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珊瑚礁

记录片其它2013

主演:内详

导演:史蒂凡·斯塔

 剧照

珊瑚礁 剧照 NO.1珊瑚礁 剧照 NO.2珊瑚礁 剧照 NO.3珊瑚礁 剧照 NO.4珊瑚礁 剧照 NO.5珊瑚礁 剧照 NO.6珊瑚礁 剧照 NO.13珊瑚礁 剧照 NO.14珊瑚礁 剧照 NO.15珊瑚礁 剧照 NO.16珊瑚礁 剧照 NO.17珊瑚礁 剧照 NO.18珊瑚礁 剧照 NO.19珊瑚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2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一部记录珊瑚白化、呼吁环境保护的片子

健康的珊瑚礁

- 关于珊瑚 -

“一个珊瑚是由上千只叫做珊瑚虫的小结构组成,每一只珊瑚虫都是圆形的口,周围是触手,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在一只动物上,聚集几百万只,它们的组织里有小型植物、微型藻类,每平方公分有一百万个,住在其体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珊瑚虫再从中获得养分,基本上就是体内有一座食物工厂。随着动物长大,你会看到动物长出骨骼外,将骨骼存在下方。它们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晚植物休眠、动物苏醒,珊瑚虫将触手伸出来,任何游过去的生物,都会被这些触手尖端的刺细胞捕捉。”

- 关于白化 -

“珊瑚白化是一种压力反应,如果温度稍微高于正常范围,珊瑚就会开始白化,而它们体内的小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提供动物养分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然后动物就会察觉到体内这些植物没有发挥作用,它们会想办法离开这些无法发挥作用的植物,留下透明裸露的组织,于是它们失去了最重要的食物来源。白色部分是裸露的珊瑚骨骼,如果珊瑚外观非常洁白干净,它仍然是活着的,它会渐渐停止生长及繁殖,然后很可能就此死去,如果你看到毛茸茸的微型藻类,表示珊瑚已经死亡。”

片中有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一是当海水温度升高,珊瑚会产生化学遮光剂,保护自己免受高温伤害,这时它们呈耀眼的荧光色——虽然看起来非常美,但却是珊瑚死亡前最后的呼救。

二是系统故障全靠人工潜水找点拍摄时,潜水员直面珊瑚死亡的感受:“你在水里,坐在那里一个月,每天都看到身旁昨天才见到的东西,今天却死去了……非常令人难受。”

“你忘了一开始长什么样,未来某天回去看的时候,坐在那里看着,一点都不真实,你根本无法接受。”

三是项目邀请全球住在海边的人拍摄自家后院的珊瑚情况,原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珊瑚每天都在死去。

最后是摄影师拍摄的对比图,可以说触目惊心:

下面是在纪录片官网摘录的,关于我们能做些什么的指引。这篇笔记也许算是我能做的事之一。

 2 ) 再接再厉!

镜头主要聚焦在科研过程,主旨在呼吁环保,我本来是想看个轻松养眼的记录片来着,结果还碰上个这话题。

中国的95后是国内第一代接受环保教育长大的人,幼儿园的时候国家还没开始宣传,一上小学刚认字就突然开始接触这个概念,尤其北方长大的,这多年环境问题和环境工作肯定没少接触。近十多年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做的工作是黑不动的,甚至我时常怀疑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否发力过猛,优先级是否应该在一些更迫切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后面。但即使这样,国际上还是在宣传中国对环境的破坏,前阵子甚至有中国人该少吃肉以此保护环境的观点。欧洲在很认真地做环保工作,美国就纯属把环保概念当政治工具了,一堆妖魔化的环保组织,其中不少都有做样子洗钱的嫌疑。每次拍纪录片的时候就推出来一些真诚且专业的人到台前,完了还是以赚钱为准。

死拽着过去三四十年中国吃了两碗饭,欧美只吃了一碗,只言不提欧美过去一百五十年吃了上百碗而中国只吃了半碗的事实。对于碳排放的承诺,按计划阶段性完成承诺的目前只有中国和几个体量很小的国家。世界上唯二实现碳零排放的国家是不丹和苏里南,其中不丹森林覆盖率72%,全国GDP只有20亿美元,苏里南情况也差不多,稍有规模的现代化国家根本无从效仿。

美国一边宣传环保理念,一边家用汽车排量越做越大,电车销量在美国也很惨淡。欧洲人倒是来真的,环保工作推进得很是可观,前阵子看到的数据,特别是北欧几个国家,电车占比都过半了,虽然和咱们不是一个量级,但也称得上了不起了。

 3 ) 我想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了

“珊瑚发出荧光,它们产生化学遮光剂,保护自己免受高温伤害……这是大自然最美丽的转变,是美到不可思议的死亡阶段……仿佛是珊瑚在说,”看着我,拜托注意我……”

看到这儿,眼泪怎么也止不住。大片大片色彩斑斓绚丽的珊瑚在白化前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似乎要努力把最美的样子留下,然后再死去……这样悲壮的时刻在今晚彻底撼动了我的心灵。

临死前的绚烂一瞥

片子从一开始就很吸引人的注意,一个风趣开朗的珊瑚学家兴致勃勃地向镜头介绍什么是珊瑚和珊瑚虫,配以大量绝美的珊瑚礁照片(btw似乎竟然治好了我的密集恐惧症),我认认真真记了好多笔记。“别管外表的复杂程度,我们走精致沉默的路线。”——喂,明明你们外表也很光彩夺目好不好!

……真的治愈了我的密恐

油画都调不出这么丰富的色彩

渐渐了解到,珊瑚礁就像一个复杂的多样性的城市生命体,它在自给自足(体内的植物光合作用使其拥有自己的“食品加工厂)的同时大方地接纳了那么多形态种类各异的生命跻身于其中,一片繁荣,多么美好的大家庭啊!并且,它的重要性足以成为整个海洋乃至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动物繁殖,人类食物来源,甚至影响到人类的文化生活经济方式,药物,防波堤……海洋没了珊瑚,就像陆地失去了森林。

扎克小哥刚现身的时候,只是一个看起来有点呆萌的设备技术员,没想到他才是全片的灵魂人物……他向镜头展示了自己家的水族箱,全是珊瑚,甚至没有鱼类……原来他是一个狂热的珊瑚迷(coral nerd)。他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珊瑚种类,他说,只要环境控制好,珊瑚没有寿命,可以一直存活在去……他痴迷认真的讲述珊瑚的样子,还有为了不让数据线断掉一个翻身扎进海里徒留一顶草帽挂在船边的样子……真是又可爱又酷毙了。

扎克和他的宝藏

帽子:我是谁我在哪???

从小就喜欢研究奇奇怪怪的东西hhh

随着篇幅的展开,扎克的团队开始研究在海底架设延时摄影机,以期拍下珊瑚最大的生存危机——白化的过程。调子开始沉重起来,设备进水,镜头失焦导致两个月白拍,亲眼看着珊瑚群在身边死去,扎克手里捧着覆满海藻灰的珊瑚尸体,“这是我最艰难的潜水体验”——扎克在海底的笔记本无声抗议着。会议上,扎克展示着他们千辛万苦手持延迟摄影拍下的图片,上几张还是灵动绚烂的珊瑚礁,下几张就是一片死气沉沉的“坟墓”……所有人脸上的笑容随着珊瑚接二连三的白化逐渐隐去,震惊,焦灼,伤心刺痛混杂在心头,眼泪不停地掉,尽管隔着屏幕,也仿佛亲身见证了那一场又一场巨大的死亡……

珊瑚白化的原因,也是让我对气候变化有了更切身体会的关键。原来,当我们在燃烧化石燃料时,二氧化碳会上升至大气层,因二氧化碳有困住热气的特性,所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越多,地球上就有越多的热能,“就像把多余的羊毛塞进毛衣里”。然而,93%被困住的热气,都进入了海洋。如果海洋不吸收这些热能,地表的平均温度就会达到50度,但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热能,自身的温度调节就会失衡,海洋升高2度,珊瑚就会因无法适应高温而白化,死亡……换而言之,这个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为了守护自己的孩子们,发烧了……好心疼啊,终于意识到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呼吁重视全球变暖的问题,其实就是要拯救我们所有生命有机体的母亲啊。

好像努力做点什么啊!这个世界如此美丽,却在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快,我们再不做点什么,真的来不及了……人类在智力上进化更快,就更应该有责任去守护我们的星球才对,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不是反其道而行,用无知的傲慢亲手毁掉自己的家园。

笨拙努力的小海龟,正向这个美丽的新世界打招呼呢。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这个世界看起来多棒啊。

最后记两段泪目的话。

“我们需要森林吗?我们需要树木吗?我们需要珊瑚礁吗?还是说我们可以住在一片灰烬中?”

“我很庆幸自己已经不是你这个年纪了。当我看到大堡礁被破坏的时候,我做好了心理准备。它是我生命中…物质世界里最爱的东西。我潜水潜了45年,我绝对不会在年迈以前停止做这件事(豪爽地笑声),我会一直做下去。只要我还能影响人们,我就会去做。因为我们必须做,我们别无选择。你必须继续坚持,不然等你老了你不会喜欢自己。你会更喜欢自己,如果你可以说“我已试图扭转局势”,“也许我真的影响了人们”……别让任何事阻挡你。”——已经变老的查理·维隆,对沮丧的扎克如是说。那一刻,我想起了《海豚湾》里,把显示屏挂在脖子上冲进会场,站在街头迎接人流的理查德·奥巴瑞。

心怀大爱的人,永远纯真,永远充满勇气。

 4 ) 《追逐珊瑚》

老咪:“不想看了,感受到人类的无力感。” 珊:“看看有什么能做的事情。” 老咪:“即使是这样,对死去的珊瑚,也无济于事。” 珊:“正是这样,才需要看自己能做些什么,阻止现在还活着的美丽的珊瑚死去,不是吗?逝去的无法挽回,至少能够做为仍坚强的活着的它们做点什么。”

——对话 暂缓全球变暖,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必须对珊瑚的保护作出的承诺。 “是我的眼不见为净让珊瑚无声死去。” 我要看见,看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少污染,少浪费资源,支持绿色清洁能源,减少私家车出现,增加公共交通习惯。去海边特别是潜水的时候,不涂防晒霜,而是用一些物理防晒如衣服眼镜等等。了解、在乎、减少每天扔入下水道的东西。用天然或者无害的一些洗漱用品。 就个人而言,我们可以采取的行动有: - 如果要下水的话不要涂对珊瑚有害的防晒霜,可以用reef-safe的防晒霜; - 潜水时不要触摸珊瑚,不要买珊瑚做的饰品; - 少吃海鲜(尤其是虾),减少渔业对海洋的破坏; - 最后还是尽量减少自己的碳足迹,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参加海滩清洁活动,支持保护珊瑚的NGO吧!!

——Gozerowaste云影院

 5 ) 豆瓣8.8分?但我想打十分!只为让你重视珊瑚的死亡

用纪录片看世界,今天我们要聊的纪录片是《追逐珊瑚》,豆瓣评分8.8

网飞Netflix出品,2017年1月上映,提名了第29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最佳纪录片制片人奖

导演是杰夫·奥洛威斯基,他的上一部作品《逐冰之旅》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 杰夫·奥洛威斯基

▲ 《逐冰之旅》海报

这位33岁的青年电影人,将他的作品主题立足于环境保护。

《逐冰之旅》聚焦于正在慢慢消融的南极冰川,而《追逐珊瑚》的主角是处于死亡进行时的珊瑚

壹 | 珊瑚和我们

珊瑚,一种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生物。

不少人搞不清珊瑚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先简单科普一下。

珊瑚是动物,是由珊瑚虫的骨骼形成的。

▲ 珊瑚虫

珊瑚虫分泌出来的碳酸钙,形成了珊瑚的骨骼。

老一辈的珊瑚虫死去后,新一辈的珊瑚虫又在它们的躯体上诞生了,代代相传就形成了巨大的珊瑚礁和珊瑚岛。

▲ 澳大利亚大堡礁

珊瑚礁平均每年只增长2厘米左右,最年轻的珊瑚礁也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

珊瑚的种类和形态相当丰富,热爱潜水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

只要有珊瑚的地方,总是流光溢彩、五光十色,各种鱼儿也会穿梭在珊瑚里玩耍。

目前珊瑚礁的面积不到海洋总面积的千分之二,但是却养育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

可以说,珊瑚礁是海底的森林,是许多海洋动植物能够生存的基础。

但是,珊瑚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珊瑚礁是5亿多人的食物和收入来源;

很多治疗癌症的新药物,也和珊瑚礁有关;

珊瑚礁还能保护我们免受巨浪侵袭。

然而,就是这么美丽的生物,它现在面临着死去的危险。

贰 | 珊瑚为什么会死?

从《追逐珊瑚》的镜头中,我们能够看到——

南太平洋的美属萨摩亚,有名的机场珊瑚礁,6个月内,全部白化而死

2016年,澳大利亚大堡礁就有29%的珊瑚死去。

而这并不是个例,这是全球的珊瑚白化现象。

历史上第一次全球珊瑚白化,发生在1997-1998年

12年后的2009年,第二次全球珊瑚白化。

现在,我们或将面临第三次全球珊瑚白化,而且是无法复原的。

▲ 珊瑚白化过程

白化,是珊瑚死亡的第一阶段。

如今全球的珊瑚礁,都面临着这个巨大威胁。

为什么会白化?

因为全球变暖

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出、困在大气层中,而这些热量中的93%,都被海洋吸收。

海洋持续不断升温,生存环境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的就是珊瑚。

根据现在的海洋温度估计,如果放任地球继续暖化,大约25年后,所有海洋珊瑚礁,都将因海底温度过高而死亡。

叁 | 珊瑚守护者

有没有人注意到珊瑚的生存现状呢?是有的。

水底摄影师理查·维尔斯在全球为珊瑚白化四处奔走,拍了很多照片,想让全世界都看到。

▲ 理查·维尔斯

多年的潜水经验让他意识到,海洋最大的问题在于:

它的问题,人们普遍都看不到

为了让人们不再视而不见,他将两张珊瑚白化的照片寄给了纪录片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

一张是健康的珊瑚,一张是死掉的珊瑚。

深受震撼的杰夫,立马组了个摄影团队,历时数月,寻访了世界各地的珊瑚礁——

弗罗里达群岛、牙买加、夏威夷、百慕大、巴哈马、澳大利亚大堡礁……

拍摄珊瑚的过程,不只是为了完成一部纪录片,更是出于对珊瑚白化的焦虑

片中还有很多因为热爱珊瑚而聚在一起的人。

有转行的广告大牛, 有半途加入拯救队伍的珊瑚爱好者, 有做了一辈子珊瑚研究的科学家。

他们都为了同一个目的——保护珊瑚。

片中还有一位从小就是珊瑚迷的年轻人查克,他负责扛着摄影机和三脚架在海底不同地点拍摄记录珊瑚。

▲ 查克

两个月之后,初来的兴奋被痛苦和无奈代替。

因为他每天都要看着珊瑚死去,昨天还是五颜六色的珊瑚,今天却全部白化。

《追逐珊瑚》在片中也呼吁了能够接触到珊瑚礁的人,邀请他们共同记录下珊瑚白化的现象。

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人,目前已经慢慢加入了这场珊瑚救助行动。

珊瑚礁是大自然的馈赠,当我们见识了美,何不竭尽所能留住美?

从《逐冰之旅》到《追逐珊瑚》,我们看到了共生共存的自然极速的变化。

环保的口号喊了多久,就证明地球的环境污染存在了多久。

然而人人又都知道,真正有能力的大国不愿意去做这些没有收益的事情;

而发展中国家又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很难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耗模式。

但即使这样,我们就要放任不管,让环保成为一个又大又空的口号吗?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人类不及时采取行动,那么我们终将失去整个生态系统,每个人都难以自全。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DOCO热纪录 | ID: docochina

知乎 | 豆瓣 | 爱奇艺 | Bilibili 平台均已入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咨询微信:docokun

官方APP:DOCO热纪录

 6 ) 探讨死亡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在视觉上有很不错的体验,尤其是那些濒临死亡的紫色珊瑚和荧光珊瑚,无数个水下镜头甚至让人感觉到大海的味道。不得不说,加入人类情感后,珊瑚白化死去的过程的确让人难过,而将生命树一部分变白消失的图解,以及展示全球珊瑚白化的范围,预测珊瑚消失的速度,都挺让人震撼的。从纪录片角度,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如今,很多故事片都会拍摄成伪纪录片以增加真实感,而纪录片也加入更多的故事情节以及情感元素,以增加观者的代入感。这部纪录片以珊瑚的逝去作为情感的源泉,极大地触发了观众的共情。很多忽视是因为真的看不到,这部片子利用缩短时间轴,直观地呈现出珊瑚的死亡过程,让人难以忽视。

而影片的缺陷是前半部展示的拍摄过程,这部分分散了影片的焦点。看着每天飞机往返,高级的拍摄设备等,易让人思路偏离,甚至觉得生态保护似乎变成了富人阶级的无病呻吟,好像看见一位公子哥在嫌弃肥料的臭味一样。实际上,发达国家是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主要责任者,因为他们主导着人类绝大部分最为奢侈的能源消耗。

深层思考:死亡,消失,是一种动态转化的过程,一切动态过程中的静态美总会有消失的一天。人类从出现,不断发展,不断追求着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主导权,一直伴随着挤压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现代世界的我们对其他生物灭绝的同情,是建立在已经高高在上的思维形态里,在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影响力后,我们才开始同情弱小,并以人类自身不愿死亡和消失的情感来共情感叹弱小物种的逝去。换言之,如果面对的是对人类有威胁的物种,人类会以完全不同的情绪尽全力加速那些物种的消失过程。实际上,影片中宣传的温室效应破坏了生态,实际上是人类看到了不希望出现的生态变化,并找到了与自身因果缘由的连接点,这是一种人类视角的所谓“破坏”。一切生物和物种的死亡、消失,都是物质世界中不以人类喜恶而为的变化过程,或许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是因为人类是这个时代、地球这个舞台的主角。但人类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名演员,而不是导演。人类,在这一过程中也必将面对自己种群的消失。感叹生态被破坏的人类,感觉就好像在时光的长队中,看着排在前面的上帝创造的其他孩子一个一个消失,而自身感到恐惧的孩子。地球经历了46亿年的成长,他冷冷地面对着自己的变化,以及依附于自己身上无数生物种群的生灭闪烁。死亡,消失,对于他来说只是最普通的新陈代谢。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肯定会有无力感,是的,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国家,整个人类群体,都改变不了这一过程。只因为渺小的我们在有限生命和视野中,只能把大部分关注力放在我们身边,更加关注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是否能相对快乐地活着。我们每天都在无数身边看不到的死亡中默默迈向自己的死亡。人类就像风,风却有时会感叹云的远去和消失,想一想会有些滑稽。这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让人类一直幸福安康的生态平衡。当然,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后,应该有些改变,如生活方式,但不要寄望人类可以维持现有的生态。也许,我们就是一幅油画布中那种只能淹没别的颜色的黑色颜料,纵使能放慢我们吞噬的速度,也许也只是使画布被更换的时间稍微推迟一些吧。

 短评

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就看不见珊瑚礁了…嗯,我TM一点也不乐观!

7分钟前
  • 有点迷人
  • 力荐

问题的紧迫性,纪录片把问题说明得很清楚了。采访的人,纪录片主角的选择上,我个人认为可以改进的。

9分钟前
  • bugz
  • 推荐

Netflix真是良心,水下摄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片也有很强的呼吁大家的环境意识。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这个project的发起人。他曾经是个做广告,然后看着同事们整天讨论这个卫生纸到底是用2层还是层,突然觉得自己做的毫无意义,于是开始着手于自己关心的问题的。

14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奶飞是我在追《纸牌屋》时遇到的品牌,这些年逐渐看了许多奶飞生产线的作品,印象非常好。没有流水账的僵化、刻意、手足无措,很有灵气。很想结识背后的团队。片子内容来说,前行者值得尊敬,但要改变,需要发挥催化剂作用,撬动不易变化但拥有能量的巨大实体。8.5

15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大开眼界。人类发明出各种新技术却用来记录死去中的海洋真的太可悲了。个人觉得比逐冰拍得更好,那个叫 Zack 的小伙子也很可爱。希望能拿这届奥斯卡。没法在官网下到行动指南的内陆居民,总结一下你能做的:支持清洁能源;减少购买动物制品;减少一次性塑料;绿色出行;使用无氧苯酮的游泳潜水防晒剂。

16分钟前
  • Jin
  • 力荐

又一部看哭了的海洋纪录片。因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大堡礁近三分之二的珊瑚在两年内白化甚至荧光化,仿佛是珊瑚大声疾呼“注意我们吧!看看我们都在经历什么”。近30年间,地球失去了50%珊瑚。按这个速率,在我们有生之年珊瑚就会灭绝。它们是海底多样性的基础,多米诺骨牌一倒,后果不堪设想。

20分钟前
  • N
  • 力荐

主题:环境的,生态的,建筑的;画面:瑰丽的,壮阔的,暗淡的。一方面让人看到珊瑚的美好与海底的瑰丽,另一方面,也让人反思环境变化带给珊瑚的危机。事实如此,但为了利益,没有国家会做更多的改变,我对这一切感到无奈又悲观。

2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与《追逐冰川》的作者,一起再追珊瑚,这个有可能在未来25年内就消失的物种。

26分钟前
  • 神哥
  • 力荐

擦干眼泪,回到未来~

31分钟前
  • 適時詩士
  • 力荐

他對他說,「你要一直做下去,老的時候才不會厭惡自己,我會一直做到生命盡頭那時,我沒有辦法不去做,我們別無選擇。」

33分钟前
  • 慧月
  • 力荐

不是所有的说教都能让人心悦诚服,但这部纪录片我全盘接受。多少人儿时就渴望有能力去拯救地球,现在机会来了,做一个别人眼中的怪咖又如何。

36分钟前
  • Oasiis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环保题材纪录片。展示因全球变暖而导致的世界各地海底珊瑚大面积死亡的危急状况。巨幕上的海底世界美得让人惊叹。悦目,但不赏心。纪录片深入浅出地介绍珊瑚的各种知识,不仅大开眼界,也让观众了解摄影师们的艰辛。片尾珊瑚死亡对比画面有着无声的震撼力量

3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从头哭到尾,我已随珊瑚死去

39分钟前
  • fro🌈t
  • 力荐

新喀里多尼亚的珊瑚产出化学遮光剂来保护自己免受高温伤害,那情景美丽又悲壮,看一眼就没忍住哭了,全球变暖的脚步太难止住了,逼着珊瑚进化求生实在抱歉,但是请一定加油,看着它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死去太让人难受了。

40分钟前
  • 胸口碎大石
  • 力荐

结合最新技术4K+HDR出来的效果的确震撼,是我目前看过的最漂亮的珊瑚!第三次全球珊瑚白化,没想到比率如此之高,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此之深远。真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还能亲眼看见美丽的珊瑚礁!

45分钟前
  • Vince
  • 推荐

珊瑚仿佛深海的馈赠,自然给了它最美的模样,它却在热浪里成了手无寸铁的难民。他们是地球上最沮丧的人,直视珊瑚白化后的森森白骨、自我保护进化出的荧光,难过地从一片祥和的潜水餐厅入海,绝望着一遍遍拍下美丽的消亡。如今这里只有顽固的鱼儿不肯离去,它见过最瑰丽的深海,仍幻想珊瑚曾经的模样。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片成功的地方在于,片中每一个鲜活而充满热情的人物对于海洋生命的尊重、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担忧能恰到好处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和思考共鸣,这也是很多其他同类影片没有做到的,同时这部片子也让我看到了摄影师的伟大之处和摄影的魔力所在。★★★★

50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2018年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2017.6.18@ event,SFF2017。挺触动的。活在当下,潜水要趁早,做想做的事儿要趁早。

55分钟前
  • 小雪
  • 推荐

又是一个环境问题影响的不可逆转的结果,看到缤纷绚烂的珊瑚礁群大片死亡真的很痛心。

60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