这就是猴戏最大的价值所在。 正如克里斯埃文斯在片子里说的那样:“我想我们对政治都厌烦了,所以我们拍摄了这部电影,老少咸宜,是个爆米花电影”

一位友人最近和我感叹:“我们可能是把自己给弄丢了。”我想,也许是我们故意把自己给弄丢了的。

即使我们全都死到临头了。

 短评

还挺喜欢的。讽刺得火力全开,每一记都是直给球。低级黑没问题啊,关键有黑的自由,何乐而不黑?地球另一侧的素材,扫一扫够黑10小时的,试问谁敢呢?评论区说什么“后疫情时代”,这才哪跟哪,还远着呢,明年也不一定能“后”。经历了两年新冠肆虐,我唯一不怀疑的是:再来一场全球危机,人类照样还是这副无药可救的德性。彗星洗劫后的太空,犹如一场欢乐嘉年华,人类文明的团灭,只是洪荒宇宙放的一个屁。最感动的时刻,居然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那一幕。另:全台班卡司能不能搽点润手霜啊?一个个的,瞧那手干巴的。马克.里朗斯的假牙一说话都快掉出来了。

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零食是免费的,但是你吃就得花钱,因为你无从得知零食免费。消息是可靠的,但是你信就得怀疑,因为你无法辨别消息可靠。先知把预言坦然相告,蠢货对真相漠不关心,数据让生死置之度外,疯子对科技深信不疑。彗星来的那一夜,往日的傲慢一去不返,仅存的虔诚若隐若现,若真有万劫不复,谁能保留最后的体面。年度十佳。亚当麦凯真会玩,用夸张的群像描摹精准打击后疫情时代的种种症结,眼睁睁看着生死存亡的严肃议题是如何消解在粉丝经济和新媒体之中,科技赞助权力,权力操纵媒体,媒体生产标题,标题指向绯闻,绯闻碾压一切。不要抬头这个名字起的太好,光顾着玩手机,哪有时间抬头。一键三连的废料早已经把生活砸了个千疮百孔,都不用彗星来,刷两下就emo了。这是灾难片与喜剧片的超验融合,用喜剧刺痛喜剧,用批判来反对批判,我们需要这种笑容的急刹

9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其实挺有趣的,不过一旦发现它其实就是把过去两年发生的事总结了一下也没那么笑得出来。用梅丽尔·斯特里普来演特朗普一定是故意的。不太喜欢的地方是:这部电影和它所讽刺的那帮人,以及和现在写下这评论的我一样充满了傲慢。

12分钟前
  • 低****口
  • 推荐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焦虑,因为世界远比电影里面还要愚蠢,还要疯狂和荒唐,看完电影打开抖音,一条条刷,新闻:,特兰普表明自己已接种疫苗引来台下一片嘘声,与此同时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以达83万,去年此刻特朗普曾宣称喝消毒水可治疗新冠,台湾两议员为是否邀请罗志祥复出演出晚会破口大骂争吵,某男子为女主播刷礼物刷爆银行卡跳桥自杀,网友为豆瓣高分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是否我辱华我自己辱华而吵的不可开交,与此同时新闻印度疫情死亡人数可能被严重瞒报死亡人数可能高达600万,刷下一条:揭秘零下70度的北极因纽特人如何排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早就如此还是互联网时代开始世界变得光怪陆离

15分钟前
  • wifi是营养品
  • 力荐

喜感一半来自现实新闻影射,一半来自反套路的拍摄手法,每个情节都加速讲完,比如大表姐的酒吧演讲,上一秒情绪刚烘托起来,下一秒打砸抢,再下一秒就又戴头套被抓了——点到了观众就全脑补好了,直奔大结局而去。“毁灭吧,累了。”这些场景在过去新冠的两年都太熟悉了。脑补了一会儿中国版,比如A妹唱主题曲的场景,跟各卫视跨年晚会主旋律实在太像了。

19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3.5 一些自以为是的讽刺幽默,搞了半天也没讲出什么新鲜玩意,权当看看这个豪华阵容。前夫真的完全就是胖头鱼本鱼。

20分钟前
  • 潮汐观察员
  • 还行

奇爱博士之后最好看的政治讽刺喜剧。肾上腺激素飚增。一步之遥都没这来劲。原来是个爽片。好莱坞二十年一遇的卡司还是电影的小亮点。如果熟悉政治的话,里面的梗是一个连一个,兔主席发来"贺电"桥段差点笑喷。大些政治喜剧实景秀感觉。民主党把持的好莱坞也开始刀刃向内,开足马力狂嘲女总统和口齿不清的老人家。比起电影"不可抗拒"更加"普适"。票房应该不差,而且目测是2022年奥斯卡热门。马克里朗斯可以提最佳男配。麦凯讽刺嘲笑能力从大空头到副总统再到这部,好似一路开挂,马力全开。而且群像戏的调度一直是他强项。穿插的泰伦斯马力克式自然景观过场属于高级遮羞。没有别的把节奏慢下来的办法了。但凡这种脑力激荡,狂喷的电影都容易烂尾,麦凯算把电影安全着落在灾难片的心理舒适区。论收尾就是麦凯和库布里克最大的差距。

25分钟前
  • liummc
  • 推荐

主要给卡司和特效…另外别觉得这电影讽刺得多高明,看出来了就多厉害多牛逼似的,真没必要😅

27分钟前
  • 乎必捏
  • 推荐

奈飞投资的美国科幻喜剧贺岁大片,网络时代的奇特产物!以地球即将被彗星撞击所毁灭为题展开故事,完全是对当今世界金融家控制政治、信息舆论完全娱乐化的真实面貌进行讽刺与嘲讽。编导处理的方式还是出了些问题,观影中让你总是笑不起来,也紧张不起来;无法与片中人物共鸣,只是看到最后的结局时才有所感悟。网友中有人说:“普通喜剧是一幅画,一切都已呈现在画中。高级喜剧是哈哈镜,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和哈哈镜的互动。”看看一些网友的解读,可以看出这部聚集众多大明星的好莱坞大片,还是言之有物的,可惜我得到的不多。最后的片尾字幕超长,竟然有世界各种语言(包括中文)的配音职员表,看来奈飞妄图覆盖全球的野心是明摆着的啊!

3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电影差评比较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它讽刺了太多人太多东西,二是它打着喜剧的幌子,演员也在卖力地夸张的表演,但是出来的效果却并不好笑。好笑的部分都在预告片里了。一部喜剧但是不好笑,必然会惹怒观众。但是,这部电影最难得的地方是主创真的很悲观很愤怒,只是无解,能发现问题,但是没有办法,非常无奈

37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3...3.725……你说它差劲吧,它娱乐性还是不错的,何况还有这么变态的卡司,你想想啊,钱都花这上边儿了,这成片道路上要deal with的利益网络不知道得有多庞杂,最后能做出这两个多小时还能看的东西,没功劳也有苦劳不是?但你说它有多好吧,这个剧本就像一本厚厚的计划类手帐,每一页都画上了特别精美诱人的标题,但是内容部分啥也没写……idk 可能是因为考后余生的幸福滤镜,我就跟个昏君一样,大手一挥,决定无视我过去定下的种种原则(“某些狗屎不配被称为电影!!” 拍案而起状)而饶过一个impotent kissass…… / 阿甘虾、萨满与演唱会 / why we suppose to listen to u. why people suppose to listen to people.

40分钟前
  • 芳草碧莲天
  • 推荐

政客喷了,政客背后的资本也喷了,娱乐至死也喷了,该喷的都喷了,但就是不得劲,感觉费了很大的力气,拍了一个政治正确样板戏模板。

42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Netflix有钱我知道,但是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吗?

44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冷嘲热讽,辛辣十足!北美反响不佳应该是很多人看了不开心吧,因为它指桑骂槐的范围太广了。对生态灾难视而不见的人们,将权钱当做信条的当权者,靠转移视听愚民洗脑的政府,自诩人定胜天的科技教主,被扣上污名的吹哨人,都能在现实中对号入座。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聪明到你想象的那么邪恶。”

49分钟前
  • 铁旦
  • 推荐

这就是过去两年,人类对待这次危机的态度,众生相,政客贪恋权利,媒体贪恋流量,资本依旧逐利,学者无力,民众不知道信谁。反智,嘲讽,发泄,祈祷,人类渺小,面对自然和宇宙,我们什么都不是

52分钟前
  • 歇着
  • 推荐

结局必须要多给一星 耗了将近两个半小时终于等到了群灭 Christmas is saved after all 谢谢亚当·麦凯 把SNL大电影拍得挺好的 下次别再拍了

56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当荒谬到一定程度后,你会觉得真他妈的写实啊。分裂的、反智的、贪婪的、混乱的、愚蠢的...人类。结尾全裸出镜的演员们辛苦了...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个人对这部片子的喜爱程度和她对生活的绝望程度是成正比的。

1小时前
  • 三十三京
  • 力荐

失望。为小李子的奥斯卡级表演感到不值。电影浪费了一打的明星卡斯,浪费了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立意。剧本太粗糙,远不如川普和新冠的新闻精彩。虽说是喜剧,人物呈现过于脸谱化,而描述严肃的社会现象时也浮于表面,显得小打小闹,扁平无力。全片基调变换玩得飞起,跳崖式剪辑多到让人火大,结尾地球要完蛋时,前一秒的喜剧感瞬间荡然无存,让人兴致全无,嘴角抽搐。

1小时前
  • 滴溜滴溜转
  • 较差

经过了 2021 年后,电影中描写的世界末日都是可以忍受的了……

1小时前
  • 张小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