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永远

喜剧片其它1999

主演:迈克尔·贝兰,米洛斯拉夫·多努蒂尔,西蒙娜·史达索娃,克里斯蒂娜·科胡托娃,耶里·柯达特,伊娃·赫鲁波娃,艾米丽娅·瓦萨约娃,波莱克·波利夫卡,雅洛斯拉夫·杜谢克,史黛拉·查娜克娃,伊里·克列伊契克,翁德雷·布劳塞克,西尔维·考伯利兹克娃,Marek Javorský,鲍里斯·许布纳,达格玛·泰希曼诺奥娃

导演:扬·霍布雷克

 剧照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2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3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4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5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6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3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4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5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6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7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8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9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布拉格,圣诞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气氛之中。16岁的少年米修(迈克尔·贝兰 Michael Beran 饰)暗恋着邻居家的女孩金德诺(克里斯蒂娜·科胡托娃 Kristýna Nováková 饰),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两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亲密,米修小小年纪就饱尝了求而不得的痛苦滋味。  之后,金德诺的母亲去世了,而她的父亲居然爱上了米修的阿姨,因为这段姻缘,两家人重修旧好,米修终于找到了机会向金德诺倾诉了他深藏已久的爱意,但金德诺对于这段感情似乎十分怯懦。金德诺即将跟随父亲前往伦敦游玩,面对离别,米修能够坚持自己小小的爱恋吗?

 长篇影评

 1 ) 布拉格没有春天

11/560 五星佳作。

最后一句话直击人心:这部电影献给那些一夜之间失去朋友,爱人,父母和孩子的人,丢下你独自一人的人。

这部电影政治元素很隐藏,却无处不在。把握了此出发点,便很好理解。 本片剧本编织绵密,深入挖掘生活,真实性嵌入每一个场景,台词,表演,服装,于散漫庞杂走向凝炼聚集,于开放走向闭合,于家庭走向国家,走向漂亮到令人感叹,回顾整个剧情,以米修爱慕邻居金慕若为核心点不断发散,辐射三个家庭,近景镜头深入刻画这三个家庭13个人的肖像,尽管矛盾双方是常见的儿女与父母,但是叙事却将重点放在父母身上,这是打破常规之一,也是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的好办法,以往我们见到的青春片里面,导演绝对站在青少年一边,表现父母,家庭和学校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灵创伤,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仍有父母与孩子作为冲突,但导演给了更多篇幅给家长,这群中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梦想,特长,信仰,喜恶,导演花了大篇幅去展现,描述中年老男人的生活,结尾俄国踏过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土为这群中年男人写下一曲挽歌,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站在中老年男人的角度来思考的。

该片大部分为室内剧,景别很小,估计成本不高,重点放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上,导演最优秀的地方正在此,12个人3个家庭如何安排故事,一开始铺开信息面,然后慢慢编织出逻辑线,按照生活流的方式去控制节奏,缺点就是场面调度一般了,开场控制有点乱。

刚刚看了一篇影评,他的切入点是政治,果然跟这部电影更贴合,更能清晰明了地解释导演的整体框架,而我写出的这篇,则完全是在不了解任何背景之下以自我的基础知识来推演的,这样就没抓准导演创作的出发点,以后必须注意,一定要了解影片创作的背景,导演历程及背后的故事,不然,很容易落入瞎猜的尴尬局面。

 2 ) 悄悄的爱恋,甜蜜的永远

面对感情,你勇敢吗

有时候的爱恋像一阵温柔的春风轻轻拂过的时候,你愿意闭上眼睛感受吗
当两家人重修旧好时,饱藏情感的米修终于找到了机会向金德诺倾诉了他深藏已久的爱意,但金德诺对于这段感情似乎十分怯懦。米修有些不知何去何从,选择了自杀。

影片中两次自杀,以自杀开头,又以自杀结尾。自杀的主角就是马修父子,自杀的地点都在他们住宅前面的小屋里,而两者自杀则都是以滑稽收场。关于他的父亲,是与政治相关,暂且不提。马修的自杀是为得不到金德若的爱情,自杀带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味道,他是以自杀来做给金德若看,想换取她的爱情,他的自杀让人莞尔。

面对感情,他不勇敢。

 3 ) Day 17 春天啊 春天

捷克电影周

12.26 世界图解 马丁·苏立克 捷克 1997

12.27 风景 马丁·苏立克 捷克 2000

12.28 花园 马丁·苏立克 捷克 1995

01.01 甜蜜的永远 扬·霍布雷克 捷克 1999

01.02 女教师 扬·霍布雷克 捷克 2016

01.03 分道不扬镳 扬·霍布雷克 捷克 2000


「有365部电影的1年 是新的1年 」

2018年1月1日 第17天

片名:甜蜜的永远 Pelíšky

导演:扬·霍布雷克/捷克/1999

片长:115分钟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实在不知道要写些什么。

这是一部关于捷克历史的电影。里面有太多关于捷克,不,那会儿还是「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过往岁月。而作为一个对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的人,很多的政治影射,细节暗示我无法掌握,没看明白,更不要说感同身受,有所共鸣了。

这是一部拍给捷克本国人看的电影。类似《阳光灿烂的日子》之于我们的60年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于台湾的60年代,《岁月神偷》之于香港的60年代。只有同根同种,经历当中的人,才能更懂其滋味。

1968年,在风云变幻的政局里,一段段小家庭里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浓缩着一个时代浮沉的缩影。国家的兴败存留,与每个普通人的命运紧紧相系。

1968的春天,历史上发生了“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发起民主运动,对现行的社会主义进行改革,这场运动一直到当年的8月20日为止,由以苏联为首的武装入侵告终。随后的20年里,捷克斯洛伐克一直都在苏联的统治之下。

故事发生在一幢二层居民楼里,上下住着两户人家。住在楼上的是少女金德若一家,她的父亲是二战时的一位军官,曾被授过军功勋章,战后社会主义时期则被政府判为战犯,常年生活非常压抑,他反对当权政府,更仇视社会主义制度。楼下的少年马修,一直暗恋着金德若,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军官,只是他在现任政府当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度崇拜者。他买波兰造的防摔玻璃杯,用东德做的塑料汤勺,家里的墙上贴满了社会领袖和时政新闻的照片。

两个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家庭,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彼此平行,却又时有交集。

金德若的父亲是电影中相对复杂的人物。我没有完全理解电影,也没有完全理解他。这其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就是他的弟弟,这个人虽从未出场,却可以看出对金德若的父亲及其家庭的重要影响。电影只交代了父亲的弟弟是皇家空军飞行员,而我翻阅了一些有关历史背景作为补充——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开始前就被德国全线占领了,父亲的弟弟应该服役的是英国皇家空军,英国对德国的不列颠战役中就有大量的捷克飞行员参与战斗,这也是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空战。

金德若的父亲和叔叔都参与了对纳粹法西斯的战斗,作为战争时期的保卫者,他们内心都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战后叔叔留在了英国,而金德若的父亲生活在国内,却对苏联和当权者都表现不满。经历50年代初的政治冤案,他更是被打上了战犯的标签,活得郁郁而不得志。每到圣诞节前夕,他甚至会在家里做占卜,以预测布尔什维克政府还能存在几年。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春风带来了新的气象,国内开始逐渐“回暖”。学校里的领袖照片被悉数换下,过去严苛的社会制度有了松动的迹象。此时,楼上金德若的父亲娶了楼下马修的姨妈,本来水火不容的两家人也开始坐在一张餐桌上吃饭。布拉格之春,让每个普通人也开始忘掉立场,放下敌意和戒备,不谈政治,讲起了人情。

只是布拉格在经历春天之后,没有来到盛夏,便在8月早早地遇到了凛冬。就在金德若的父亲迎娶马修的姨妈的宴会当晚,苏联的军队进驻了捷克。电影中有关这一段的处理非常巧妙,金德若的父亲为思念自己的空军弟弟,曾手工制作了一盏可以投射飞机倒影的台灯。苏联的空军突袭捷克的当晚,房间内的墙壁上投射着飞机的灯影,伴随着屋外震耳的轰鸣声。墙上的飞机影子是追忆过去的美丽幻觉,而耳畔的轰鸣却是来自现实的冰冷恐惧。在那样一个如梦如幻的房间里,刚萌芽的美梦被彻底打碎了,只剩下无尽的绝望。

电影最后金德若的父亲带着新婚的妻子薇诺,以及女儿和继子去英国度蜜月。只是之后马修的母亲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妹妹薇诺,马修也没再见过初恋金德若,因为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个蜜月会长达20年。

国家一夜间的震动,过往的生活瞬息崩塌,回不去的“昨天”,让无数人流离失所,这种流离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世界里的。此去离别,20年后才能再逢春天,待重逢时一切已时过境迁,时光一去不回,物非,人非。这,谁又能料想到呢?

1968年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来说,是历史上的重要一年,是由春天走入冬天,充斥着恐惧和屈辱的一年。1968年对于主人公马修来说,是生活翻天覆地的一年,一夜之间失去了爱人,朋友,家人,还有熟悉的生活。

对小小少年而言,1968年无关政治,而是痛失初恋的那一年。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用普通人日常冷暖里的情感,情绪,情愫,讲了一场政治事件。

当我们说一个国家的时候,那是高高在上,空洞乏味的概念。只有当国家这个词落到当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有孩子,父母,老人,落实到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里,甚至具体到一张下周早餐的菜谱,国家这个词才有了可以被感知的意义。

20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许算不上太长的历史。但20年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而言,却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光,甚至是一辈子。「国家可以从头来过,但人生却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原文发表在个人微信公众号:Pause Day

 4 ) 东欧国家这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喻

《甜蜜的永远》是捷克1999年的电影,那一时期,揭示、讽刺前体制是东欧电影的重要题材,直到现在都有不少涉及这方面的电影。东欧国家这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喻,大到故事结构,故事中人物的设置,小到每一句台词,都不会忘记要挖苦挖苦,臭一臭。这部《甜蜜的永远》是布拉格之春前夕,发生在社会中层人家的故事。电影人物大多是属于倾向自由民主的人士,有前反法西斯人士,军官父亲,有老师和学生;有正直善良的,也有善于投机的,没怎么多演,只是后面旁白提到过;有向往西方自由民主的,有被新事物深深吸引的年青人;有政府的影子,甚至还有美国的影子;……

这些人聚在一起,争、闹、乱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前东欧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封闭,外面的情况大家还是知道的,不同思想的人聚到一起,争斗和吵闹免不了。但这些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后来都成为亲戚了,吵归吵,大家还是在一个圈子里,谁也跑不掉,这是不是在隐喻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实呢? 选择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题,在善与恶、高尚与平庸、进步与落后之中寻找和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并非容易,电影也隐喻地表现了这种困惑和艰难。希望也是这部《甜蜜的永远》的一个主题,任何时候都要做好坚守,守护住了自己的希望,阳光总有一天会照到身上的。电影也以一种幽默感处理失望和烦恼,东欧人在实际生活中也确实是以这种态度对待和处置问题的。

 5 ) 简介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布拉格,圣诞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气氛之中。16岁的少年米修(迈克尔·贝兰 Michael Beran 饰)暗恋着邻居家的女孩金德诺(克里斯蒂娜·科胡托娃 Kristyna Nováková 饰),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两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亲密,米修小小年纪就饱尝了求而不得的痛苦滋味。 之后,金德诺的母亲去世了,而她的父亲居然爱上了米修的阿姨,因为这段姻缘,两家人重修旧好,米修终于找到了机会向金德诺倾诉了他深藏已久的爱意,但金德诺对于这段感情似乎十分怯懦。金德诺即将跟随父亲前往伦敦游玩,面对离别,米修能够坚持自己小小的爱恋吗?

 6 ) 甜蜜的永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在运转,淘气小男孩的世界是不让妈妈给自己找继父,米修的世界是爱着金德诺,金德诺的世界是小男友和对抗父亲,父亲的世界是喋喋不休的抱怨和发怒,母亲的世界是没有原则的忍耐。还好每个人在自己世界的运转没有超出常规,所以一切还是维持在和平的状态。
   无法忍受离别的米修喝酒把头塞进烤箱自杀,满脸红肿的望着金德诺,那是他无法达成的心愿,是那个年纪里最深的无力和绝望。温情的失落,滑稽的自杀,随着战斗机的轰隆隆声不再安逸的城市,预示一切都不会持续太久。

 短评

捷克人的幽默,捷克人的自嘲,当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渐消融时,春天也已经走远了....

10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力荐

铭记及表达的方式。说句不相干的话:戈尔巴乔夫某种程度上是罪恶的终结者,获诺奖也理所当然。

12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很特别的民族,虽然政治上的苦难并不少,但是在电影中总有幽默感。纵然时局动荡,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但却不会让人过多地悲伤,反倒总是倔强而坚强。少年懵懂的爱情和父亲的信仰都破灭了,可是看看被遗弃的小鸟,最后还是活得好好的,而好好活着就是最高深的智慧了……

13分钟前
  • 高小梵
  • 推荐

生活气息很强,对我这个不了解捷克历史的人来说,政治只是它最浅显的一面,我更喜欢拿它当作是一部“缩短版的《地下》”来看,它抒发的是导演对自己国家的爱,利用最普通的一面来展现一个特殊时代下小人物的面貌,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都要承受战后留下的创伤,但只要保持希望,人消失,情还在。

18分钟前
  • Ron Chan
  • 力荐

开心的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好么 毕竟阳光那么好 你那么美

20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还记得那个段子么?俄国人把坦克开进布拉格的时候,布拉格的漂亮女人们都在大冷天穿着比基尼出来迎接俄国士兵,对他们说,“你们想看这样的身体么?回莫斯科去吧,你们那儿也有!”

21分钟前
  • Chicology
  • 力荐

有些情节挺有意思的,但整体不太紧凑,能看出那个时期的捷克很追求美国文化,那双黑皮鞋文神在水牛里也穿了同款红色。(快满16岁的时候,爱她爱到无法自拔,只想死。)

22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18-3-2008 12:30pm ua taikoo

24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国恨家仇通过邻里人家展示,少年的烦恼,成人的颓望共同组合成为“布拉格之春”。

26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布尔什维克还能坚持一年,最多两年”,谁知道一等就是二十一年,太恐怖了

29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推荐

深受纳粹迫害的变成了法西斯,坚守共产理想的最后被“共产”,开始唯唯诺诺的终也得不到爱情,就像那些一泡进热咖啡就软掉化掉的塑料勺,空有期待。

31分钟前
  • 喜乐
  • 推荐

与其说是以温情的生活图解政治,不如说是导演对于布拉格之春的怀恋,全片充满着暖性的光辉,无懈可击的佳作

33分钟前
  • RD
  • 力荐

源自于生活,此片献给那些一夜之间失去所有,唯独剩下自己的人

37分钟前
  • 西来
  • 力荐

印尼《哎哟妈妈》歌声开场,社会主义跟不结盟运动的时代,近看都是黄金调调的生活,像孩子一样玩心大发或一根筋认知的成年人群像,钟意塑料制品的一号父亲抵死抵制布尔什维克的二号父亲,立场不同但在子一代和观众的注视里都是玩闹,又丧又欢乐。片尾68年来了,捷克导演的素质是能用忧伤化解生活的摧折

3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遥远而美好的捷克。在这16岁你如此失落,而我永远走在这一岁;这春天,你曾经失去,而我们,永远不会有。哦,捷克。

41分钟前
  • 忏聒
  • 力荐

平凡的人生,对生活微笑~

43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捷克温馨家庭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巨变前部队大院众生相,意外地波澜不惊~不同立场各样人生颇为有趣,有着甜美的回忆掺杂着道不明的苦涩不安,以及躁动的青春~不过本来以为是部青春片,居然这么甜蜜家庭,还挺让我意外的~

47分钟前
  • Woodring
  • 还行

资料馆2015.1.30.7pm 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中断了另一种社会主义探索,两家人中其实更侧重描绘的是共产党军人家庭,我倾向于本片看作对某种可能性丧失的叹惜。其中本土或邻国自己的工业探索(塑料杯、勺)在喜剧感之外也很动人。在后冷战语境中易被当作对失败者的审判,但它本身展现的丰富与质感超出与此。

48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全片的基调就在首尾父子两代人的自杀,滑稽又苦涩,国家命运映射在了个人情感上面,爱恋的美国小伙走了,混蛋的苏联来了,与近邻不太情愿的结合,音乐与电影文化的冲击,主义党派新旧的对抗,外部世界发展与坑爹的新鲜事物,就在嬉笑辱骂与自嘲中,在68年的布拉格,最后的笼中鸟和字幕慰藉。资料馆胶片

49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甜蜜的永远。什么都不能永恒,只有回忆。献给一夜之间变得孤独的人的电影。音乐很甜,生活很酸,调在一起百味杂陈。

5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