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珍珠港2001

战争片美国2001

主演:本·阿弗莱克,乔什·哈奈特,凯特·贝金赛尔,威廉姆·李·斯科特,Greg Zola,艾文·布莱纳,亚历克·鲍德温,杰米·金,凯瑟琳·凯尔纳,詹妮弗·加纳,强·沃特,小库珀·古丁,迈克尔·珊农,马修·戴维斯,岩松信,约翰·藤冈,田川洋行,科鲁姆·费奥瑞,丹·艾克罗伊德,雷利·麦克伦顿,杰西·詹姆斯,威廉·菲克纳,史蒂夫·兰金,布莱恩·黑利,大卫·霍恩斯比,斯科特·威尔森,格拉汉姆·贝克尔,兰迪·奥格斯比,斯坦·卡希尔,汤姆·埃沃雷特,托马斯·阿拉纳,贝丝·格兰特,萨拉·茹,姜成镐,拉法埃尔·沙巴拉格,马蒂·

导演:迈克尔·贝

 剧照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珍珠港2001 剧照 NO.2珍珠港2001 剧照 NO.3珍珠港2001 剧照 NO.4珍珠港2001 剧照 NO.5珍珠港2001 剧照 NO.6珍珠港2001 剧照 NO.13珍珠港2001 剧照 NO.14珍珠港2001 剧照 NO.15珍珠港2001 剧照 NO.16珍珠港2001 剧照 NO.17珍珠港2001 剧照 NO.18珍珠港2001 剧照 NO.19珍珠港200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10

详细剧情

雷夫(本?阿弗莱特)和丹尼(乔什?哈奈特)是一对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两人对飞行都有很大兴趣,曾一起学习过驾驶飞机,二战初期,两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国空军部队。受训期间,雷夫与军中医院里的女护士伊弗琳(凯特?贝金赛尔)坠入爱河。  为协助欧洲各国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美军决定派出精英部队前往欧洲大陆,雷夫自告奋勇前往参战,并将伊弗琳托付给丹尼照顾,不久,噩耗传来,雷夫的飞机在空战中不幸被德军击落,生还可能几乎为零。伊弗琳与丹尼在相互勉励的伤痛中,萌生爱情。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雷夫并没死去,当三人重聚首时,尴尬顿生。日军偷袭珍珠港一事帮他们解了围,雷夫与丹尼决定不做情敌做战友。

 长篇影评

 1 ) 唯美依然,感动依然

导演迈克尔.贝,犹如一个伟大的毁灭艺术家,先用宁静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满着夏日气息的阳光海滩,唯美纯真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 把最美好的东西淋漓尽致的演绎到极致之后,再用冷酷无情的战争,将一切美好瞬间毁灭,化为灰烬。 用长达40分钟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唯美依然,感动依然 每每看到凯特.贝金赛尔那精致的脸庞透着的深深的焦虑, 望着遥远的地平线,急切地期盼着爱人从战场归来。 那清澈却透着深深忧郁的眼神,就有种流泪的冲动 乱世的爱情,总是凄美得令人揪心

 2 ) 为之感动的

《珍珠港》开始时,雷夫和丹尼正在玩着飞行游戏。雷夫总是坐在前面而丹尼坐在后面。两人一直都是如此,较年长的雷夫总是保护着丹尼。
注意他们两人,雷夫戴着飞行帽,而丹尼戴着防风镜。

到了《珍珠港》的最后几幕,丹尼两次救了雷夫,并为雷夫而牺牲了。(也许那是他一直想做的吧,他并不希望被雷夫保护,希望自己也能保护雷夫吧)

临死前,雷夫对丹尼说他快当爸爸了,不能死。而丹尼却对雷夫说:不,是你要当爸爸了。(丹尼知道自己不行了,把自己最爱的伊夫林和孩子托付给雷夫。也许他知道自己死了才能成全他们吧)

雷夫一行人返回美国时,但伊夫林看见雷夫安然无恙时露出了高兴的笑容,但雷夫虽然看见了,但他没笑,转身抬出了一副棺材...而伊夫林立即再也笑不出了,因为她知道棺材里的人士丹尼,她走前摸了一摸丹尼的衣服,忍不住抱着雷夫痛哭...
也许丹尼并不是她最爱的人,但她确实是爱他的。

几年后,战争结束了,雷夫和伊夫林结婚了,和小丹尼一家三口回到了小时候的家乡。那里一切依旧那么美丽,红色的飞机依然在那,唯一不同的是屋旁多了丹尼的墓碑...
雷夫看着天真无邪的小丹尼在爸爸的坟前好奇的玩着花朵,随后伊夫林从后抱着他。

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完美,但在雷夫心中却有着遗憾。虽然他如愿和最爱的伊夫林结婚了,但代价是失去了十多年来一直在一起,最亲密的兄弟。

值得安慰的是,丹尼留下了他和伊夫林的儿子。对雷夫来说,小丹尼不但是好朋友的儿子而已,也是丹尼留给他和伊夫林的纪念。

雷夫带着小丹尼乘着飞机飞上天空。飞机上只有他和小丹尼。
小丹尼头上戴着雷夫及丹尼小时候戴着的飞行帽和防风镜...
意味着丹尼依然在他身旁,不曾离开过...
天空是雷夫和丹尼两人而已独特的天地,他们两人的友情和亲情依然在天空中飞翔着。

 3 ) 偷袭珍珠港的成本收益分析

    这个题目,和电影无关,只是由这部电影的主题所想到的。对于欧洲人而言,二战的起点在德国的闪击波兰;对于苏联人而言,起点在巴巴罗萨计划;对于中国人而言,起点在卢沟桥事变;对于美国人而言,真正把“中立”的遮羞布去掉,是在珍珠港。
    日本人的想法,大概是“只和朋友做生意”,以至于谈判之前假象所有人都是敌人,暗地里做足了两手准备;美国人的想法,大概是“不和敌人做生意”,在没有完全谈崩之前,生意照做,资本照样流通。这两种想法,相安无事直到珍珠港。
    背景分析
    西欧战场上,德军已经开始入侵苏联,同时保持对英国本土的空中火力压制;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将军持续推进,虽然后方的支援力度逐步减缓,但是依然可以支撑整个北非的战局。
    远东战场上,日军对于北方的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并期望通过粤湘桂战役,打通到缅甸的军需补给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已经放弃了菲律宾,和整个东南亚。在太平洋战场上,只有关岛、中途岛、檀香山等等岛屿,而这些全要依靠太平洋舰队的保护。换句话说,当时美国逐步开始支援西线,原因就是在赌日本不敢在远东战场上有太大的动作。所以,珍珠港的失利,不仅仅是一个麻痹或者松懈的问题,而是一种战略上的对赌。
    过程简述
    过程简述,看电影基本都了解;况且从小学开始的历史教育,也涵盖了这方面的内容。结果,当然是美国对日宣战,直至1945年的战争结束。
    日本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日本而言,投入的成本其实不高。日本陆军当时在中国的战场上,逐步陷入了一种僵持的状态,进攻势头已经趋于减缓;而海军还需要防护东南亚地区、香港等地。对于一个本身国土面积就很有限,且人口也不算多的国家而言,突袭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两三轮的突袭,就可以让对方的军事重镇遭到重创。而在突袭之中,自己不需要投入很多的作战部队,空军和少量的海军就足够了。这个不算是以少胜多,因为对方尚未做好准备;在真正的攻击性部队上,日军采用偷袭战术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当时最高的成本,我认为是信息成本。美国的无线电监听,日本当然了解,但是也没什么办法;如果要想迷惑美国人,除了大使佯装和美国的谈判之外,军事上要做更多的准备。计划除了要蓄谋已久之外,还要便于传达和目标明确。因为无线电静默的需要,在日军的战舰驶离美国侦察范围之后,各战舰的联络只能通过旗语和喊话进行,与军部的联系可能要完全中断。否则,一旦被雷达搜索到,计划将完全暴露。根据日军随后在太平洋战场的表现来看,零式飞机基本都是奔着自杀的目的去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基本可以归入沉没成本。
    收益主要是在战略上的。收益这个词,不一定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先说增益吧,增益只要是成功的瓦解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消除了背后的一根毒刺。至少在一段时期内,美国不可能有很像样的远东水军威胁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虽然这次进攻不是针对美国本土进行的,但是考虑到美国的幅员也比较辽阔,本土的空袭威慑力不如珍珠港。这次的偷袭,更像是在求“实地”,先占据一角再说。
    再说损益,损益也是战略上的。珍珠港这一战后,日本的战线拉得更长,并且需要深刻提防来自美国本土的背后袭击。对于本身经济实力就很有限的日本而言,挑选美国这个对手,杠杆系数很大,既有可能步步为营,解决美国,帮助德意在西欧进一步确立优势;又有可能惹祸上身,自己陷入远东的泥潭不能自拔。日本缺乏考虑的地方,是对美国实力恢复速度的估计。美国之前并未真正参战,虽然经历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代,但是在罗斯福的“新政”效应下,经济正在逐步走出紧缩的状态,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大发展,加速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因此当美国名正言顺地对日宣战后,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和美国陷入了一场苦战。加之美国舰队的全球封锁,日本的对外贸易,基本限于东亚和南亚次大陆。对于本身就是外向型经济体的日本而言,原材料是最大的短板。短板出现后,日本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均开始呈现战略守势。
    美国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的代价,无论是对于战略还是实地,都可谓巨大。首先是太平洋舰队白白损失掉,对于太平洋战场的制衡效果就下降了很多,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威慑力从而降低到夏威夷附近,不足以对日军产生致命的威胁;其次,宣战后美国还要支援欧洲战场的“友邦”,同时要防备日军对美国本土的打击,在夹缝中更难熬;再次,是信心的丧失,当所有人都以为美国不必作战的时候,日本人成功地教育了一下美国的政客们,全美当时的“悲观主义情绪”蔓延,在血的教训面前,美国的青年们终于明白了“英雄”还是需要流血和牺牲的,这和脑中的幻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国内的经济需要提振,另一方面还要向外输出革命,美国为赌局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收益方面,从二战的结局来看,无疑是正面的。美国青年的参军热情被全面鼓动,军队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参加盟军的各项战役,于是巴顿、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这样的将领们,终于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艾森豪威尔还成功地竞选成功美国总统。在国内的经济上,罗斯福在国会授权的战争状态下,更为广泛的行使自己的总统权力,凯恩斯主义终于成功的成为了美国的主流经济思想,并一直被奉行到70年代的“滞涨”期之前。在军事工业的刺激下,美国的科技和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MIT为首的科技名校,逐步成为了美国教育的代名词。从全球来看,虽然不参战的话,美国的第一大经济体地位会更加稳固,但是参战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了经济数据的价值,而是话语权的提高。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争霸,以及随后的北约组织,完全让欧洲退出了和美国的竞争行列。借助对日本的占领,美国至少从目前来看,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收益,直到现在都还存在影响力。

 4 ) 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

这些天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又拿出《珍珠港》来打发三个小时被雨水淹没的时间。 谁都知道我爱《珍珠港》,谁都知道我对《珍珠港》百看不厌。 我不管在那些所谓的影评人对它是贬是褒,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看电影的人。只要是触动观众心灵的、能引发观众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确实是部商业片,但又有几部商业片能让人这么震撼,能让那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感受。 作为电影,三角恋确实是个恶俗的话题,但放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又显得是十足的无奈。为了有一个算的上圆满的结局,看到一半处大概都会猜到结局Rafe与Danny必须有一个面对死亡。 头几次看电影对两个男性人物,我是没有偏爱的。Rafe作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尽可能的包含优点。他英俊帅气,他的飞行技术一流,他是空军军官,他有饱满的自信,他向往飞向真正的战场,他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对朋友处处保护与包容,他有时候会有小男孩儿的可爱与冲动,他在临行的前夜为了责任自愿放弃了幸福的一夜。他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丽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许就觉得不是那么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欢他的,胆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总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飞行技术没有Rafe高,处处要受Rafe的保护,甚至连爱情都掩盖在Rafe之下。面对飞机Danny总是很自信,可以镇定地指挥,但转身遇到Evelyn,立刻就会语无伦次、面带红晕。渐渐就有些喜欢这个带点悲情色彩的人物,这样的有着缺点的人物才显得真实,腼腆的Danny或许更招人怜爱。有一句话,男一号是女一号来爱的,而男二号是大家来爱的。Danny虽然处处需要Rafe的支持与保护,但最后他却用生命保护了Rafe。 还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该在Rafe离开之后就展开新的爱情,但毕竟那时候都因为情报的不准确以为Rafe已经牺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离开了人世,他也一定会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顾爱人。难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样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独终老大家才满意?凄美的爱情只是传说,而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谁能说他们俩在一起了就对Rafe没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说错误、不及时的信息造成了后来的尴尬局面。为了电影的结局,也许只有Danny离开,小Danny来延续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别在说什么Danny抢了Rafe的女友,Rafe还得替他养儿子之类的无耻话题。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续,Rafe和Evelyn会倾尽所有感情去爱小Danny,小Danny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未来。他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会继承父辈们的影响继续为祖国而战。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爱情热情之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抛在国家利益之后。电影之初,Rafe为了自己飞上云霄的梦想,离开了深爱的Evelyn远去英国参战。电影之后,Danny也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尊严,与Rafe一起参加危险的“奇袭东京”计划,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最好的兄弟,没能活着回国见自己的爱人,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出世。 Rafe与Danny一起生长在战争的年代,有同样的冲上云霄作战的梦想,甚至还会爱上同样的女人。他们早就不单单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亲人。不管有什么矛盾,什么误会,最后还是会解开,还是会共同飞向东京的上空为祖国为尊严而战。 除了这三个主角,罗斯福总统不让你震撼?杜立特将军不让你钦佩?那个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让你感动?当杜立特将军清清楚楚地告诉被挑选出的空军士兵,“奇袭东京”计划是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一排士兵毫不犹豫地迈出的坚定地一步,那个特写,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没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轰炸机成功地从航母起飞,那电影中的气氛没让你感同身受?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罗斯福总统,并且从此成为我的偶像。 再说日军方面。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弘扬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没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两国的矛盾,对日军方面的描述也并不是单纯的丑化。当然,作为商业片,为了打入日本市场也要求必须这么做。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引起观看者的不舒服,总比那些中国的很多作品里把日军当傻子写强很多,那样描述反而会被认为你当年被一个傻子国家打的爬不起来不觉得自己很丢脸么?片中那个日本士兵给写家信的那个片段很真实。日军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接受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又有浓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须为国家奉献生命。当然,想南京大屠杀、细菌战那类惨无人道的行为不在之列。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在轰炸珍珠港时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势告诉他们要蹲下,防止伤害到无辜的儿童。 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电影是没有国界的,从电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没有国界的。Evelyn说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样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为经历了这么多大灾大难中国人,同样可以从苦难与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坚强。

 5 ) 信仰,对于人是多么重要

和看泰坦尼克号一样,真的很震撼,其中让我最震撼的是关于信仰的诠释。

我记得影片里有有一个片段,上校问飞行员:你有信仰吗?

飞行员回答说:我以前不信,但我现在开始相信了。紧接着,他做了一个祈祷的动作。

一来一回一次简简单单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品性,没有那个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虚无缥缈的。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们对人本身价值的看法,对信仰的看法;在罗斯福的镜头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进去,他不愧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6 ) 与《珍珠港》同在

  第一次看是在繁忙的高中。学校放假了(其实只有一天),窝在家中看了整晚的电视。一直到了10点多还不愿睡,于是锁定了CCTV-6的“佳片有约”的《珍珠港》。
  应该说这是第一部深深震撼了我的电影。甚而电视做广告时也不舍离去,双眼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一点画面。看完后已是两点多了,但仍然激动的不得了,在日记本上胡乱写着一些纯感性化的文字,抒发着自己狂乱的情感。
  后来,就考大学了。在那长长的假期中,某台又播放了《珍珠港》,依然很晚,依然看得很激动。在这期间,我也向几个最好的朋友强烈推荐过,但他们有没有机会就不得而知。
  再后来,大学轻松又繁忙的生活吸引我的注意力,差不多半年时间没有好好看一部电影。直到有一天,自己无比悠闲的坐在机房里,想要看一部电影,首页即为《珍珠港》,于是又打开了。当飞机在一片金黄的晚霞中伴着那舒缓的音乐缓缓飞来,感动之情充满胸襟,我竟不能自持的浑身颤抖……
  宿舍也有一个爱好电影的女孩,和她聊天时《珍珠港》的名字没少挂在嘴边,谈的多了,自己也会好好想想。其实《珍珠港》的爱情故事挺俗的,而且战争中有能不能有那么浪漫悬空的爱情也让人难以确信,影片还是那种“灾难+真情”的典型好莱坞式,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
  我决定积极一点,要让他们和我互动,便向写作老师建议放此影片,没想到老师真的买来并要放了。
  我当然是要去了,他们拖家带口的也去了好多人。晚上的电影,我下午去占时居然就没位了。于是,搬凳子,忙的不亦乐乎。真到了晚上,人又多了,不仅屋里连个站的地都没了,而且前后门都挤了好多人,真有种我大一时看免费电影的感觉。这种状况,我很满意。
  可以说是圆满谢幕。但一种怅然若失之感又取代了之前的焦急期盼,我又为此亢奋了一个多星期。纯音乐、中英文主体曲,通通下来听。我真的是中毒了——你知道吗,那些旋律、那些画面就是让我激动,可真让我说出具体原因,我却无法表达。
  喜欢《珍珠港》到如此地步,在向别人推荐它时反而留有余地了(这种自卑感是谈起自己时常有的)。我想,在我的内心深处,是把它和自己融为一体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痴迷的最极限。反正它至少让我明白,对于我来说,好的电影,是一个随着自己而来的至亲,它让你沉醉不知归路,而不会让你有不舒服的尴尬拘谨等和人交往时常有的感觉。在它面前,我是完全放松的,呈现出的是最本真的状态。而曲终人散后的惘然,也许是它更深层次的完美。
  当再有机会,我相信自己还是会去看的。与我同在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不仅仅那么简单。

 短评

美国农民三四十年代就用飞机撒种了。资本主义社会真是水深火热

7分钟前
  • 孙此方
  • 还行

童年dvd必备品,在《珍珠港》片尾,罗斯福总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自负和骄傲带给我们多么惨痛的代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认识到真的不足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取世界尊重的基础!

12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突然想起买拷贝也拍过正常电影的...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2001.8.17 南充立体电影院2排8号09:30票价15元。第二张电影票,第一次在电影院连看了三次,上午进去晚上才出来,买了面包、牛奶,最后一次满满堂堂的人结果最后还看哭了,成为观影史上的独一无二。 2003.10.4 60% cctv6 新津2005.5.9 学校放映室 2008.5.20 DVD home

15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料理完花草看了导演剪辑版,想到这部电影刚上映那会儿对其完全的无感,无论是偷袭珍珠港的历史背景,还是女主角类似《卡萨布兰卡》的选择,男男两主角间的伪兄弟(基)情,悠扬的配乐和宏伟的场面,当年居然完全地嗤之以鼻。这一星的差别就是10年啊。是不是没有青春了之后比较容易被狗血打动……

17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选角是巨大的成功之举,狮子座的Ben扮演激进好胜的Rafe,巨蟹座的Josh扮演稳重单纯的Danny,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其实Danny爱上的不是Evelyn,是Rafe……

19分钟前
  • いいね
  • 推荐

纯情不可靠,下手要趁早。战争算个鸟,不如搞三角。

20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电影叙述的是二站期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战争很残酷,很震撼,影片中唯美的爱情和兄弟情给整个影片带来一丝丝的温情,仿佛战争中的一道曙光,生活总是遗憾的,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

23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力荐

多少年前,那首歌至今绕梁三尺。

26分钟前
  • 如小果
  • 推荐

高中某个暑假前的一天,我和F庄骑自行车去河东转了一圈,回来后教室里正播到炮弹如雨滴般落在珍珠港上……

27分钟前
  • 小魔女
  • 力荐

一直不想看珍珠港,不是因为他不好看,而是因为战争片实在是太沉重了。当我终于鼓起勇气看了珍珠港以后,果然,又是一个不眠夜。炙热的爱情在最火热的时候嘎然而止,友情在生死与共中更加紧密。战争片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在战争面前是多么的无力。我想说,如果我是罗斯福,我会再日本每个角落投下原子弹,更不会在战后扶持日本,即使出于任何策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讨厌小日本,就是讨厌他们!

30分钟前
  • jacqie
  • 力荐

很喜欢阿弗莱特,帅气中自带忧郁,明明是三角恋却又不是典型的三角恋,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

35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力荐

看过很多遍了,算是二战片中较喜欢的了,当然这片主打的也不是要还原历史客观事件,也别纠结那作为主旋律的三角恋关系,买拷贝的火药桶与特效绝对让你逃不出战场弥漫的硝烟与火海,鱼雷与战舰的碰撞永远美过坦克与地雷

37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力荐

噢哟我的妈呀我好喜欢DANNY><买拷贝其实还是不错的啦~~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始作俑者山本说得也有道理,一场惨痛往往能唤醒一只沉睡的狮子,指不定这偷袭对日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迈克尔·贝还是不要碰爱情的好,好在选角成功,空战部分总把我的肾上腺素飙到极点。faith hill的主题曲试音响不错。

40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音乐极有韵味,引出美丽的爱情故事,飞行员雷夫和丹尼的患难生死情,释怀和宽容,珍珠港事件的惨烈程度,自杀性反击的决绝和牺牲精神。

45分钟前
  • 青山绿水
  • 力荐

当战争片看吧还蛮精彩,这爱情让人别扭,虽然主角都挺养眼,但可能国情不同,真心不是太喜欢后面的一对,可能那里的本.阿弗莱克太帅了!

49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How to be close to you, Pearl Harbour...

52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力荐

虽然狗血,02年高中毕业刚看的时候还是一腔热血的。

5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史诗果然是史诗,出来就是有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珍珠港一战中那种战争镜头不知道烧了多少钱呐,效果超好的~我觉得三个人的爱情纠葛中女主角责任最大,要是她肯多等个一两年的话……俩男主颜不算好看,但是演出来的那种美国大兵范儿真是让我心水,俩男主的感情也真是让人唏嘘,情敌还是赢不过发小

1小时前
  • 爱智慧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