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大盗1967国语

动作片美国1967

主演:沃伦·比蒂,费·唐纳薇,迈克尔·波拉德,吉恩·哈克曼,埃斯特尔·帕森斯,吉恩·怀尔德

导演:阿瑟·佩恩

播放地址

 剧照

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1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2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3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4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5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6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13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14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15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16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17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18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19雌雄大盗1967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14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美国历史上著名雌雄大盗邦妮•派克和克莱德•巴罗的真实经历拍摄。  1930年大萧条中,邦妮•派克(費•唐娜薇 Faye Dunaway 饰)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西小镇的母亲家中看到克莱德•巴罗(沃伦•比蒂 Warren Beatty)正在偷自己母亲的汽车。克莱德对 邦妮一见钟情,向她炫耀自己曾因持械抢劫入狱,并当着她的面抢劫了镇上的小超市。二人从此结伴浪迹天涯,以打劫为生,转战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奥克拉荷马州,并拉上了负责修车的莫斯(迈克尔•波拉德 Michael J. Pollard 饰)和克莱德的哥哥巴克•巴罗(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饰)及其妻布兰奇(埃斯特尔•帕森斯 Estelle Parsons 饰)结成巴罗帮,名噪一时。  本片获1968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八项提名,并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埃斯特尔•帕森斯)和最佳摄影奖。

 长篇影评

 1 ) 这对男女烧杀抢夺却成为一代偶像 纪念《雌雄大盗》上映50周年

本文原载于时光网:
这对男女烧杀抢夺却成为一代偶像 纪念《雌雄大盗》上映50周年

今年年初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注定会载入电影史册,这倒不是因为参与角逐的影片太过耀眼,而是因为一场乌龙——颁发最佳影片的两位嘉宾费·唐纳薇、沃伦·比蒂错将最佳影片颁给了《爱乐之城》,当剧组几乎快要发表完获奖感言时,才道出正确的获奖者应该是《月光男孩》,一时间整个世界被这两位颁奖嘉宾耍得团团转。

这两位颁奖嘉宾是谁?可能年轻一代影迷未必熟悉他们,但是提到赫赫有名的《雌雄大盗》(或者《邦妮和克莱德》),你肯定不会陌生。《雌雄大盗》的反叛和革新颠覆了6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而这两位颁奖嘉宾正是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整整五十年后,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向世人宣告,这对烧杀抢夺的亡命鸳鸯依然能够搅的你们“天翻地覆”!

《雌雄大盗》是影迷绕不开的一部电影,哪怕仅仅因为电影本身的精彩程度;《雌雄大盗》也是电影研究者们最关心的那类电影,因为它是一部承上启下的电影,深深影响了电影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部影片影片首映于1967年8月13日,那时的好莱坞电影还是传统价值观的宣讲台,战后的年轻一代早已厌倦了那些保守的道德观和陈旧的电影手法,而在银幕外,赤裸裸的现实刺摆在这代人眼前,越战泥潭、披头士风靡世界、民权运动、性自由、冷战阴影、核弹威胁,父辈的价值观对现实已经束手无策,反叛的情绪弥漫在年轻人中间,嬉皮式生活才是他们心中的“政治正确”。

而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电影,必然成为宣泄这种情绪的最佳文化载体。书写时代精神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已在欧罗巴风起云涌,美国的年青一代早就蠢蠢欲动。

而此时(50、60年代),好莱坞的内部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好莱坞八大制片厂在经历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后,逐渐走向衰败:雷电华退出历史舞台,美国音乐公司(MCA)收购环球公司,联艺被泛美公司收购,华纳沦为肯尼国民公司的下属公司,龙头老大米高梅也陷入亏损,虽然依靠《宾虚》短暂中兴,但依然被资本家几易其手。

臭名昭著的海斯法典在《雌雄大盗》上映的前一年被正式废除,这为影片的暴力元素扫平了道路。好莱坞正处在历史的拐点上。

在好莱坞外,美国独立电影运动风起云涌,不少参与过独立电影的年轻一代也渐渐走进好莱坞体制内工作,他们的视野和诉求注定会为好莱坞注入新活力。《雌雄大盗》正是诞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电影,从她开始,新好莱坞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开拍前一波三折
特吕弗戈达尔曾有机会执导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文艺青年大卫·纽曼刚刚从大学毕业,来到一家叫做《绅士》(Esquire)的杂志社当小编。这是一本时尚文化类杂志,关注的都是流行文化相关的事物,电影、音乐、时尚等等。在这里他遇到了杂志社的艺术总监罗伯特·本顿,两人一见如故,因为他们都痴迷于电影,谁能想到这段交情不仅改变了两人的命运,还改写了美国电影的发展。

那时候一个叫特吕弗的名字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他导演的电影开始在一些美国的影院里小范围上映,作为文化杂志的媒体人,两人敏锐的捕捉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趋势。之后在影院里,他们继续汲取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电影的养分:戈达尔、侯麦、里维特、瓦尔达、伯格曼、米洛斯·福尔曼、黑泽明、沟口健二……这个名单还可以更长,他们每周都至少在影院里看两部影片,在这些革新性的电影的熏陶下,经典好莱坞的电影显得那么保守甚至迂腐,满腔创作激情的这对基友决定做点什么。

罗伯特·本顿在德州东部长大,从小他就知道那些匪盗的传奇故事,什么“漂亮男孩”弗洛伊德、“机关枪”凯利、“全民公敌”迪林杰之类的,当然还有那个抽着雪茄拿着手枪的漂亮女人邦妮·帕克。

两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这个女人和他的同伙克莱德的身上。他们打算把这对危险的情侣的故事写成剧本,两人来到德州,这片曾经上演过匪盗故事的地方实地考察,甚至拜访到了克莱德曾经的老师,正是他把那个白兰地和牛奶的笑话告诉了他们,电影里克莱德的哥哥逢人便讲这个老掉牙的笑话。

1964年,《雌雄大盗》的剧本打磨完成,但两位编剧毕竟只是好莱坞局外人,想找人把它拍出来不那么容易。两人首先把剧本送到了后来执导本片的阿瑟·佩恩面前,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于是他们决定避开好莱坞,直接找到了他们的精神导师,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旗手特吕弗。特吕弗对这个叛逆又浪漫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此时他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把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1度》搬上银幕,分身乏术下只好把剧本转手交给了戈达尔。

两位初出茅庐的编剧非常激动,特吕弗不行,戈达尔拍也没问题啊!但是戈达尔出了名的难伺候,他居然要求在冬天拍摄本片,而且拍摄地点必须在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两位编剧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为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夏天的德克萨斯州,这样一来整个故事与美国文化的联系肯定无法还原,双方合作告吹。也有种说法是戈达尔觉得去美国拍片肯定需要好莱坞的资金支持,而他根本就不信任好莱坞会放手由着他的性子去拍,这种刁难式的做法也许只是他推辞的方式。如果真在冬天拍摄的话,我们恐怕就看不到赤裸的费·唐娜薇在影片开始时撩人的表演了。

在法国绕了一圈也没找到适合的导演,此时恰好沃伦·比蒂来到巴黎访问,拜访特吕弗时得知了这个故事,他慧眼识珠看中了这个剧本,便花钱将剧本版权买下,打算自己做制片人拍摄本片。在他看来,这样一个美国的故事由一个美国的导演拍摄才是最合适的,于是三人又回到美国寻找合适的人选。

候选导演的名单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威廉·惠勒(《罗马假日》、《宾虚》)、约翰·施莱辛格(《午夜牛郎》)、乔治·斯蒂文斯(《郎心如铁》)、西德尼·波拉克(《游泳者》)等等,不过这些导演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了这个项目。最终,还是拒绝过本片的阿瑟·佩恩接下了这部电影,他与制片人沃伦·比蒂曾经合作过《心墙魅影》。

而另一个问题就是女主角邦妮的人选,沃伦·比蒂原本希望自己的妹妹出演,就是《桃色公寓》里美艳动人的雪莉·麦克雷恩。但当沃伦·比蒂自己决定出演克莱德时,显然需要一个新的女主角,塔斯黛·韦尔德、安·玛格丽特、简·方达、卡洛尔·琳蕾等大牌女星都曾有意出演邦妮,但最终是名不见经传的费·唐娜薇凭借光滑的皮肤和洁白的牙齿胜出。

《雌雄大盗》终于投入拍摄!

价值观与拍摄手法
双重革新反映时代风貌

《雌雄大盗》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上世纪30年代,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左右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而言,30年代与60年代是遥相呼应的,邦妮、克莱德与其说是匪盗,倒不如说就是30年代的嬉皮士,当经济普遍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感,人们就会否定传统的社会伦理寻求新的出路。

这正是《雌雄大盗》成为新好莱坞发轫之作具备的故事和人物基础。邦妮和克莱德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大盗,他们属于社会底层,庸常的生活和传统价值观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但与此同时并没有满足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渴望。冲破现实的牢笼追求真我和自由是他们心中的正义。

导演为了让观众对他们建立更多的认同也是煞费苦心。在现实中,克莱德是双性恋者,他与邦妮,以及另一位同伴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导演为了让那个年代的观众更容易接受,将两人的感情戏刻画的既浪漫又残酷。与此同时,他们也恪守自己盗亦有道的理念,不抢穷人只抢银行,而且从不滥杀无辜,影片中最暴力的戏份反而是警察围剿他们。

影片中让人最印象深刻的一个改动,是把克莱德设定为性无能者,导演和编剧大胆的将社会隐喻融入到人物塑造中,并有不少相当暧昧的镜头来表现性。邦妮和克莱德边喝可乐边聊天时,导演将邦妮窥视的眼神与克莱德持枪的镜头剪辑在一起,暧昧展现克莱德的性诱惑与性残缺,只有枪不离手时,他才能找到做男人的尊严。而费·唐娜薇上扬的眼角,微微张开的嘴唇,触摸枪管的动作,准确的利用表演传达出了影片中的关键隐喻。

影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血缘关系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影片中的第一组镜头就是邦妮和克莱德的真实照片与两位主演的名称组合起来的蒙太奇,明确的向观众表达人物的真实与主演之间“虚构”的真实性,影片的故事即真实发生过的事,与空中楼阁般的传统好莱坞做以区分。

而进入正片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邦妮红唇的大特写,而非传统叙事中常见的大景别定场镜头。我们看到赤裸全身的邦妮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有配乐,只有压抑的环境音。此时恰好克莱德在楼下偷车,他们立即搭上了话茬。邦妮像找到了出路一样穿上衣服逃离房间,联想到此前赤身裸体的她,导演无疑想表达出邦妮的新生。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新生。

手法上的革新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邦妮与家人重逢时的用柔光镜头拍摄整场戏份,视觉上营造出梦幻的效果,事实上这场突然插入的戏份缺乏明确的交待,有人认为这场戏其实只发生在邦妮的幻想中也有其道理,此外,在这场戏中邦妮将自己的吊坠送给了她的母亲,而此前的邦妮并未佩戴过这款吊坠。

邦妮与克莱德葬身枪林弹雨的戏份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导演为了营造出暴力的突然和强烈煞费苦心,在叙事上也提前道明警察的围剿行动,给予观众充分的心理暗示,暴风雨般的围剿戏只有两分钟,却堪称影史经典。下面就为你详细分析下这组镜头的内在玄机。

1.克劳德下车后,导演先将镜头切回到车内的邦妮。展示两人位置关系;
2.镜头切到克莱德;
3.再切到面露笑容的摩斯的父亲,他看到了什么后表情突变;
4.镜头马上切到他的主观视角,一辆汽车闯入了布下的杀局;
5.这个信息交待完后就又切回了摩斯父亲,他的神情焦灼的看了眼克莱德;
6.摩斯父亲的主观镜头:镜头切到了克莱德;
7.一群飞鸟飞出丛林(杀人的信号);
8.镜头切回到克莱德,他看着飞鸟露出笑容;
9.镜头马上切到摩斯父亲看到飞鸟时惊恐的眼神;
10.跟着他的主观视角,镜头再次切回到飞鸟;
11.车内的邦妮伸头瞭望飞鸟;
12.根据她的主观视角,镜头再切到飞鸟;
13.镜头切回到摩斯父亲,他低头看向另一边;
14.镜头根据他的主观视角切向一片丛林;
15.镜头切回摩斯父亲,他眼神游走,观察镜头4中闯入的汽车的距离,判断开火的时间;
16.摩斯父亲的主观镜头:汽车越来越近,杀戮即将上演;
17.摩斯父亲钻入卡车底部自保;
18.镜头马上切到克莱德注意到他反常的举动;
19.邦妮也注意到他的举动;
20.摩斯父亲身体完全进入卡车底部;
21.镜头切回笑他举动夸张的克莱德,但又马上意识到了什么,神情大变;
22.镜头切回到扭过头来的邦妮,她也察觉到了异样;
23.邦妮的主观镜头,镜头切到13中的丛林;
24.切回到邦妮,她扭头看车外的克劳德;
25.邦妮的主观镜头:克劳德弯下腰准备逃跑,目光投向邦妮;
26.克劳德的主观镜头:神情紧张的邦妮看着克莱德;
27.邦妮的主观镜头:克莱德看着邦妮,还没有作出反应;
28.克劳德的主观镜头:邦妮盯着他,神情像是已经知道了的结局;
29.镜头反打,克劳德冲向邦妮的方向;
30.镜头切到那片丛林,机枪开始扫射;
31.克劳德中弹;
32.邦妮中弹;
33.镜头切回到丛林,枪手伸出了枪管,疯狂扫射;
34.克劳德倒地;
35.邦妮继续中弹;
36.克劳德继续中弹倒下;
37.镜头跳接到克劳德的特写,继续中弹倒下;
38.切回到中近景,克劳德终于倒地;
39.邦妮遭到疯狂扫射;
40.克劳德倒地后继续遭到疯狂扫射;
41.切邦妮近景,继续遭到扫射;
42.克劳德倒地不起;
43.邦妮中景继续遭到扫射;
44.全景镜头,两人在同一画框内遭到疯狂扫射;
……

在这场只有两分钟的戏里,导演最终用了超过60个镜头展示这对末路鸳鸯之死,屠杀之前几乎是一组静止的蒙太奇来表现短时间内人物的反应,镜头在三个角色的视点之间来回切换,视点转换十分密集,而演员的表演随着情节的变化来调整,杀戮降临时剪辑节奏越来越快,又用花式剪辑和升格镜头来展示邦妮和克莱德被杀的过程,扣人心弦之余又颇有悲壮之感。

上映之后引发争议
影评人诋毁 奥斯卡力挺

《雌雄大盗》上映之后让老古董的影评人傻了眼,谁也没有想到沃伦·比蒂和阿瑟·佩恩一起搞了个这么“不成体统”的电影!首先向影片开火的是来自《纽约时报》的博斯利·克劳瑟,他是美国资历最老的影评人之一,为《纽约时报》撰写了27年评论文章,正是他向更多的美国观众(可能也包括《雌雄大盗》的两位编剧)介绍了战后的欧洲艺术电影,罗西里尼、德·西卡、伯格曼、费里尼都是他钟爱的导演。

博斯利是一位左派影评人,他号召在电影中体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反对宣扬暴力的电影,《雌雄大盗》正是他最讨厌的那类电影——“毫无意义”“一场闹剧,混合着残酷的杀戮。”

显然博斯利还把影片中的暴力与战争中残酷的杀戮行为联系在一起,他只看到了暴力的表象,而没有感受到现在已经是60年代,夸张的暴力行为在银幕上以戏剧性的方式呈现,观众对暴力的消费与善恶无关,何况《雌雄大盗》中除了结尾的杀戮外,其他暴力戏份都与滑稽的班卓琴交织在一起,人们更多的觉得是暴力荒诞可笑的一面。

博斯利肯定没有料到,他对《雌雄大盗》的批判毁了一世英名,甚至葬送了影评生涯。大量年轻的观众给《纽约时报》写信反对他诋毁《雌雄大盗》,其他主要媒体杂志上也混战一片,力挺这对“杀人情侣”的媒体包括《时代杂志》和《纽约客》,而《新闻周刊》的影评人乔·摩根斯坦一开始站在博斯利这方,随后又倒向了邦妮和克莱德……评论界的混战可见一斑。博斯利也“杀”红了眼,随后又写了两篇文章,在批判电影的同时甚至批评当下的观众。最终,《纽约时报》解雇了老牌影评人博斯利,他成为邦妮和克莱德“枪口下”的最后一个“受害者”。

而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的展示了年轻人有多喜欢这部影片,影片以250万美元的成本,在美国获得5000万美元的票房,全球累计票房更是达到7000万美元。除了票房表现外,邦妮的齐肩短发、在影片中戴的贝雷帽都成为那时摩登女性的标配。

邦妮和克莱德的反叛形象是对好莱坞电影传统的颠覆,虽然黑色电影和强盗片里从来不乏以“坏人”为主角,但是很少有像他们这样赤裸裸的反资本主义强盗成为电影正面描绘的对象,这对情侣的子弹射穿的不是空罐头,而是美国梦的假象,他们冲出银幕,成为反体制反主流文化的精神象征。这些都是电影人通过电影化的渲染加工而成的,其实和历史上真正的邦妮、克劳德已经没有太多联系。

保守的奥斯卡也对这部大胆的电影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影片共提名9项奥斯卡大奖,并摘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摄影。

更重要的是,《雌雄大盗》是好莱坞体制内的新生力量的首次强力发声,而同年稍晚上映的《毕业生》则呐喊出了那代人心中的彷徨,后者以300万美元的成本累计近1.05亿的票房。两部传统好莱坞的反叛者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而好莱坞本身是逐利的,风向明朗后,它便迅速调转船头,迎合全新的电影理念和时代精神。

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电影人被纳入好莱坞体制内,新浪潮的美学理念反哺好莱坞,新电影的种子在美洲大陆生根发芽,丹尼斯·霍珀(《逍遥骑士》)、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布莱恩·德·帕尔玛(《情枭的黎明》)等电影名家们陆续登上了历史舞台……

 2 ) 砰砰!!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逃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逃亡

邦妮和克莱德,就是匪徒世界里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逃亡的不归路上愈行愈远……

不同的是,他们可以互相厮守,对于未来,两个人都心照不宣。

开启“新好莱坞”时期

《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台湾人很宿命地译作《我俩没有明天》,香港译名则是通俗的《雌雄大盗》。若是仅凭后面这个片名,会让人误以为这部电影通篇都是讲一对亡命鸳鸯如何横行无忌、作案手段如何高明。内容却非如此,故事主要部分是,邦妮和克莱德以及克莱德的兄嫂、外加一个修车小子莫斯一同逃亡;且这伙江洋大盗(也是一个临时家庭)被描绘得低级、幼稚、天真。

这部拍摄于1967年的电影虽是取自真人真事,背景为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骨子里的反抗意识、压抑与绝望却是当时(1960年代)美国社会反战反政府的情绪。此时好莱坞黄金时代已经远去,美国的年轻导演们都以法国新浪潮为榜样,力图拍出洋溢着鲜活气息、青春无悔式的电影。多数人认为,充斥着汽车马达声的《邦妮和克莱德》迎来了“新好莱坞”时期,它的执导者阿瑟佩恩被称为“后古典好莱坞导演”。

向新浪潮致敬

新浪潮的味道从《邦妮和克莱德》剧本创作时就存在了,编剧搭档大卫纽曼与罗伯特本顿说写这两个人物,就是觉得邦妮和克莱德有点像戈达尔电影《精疲力竭》里的贝尔蒙多。当然对他们启发最大的是特吕弗的《朱尔与吉姆》和《枪击钢琴师》,尤其是前者,罗伯特本顿曾说他两个月看了12遍,并模仿着把主要人物写了一个三角关系,因为真实生活中的克莱德伯勒正是双性恋。作为导演第一人选的特吕弗虽然很喜欢这个剧本,却因他的《华氏451》开拍而放弃了。戈达尔对这个剧本也感兴趣,据说他想把背景换成日本,并把邦妮和克莱德弄成十几岁的孩子,这无疑吓走了制片商。明星沃伦比蒂买走剧本后,找到了曾与自己有过合作的导演阿瑟佩恩,据说这个本子此时已经转过20位导演之手了。

影片的开场就带着浓厚的新浪潮痕迹:50多秒中的三四个镜头,从费唐娜薇扮演的邦妮的嘴唇开始自由摇移、推拉,她的脸蛋与身形占据整个银幕。这几个镜头中,空间几乎被隔绝于身体之外,显出烦闷、压抑、狂躁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一路伴随邦妮)。之后,影片在以拨弦为主的配乐中,凸显出琐碎的喜剧感,并且有着活泼的生活味。按照电影史家格雷戈尔的分析,这部电影的巨大魅力来源于:它既有隔绝于真实社会环境的倾向,又能写实地烘托出小城镇与乡村图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片的“剧本医生”(Scriptdoctor)罗伯特汤恩,这位后来以《唐人街》名噪一时的银幕剧作家按惯例没有在编剧上署名。根据一篇《邦妮和克莱德,新好莱坞的开始》的博文记载,汤恩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主流电影中的四件事:人物总能找到地方停车;买东西从来没找过零;夫妻从不睡一张床;女人睡觉总是不卸妆。为颠覆这四条,影片拍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小瞬间。

隐喻与技术革新

由于制片人兼主演沃伦比蒂反对把克莱德写成双性恋者,编剧就把这位男主角改为了性无能。这一改写倒是赋予这部影片些许心理学隐喻和社会隐喻的意味。克莱德顿时化身为国家压迫下的受害者;而他的犯罪行为成为性爱的替代行为。当克莱德第一次拔出枪时,邦妮抚摸枪管的场景是颇具性意味的。由于克莱德的这种生理缺陷,他又退化为孩子;他与邦妮之间的爱情,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柏拉图式的,既真挚又纯洁。当克莱德和邦妮在被银行没收了房产的落魄农民面前宣称“我们是抢银行的”之时,那种骄傲与害羞的神情,真是惹人怜爱。他们笨拙地抢劫,他们仓惶地逃亡,他们毫无来由地相爱,一如罗密欧和朱丽叶。正是因为《邦妮和克莱德》的童话特质,即便是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技法、对于今日的影迷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它依然可以完全打动我们。

阿瑟佩恩在这部影片中,的确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法,比如邦妮第一次下楼见克莱德时逆光仰拍的镜头,比如克莱德一伙与邦妮家人见面时虚焦朦胧的场景。而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段落当然是结尾处令人震撼的枪击场面:风吹草动、群鸟惊飞,而后机枪扫射、硝烟弥漫,邦妮和克莱德如同“提线木偶一样在弹雨中颤抖”,身体犹如蜂窝,凄美慢镜头仿佛芭蕾舞蹈,之后一切归于平静。不用多讲,你立刻就能联想到吴宇森某些经典的枪战场面;实际上在此之前沃伦比蒂戴着礼帽、叼着火柴、喝着汽水的形象难道不会令你想到《英雄本色》时代的周润发吗?

而死亡之前,两人目光交汇,短短一瞬,胜却千言万语。令人扼腕叹息。

在导演阿瑟 佩恩(Arthur Penn)的独特美学营造下,全片散发着浓郁的怀旧色彩,末场的慢动作枪杀镜头,更如同一场凄美的死亡祭典。让人紧张的同时,不知道自己对主人公是恨是爱。

当年首映时,被卫道者及评论界骂得体无完肤,不过它不但没在攻击中倒下去,反而变成热门影片,赚进了大把钞票,也使得年轻人的服饰与思潮都趋向仿效30年代的式样。比如唐纳薇的贝雷帽,在美国卖到脱销。

本片还有一项特殊风格,即是将喜剧感和恐怖味熔合一炉,那种浪漫而诙谑化的犯罪过程十分逗趣,但渐渐地却导入恐怖与血腥的死亡阴影里,奥利弗斯通的“闪灵杀手"便受其影响。
曾获1967年,第4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摄影两座奖。

 3 ) The story of Bonnie and Clyde

他们是1930s跑在美国公路上的雌雄大盗,当年最传奇的couple。

“这位是Bonnie Parker,我是Clyde Barrow。我们抢劫银行。”

1967年的电影是深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好莱坞制作。摄影相当讲究。主题也颇受争议。它将邦妮和克莱德塑造成经济萧条时期反政府的icon。他们不管不顾,一路奔跑。带着无赖,残忍和天真。

带着奇异的想要生活下去的好奇,却走向必死之路。

女主角Faye Dunaway的名字看到后念出的是:Fade Away

*******

漫长的日子里邦妮和克莱德一直没有做爱。
换掉十几辆偷来的车走了很远的路,抢了不知道多少家银行,上了报纸头条,他们亲吻拥抱就是不做爱。

他们疯癫又认真。

后来几乎被抓,同伴死掉。那时候距离他们的死也不远了。在草地上。终于在一起。
大约是有预感的。

*******

邦妮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母亲,那段镜头的颜色象梦境一样昏黄美好。
她留给克莱德的微笑也真美。
用眼睛说了再见的两人,据说死时身中130多枪。

********

They don't think they're too smart or desperate,
They know that the law always wins;
They've been shot at before,
But they do not ignore
That death is the wages of sin.

Some day they'll go down together;
They'll bury them side by side;
To few it'll be grief--
To the law a relief--
But it's death for Bonnie and Clyde.

——Bonnie Parker <The story of Bonnie and Clyde> 节选

********

推荐一个站看照片: http://www.cinetropic.com/janeloisemorris/commentary/bonn&clyde/
电影剧照和真实照片。


 4 ) 巨大休止符

在导演Arthur Penn之前大概没有人把部强盗片处理成有轻松和调侃。你明知早晚是部不归路,就是《天生杀人狂》《末路狂花》那样路至尽头,飞奔悬崖。你以为自己象老上帝样只是个冷眼旁观者,就等着挨过110分钟等看暴毙终场。但不知何时就走入意外,被Arthur Penn带进一种急促的戛然而止。

虽然整部片65分钟后开始掺杂阴郁,恶作剧般被劫持上车的那对恋人上一秒种还在和他们讲笑话,下一秒邦妮问那男的:你是干什么的?男的答:开殡葬馆的。霎时邦妮笑容僵掉心如黑夜暗沉的撵他们下车。

邦妮是个嫌生活平静如死水的德州小镇女侍应,她会很容易跟愿意带她逃离此地的男人出走。不是克莱德也会是随便哪个过路的卡车司机,或是某厂工人。克莱德看上她纯粹是因为这金发妞生的真美。这种偶遇如德州的阳光与沙土般自然轻松,除了克莱德性无能的问题,对他们来讲一切都很完美。当她觉得一路看的见死神的时候,不可抑制的沮丧,竟是想和克莱德回归如初平静的生活。那时,克莱德的性无能奇迹般好转,然后极想娶她。一路细节很多,吃汉堡,抢破产的银行,抢超市,与克莱德的弟妇斗嘴等等~~都算是渲染。

邦妮最后一个正面特写:忽然明白为什么林中鸟受惊飞起,大限已到的一刻,望向克莱德的眼神是焕发着怎样的平静温暖和干净柔美。



但所谓戛然而止,正是让观者很适应这渲染的舒适节奏而遭忽然停笔,上一刻还在两人在车里嬉笑着分吃一枚苹果,下一刻已身中暗枪,人与车都是蜂窝状,音乐全无,十五秒后黑背景出字幕“THE END”。


THE END.
我被噎到,显然,不是因为那苹果。

是中断之后的黑屏,它代表道理与公义的无情,告诉你无论是邦妮他们一伙的憧憬是多麽平静美好,也得顺应服从,无法悖逆。
一切就此休止,曾经的精神意识灰飞烟灭,Delete清零。
所有曾经大不过一个死字,167枪+黑屏的冲击力。

 5 ) 我是世界壮丽的伤口——个人主义的挽歌电影


        让我们先记住这些名字:Bonnie & Clyde; Thelma & Louise; Mickey & Mallory.他们分别是电影《雌雄大盗》,《末路狂花》,《天生杀人狂》的主角。对我而言,这三部片子有惊人的相似:都是情侣以极端方式对抗社会(注1 :《末路狂花》的两名女主角有惊人的lesbian嫌疑,该片有很强烈的女权主义暗示,此处先不论。 注2:极端方式:持枪杀人,甚至滥杀无辜);都是不被社会所容的通缉犯;在片尾都经过了一番生死决战。
 
          但是三部电影的结尾却大不相同:Bonnie和Clyde被乱枪打死; Thelma和Louise 是在警车围捕下,不屈地驱车跃下悬崖(跃下悬崖的定格是我无法忘却的画面,多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宣言);而Mickey是Mallory是被抓进警局后,一番浴血奋战后全身而退,其壮举被电视台一不怕死的编导全程跟随直播。考虑到这三部片子的成片年岁,结局的逐步更改很有意思。

        这样的片子,不能用俗眼去看它们。在它们的主角杀人越货,挑战传统道德界限的背后,唱的是同样一首,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挽歌。


        去年,曾在CNN网的头条读到过一条新闻:一对银行破产的年轻情侣,抢劫了七百万美金潜逃,后被抓获。有趣的是,新闻特别提到,他们在远走高飞前,还悄悄在房东的门口停下车,往邮箱里放进了当月的房租。可能是也觉得诧异,该记者借一位受访人之口写道:如果我是抢劫了七百万的在逃犯,谁还会记得付几百块的房租? 该记者似乎对他们满怀同情,在讲述了房东对他们的好评价后,还引述了其中男孩子(似乎就二十出头,确实就只是一个男孩子而已)的博客,其中有一句话我一看就深深地记住了,在他的最后一篇博客中他写道:”I’m not for this world, this world is for me.”

       “I’m not for this world, this world is for me.” 新闻里的这句话不正是我们三部电影主角的宣言吗? 曾经的家庭主妇Thelma & Louise面对男性世界的冷漠与猥亵,一旦举起枪反抗就不能放下;在小镇生活中压抑烦闷致死的Bonnie跟Clyde第一次抢劫后,兴奋得一路对他狂吻; Mallory在 Mickey的帮助下凶残地杀死了总是猥亵她的父亲,却温柔地对弟弟Kevin说:你自由了,跑吧,跑吧。从此天涯海角的反叛路,是要走到山穷水尽玉石俱焚也不肯低头不肯妥协。



        我爱他们的决绝。我也能理解他们的决绝的出处。--是俄底浦斯,西西弗斯那样的人物奠定了西方的基调:英雄与命运的抗争。从希腊时代就开始的航海与探险,一直到近代的美洲拓荒,西方文明一直由这样的英雄主义与个性主义担当重任。
        一个英雄,或者立志做英雄的人,如果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他可以去发明飞机火箭,电灯电话,唱片电影。生在一两个世纪前,他自可以到美洲拓荒,与天地战斗,错误而英雄主义地屠杀土著,又将殖民者赶出美洲获得独立。再早一点,他可以随哥伦布,麦哲伦去航海,与海盗浴血厮杀,在新大陆发现丰美的资源和财宝。再早一点,他可以是古堡外守护的骑士,为美丽的公主效忠。
         -- 可是,不幸生在今天的西方的人们,注定没有生在产生英雄的时代…...一切发明早已奠定现代文明的基础。三权分立,民主选举,舆论监督都设立了。银行,社保,工会,教育体系…… 政客的虚伪,机构的冰冷,媒体的喧嚷,一切都被那么天才地设立了。一切体制的过失都被预先谅解了,被过度诠释了。Where are the individuals? Where is the individualism?

           摇滚吗? 大麻吗? 性自由吗? 嚎叫吗? 海洛因吗? 后现代吗?
           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彻底,如同歇斯底里地自慰迎来的高潮,如同任性自私却不知所措的孩子。

           电影里,我们的三对主人公出发了。 他们一开始总是受压迫的对象,出自对彻底反叛的需求方才走上漫漫不归路。 他们青春美丽,是报纸的头条,他们时尚前卫,被人们热爱崇拜,他们有青春的暴戾,又饱含青春的热血,激情,爱与勇气。Mickey & Mallory的照片出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 Bonnie & Clyde们的Barrow帮,也常被人认出围观。他们受欢迎,因为他们做了每个人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就像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他们挺身而出,以个人之力向发达而冷漠,整齐划一的体制挑战。他们是耶稣的另一张面孔。他们是一个曾经英雄辈出的文明在现代化,工业化,体制化的世界中,个人主义的最后的挽歌。

        你看见吗? 当 Bonnie & Clyde 落入陷阱,被乱枪射死,前来检查他们尸首的警察们,是那么忐忑而萎缩,如同射杀了神的凡人,在检点自己犯下的罪。你看见吗? 当 Thelma & Louise飞车跃下深谷,镜头停滞了,如同时间停滞了,如同一切人都在向她们致敬。你看见吗? 在更彻底的《天生杀人狂》里,Mickey & Mallory浴血扫除敌忾,全身而退,摇滚乐响起,似乎在宣扬为英雄而唱的颂歌。我喜欢 《天生杀人狂》的电影原声,尤其喜欢那首”waiting for the miracle”,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Baby, I've been waiting,
I've been waiting night and day.
I didn't see the time,
I waited half my life away.
There were lots of invitations
and I know you sent me some,
but I was waiting
for the miracle, for the miracle to come.

宝贝我还在等着我一直在等着
该来的没有来 半生已经过去了
有许多邀请,我知道你也曾给我,
但我一直在等着
等待奇迹,等待奇迹到来

     等待奇迹久久不至,就像等待一个不到的戈多,几乎是一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写照。不同的是等待奇迹不到的Mickey,他拿起枪自己行动了,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奇迹,以慰籍那久久不至的等待。而性无能的Clyde在经历无数枪林弹雨之后,终于有了性能力,那也是这样的反抗造成的给自己的奇迹。
    他是真的爱她,而这是他爱她,给她自由的方式,极端了点,古怪了点,可是她懂得。
Bonnie懂得,Mallory懂得,———— 所以,他们成为了电影中的一个传奇。不为犯罪,只为爱情。

      承认吧,在多少个暴风雨的夜里,年轻时候的你心中,也曾闪过一丝不知如何是好的惶惑,和天涯浪迹的冲动,在被世俗生活磨光锐气以前,你心中一定也盘旋过这样的一句话 ————

       “I’m not for this world, this world is for me.”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Bonnie & Clyde; Thelma & Louise; Mickey & Mallory.

 6 ) 邦妮的恐惧

诗40:12因有无数的祸患围困我,我的罪孽追上了我,使我不能昂首。这罪孽比我的头发还多,我就心寒胆战。

从车上赶下做殡葬员的男人。听到母亲说:你离我太近会活不长。邦妮的脸上露出惊惧之色,是那种骇然的恐怖,是知道自己将死的恐惧。

我有过一段信仰破灭的日子,就是那种逃亡路的感觉。想到人生的真相是死亡的深渊,毫无指望和援助,骇然到崩溃。无法想及事实,只能靠安慰度日。

我们都在逃亡路上,死亡就像电影里安静的乡间公路上突然响起的枪声。我们都抢了生命的银行,随时被追债。但是我们听到死亡时不会像邦妮那样惊惧,不会忧虑地在床上辗转无眠。

因为死亡不像电影里警察那样开着车子到处展示给我们看,它正在搜寻我们,随时随地可能把你带走。也不会像警察追捕逃犯那样随时随地提醒我们,你已经被判处了死刑。

但事实就是事实,死刑早就把全部的人类送上了逃亡的道路。就像丧钟为全人类而鸣。只是人通常充耳不闻。

可惜我们不像电影里那样极致地被摆上了死亡的日程表,然后开始仓惶逃命。

我们并不逃窜,甚至安乐无比。像《恶之花》里开篇的《致读者》写的。

 短评

故事就从“敢与不敢”开始了……好就好在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犯罪视角。有几个场景仍是很经典。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女强男弱,邦妮更加敢出位,克莱德一副肾虚的样子。

7分钟前
  • 软蛋黄
  • 推荐

「我俩没有明天」这译名绝了。

10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这部片子在当时应该是很了不起的,居然能够站在抢匪的立场说话,很有新浪潮的风范。其实就算以现在的水平我也觉得这部片子是相当不错的,编剧涉及的方面挺丰富的。最后他们临死前那互望一眼,觉得真是绝妙,就好像,千言万语都被这一瞬的目光吐露完,多像武侠小说啊~

12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得奥斯卡奖的女配角好像男人假扮的哟,汗。Bonnie好美,衣服很潮~

17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这部电影至今能被讨论的唯一原因是戴迪艾伦那开创时代的剪辑,错位剪辑,似动现象,声桥的运用影响了至今每一部电影的剪辑,如果你曾一帧一帧的在剪辑台上拉片的话就会知道此言不虚。错位剪辑的佳话甚至被出成考研政治的大题,可见此君影响有多大了。

18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推荐

这就是俩二缺

22分钟前
  • 浑浊儿
  • 还行

看似充斥暴力,实则满是情欲,开场如此挑逗,结尾又无比温柔,相遇时虽活着却破败残缺,分离时已死去但完整充盈;新浪潮遇上好莱坞,充满强劲的生命力。

2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公路狂奔,游戏人间。做一切别人想做却从不敢做的。一见钟情说的大概是,我见到你的瞬间我就知道我们必定是同一种人,你的脆弱你的企图心我都清楚的了解就如同我了解我自己。两个骨子里相像的人,这种相像是致命的。我爱你就是我把内心最隐秘的孤独也扒开给你看,我爱你所以天涯海角我也跟随你。

25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明明是部黑色电影,却如此迤俪柔情;明明是部爱情电影,却勃发离经叛道和随心所欲;加之男帅女靓,能不经典乎?

26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我是邦妮,他是克莱德,我们是抢银行的。”这样的个人介绍真是屌爆了。能在一眼就知道对方和自己是一样的人,能义无反顾的随着他逃命天涯,这种相似、这种惺惺相惜的爱情真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还有一个译名叫《没有明天》,我喜欢:如果失去自由,我宁愿投身地狱。

31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情侣之一,影响后来者无数,包括邦妮的穿着打扮至今仍被无数时尚媒体和达人效仿,我相信很多人会为了美艳动人的邦妮去抢银行,也有人愿意追随于英俊单纯的克莱德,但只有他们俩才是最适合亡命天涯的天生一对,就算没有明天。

32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电影很不错,但是很反感那位只会大喊大叫长相酷似三德子的女配。

34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反文化”风潮的产物,除本片外,《午夜牛郎》、《毕业生》等一系列“年轻人电影”都将目标群体对准大学生观众,通过偏离主流的方式来迎合更激进的时代年轻人,试图在衰退的电影工业中找寻出路,获取巨额盈利。混杂着古怪、轻快调子的《雌雄大盗》显然继承了法国新浪潮的精神财富,让人想起同样机敏并忧郁的《祖与占》,而结尾由快速剪辑和慢镜头组成的高潮部分已经永久改变了电影的暴力表现方法。相较于本片,我更喜欢受此影响而诞生的后来者——《末路狂花》、《天生杀人狂》等,或许正如伊伯特所说:“它的创新已经被不计其数的其他电影所吸收,因而很难体会这部电影在1967年有多大的原创性——正如《公民凯恩》的冲击力现在看来不如1941年那么明显,因为观众们事先已经看了太多处于它影响之下的作品了”。

39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他们想要逃跑的时候,身旁总有车,但最后却无法逃离命运;犯罪电影之所以能得人青睐,是因为勾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反叛意念并在观影中消解潜意识中的暴力。

4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沃伦比蒂和费唐娜薇男帅女靓的,衣服都那么有型,果然当抢劫犯情侣没有范儿是不行的,就算被打成筛子,死在一起那也是浪漫。当然一切是否来源于克莱德的性无能就不得而知了。。。那个分贝超大的女的是当年的最佳女配吗?瞎了。。

4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1934年生命终结,两人全身大约被射入150多颗子弹

51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在阳光下相视一笑 然后被打成筛子

53分钟前
  • 玛琦
  • 推荐

對於世界的性無能式的反抗,狂躁的只是年輕的衝動,激情耗盡就必然毀滅。

5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路边响起阵阵厮杀,在追逼一双银行窃贼。路中把今生虚空驱散,愿给她送上风光今晚。继续去路,已断退路,浪荡也要给你,我的一切!

59分钟前
  • Aaa
  • 推荐

当克莱德得意且满足地摸着枪,这个人物的秘密就完全暴露了……汽车服帽,新浪潮的美国化以及类型化。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