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双姝奇缘

喜剧片法国1987

主演:Joëlle Miquel  杰西卡·福德  Mr. Housseau  

导演:埃里克·侯麦

 剧照

双姝奇缘 剧照 NO.1双姝奇缘 剧照 NO.2双姝奇缘 剧照 NO.3双姝奇缘 剧照 NO.4双姝奇缘 剧照 NO.5双姝奇缘 剧照 NO.6双姝奇缘 剧照 NO.13双姝奇缘 剧照 NO.14双姝奇缘 剧照 NO.15双姝奇缘 剧照 NO.16双姝奇缘 剧照 NO.17双姝奇缘 剧照 NO.18双姝奇缘 剧照 NO.19双姝奇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8

详细剧情

  影片分成四个小片段,讲述了持有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两个女孩的友情。单纯、热情的蕾妮特(若埃勒·米凯尔 Joëlle Miquel 饰)是一个乡下女孩,慵懒、阴暗的米拉贝(杰西卡·福德 Jessica Forde 饰)则来自巴黎城里。第一段故事名为“蓝色时光”,讲述了她 们的相遇。米拉贝骑车去乡下游玩,结果自行车坏了,乡下姑娘蕾妮特帮她修好了自行车。两个女孩互相产生好感,交谈甚欢,决定一起去巴黎上大学。第二段故事发生在一个咖啡馆中。蕾妮特被侍应误认为女骗子,对她处处刁难,米拉贝到来之后帮她解围,两人对待此事有着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第三段故事中,她们对社会边缘人乞丐、小偷、骗子进行了不同观点的讨论。最后一段故事中,她们打了一个赌:蕾妮特能否坚持一天不说话。结果,蕾妮特假装成哑巴少女,米拉贝成功地将她的画卖给一个艺术品经销商。

 长篇影评

 1 ) 《雙姝奇緣》(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只有批判才有出路

  近年的電影多是吹捧官能刺激、情感角力,看多了也生厭。有時選擇觀賞大師級的老電影或者對於看膩了主流片子的人來說,帶來的是一種被忽視的視覺。即使看過了一定數量的電影,可是對電影的認識、對導演的拍攝風格是何等的皮毛。電影數量之大,實在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學問。對於看電影除了是有娛樂、消遣的作用外,電影還包含了對文化批判的作用,例如是角色上的文化衝突、性別、性向還包括了社會的禮教,除此之外還有創意、前衛的元素。寫電影評論有時就要拿出論據分析電影的現象、思考為什麼導演要這樣拍、只有不斷的批判才有論述,這樣各門的思想、派別就會百花齊放,海納百川。

  《雙姝奇緣》是侯麥在1987年所拍的作品,整套電影沒有特別的故事串連,卻分成了四個小故事。分別講述了兩個女孩在價值觀與生活之間的差異。不但帶出了城鄉之間的差異還處處帶出對人情世故的爭論。或者這部電影可以分為四個短片去解讀,除了主角是相同外,連貫性也不算很大。像這種簡約主義的電影,的確較易的消化與容易理解。

  在電影的第一個故事《藍色時光》,來至城市的主角Mirabelle騎單車到鄉郊遇上了鄉下人Reinette ,受邀並留下來享受鄉郊的時光,她們彼此交談的時候吐露出對各自生活的片段,她熱愛鄉村的寧靜,而對她來說鄉郊是她生活中的逃離,漫無目的的走到鄉郊碰見這個女子,接觸鄉郊的生活,聆聽著天馬行空的想像。一人喜歡大自然的完美,而另一人則覺得沒有大所謂,但又不忍傷害她人。如她發現城市人喜愛跳舞,於是她也跟著跳,雙方試圖磨合透過文化層面跳入彼此的生活。她相信藍色時光的出現,而她也見證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得出的是電影是表達陌生人由最初的腼腆到有交流,融入對方的世界。

  其後的三個故事就切實的走進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例如咖啡店的一幕,就是男侍應早已認定鄉下人是騙子,處處刁難女主角。再者是女主角問路的時候,差點被兩個男人蒙騙,帶出的是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差異,男人均認定了Reinette 是個沒頭沒腦的人。重點是道德的問題,明明侍應有零錢找給隔壁的客人,又為何沒法找給女主角,硬要女主角給他散錢。這就是一種在角色上的矛盾,男的分明是在欺負弱勢的人。當Mirabelle到達咖啡廳後,侍應方才相信她是真心光顧,而不是騙子。然而,當面對情義與意氣之爭時,兩人對事件的處理也有別一般的態度與反饋。基於道德與責任的問題,Reinette 認為錢應該付,而不是採用Mirabelle的一走了之的心態。即使是有誤會,Reinette 還是如此的單純地決定再到咖啡店一次,以發還金錢。就連收錢的那名店員也認為她是「水魚」。這就是人面對貪念時總敵不過心裡的誘惑。

  侯麥在這部電影裡反映的是人的醜態,人的虛偽與虛妄,欺凌處於弱勢的人等等。透過爭論,觀眾能夠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說第三部份的《乞丐、患盜竊的人與騙子》的一幕,看到的是對「犯罪者的同情」與「犯罪的合理化」,到底應不應該因賊人有病而姑息,而幫助犯罪者逃過被拘捕的一事又是那門子的「幫忙」,對於筆者來說的確是處於兩難,從正義方面或者會站在Reinette 的一面,皆因Mirabelle 所做的並不正確,人之常情。然而,從人情角度方面,又會認為「忠忠直直,終需乞食」,有種反叛和反制度的心態。於是,在道德層面上有種自我的掙扎。當她們二人談到這件事時,出盡論據,極之精彩。而影片中的Reinette 也從她的大城市生活中發現更多她認為是「不對」的事,例如她因為好心而施捨陌生人回家的路錢,豈料發現此人原來是騙子。女騙子稱自己失業、無家,把「欺騙」當成了「職業」,以「情理」說服他人。而Reinette 到頭來也沒有想到她的話是否屬實,繼續她的單純,漸漸她在城市裡發現更多的「市井之徒」,這是對她的一個考驗。

  語言的藝術在電影中表露無遺,簡單、直接而了當。法國人的思想如此興旺能夠傳頌後世,靠的是日復再三的爭論,有爭論、有實驗也有進步的空間。第四部份正是對語言的反證,過多的語言已是無用,免得「講多錯多」,不如「扮啞」,人類最醜態的事是以強權欺負弱小,女主角在巴黎的生活日漸拮据,決定要賣畫。到畫廊以求高價,怎料被壓價,「扮啞」全因是一次與友人的賭博,錯有錯著,結果看到人的利慾薰心,是如此的惡劣。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就是經常的遇到一些人,或者自己偶然會遇到掙扎,遇到試探。生活在大城市裡,一切都已經習慣,習慣當你要買物時被叫「靚仔靚女」,習慣了用一種甚麼的目光看人,習慣了面對不義的事情默不作聲。

  只有不斷的批判才能使我們清醒,人在其位,總會有偏見,時刻的警醒,時刻保持對事情的看法,或者對我們活於當下,通曉人生哲理,笑看人生有一定的幫助。

文/Dorothy

 2 ) 好笑却耐人寻味

看了侯麦导演1986年的法国电影《双姝奇缘》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很可爱。画面清新漂亮得就像少女时装画册。法国人真是爱说话,表情丰富,喋喋不休,没有人来说:“你想那么多做什么?”什么样的话题都有人一本正经地、决不退缩地过来接茬。喜欢这股劲。故事好笑却耐人寻味。两个姑娘,主意可大,直率地冒着天真无畏的傻气,又会打扮又会生活还爱冒险爱思考,一点都不自怜不依赖,可爱得,我若是魔鬼我都会舍不得欺负她们。不,应该说连魔鬼都拿她们没办法。谁说的,“侯麦电影中的人物都是柏拉图主义者。他们也自私自利,但并不卑鄙。就像小津电影中的人物一样,从来不是坏人。”

 3 ) 大地初醒的样子

大名鼎鼎的候麦,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名字还有他的电影四季系列。而这次北影节的候麦大师单元竟然春夏秋冬一部都没有引进,可能是因为这一点降低了我的观影热情,只在展映的六部影片中选了三部来看。相比上一次的英格玛伯格曼影展,我可是把全部14部影片都看了。

双姝奇缘,影片的法文名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翻译过来是雷尼特和米拉贝的4个冒险,顾名思义,影片讲述的是两个女孩的四段故事。

先来说说人物造型吧,本片人物造型塑造得非常鲜明。

雷尼特

一个爱画画的乡村女孩。

她是红色和白色的,白色是她简单淳朴的一面,红色是她的好奇心和热情。

长发披肩,浓密而蓬松,有一种原始的不加修饰的蓬勃的生命力。

厚重的刘海,给人一种涉世不深的、懵懂的、与外界保持距离并保守内心世界的印象,这与她爱画画的爱好相符。

每一次出场都穿着裙子,代表她感性多情的女性特质。

米拉贝

一个自由不羁的城市女孩。

她是红色和黑色的。她的第一个出场镜头很精准地展现了她的人物性格。黑上衣、黑裤子、黑鞋子,里面是全黑的,展现她的帅气与果敢;露出了一截红色的袜子,感到她是一个有趣的人;披了一件红色外套,红色与黑色大面积的强烈对比给人一种危险感。黑色是她的底色,红色代表她的激情与危险。还有一些深蓝和墨绿色。

是两人的红色使彼此相遇并发生故事。下面就来说说她们的四段故事,顺便做一些镜头分析。

故事一:相遇与蓝色时刻

对候麦的第一印象就是简单直给,因为他的镜头非常直接。两个女孩的相遇,从还没遇见就开始两人的直拍各走各的路,平分的镜头,然后道路拐弯雷尼特走进米拉贝的画面,两个人就这样产生了交集——

米拉贝的自行车坏了,雷尼特把她带到家里帮她修车,之后热情地向米拉贝发出邀请在她家留宿一晚。米拉贝接受了她的邀请留了下来,足见米拉贝的冒险精神。两个小姑娘在花园里用餐,去农场,去菜园,在充满野趣的大自然中闲聊,一点点互相了解。

蓝色时刻,是影片的一抹浪漫色彩。她们在凌晨三点醒来,雷尼特带米拉贝感受所谓的蓝色时刻——那时的天空是最蓝的,也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一切都在睡梦中将要醒来。当这个时刻被汽车的发动机声打破的时候,雷尼特竟然哭了。米拉贝安慰她,愿意再陪她看一次,于是又留宿了一晚。雷尼特给米拉贝看自己的画,也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

故事二:咖啡馆

雷尼特来到米拉贝的城市学画并做了她的室友。一开始,卧室里红色与黑色的被单,彰显着米拉贝的地盘。她起身拉开窗帘,窗帘也是大红色和墨绿色近乎黑色的。

相比之前乡间的故事以雷尼特为主导,这个故事在城市中发生以米拉贝为主导。在她们合租的房间里始终只展现了米拉贝的房间和公共区域,并未展示雷尼特的房间,好像在说这里不是她的家。

两人相约在一家咖啡馆碰面。雷尼特先到了,因为没有零钱遭到了服务员的无理刁难,雷尼特的善良在此显得极其乏力与无助。等到米拉贝来了带着她一起逃单才解救了她。隔天,雷尼特又特地跑去这家咖啡馆把钱补上了。她觉得没有付咖啡钱就是占了便宜,她努力坚守自己的原则。

故事三:乞丐、骗子与小偷

接下来是她们对城市里乞丐、骗子、小偷这些群体的讨论。雷尼特有着一种天然的热情与温柔,米拉贝则有一种城市人的理性与冷漠。米拉贝对乞讨者们应对自如,雷尼特的善良与稚嫩又让她在地铁遭遇了骗子导致自己没钱买票回家。

在超市米拉贝发现了一个小偷并看出有警察在尾随她,于是米拉贝也跟在他们的后面,并在小偷被抓的紧要关头顺走了小偷藏着食品的购物袋,使其免于被捕。之后她本想把东西归还给小偷,小偷却开车走了。

小偷穿着蓝色的衣服,与米拉贝的外套里面的衣服颜色是统一色调的,这里用色彩暗示米拉贝具有和小偷同样的内心特质——不在乎道德与社会秩序,离经叛道且,而且米拉贝要比小偷优秀得多,她更机敏且有胆识,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

米拉贝把这些脏物——香槟和火腿带回家给雷尼特和自己当晚餐,但当她把这个故事告诉雷尼特之后,雷尼特拒绝吃,并和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雷尼特激动得站起来,米拉贝始终在椅子上坐着,这使两人的视角一个是仰视,另一个是俯视,这一站位的设计符合她们的对话。在对话中雷尼特认为她不应该帮助小偷,而应该让小偷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雷尼特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她在高处。

但值得注意的是,雷尼特的画面也就是米拉贝看雷尼特的视角却是平视的并非仰视,这一镜头语言告诉我们:在米拉贝的心里她并不接受雷尼特对她的道德评价,也并未感到雷尼特的压迫感,相反她认为雷尼特是上帝之手,在行使上帝的权力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和惩罚。此外,在雷尼特的画面中有一面装饰墙,上面插着花代表她来自乡村的身份。

故事四:卖画

当雷尼特需要付房租而经济窘迫的时候,米拉贝计上心来。她让雷尼特假扮哑巴去画廊卖画,而米拉贝则假装和她不认识在画廊闲逛。之后雷尼特在和画廊老板的交流中一言不发,只是点头和摇头,当老板拒绝她的出价后她开始哭泣。米拉贝作为旁观者见证了这一幕,并将画廊老板置于道德劣势一方不断拷问他,一通狂轰乱炸之后老板乱了阵脚以高价买下了画。

这是米拉贝唯一一次穿裙子,因为在之后与画廊老板的对话中她利用了她的女性身份。她真是太聪明了,充满了鬼点子。气急败坏的老板面对来询价的顾客张口就把画的价格翻了一倍。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

这是我看的候麦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它不仅是一部女性电影,简直是一部少女电影。影片展现了一段近乎完美的友情:她们在生活的磕磕绊绊中互相搀扶,同时又在思想上彼此尊重并保持距离,因为她们的价值观如此不同。她们的谈话永远是开放式的,没有结论,也不需要结论。她们各自恣意生长,又有各的姿态,在观念的相互碰撞中生出许多乐趣。当去掉了批评与指责,你会感到轻松与内里的生机勃勃,如蓝色时刻大地初醒的样子。

 4 ) 蓝色时光

“当月亮升起来时,整个世界就进入了寂静时刻”——“蓝色时光”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站在紧闭门窗的独屋前,我连我自己都看不见,静得只听见心跳声

那是独一无二的幸福时光,因为那明示了我是自由的。然而在这里幸福是另一种形式——分享,它冲淡了孤独

“文明进步”让我们学习欣赏各种“美”。真的需要吗?我不肯定

我有我的上帝,它虽然不说话,但他一直在我心中

行善不在于有一个设定的目标,不在于对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自己的上帝

假如有人或人群借上帝的名义去执行某些惩戒,并且他们关心的重点不在乎原罪只在乎效果;假如他们只在乎自己的上帝…

一个只讲道德法律的国度是肮脏的没有希望的

学生态学的米拉贝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明显的隔阂,在乡下能独自生存的蕾妮特在巴黎与人的交往中处处不适,这些在第四节得到了一个正面冲突的机会:自然语言和社会(生存)语言是两回事。也许我们都需要两个身份

侯麦电影从来不提供答案,他只是负责提供哲思的素材

艺术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让有感知的人欣赏到美的事物,还是去竭力帮助那些难以有同感的人?

另外,艺术的感染力是不是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充当媒介?如果需要,那它岂不是沦为了彻头彻尾的商品?

 5 ) 重看《双姝奇缘》:永恒如新的侯麦

早上醒来,照例点开MUBI,查看又有哪些新电影上线。一部名字诡异的侯麦电影作为“当日电影”(film of the day)映入我的眼帘——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直接译成中文是“蕾妮特和米拉贝尔的四次冒险”。自诩看过所有侯麦长片的我,心想难不成哪部侯麦电影被“挖掘”出来了。于是点进播放,一看恍然大悟。哪是啥新片哦,其实就是《双姝奇缘》!法语原名是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不过是它的英文直译片名罢了。

既然已经点开,索性继续看下去,反正也没事。虽说这部电影老早前已经看过,但一直没有什么重看的机会。这次毫无预期地重新,倒是一次舒心的体验。整部电影看得我哈哈大笑,实在是好看。与其他侯麦讲述“男欢女爱”的片子不同,《双姝奇缘》讲述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不仅少掉了关键的男性角色,也没有爱情的影子。这是很让人意外的,如果想到侯麦的招牌正是借爱情刻画男女不同心理的话。

《双姝奇缘》分了四个篇章,每章都可以拎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短片。两位主角蕾妮特和米拉贝尔来自不同的家世背景,在乡间偶遇。蕾妮特后来到巴黎学画,与米拉贝尔住在一起,由此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不只是爱情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消失,连侯麦热衷的“误会”手法也消失不见。《双姝奇缘》的冲突由两位女性角色迥异的性格引发。蕾妮特从未上过学,通过函授课程获得高中文凭,久居乡间、同时又热爱绘画的她养成了简单纯粹、待人热情的性格,正是她主动邀请米拉贝尔共住乡间,从而奠定了两人的友谊。相较而言,巴黎女孩米拉贝尔有一股浓郁的都市风情,随性、慵懒,懂得变通,而不像蕾妮特那般死板。

性格上的冲突,鲜明地展现在巴黎生活中。如果说第一章乡间生活充满田园牧歌般的美好情愫——标题“蓝色时光”指日出前一小时天色幽蓝的景象,让人想及“绿光”,同样以自然现象为片名——那么,后三章巴黎生活则有都市特有的闹腾与骚动。侯麦借两女孩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来刻画人物迥异性格。第二章“服务员”展现了初到巴黎的蕾妮特与中年服务生间发生的趣事。因为只有100法郎纸钞和零散的硬币,蕾妮特一时间拿不出6.5法郎付给服务员,两人发生了争执。蕾妮特只能一边尴尬地坐着,等待米拉贝尔到来,企盼她会有零钱解救自己;与此同时,她得忍受咖啡馆服务员抛来的抱怨和白眼。令人想不到的是,米拉贝尔的到来不仅没有解救蕾妮特,反而与服务员产生了更大的争执。一气之下,米拉贝尔携蕾妮特火速离开现场,留下气愤的服务员干瞪眼。

如果说,第二章是蕾妮特与米拉贝尔因为性格差异产生冲突的预演,那么第三章则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侯麦不惜用长篇“辩论”来阐释两人对骗子与小偷的不同看法。米拉贝尔告诉蕾妮特自己在超市“救”了一位小偷,却把赃物阴差阳错拿回了家,蕾妮特对此感到不解。在蕾妮特接受的教育中(带有浓厚自然主义哲学倾向),像骗子和小偷这类人应该关进监狱,通过惩罚来让他们认识到偷窃乃是不对的行为,从而制止再次行窃。米拉贝尔探问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偷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说蕾妮特单纯只从偷窃行为来衡量人性,那么米拉贝尔则将人性引申到了社会层面。人之所以偷窃,除了自身的原因,同样也有整个社会的问题。

这两种对于世界不同的看法也体现在对乞丐的不同认知上。蕾妮特指责米拉贝尔对路上遇到的乞丐不予施舍,米拉贝尔则回应那么多乞丐难道每个人都得施舍吗。蕾妮特的观点很简单,乞丐是弱势群体,应该给予帮助,而米拉贝尔认为有些乞丐纯粹是骗子。在火车站,蕾妮特为自己的天真尝到苦头,她因为善心帮助的人原来是个骗子,到处以丢钱包的幌子向路过的人讨要车费。全片第四章最让人感到意外,带有十足的侯麦色彩。因为交不出房租,蕾妮特急需将绘画作品出售,不幸的是,前一刻她与米拉贝尔打了赌,她将一天不说话。那么,她该如何向艺术品经销商推销自己的作品呢?何谓“艺高认胆大”?我想这就是了。侯麦不仅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巨坑,而且完美地填平了它。在米拉贝尔巧舌如簧的帮助下,蕾妮特卖出了自己的作品。最终像大多数侯麦电影那样,皆大欢喜。

侯麦电影的趣味,一方面来自精巧的剧本和精妙的台词,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演员精彩的表演。我们甚至可以说,侯麦的电影既属于当下,也是永恒的。无论什么时候观看(还是重看),它都像新的一样,等待着我们。这些电影创造出独有的世界,让人徜徉其中,回味无穷。侯麦电影的永恒性离不开他的古典主义趣味。可以发现,侯麦电影剧本结构之精巧,吸收着法国古典戏剧的滋养。看似随意,实则有着精妙的结构设计,谋篇布局处处匠心。侯麦懂得用一种自然主义的影像风格和表演将剧本结构上的匠心掩盖,随意说出的台词实际上每句都有妙用。我想,这是侯麦电影之所以散发着永恒魅力的根本原因,他既是新的(“新浪潮”),也就旧的(“古典主义”)。过去的观众、现在的观众和未来的观众,看到的都是同一部侯麦电影,古典又新颖。而他遍布全球的学徒们——洪尚秀、布哈克、滨口龙介、竹原青……学到的无非是某个侧面,没有一人能学到侯麦的精髓。

 6 ) 《双姝奇缘》:如何让画作自我言说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18.html

起先是画廊的老板问蕾奈特关于画的相关问题,之后是老板对画作进行评价,最后是关于画作的价格以及付钱的方式,至始至终和好友米拉拜尔打赌这一天不说话的蕾奈特一直闭口不言,她仅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对话”,甚至因为无法一次性拿到3000法郎而的哭泣,而当一起到来的米拉拜尔在老板面前痛斥了一顿,她才满意地拿到了用以支付在巴黎开支的费用。蕾奈特的沉默是一次约定的遵守,米拉拜尔的痛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两个人完成这一次交易,似乎真的解决了画作“言说”的问题,但是这种所谓的结合,像他们出身和性格一样达到了互补?像片名“双姝情缘”一样完成了融合?

《双姝奇缘》,不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之一,也不在“喜剧与谚语”系列之列,更不是之后的“四季”故事,仿佛孤零零悬置在侯麦系列电影之外,但是这个既有道德问题又有生存法则、既是相异文化的矛盾又是不同性格的互补的电影,明显具有某种哲学意境,甚至侯麦也不是为了单纯探讨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就像最后一个小故事,名为“卖画”,而且那幅充满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也完成了交易,但是关于言说的可能性却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议题。

四个小故事,最后通向的是哲思,而第一个小故事《蓝色时光》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议论框架。从巴黎出发第一次来到乡下的米拉拜尔,骑的是一辆自行车,终于在距离修车铺十公里的地方爆胎了,而这时她遇见了一个提着篮子走来的乡下女孩蕾奈特,骑着自行车和步行,从巴黎来和住在乡下,米拉拜尔和蕾奈特便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但是当她们相遇,当她们共同解决自行车爆胎问题,甚至米拉拜尔留下来住在蕾奈特一个人住的房子,这种相异性却走向了融合的开始:她们成为了朋友,而且为她们在巴黎继续他们的友情,继续遭遇不同的问题而展现她们的处理方式作了铺垫。

乡下世界打开了米拉拜尔一直以来的“巴黎”观念,也展现了蕾奈特天真、纯粹、自然和原始的性格特征。蕾奈特邀请她和自己同住几日,领她看自己的画作,还参观邻居的蔬菜地、羊圈、马匹,在鲜花盛开、风吹麦浪的乡下,米拉拜尔和鲁米先生、鲁米太太相处融洽,她给绵羊喂食,抚摸那匹叫“狄亚娜”的马匹,还感受了乡下即来的暴雨,这无疑是她脱离巴黎现实的一种映照,而蕾奈特的那些画作,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意蕴,更是在现实对立面的一种景观。所以米拉拜尔也感慨,和巴黎的生活完全不一样。

而“蓝色时光”成为他们最为纯粹的一种体验,蕾奈特告诉米拉拜尔:“蓝色时光不是小时,也不是分钟,只是一个雅致地方的宁静,在那个地方呆着就不想醒过来。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一切都休息了,这就是宁静。”在她看来,宁静是令人害怕的,仿佛是世界末日的到来,而这种害怕更具诱惑的地方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是想要紧紧抓住的冲动,而且并不是带向一种静止的状态,“一切都在休息”是为了即将到来的醒来,“所有的精灵都会复活”。看起来矛盾,就像她的画作,体现的是一种闭合与开放、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而起初蕾奈特告诉米拉拜尔“蓝色时光”的时候,她就是在言说这种宁静,就是用言语在解释这个美妙时刻,但是言说并没有真的将米拉拜尔带向“蓝色时光”,最多也只是有限激活了米拉拜尔的想象,但是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她才进入到了可遇不可求的蓝色时光里。

那天夜里,蕾奈特叫醒了正在睡觉的米拉拜尔,两个人穿着睡衣走到了庭院里,外面没有灯光,也没有人声,起初是青蛙的叫声,接着是布谷鸟的鸣叫,正当他们迎接蓝色时光的时候,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嘈杂声打破了这样的氛围,而听到这一声音的蕾奈特开始不安,甚至开始哭泣,“这本来就很短暂的,现在没有的,宁静不是这样的。”米拉拜尔虽然也有遗憾,但是她没有想到蕾奈特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她安慰蕾奈特明天还会有的,但是蕾奈特似乎并不抱有希望,果然第二天是米拉拜尔自己先起来,她拿着束灯光,走到了庭院里,那时也传来鸟的叫声,但是显然也不再是那个让人期待、让人害怕的蓝色时光。

蓝色时光是绝对的宁静,是让一切都安睡,是回到了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蕾奈特的生活就接近这种宁静,而米拉拜尔也感受到了和巴黎不一样的时光,尽管她没有完全沉浸其中,还拿了一束光,但是这一片大自然给了她独特的体验。最后他们在夜色中拥抱在一起,这便是某种融合,“闭合和开放”的融合,巴黎和乡下的融合。正像蓝色时光一样,米拉拜尔或许只是经过,只是听说,只是被言说之后的进入,她无论如何也只是在边缘,所以当两个人从乡下来到巴黎,她们之间的融合便遇到了矛盾,就像她们求学的方向一样,米拉拜尔学的是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重点在于人类活动,而蕾奈特从乡下来到巴黎,学的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

他们在对待事物的立场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二部分是“咖啡馆的男人”,米拉拜尔和蕾奈特相约在内希德路的随意咖啡馆见面,下了课的蕾奈特根据米拉拜尔提供的地址走去,她显然对巴黎的道路很不熟悉,这是一种生疏感,而当她问路人的时候,一种奇怪的相异性出现了,第一个被问的男人告诉她路线,经过的另一个男人也告诉了她路线,但是他们却指向了不同的方向,而且他们为此还争吵了起来,蕾奈特只好自己去找,不想走了几步就看到了那家随意咖啡馆,她回过头来想告诉他们已经找到了目的地,但是两个男人似乎并没有听到她的喊声,依然无休止地争吵中。争吵时一种声音,或许就变成了巴黎的嘈杂,它甚至偏离了终点,脱离了核心,而变成了纯粹人为制造的声音。

这是巴黎的现实之一,而且这种争吵完全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而在随意咖啡馆里,蕾奈特等米拉拜尔到来,她点了一杯咖啡,那个男人收钱时,蕾奈特没有零钱,只有200法郎的一张纸币,男人非要她付零钱,还告诉她自己要喝咖啡就必须备好零钱。其实这不是商家的规则,只是一种偏见,男人总是以防备的目光来看她,说经常有人拿着大额的纸币说没有零钱而逃避付钱,“现在的女孩太野蛮了,我今天就盯住你了。”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而且男人还把蕾奈特对面的椅子也拿走了,而当米拉拜尔赶来之后,根本不像蕾奈特那样,而是和他据理力争,米拉特尔的观点是:不是我没有付钱,是你不肯找零钱,所以责任在他。于是男人没办法把椅子给了他,而米拉拜尔身上也没有零钱,最后她拉着蕾奈特趁男人不注意离开了咖啡馆。

回来之后蕾奈特总是感觉到这样离开的做法不对,她对米拉拜尔说,必须把咖啡的钱还给人家,“这是我的原则。”而米拉拜尔嘲笑她太天真,第二天蕾奈特去了咖啡馆没有见到那个男人,但是她还是给了另外的服务员,“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他们在蕾奈特离开之后这样说。对待咖啡馆男人的不同态度,是否还钱的不同选择,是米拉拜尔和蕾奈特相异观点的一次展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似乎涉及到一个自律问题,在蕾奈特看来,自己消费的那部分必须付钱,则是个人原则,而米拉拜尔认为那个男人不好的态度是自己选择离开的理由,而且她也没有将之归结为一种个人道德的败坏,而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种正常处理方式。

而依这次矛盾为进口,在第三个故事“乞丐、有偷窃癖的人和女骗子”中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在街头,蕾奈特见到乞讨人员就给他们一些零钱,而米拉拜尔却无视他们的存在,按照蕾奈特的看法,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只要自己有能力帮助就会伸出援手,而米拉拜尔认为巴黎有太多这样的人,地铁站有成千的乞丐,怎么可能去帮助让他们?其实不是关于多少的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米拉拜尔只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她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帮助和不帮助都无助于问题解决。而蕾奈特从个体角度来考察,她的善举是帮助了其中几个。当然蕾奈特的行为也多少影响了米拉拜尔,当她再次见到这些乞丐的时候,也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但是在处理那个有偷窃癖的女人时,她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却又做了一件让蕾奈特不理解的事。

超市里米拉拜尔观察到有个女人偷偷将东西放进一只蓝色袋子里,她尾随她,最后在付款的时候米拉拜尔一把抢过了包逃离了超市,而那个女人因为被超市工作人员盯住最后难以脱身。米拉拜尔拿走包并不是要占为己有,而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提醒她,甚至让她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当她拿走包之后躲在汽车后面看,等女人离开超市的时候又想还给他,但是女人没有听到她的喊声。回到家里她把这些情况和蕾奈特讲了,但是蕾奈特不理解,在她看来,米拉拜尔不是在帮她,而是一种荒谬的行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很明显,她认为米拉拜尔认错了对象,偷窃贼和那些乞丐不一样,即使她被工作人员教育,即使米拉拜尔将东西还给她,她也不一定会悔改,因为她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更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本性,所以米拉拜尔的“冒险的体验”根本无济于事,甚至也和那个女人站在了一起。而在蕾奈特看来正确的做法就是劝导,就是教育,在地铁站她就遇到了一个女人,她以钱包丢失为由向经过的人求助,蕾奈特起先给了她钱,但是当自己没有了零钱而需要求助时,她发现那个女人还向不同的人求助,于是她走到她面前,除了要回自己打电话的钱之外,也让她不要再成为小偷,让她去找工作。

在巴黎,蕾奈特和米拉拜尔在对待不同社会现象时,总是有不同的观点,咖啡店要不要还钱?要不要帮助街上的乞丐?对于女窃贼和骗子如何让她反省?在这些问题的相异观点里,蕾奈特一直像她在乡下时一样,对于人性更多是从自然层面来对待,所以希望用道德的方式处理问题,坚持把欠下的钱还给咖啡馆男人,不计较曾经对自己的恶意态度;向乞丐伸出援手尽自己的一份善心;在小偷哭泣时安慰她希望她能迷途知返。而米拉拜尔则是从人与人相处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就像她研究的“人类活动”一样,是一种社会学样本,所以蕾奈特的行为在她看来是天真,而自己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的是人际间的沟通法则。

关于自然,关于自律,关于社会公德,都涉及到道德,而在最后“卖画”的故事里,这个道德问题就变成了一种哲学问题,而哲学问题之发生也是因为社会生存的法则所迫,家里人让蕾奈特回乡下,因为没有更多钱资助她上大学,所以她在无奈的情况下准备卖画,这是一种向社会规则妥协的做法,但是她又不舍,而且也不是钱的问题,在她看来,这些画作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只有懂得的人才能够欣赏,所以她不喜欢让它们变成商品,而这种对于交易的拒绝就是要回到自己在“蓝色时光”里的宁静状态,“画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画作不会自己说话,它是沉默的,它不需要解释。”这其实就已经进入到一种悖论中,尤其是要面对交易的时候,而且,蕾奈特说画作不需要解释的时候,她自己却在米拉拜尔面前解释了画作。

这个关于画作自我言说的哲学命题在画廊里得到了生动地阐释,因为自己做了解释,米拉拜尔嘲笑了她,于是她承诺一天不说话,就是在走进画廊在老板面前,她也不说一句话,于是只是老板在那里自问自答。画作会自我言说,这是画作在艺术层面的一种理想化状态——它在寻找一个理想读者,的确,在蕾奈特沉默像一个哑巴的情况下,老板似乎也能读出画作的艺术性,他说这幅画给人以自由,像风吹过,而且里面有激情,作者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老板能在不被作者解释的情况下对画作进行解读,的确是画作本身在言说,而且蕾奈特也不断点头,似乎他们就是在一种宁静状态中进入到灵魂的“蓝色时光”。

但是,关键是当老板说起画作以3000法郎成交,但是不能一次性付清,他们的对话应该从艺术走向了交易,走向了交际,这时候蕾奈特依然沉默,这就越过了宁静状态,所以他们没有达成一致,最后是站在一旁的米拉拜尔出面,她数落老板把她当成是一个哑巴,也不让画作自己言说,在连续的指责之后,老板终于拿出了3000法郎,而拿到了钱的蕾奈特也露出了笑容,她终于可以用这笔钱继续在绘画艺术中深造,继续留在巴黎。

这似乎是一个完满的结局,承诺不说话的蕾奈特让画作的价值在宁静状态中凸显出来,会说话的米拉拜尔又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式让交易发生,但是这其实是侯麦设置的最隐秘一个线索,画作的沉默和说话,其实根本不是一种成规,也不是对立,甚至它也不需要融合,它只是存在,有时候是艺术是宁静,有时候又是效益是生存,所以即使蕾奈特和米拉拜尔在近乎行为艺术中完满地完成了交易,在他们走后,这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画又在精于经营的老板那里,转手以4000法郎的价格卖给了客户——从2000法郎到4000法郎,画作依然不说话,但规则改变了,这也许不是道德和哲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短评

乞丐、小偷与骗子也是一种生存技能,没有道德鞭挞。乡村女孩认为给遇到的乞丐都要施舍,遇到小偷骗子要现身严惩。讽刺的是,最后她为了生存,“装聋哑”卖画却成了她一直想批判的一类人。“失语的艺术家”带出个人思想:阐述自己作品的价值很重要。但语言亵渎了艺术,在艺术面前,沉默是最好的态度。

9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关于两个女孩的道德选择,第四部分最耐人寻味。A滔滔不绝地解释着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这行为就很矛盾),B反对,后来A不解释的沉默没能成功卖画,而B原本的观点也派不上用场,最终是B用了A的说法才卖出了A的画,执行内容与执行'讲述内容的形式'之间竟然是后者占上风。

12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侯麦的关键词:坦诚,包容,所以很多剧本其实题材十分尖锐,但拍出来却成了喜剧。女孩子们实在是太可爱。其实从头到尾都看的我提心吊胆,如此直接的价值观碰撞,直到最后都没有撕起来也是奇迹了,换我大概绝交五百次了吧。。最后一句台词精妙!

13分钟前
  • 张熊熊
  • 力荐

看了那么多电影,还是最喜欢侯麦的电影。宽容,坦然。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展现一种当下的生存状态,从容,随性。

16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如果加上爱情,这不就是现在的《阿黛尔的生活》与《烧女图》。

1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非常喜欢最后的卖画一段,尤其是画廊老板被米拉贝指责后那个“蓝色时刻”,与第一段构成了可爱呼应。影片想法来自扮演乡下女孩的米凯尔的真实经历,她向侯麦毛遂自荐,但最后却因为跟电影里乡下女孩一样过于清晰固执的价值观而和剧组的其他演员都闹翻。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其实米凯尔现实中是巴黎女孩,而演米拉贝的杰西卡则来自乡下。后来,米凯尔在侯麦临终前起诉侯麦,试图讹诈合作者的权益,众多曾经为侯麦提供经历的合作过的演员纷纷为侯麦作证,包括杰西卡。米凯尔的无理请求虽然在判决中被驳回,但却成了侯麦人生最后最难过抑郁的事。

20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侯麦角色间对白有趣程度:女女>男女>>>男男

2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乡下的女孩和城里的女孩——乡下的老鼠和城里的老鼠,老童话的现实版本。

2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很细腻的喜欢哲学思考的乡下哲思女见午夜寂静被车声打扰就哭泣,她就是神经质,想有个女孩一起体验“蓝色小时”。很认真的她,会付昨天没有零钱付的咖啡费,在车站施舍给人,钱不够向人求助却被当骗子。“绘画可以表现人的宁静”。为在巴黎生存,纯洁的女孩狠心卖画2000法郎,购者4000法郎卖掉

31分钟前
  • 拾贝壳的猫
  • 推荐

4000法郎

33分钟前
  • nihaoma
  • 还行

说起女生日常,印象里好像全是小清新,这部视角挺独特的,两个女生一直在辩论,探讨的话题很有趣,生活态度、价值观、生活中的困难之类。演员太自然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我和朋友平时聊天的感觉。

37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这片子一如既往的侯麦。“蓝色时刻”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乡下女孩蕾内特对世界、对他人、对艺术的关系中都是在寻求一种道德纯粹,一种“蓝色时刻”的宁静;而米拉贝与一切都拉起了距离,像是做民族学研究一样把城市的一切当作现象进行审视,她更注重人与人为了完成事务而必备的社交准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言说”与“沉默”似乎将四个故事串在一起。最后,在“沉默”与“言说”的配合中,两个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姑娘完成了艺术品的交易。蕾妮特似乎作出了很大的妥协,她的故事隐约影射着一些卢梭的教育思想,即现代城市对人道德的败坏。我觉得这片子有意思的点在于平常我不大会和米拉贝这种姑娘聊起来,对话可能会止于她说自己拿了别人偷的超市东西,但因为侯麦的电影,我听到了她的想法,有种脱离了信息茧房的感觉,电影的魅力即在于此。

38分钟前
  • 虚伪面包房
  • 力荐

侯麦电影是青春底片上跳动的红,法语是人类思辩之林发出的啁啾

4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4++ 四段小故事串起巴黎女孩和乡下姑娘的际遇,以及她们各自待人接物上的观点碰撞和成长。人物鲜明,对话丰富,景物迷人,颇有以小见大之趣。也让我想起自己与剧中人年纪相仿时的一些轶事,那些互相玉成、美好坦荡、不足外道的特殊情谊。L'Heure Bleue 蓝色时光:昆学家法布尔先生定义:安静的诗意时刻

41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太爱侯麦的色感了

46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侯麦电影里的红是生活里那点盐。

48分钟前
  • 野沢氿
  • 力荐

特别喜欢第三第四段!纯纯的女孩可爱,漂亮的女孩聪明。

5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好像是第一次看与男欢女爱完全无关的侯麦,总觉得弗兰西斯哈两位主角是这里来的。这简直就是个现代故事,蕾内特和米拉贝尔就像21世纪的小资文艺青年一样因为模糊脆弱的道德观念不停拌嘴——有场戏可以形容为“圣母的终极对决”吧,只不过一个偏左一个偏右哈哈,非常有趣,强烈推荐👍

5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法国人不笼统地装逼,衣服上的小碎花图案 房间里大撞色的窗帘布 墙壁上清新阳光的草帽挂饰 等等 都在体现着他们的艺术性和对生活美感的追求。

55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这个机智诙谐的小品很动人有趣。被很多细节打动。侯麦的确有个tender soul,如透过女主角视角,对自然、植物和动物敏感怜爱的描述;而到了城市(巴黎),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乡下女孩要面对都市人的冷漠、谎言和互不信任。有对“说话”本身的思考,对于一向多话的侯麦电影,有一种自我解嘲式的自反性。

58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