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饭菜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内详

导演:王圣志,汪倩昕,陈舒宁,苏威铭,欧亚婷,郭琳琳,郑潇雨,沈尧心,梁娜,杨䶮,赵曜,刘圣辉,陈潇滢,俞玉婷,陈丰顺,蔡文竹,肖旻,武赟

 剧照

下饭菜 剧照 NO.1下饭菜 剧照 NO.2下饭菜 剧照 NO.3下饭菜 剧照 NO.4下饭菜 剧照 NO.5下饭菜 剧照 NO.6下饭菜 剧照 NO.13下饭菜 剧照 NO.14下饭菜 剧照 NO.15下饭菜 剧照 NO.16下饭菜 剧照 NO.17下饭菜 剧照 NO.18下饭菜 剧照 NO.19下饭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16:36

详细剧情

百集美食纪录片浓缩着中华美食的精髓,虽不成大统,但却是蕴藏在家家户户的民间宝藏。

 长篇影评

 1 ) 这个“胡建人”拍的美食纪录片,土得掉渣哈哈哈哈哈哈

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一开头便赞道:“福州的食品,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没有一个吃货肯错过福州的。《早餐中国》第一、二、三季出来后,没有一个吃货不安利一支来自福州的摄制团队。不仅擅长寻味福州、福建寻常市井的特色小吃,而且拍好了许多不同气质的城市的早餐故事。近来又新推出百集美食纪录片《下饭菜》,用一碗质朴无华的家常菜,让人如观村野暮烟、耿直乡邻。

本以为《早餐中国》已是早餐美食短视频的天花板,对《下饭菜》的憧憬不过了了,再加上美食纪录片泛滥的当下,竟然还要花银子购买爱奇艺会员才可收看,其实让我衍生出一种“可看可不看,那就不看”的心理。但这个下午,在同事电脑上刷了两集,还是很喜欢《下饭菜》。看得人好想钻进屏幕里蹭饭。纵世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也比不上自家餐桌上的那一碗“下饭菜”,惹人怀念。

特色很明显的一档美食纪录片。真真切切记录身边的美食、人、事及四时风物。没有《舌尖》《人间风味》那么多高大上的摄制技巧以及内容文案,也不像《早餐中国》镜头聚焦的是寻常巷陌中的苍蝇小馆特色小吃。化繁为简,侃侃而谈一碗家常及其背后的鸡零狗碎。一集两道下饭菜,十几分钟的视频内容,奶娃的妈妈,赶集的婶子,做红白喜事的乡里厨子,镜头前懵圈的老大爷,悉数入镜,完全没有想象中美食纪录片的精致或绮丽。乡土得有些掉渣。连宣发都少得可怜。

但在我看来,反而有种朴素谦恭的真实。一部微纪录片,好像把普通人的寻常欢喜过了,也把悲伤欢喜过了,还不时传来乡人们嘎嘣嘎嘣嚼动泡菜的声音。前不久,芒果台在“芒果季风剧场”推出网台联动短剧集《猎狼者》时,被评价是省级广电媒体对长视频创制的“孤勇”与“野望”。如果依此类比点评《下饭菜》及其幕后团队,我想,他们用短视频拍出了目前市场上最耐人寻味的“乡土”与“呼愁”。

01/

关于《下饭菜》

风从福建来,捎来故乡事

在云南鹤庆,杨美玉和丈夫李志刚主要靠种桑养蚕营生。春夏秋冬,山河日月,忙碌的身影不在桑田,就是在煮茧缫丝的工房。两个人,起早贪黑,埋头缫丝,双手长时间泡在水中也坚持下来了,唯盼能多出好丝,多赚一点钱,供两个女儿念书受教育,让她们从此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再吃上一辈的苦。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晨光之下,无隔夜事,踏实本份地过日子,全力护持女儿奔前程。家里的羊长成了,杨美玉就挤下新鲜的羊乳,煮沸后加入奶藤泡成的酸水,凝成酪,榨干水分后制作羊乳饼。一块羊乳饼配一片乡下火腿,放在米饭上蒸熟,便是全家人最爱的羊乳饼夹火腿,是女儿们从小吃到大的下饭菜,也见证了她与丈夫平常生活的咸鲜有味。

在河南固始,邓健强和妻子孙纯丽每天清晨六点半,就要把自家养的鹅放出去觅食。碧水悠悠泳白鹅,一层波隔一层歌,听上去诗情画意。养鹅人与赏鹅人,心境却大不一样。鹅其实很金贵、难得伺候,饲料得干湿青绿搭配,鹅棚得通风透气且最好有水上和陆地运动场。为了把鹅养好,邓健强夫妇选择每天外出放鹅,白天十几个小时的看护,晚上就在鹅群歇息附近的小三轮车上守着。

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养鹅最怕天气不好,一到下雨天,鹅就容易生病。邓健强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投入养鹅。企盼着养好了鹅,便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求大富大贵,但能养活妻小,赡养老人,甚至还筹谋着存钱给儿子买房子。日子实苦,但从邓健强夫妇的揶揄打趣中,清苦乏味的日子也能泛出一丝甜味。

这些“生活不容易”的寻常百姓故事被剪进《下饭菜》,带我见识了一个个历经生活的凌厉、却依然内心向阳的普通人。在福建连江,渔民打渔营生之余,两块香煎带鱼,也能吃得满口生香;在湖南醴陵,一位红白喜事厨师,留守山村却把小炒肉做得出神入化;在四川广安,腊肠冷水下锅,加入萝卜一起炖煮,乡下的日子也能熬成诗……

尽管有些朴素谦恭的故事在剪辑上仍显粗糙,某些段落的背景音乐“调皮”得让人出戏,但我还是很认真地刷完了目前推出来的五集。因为这些故事,就好像是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与事,柴火灶头,家长里短,构成了一幅乡土版的《清明上河图》;就好像是我自己的母亲从集市称回三块嫩豆腐,买回来开水一烫,再将新鲜采回的香椿头,同样开水一烫,切碎了与豆腐同拌,下香油,便是人间美味。引人无限眷恋。

02/

关于王导

“我是福清的某一个乡下人”

与《下饭菜》总导演王圣志的认识也有点意思。几年前我刚从体制内辞职,转投媒体圈混迹豆瓣的时候,不小心点评了一档《味之谜》的综艺(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翻出来看看)。没想到几天后导演居然私信我了。相互交流节目见地和心得,话很投机,简单且纯粹。兴之所至,相约福州。“面基”之旅,也很投缘。

至今仍记得,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中年大叔,身体微微发胖,皮肤黝黑,一双大眼睛闪烁着淳朴的光芒,多少有点乡下埋头种田的憨农形象。我们聊节目摄制、策划与创意,什么都聊聊。这次见面,也因此知道他学中文出身,当了一段高校老师才跑来做电视。潜心做了多年的纪录片后,面对媒介生存大势,挑担子带领团队杀入真人秀市场,十几个人的地方台小团队,没多少启动资金,只能靠边学边做,于是做策划、写文案、拉投资、邀艺人、跑摄制、盯后期,几乎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块钱掰成两块花。不惑之年,久久为功,推出略带着些许纪录片风格的综艺《味之谜》。由此敲开市场的机会大门,这几年与腾讯视频合作,相继推出《早餐中国》一二三季,成为继《舌尖》之后又一档刷屏的美食节目。期间还牵手优酷视频,做了一档较为文艺的深度节目《文学的日常》,说服国内知名作家将其生活袒露给读者,带领人们走进马原的天真、马家辉的江湖、麦家的自省以及阿来的沉重,不忘贯穿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诸多思考与追问。

曾有采访提问他和团队为何要做一档这样深度内容题材的节目,会不会担心收不回投资成本?团队的回答是:在市场太过喧嚣且娱乐化严重,大部分人都在跟风跑时,总要有人坚持做点不一样的东西。义无反顾地将情怀照进现实,努力把有思想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观众。

看似笨笨的坚持之后,携《下饭菜》重新回归纪录片创制。不论题材如何转变,在他们的内容之中,似乎始终弥散着丝丝缕缕乡土情怀的纤弱与敏感。这几年的作品让我们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也见识到九州之内各色人等的生活习性及人生禀赋。佩服王导能够在平淡抑或不平淡中始终坚定个人的坚守。这一点我并不意外。记起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冥冥中早已注定生命的伏线。

“我是个乡下孩子,来福州时身上都是土气。我可能是班上最土的一个了。可慢慢地,我非常珍惜自己身上剩下不多的这种土气,它标明了我是福清的某一个乡下人。”

03/

关于味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碗“下饭菜”

刷完《下饭菜》,后劲有点足。像是和朋友告别,突然要说再见觉得很不舍。生活中充满感性,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很容易为外界所感动。有时候感到很累,也想要坐下来歇一歇。煮老白茶,摆弄插在瓶子里的雪柳,剪去多余枝桠。看着窗外的云彩发呆。

也会怀念母亲做的饭菜。乡下的大铁锅里煎鲫鱼,鱼皮两面都煎成金黄色,母亲喊我帮她刨白萝卜皮。冬季的白萝卜正处于口味巅峰,含水量高,掂起来沉沉的很喜人。母亲很有经验地讲,萝卜皮有辣味和苦味,多刨一点,不要怕浪费。她还说,要趁着天晴,腌萝卜缨、晒萝卜干。

母亲接过我刨好的萝卜,“咚咚咚”快刀切丝,放入鱼汤中一起炖。炖好的鱼汤成奶白色,汤浓味鲜,妥帖落胃,极美好的事情。泡米饭吃,能扒三碗饭。喝不完的汤汁,挑去鱼刺,搁碗柜里,隔一宿就能结成鱼冻。真是水润润、滑嫩嫩,人间至味。遗憾的是,母亲受疾病所扰,阿尔兹海默症越来越严重,怕是这辈子都不会进厨房颠勺了。更让我怀念她的厨艺。但从前并不觉得那滋味有多珍贵。

人,往往就是这样,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有时也会想象母亲康健时的样子,忙着踩缝纫机,忙着扫地擦桌,忙着烧饭做菜,偷闲去小卖部打麻将,回来时带些水果和副食品。前几天回家,我在堂屋看书码字。母亲坐下来,看我敲击着键盘,不久后,递给我一颗旺仔牛乃糖。父亲告诉我,母亲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始终记着我爱吃硬糖。每次参加宴席,只要看到糖果,就一定揣回来,她自己不吃,全留给我。在她眼里,我依然是个孩子。

端午节整天和家人在一起,做了很多好吃的。早晨还跑去荷塘摘了一颗清雅又精神的菖蒲,洗净根部准备带回城。又顺道摘了一把艾草,捆成一束放在门前,驱病驱邪,护佑安康。晚上跟父亲铺床,棉絮套进被单后总要抖一下,父亲拉一个角我拉一个角,我稍一用力父亲就晃得不行。不得不承认,父母都在老去。

夜里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他过去经常同我讲起安静的故乡小镇,位于荷兰北方某个地区,他的父母依然健在。他们是穷苦人家。他父亲是一个木匠,蜗居在一所小红砖房子里,整洁而干净,一条缓缓流动的运河从旁穿过。小镇的街道宽阔,寂寥。两百多年来,小镇一直沉闷滞后,但是房社保持了当年温馨而庄严的氛围。”

不免又让我想起冬天一家人围炉喝鱼汤的场景。樟木在炉子里燃烧,屋子里充溢芳香。母亲用筷子架起锅盖,保持浓汤微微冒泡而不翻滚。如果不用萝卜丝熬汤,她便会将白豆腐切成适口的小块,放入高汤中煮。大冷天,吃一块沉笃笃、饱润汤汁的豆腐,便是记忆中最扎实的幸福。

 2 ) 一餐一饭一感动

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作为一个不吃就不开心星人,怎么能拒绝在下班回家后,打开一档美食节目呢?

以前在吃饭的时候,我总看《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但这次看了《下饭菜》却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大部分吃得都是东北菜,什么锅包肉、溜肉段、酸菜猪肉炖粉条......节目里看到了很多都没怎么见过的美食,羊乳饼夹火腿,软糯咸香;腊猪蹄炖土豆,Q弹入味;小炒肉,鲜香扑鼻;腊肠炖萝卜,汤汁浓郁。

在这些美味中,我也看到了熟悉的菜品,我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给我煎带鱼,将带鱼切成段,热油下锅,两面炸至金黄,家里的小孩都馋哭了,没错,那个小孩就是我。

现在我出来工作了,也好久都没吃过妈妈煎的带鱼了,自己笨手笨脚的也做不好。很惊喜,看节目找回了儿时的记忆。香香脆脆的煎带鱼,蘸上剂虾油兑白糖,虽说我没尝过虾油是啥味,但隔着屏幕也能回想起妈妈的味道

即使每一道菜都没有那么精致,也没有复杂的制作过程,更不是在繁华的都市中,但生活在小镇里的人都很简单、朴实、热情

《下饭菜》完完全全的体现了纪录片的真实,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乡。

热油下锅,放上辣椒、蒜瓣、姜片爆香,用柴火炖的矮脚鸡就是最香的,再淋上豆瓣酱和红油,加入土豆大火炖上一个半小时,最后再在大锅边上贴上玉米粑。就特别像是以前在姥姥家用大锅贴得玉米面大饼子,还会有硬嘎嘎,蘸着汤吃可真香啊。

其实在《下饭菜》中,除了美食外,还让我们看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

坚决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的老夫妇;

帮在外打工儿女带孩子的老人

放弃做教师更愿意在家炖柴火鸡的年轻人;边接受采访边给人找钱的阿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邻居、广场上的阿姨,看到他们就是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下饭菜》中的日子,就是我想逃离城市,最梦寐以求的生活。

 3 ) 烟火人间,我最向往的生活

在看《下饭菜》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以为它只是普通的美食纪录片,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部作品中有许多特殊的亮点,足以打破纪录片一直以来带给观众的印象。

首先,《下饭菜》这部纪录片基本没有旁白讲述,关于各地美食的介绍、做法以及不同家庭的展现,都是通过人物自主讲述搭配画面和文字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偶尔还有几句导演和人物有趣的对话,这都令片子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不会让观众感觉枯燥。第四集中河南的邓建强大哥说媳妇的优点是喜欢骂人,声音太吵,观众看着二人斗嘴的画面都纷纷留言说夫妻俩有趣又可爱。

其次,这部纪录片在内容方面并不只是单纯的介绍各地美食,更展现出了不同地区的美景和风土人情。片子不论是介绍的主要人物,还是只露过一面的村民和孩子,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可爱和热情。像是在第五集开头,江西婺源的一位阿姨就亲切地对导演说:“你不是喜欢吃糊豆腐嘛?你跟我回家我做给你吃。”这种温暖的对话,让人能从这部纪录片中感受到幸福。

再次,片中有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点,就是在每个片段开头的部分,导演都会询问当地许多村民所要介绍的美食的做法,同时也会收获到各种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答案。即使在同一个地方,同一道菜,各家各人也都有不一样的风格做法。在第二集中,关于柴火鸡的做法,有的说要用水煮,有的说用火烧,还有关于是否放油炒、加什么调味料等都有所区别,这就进一步体现出美食制作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最后,《下饭菜》中流露出更多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人们常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部作品中去到的地方基本都是一些有山有水的小乡村,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摆脱城市的压力和喧嚣,体验乡间的宁静与平和,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舒适的体验。

 4 ) 纯粹的家乡味道,是百态人生中的苦辣酸甜

如今,我们的日常似乎已被城市的喧嚣充斥。来到繁华的商业区,各色琳琅满目的高级餐馆,八大菜系,应有尽有,轻而易举即可吃到全中国的美食。但是餐馆里的菜总是带有相似的精致感,遥远而陌生。这不免让我们开始想念起家乡的味道,那种最纯粹的味道。

于是,习惯了纪录片中精致而冰冷的大饭店大酒店后厨,是时候让心灵返璞归真,去看看百姓人家中的人情味道。点开《下饭菜》,镜头带领着我来到了记忆最深处的美丽家乡,那是乡村中朴实无华的烟火气,是邻里乡亲们淳朴的笑脸,也是小时候玩耍过后回到家猛然嗅到的饭菜香,是青春期长身体时爸妈夹到碗里的鸡腿。

每期节目的美食由一个最简单的采访问题引出——“你认为当地最下饭的菜是什么?”,人们便开始在镜头前提名各色菜肴,小炒肉、腊肠炖萝卜、柴火矮脚鸡、胖头鱼炖豆腐,节目中出现最多的往往最亲切的家常菜。但即使是熟悉的味道,也有不同家庭之间的“做法之争”:胖头鱼炖豆腐要不要加酱油?粉蒸肉的米粉子要不要炒?每一个家庭有其的独特的味道,每一个家庭有其独特的故事,不同的人与故事汇聚在一起,才能拼凑成一副多彩的故乡图景。

跟随当地人家走入厨房,洗菜切菜,炼油熬汤,锅与铲的碰撞,汤汁翻滚的咕噜声,油煎爆炒的滋滋声,汇成一首治愈人心的曲调。忙碌的身影操着浓重的乡音,从柴锅土灶里端出热气腾腾的菜肴和一大碗白米饭,不骄不躁、时光缓缓、氛围暖暖,专注于美食,看的人饥肠辘辘,口舌跳动。

下饭菜总是和温暖的家庭笑容与大锅大火结合在一起的,美食背后普通人的各色故事也同样感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婺源县的老两口,子女外出务工,两人自给自足。老爷爷仍健步如飞,每天上山爬树采茶籽,老奶奶操持家务,家里的瓷碗上刻着夫妻二人的名字。两人最开心的时光就是孙女回来的日子,祖孙三人围坐餐桌吃着糊豆腐,即使是最平淡的生活画面也能让人由衷地露出笑容。

于我而言,好吃的是家的味道,更是人情的味道。《下饭菜》让我找到了自己向往生活的姿态,也品味到了百态人生中的不同味道。

 5 ) 不一样的美食纪录片

  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国内美食纪录片的质量真的是越来越好!从《风味人间》到《人生一串》,都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但是爱奇艺的《下饭菜》可能是共鸣最大的吧!

  美食,不仅仅是山珍海味炊金镶玉,更是浓厚情感的传承。那一口熟悉的家乡的味道,也能勾起人对家乡的思念。

  《下饭菜》就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家的餐桌,展现的是家家都会做家家都会吃的普通下饭菜。带给观众的却是每道菜背后人的故事,纪录的是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怀。

  纪录片《下饭菜》单季的时长不到20分钟,虽然时长不长,但每集两个地方特色的下饭菜,却是足足的吸引了我。从福建的香煎带鱼,到湖北的腊蹄子炖土豆,到湖南的小炒肉;从云南的羊乳饼夹火腿,到贵州的柴火矮脚鸡,到河南的汗鹅块…

  第一集中的煎带鱼,就让我印象深刻。连江煎带鱼的秘密,就在于出锅后的一小碗虾油上,鱼丸店老板林秋达,将高温的带鱼放入虾油内,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它的香味,当地人称之为剂虾油。

  北方对于带鱼传统的吃法是红烧或者酥闷。当看到“剂虾油”这个过程,不由感叹一道下饭菜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味觉标签,更代表着地方小城的独特生活方式。

  而片子不仅是记录了每道下饭菜的做法过程,还挖掘了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

  第一集做羊乳饼夹火腿的夫妻俩,凭着自己养的家蚕、制作的一份份羊乳饼供养了儿女上学。

  湖南醴陵骑着单车出现的阿武经营着一家小饭馆,一盘地道的小炒肉是他的拿手好菜。

  他还是镇上出名的歌手,镇上每当有红白事,都会邀请他去,甚至做着做着菜,也会唱起来。他却从未想过将生意做大做强,只想要一家人继续平静地生活在一起。

  当问到大娘醴陵的下饭菜为啥是小炒肉,她朴实直白的回答,和爽朗的笑声,可能比小炒肉本身更下饭吧!

  不刻意煽情,借住美食和故事,拉近片子与观众的距离,《下饭菜》就是这样吸引了我。饭菜讲究是否有锅气,美食纪录片大概就是讲究这种烟火气吧。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仅想起儿时饭桌上,普通却难忘的下饭菜!

 6 ) 《下饭菜》中的人间烟火气

每天吃饭的时候,打开一部电视剧或者纪录片边吃边看,大概是每天最轻松的时候。最近一部纪录片又成为了我的下饭心头好,光听《下饭菜》这名字,一听就非常得有食欲啊。下饭必备!而看过《下饭菜》之后,才觉得这远远不止是一部下饭的片子。

一碗下饭菜,就能找到故乡

一顿简简单单的下饭菜,虽然看起来没有看点的样子,但这就是我们诶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小时候开始,妈妈带着围裙,脸上挂着汗珠,饭桌上永远都会有几道朴实无华但是永远也吃不腻的饭菜。很简单,但是承载的却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回忆。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似乎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生活里这样小小的一部分。看过纪录片之后,那些和父母一起、过年团聚的画面一下子就涌现了。下饭菜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

两位老夫妻给自己女儿做的腊肠炖萝卜、养蚕的阿姨做的羊乳饼夹火腿,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菜,但是这些老人传达出的情感,却与我是共通的,或许也是我的父母的心中所想。

普通人的生活 普通人的美

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不想随着儿女迁入大城市,守在自己的小村里的老人,老旧的街道,晒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缺口的瓷碗。还有那些为了生活一年到头为了日子,为了养活家人奔忙的朴实的人们。其实他们到头来也只是为了一张嘴,为了下饭菜里能够有一些令人满足的味道。

纪录片里的一道道下饭菜,食材都是最简单不过的,烹饪虽然不像专业厨师那样精致,但是却是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摸索出来的最美味的配方,就是最真实的生活的样子。

最美不过人间烟火气,虽然是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但是在美食之余,看到的都是生活之美。

“粗糙“却精致

一集非常的短,只有十七分钟,放在其他纪录片里,或许就讲了个开头,但是下饭菜却把一个又一个的生活片段讲述得非常饱满,你也能够在这十几分钟里,感受到来自生活中的真实的情感。

比如有人会因为一盘小炒肉到底该怎么做,直接在镜头里掐起架来,会有一种又好笑但是又很接地气的感觉。

纪录片的流程设置得也很有趣,末尾都会有附加题的板块,每看完一集,几乎都会对里面的各种菜色动心,甚至在自己的旅行计划里,加入了云南、江西这些地方。

虽然说没有精致到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的镜头,但是整部纪录片的内容和情感却是精致无比。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对我胃口的纪录片。

 短评

淘宝上有个位数商家卖固始汗鹅块、赤峰锅包肉,没的卖:庆羊乳饼夹火腿、连江煎带鱼、恩施腊猪蹄炖土豆、兴义柴火矮脚鸡、醴陵小炒肉、广安腊肠炖萝卜、胖头鱼炖豆腐、婺源糊豆腐、成都粉蒸牛肉、池州干豆角烧肉、潜江炒虾球、喀什过油肉拌面、瑶家白切烟熏腊肉、鄂尔多斯土豆炖羊肉、海蛎煲配蜜薯饭、贵州焖羊肉、山东卤鲜鲅鱼、莫干山腌笃鲜……下不下饭因人而异吧,尤其看到同一地区同一道菜的做法邻里都争得面红耳赤,口味真的是很私人的事情。

3分钟前
  • funny_vee
  • 还行

很活泼,很灵动,很有生活。

7分钟前
  • 当当当当
  • 推荐

自然、朴素,有让人平静下来的力量。

12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下饭菜的导演一定是个很有生活的人,跟踪拍摄的时候和人家聊天都好会,而且很能抓住重点,看纪录片学到了很多无用但是有趣的小知识。

15分钟前
  • 紅塵一夢
  • 推荐

好看,把人拍得非常可爱。

16分钟前
  • 头就这么疼星人
  • 力荐

4.25星。最想吃油汪汪的腊肉了。很可爱的纪录片,多次跟着笑出声。

17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特地吃饱了来看,好像还是不行,又饿了。。。用特色菜为切入点,展现当地一家人生活,真实又温馨

18分钟前
  • 虎珀鱼
  • 推荐

跟早餐中国一个风格啊,好熟悉。

19分钟前
  • 衣商
  • 还行

我觉得算是近两年国产美食纪录片中不错的,没有胡乱煽情的旁白,没有过度美化,贴近农村生活,还挺有趣

21分钟前
  • cao
  • 力荐

就 已经不单是美食纪录片了 还是导演擅长的烟火人间 以及 上半部E3居然买到太阳照常升起里久石让的配乐版权?

25分钟前
  • scarllet
  • 推荐

简单的地方菜

27分钟前
  • Zorro
  • 力荐

作为美食题名的纪录片,拍食物和制作的过程不够多,有对做菜人家庭生活的关注,也无不可,但是故事雷同感比较强,基本都是在外分离拼搏的儿女和留守家中的老人。但是有一点特别动人,街头采访切镜头里的人都很开朗生动,看着他们的笑容就能真切感受到一些平凡简单的快乐。

32分钟前
  • 懊恼的冷鱼
  • 还行

很不错的下饭综艺,融合了风土人情,别具烟火气。

34分钟前
  • 努力努力再努力
  • 力荐

云集将来制作上还是厉害的,编导深入当地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镜外功夫也是真不错。就是看多了会发现,要想对线上受众形成粘性,这类轻量化的片子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不知道除了《风味》系列的纪录片+真人秀内容矩阵之外,未来还能有什么样的模式呢?

39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还行

一般,太使劲讲情怀和故事,文化了,下饭菜没几个,名字应该叫做下饭菜背后的故事

40分钟前
  • 梦里不知身是客
  • 还行

选材挺不错的,人物也生动。摄影、剪辑、配乐等技术层面还可以更好。

43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菜其实不一定下饭,但是看到了很多非常朴实可爱的普通人。看到辛苦一生、觉得自己丑,不值得拍摄的奶奶,觉得好心疼。每集后面的附加题很有趣,哄小孩的绕口令,有趣的方言说法,对麻将牌的特别称呼,真的都很有意思很珍贵。啊对,配乐是不是在瞎搞,第一集还有Jingle Bells?

48分钟前
  • 晓晓一
  • 推荐

充满烟火气,也充满人情味,算得上是一部宝藏节目。

50分钟前
  • Le Papillon
  • 力荐

不是十全十美但也非常不错了。用的是新媒体式表达框架,但拍摄、构图都很考究,是传统媒体人的底子。

53分钟前
  • 地念儿
  • 力荐

像我这种喜欢人情味儿的,还蛮对我胃口的。下饭的是菜,眼前是生活,远方是家乡。从带着泥土气息的质朴笑容里,总能汲取到最大的情感价值。

57分钟前
  • velve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