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某时

战争片法国 / 美国2005

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Carole,Karemera,Pamela,Nomvete,奥里斯·厄休罗,弗雷泽·杰姆斯,Abby,Mukiibi,Nkaaga,Cleophas,Kabasita,诺亚·艾默里奇,德博拉·温格,Peninah,Abatoni,Ashani,Alles,Hope,Azeda,Théogène,Barasa,Dan,Barlow,Johannes,Bausch

导演:哈乌·佩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四月某时 剧照 NO.1四月某时 剧照 NO.2四月某时 剧照 NO.3四月某时 剧照 NO.4四月某时 剧照 NO.5四月某时 剧照 NO.6四月某时 剧照 NO.13四月某时 剧照 NO.14四月某时 剧照 NO.15四月某时 剧照 NO.16四月某时 剧照 NO.17四月某时 剧照 NO.18四月某时 剧照 NO.19四月某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0:35

详细剧情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 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长篇影评

 1 ) 人类的耻辱

本片是一部直面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曾在2005年柏林电影节上展影,并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同时期还有几部类似题材影片,如《卢旺达大饭店》,都是从一个侧面来描写。这部由南非导演哈乌.佩克执导的影片,从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事件过程中,该国人民所遭受的,令人类感到耻辱的悲剧,导演说,他之所以要直面悲剧,就是为了让人们自己记住、反思人类史上悲惨的一幕。 影片没有采用大明星、大制作的方法,叙述的方式采用了回忆倒叙的形式,更深切地呈现出影片冷静、反思的主题,旁白叙述语言充满诗意,浓烈地表现出忧伤的心情。许多参演者都是当地当时的亲历者,十年时间不长,许多人还未从当时的情景中恢复过来,让人们重新加入到这个影片的拍摄中,使这些亲历者痛心、悲伤、反思、忏悔。的确,人类需要从这些仍在时而发生的惨剧当中深刻地反省,人类是这个世界中唯一会集体有组织地屠杀同类的生物,这是这个世界治理的失败,还是人心恶的深沉底色的悲剧。#用影评发现好电影 #电影推荐 推荐指数85/100,值得一看

 2 ) 中国产的弯刀都参加了大屠杀!

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弹药,中国产的弯刀都参加了卢旺达大屠杀!

 3 ) 当个人被群体吞噬,人性也就消失

       在看过《卢旺达饭店》后,我才看了这部《四月的某时》。相比《卢》讲的是一个酒店经理的英勇壮举,《四》更多呈现了大屠杀的真实画面。在大屠杀中,胡图族的屠夫们,挥舞着砍刀(有趣的是两部电影中都提到砍刀是从中国购买的)砍向手无寸铁的同胞,已经完全丧失了人性。
       在此就我所看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谈谈关于“群体”在大屠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一章中,勒庞有如下观点:群体是冲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体易受暗示并轻信;群体的情绪夸张和单纯;群体专横、偏执、保守。以上几乎都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得到印证。
       “它(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他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髓神经的影响。在这个方面,群体跟原始人很相似。······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或许这是群体冲动、兴奋的内在原因,除此之外,勒庞也有谈到实质性的原因。比起个人,群体在数量上的巨大力量使其感到自己势不可挡。个人在群体中时,会将自己融入群体,将群体的力量当作自己的力量。一个人不可能杀光“叛国者”、“蟑螂”,而对于无数手持砍刀的胡图族民兵而言,阻碍会被轻易摧毁。
        群体具有共同的感情倾向,暗示会在传播中进入每个个体,并被当作被群体接受接受而接受。群体以形象来思维,而形象是毫无逻辑的,进而会诞生更多好糊逻辑的形象。事件在群体中的传播因此会产生很多曲解,进而更容易得到群体的信任。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广播媒介完全被极端主义者利用,煽动群体。群体本就容易受到暗示,何况是这样一个急躁的群体受到了赤裸裸地煽动。
        群体中的个人已经不会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事情,从众心理让他们变得和原始人一样。这样一来,群体的情绪也变得简单而夸张,完全不会怀疑,从而陷入极端。“心生厌恶或有反对意见,如果发生在孤立的个人身上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就会立即变成勃然大怒。” 每一个手持砍刀的胡图族人,在大屠杀开始后已经不会去思考这场屠杀的意义,他们被夸张的群体情绪所驱使而施暴。群体的狂暴更会因为个人责任感的消失而强化,得知自己不会被惩罚会使群体中的个人得到一种附加的力量,即使平时软弱的人也会变得疯狂。
        “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 与其说大屠杀中个人人性缺失,不如说是群体中个人的原始本性得到了释放。道德约束的消失让人听从本性而为所欲为。
        不仅仅是卢旺达大屠杀,历史上所有灭绝人性的屠杀都是“群体”的罪过。但怎样才能向“群体”问罪呢?这是人性的悲哀和可笑之处。
        

 4 ) 「卢旺达 – 把天堂变成地狱的名字」

Immer Wieder in April 四月的某时

除了贪婪傲慢自大的屠杀机器之外,谁又是沉默的羔羊呢?默许纵容的人呢?

看到克林顿冠冕堂皇的说辞:并非一个非洲现象,在欧洲大陆、亚洲都出现过。仅仅是地理层面来无法说服有心之人,更加无法说服悠悠众口。这是谁夸夸的秀场?轻描淡写了多少人的生命?

医生、老师、教授,任何不服从政权的人都被冠上叛国者的名字,要被秘密处决。事情还是要发生了。和平协定是给权力冠上了保护伞。极端主义与种族冲突又要用多少生命来血祭?但创伤永远无法愈合。

「身处其中又选择性蒙上眼睛」

手持枪炮的士兵与平民妇孺孩子,本就无法站在平等的对立面。我们无法保护所有人,所以就要把那些该死之人送出去?

过去无法避免:乞求世界给我们带来好运,我也不知道我们能做些什么,那种无力感。在见到乌克兰难民之后更加深刻。遗忘和冷漠才是对生命的亵渎。冷眼旁观然后庆幸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但谁又不是任人宰割的血肉之躯?

「害怕成为人」

发布会上大家只关心自己国家的人是否有伤亡。- Hutu or Tuxi,which one is good guy?

不论美国人比利时人法国人,首先是个人。维和部队好个秉公办事,只收到了护送本国公民的命令。地狱就在此刻,被这个世界遗弃。人们听不到看不到也不关心弱小。人性之漠然,让我害怕做个人,害怕成为人,人性就只有在弱者上才会显现么?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四月的雨,又是四月,生命的消逝。如果活着只是活着,努力的活着就已经是很奢求的事情了。Every year in April,I still remember.

不幸蔓延在生活里,但还是选择了坚强坚强的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一点也笑不出来。

每次看到这些,就感觉不知道用什么来打分。

 5 ) 四月某时:卢旺达的救赎之路

每年的四月,雨季就开始了。淅淅沥沥的雨依然下在四月的某时,胡图族士兵奥古斯坦许多萦绕心头的往事也总是在雨季涌动。

2004年四月,一年的雨季如约而至,奥古斯坦带着深深的创伤和疑问来到坦桑尼亚的卢旺达国际法庭见弟弟泽维尔。

奥古斯坦和泽维尔的谈话在一场大雨中结束,10年后的现在,战争让哥哥一无所有,弟弟也因为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不得不面对国际法庭的审判。奥古斯坦和弟弟泽维尔在卢旺达屠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战争观点,表现了当时卢旺达人民复杂的民族情感。

《四月某时》是所有反映卢旺达屠杀事件中刻画最为深入的一部电影,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是《卢旺达饭店》、《杀戮禁区》等电影不可比拟的。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叫奥古斯坦的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儿女失散的故事,10年后当他遇见弟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都在那场屠杀中不幸殒命。电影将镜头对准奥古斯坦一家人的经历,写实、全景式地重现了当时卢旺达的残酷画面,同时着重刻画了卢旺达人民在灾难后的心理轨迹。而弟弟泽维尔的负疚感以认罪姿态呈现,则深刻折射出这场战争的本质:战争过后,一个国家都将深陷在伤痛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看完电影,相信很多人都不会留意到影片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镜头:一位胡图族青年在家里被一声从树林里传来的哨声召唤后,拿起门口的一个木榔头。其中出现一个小细节:胡图族青年手伸到弯刀上后,犹豫了一下,转而操起弯刀旁边的木榔头,走进森林。正是这不经意的犹豫,让人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灵光。

在那场骇人听闻的种族屠杀中,这种极具个体独立思考精神的犹豫性的胡图族人,相信存在非常多一部分,在被屠杀的民众中不但有图西族,更有类似这种犹豫性招致杀身之祸的胡图族。电影《四月某时》深刻之处,便是以大屠杀为叙述背景,将镜头对准一个种族、职业等多种身份并存的家庭,以主人公倒叙的叙述视角贯穿起大屠杀的前世今生,缓缓道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人们的心理梦魇:对于昨天的自我救赎,只是为了明天更平静的活着!

种族屠杀是文明的耻辱!但,文明是什么?西方势力入侵非洲大陆,似乎将文明带给了这赤身裸体的民族,同时又用尺子把他们分成了各种族群。战争,由此开始一幕幕上演,而西方又拂袖而去,集体围观这场极度血腥的杀戮。也许,卢旺达人民最终会淡忘敌人的言行,但不会忘记朋友间的冷漠。绝望与死亡、希望与重生,当弯刀被丢弃,鲜血被洗刷,无论图西族抑或胡图族人民,都将在经历战争洗礼后经受心灵的阵痛,一个国家走上了反省与自我救赎之路!

 6 ) 《四月某时》——最直接展现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

直接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并不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卢旺达饭店》,但这部影片是站在白人的角度来描述这场大屠杀的。而这次所看的美国与卢旺达合拍的影片《四月某时》(2005)则完全是以黑人为视角来讲述这场大屠杀。相比于《卢旺达饭店》,这部片对大屠杀展现得更直接,其残酷性更加震撼人心

影片中的主角奥古斯坦是一名在军队中任职的胡图族低级军官,其妻子则是图西族的。家中还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女儿在一所寄宿的教会学校中上学,两个儿子则在家中。奥古斯坦还有一个弟弟泽维尔,泽维尔是一名记者,整天在电台时鼓动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仇恨。1994年4月,卢旺达总统的班机被炸,总统死亡,引发了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大屠杀。

奥古斯坦作为图西族的同情者也被列入了黑名单。奥古斯坦不得不求助于自己的弟弟泽维尔,让他把自己图西族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转移到联合国部队的驻地,以保安全。在转移的路途中,泽维尔凭着自己的名声,顺利通了好几道关卡,但在通过一道军队设置的关卡时,车子却被拦了下来。把守关卡的士兵并不买泽维尔的人情,拿枪扫射汽车。奥古斯坦的两个儿子和一名邻居的妻子当场被打死。泽维尔则趁着混乱的场面,偷偷将受伤的嫂子救出,送到一家教堂门口。在教堂里,奥古斯坦的妻子暂时得到安身,但胡图族的士兵并没有放过这神圣之地,不时进来搜查。最终奥古斯坦的妻子被胡图族士兵发现,被带走沦为了胡图族士兵的性奴。在一次胡图族的兽性发泄时,奥古斯坦的妻子抢过手榴弹,并引爆而身亡。而胡图族的士兵也没有放过学校,一群胡图族士兵炸开学校大门,对女学生们进行屠杀,除了学校的一名女教师和一名学生外,包括奥古斯坦的女儿,全部死于屠杀者的枪下。

奥古斯坦被列入黑名单后,也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途。他和一名邻居一起,开着被砸烂的汽车,接连闯过好些关卡,终于来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驻地,同其他众多的图西逃亡者一起,希望能得到维和部队的保护。但维和部队此时正在撤离卢旺达,拒绝给他们保护。维和部队刚一走,胡图族的士兵就围了上来,与奥古斯坦一同逃亡的邻居被杀。奥古斯坦因胡图族身份,侥幸逃得一命,继续踏上逃亡之路。

两个月之后,当屠杀渐渐过去,奥古斯坦返回家乡,去学校寻找女儿,看见那位幸存的女教师和那名学生正在清理早已腐烂发臭的尸体,才知道女儿被屠杀的消息。又过了10年。奥古斯坦的逃亡到欧洲的弟弟泽维尔被抓捕,送上了国际法庭,奥古斯坦才从弟弟口中得知自己妻子和两个儿子的最终消息。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肯定许多观众都会注意到——就是屠杀者所使用的武器,有“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弹药,中国产的弯刀。”真没想到我们也在为这场屠杀间接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1994年4月,我又在做什么呢?我正在读高三,正在全力备战高考,对世界的另一边所发生的这场屠杀一无所知。当7月初高考结束时,这场大屠杀也结束了。在我读完大学,毕业工作了许多年后,才从《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中知道了这场大屠杀。看来,在地球的这一边,并没有多少人关心发生在人间的这场罪恶,为此我感到惭愧。

 短评

不需要渲染,没有不同。不管你是谁,不论你在哪儿。那只是四月的某一天。

8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卢旺达控制人口有绝招!胡图族屠夫最家喻户晓的弯刀原来是Made In China,跟幸存者的梁子算结上了

10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994年4月6日:卢旺达爆发大规模部族仇杀,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干涉卢旺达,结果80万人被屠杀,200多万流亡海外。本片不血腥,只是静静讲述着那一场四月的屠杀,为过去的正的将要的流血提醒,提醒不要淡忘,不要因为淡忘而越来越冷漠的人性。

14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胡图和图西,who is the good guy?这是美帝的一贯思维。

16分钟前
  • 阿斯莫代
  • 推荐

大屠杀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没有政治理由去干涉为由选择沉默和逃避,胡图族极端军领袖有恃无恐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这里没有黄金没有石油,也没有钻石,没有你们美国人需要的任何东西,这是我们的战争。”——这场大屠杀是整个世界的耻辱,也是当今国际维和组织所能起到的效果最黑色的讽刺。

20分钟前
  • © 自由过客
  • 力荐

片名是讲述卢旺达大屠杀三部片子中,取得最好的,且以四月的雨为引子,首尾呼应。雨季来临,记忆湿润,十几年间,对那个问题的终极追问,始终不敢面对。一束花,一个新生命的即将诞生,是对未来和平的美好期许。

23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新保守主义者对克林顿的粉丝们一针见血:“反战运动”就是“我不想知道这场战争运动”

25分钟前
  • 盛世美颜小师傅
  • 力荐

静静的述说四月的某时。平淡,真实,不失细节。没有加重笔墨宣扬种族矛盾,也没有刻意着重描写历史仇恨。就这样冷静而客观的讲述着那年那月发生的一切,让你身临其境……

30分钟前
  • L.L
  • 力荐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卢旺达大屠杀」的知识普及与背景介绍更加客观,也更加深入不过真正的历史解读与评价是电影无法给予的,纯黑人视角的叙事也流于一种非黑即白。

35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比《卢旺达饭店》感觉更接近底层受害人民。毕竟,他们大部分并未如前者中的人物般衣着光鲜。记住,那是1994年,最不发达的非洲,现在都有60%的人在贫困线以下,也可能是最不发达的小国卢旺达。为死去的人默哀。

40分钟前
  • bleakwood
  • 推荐

这部完全是西方视角的卢旺达内战,比同类型的《卢旺达饭店》境界差多了。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根源之一是欧洲(卢旺达是比利时)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冷战之后的西方重返非洲是带着有条件的西方价值观而来的,中国如今在非洲拥有巨大利益,如何扩大和保存自己的影响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5分钟前
  • 仰望星空
  • 还行

描写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100 天内一百多万人被屠杀,震惊之余,我们不尽要想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仇恨。愿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愿悲剧不再发生。

49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大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遭际的结合,将这段耻辱血腥的历史以较为完美的姿态展现在银幕上。但整体比卢旺达饭店略差一些。

51分钟前
  • 一叶知萩
  • 推荐

儿子问爸爸:您是胡图人,妈妈是图西人,那我是什么人?爸爸:依据传统你是胡图人,但我希望有一天你只说是卢旺达人......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机会自豪的说他是卢旺达人了。因为他和其他800000人一起死于1994年4月的卢旺达种族屠杀。可是人祸中间还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5分钟前
  • Mercury
  • 力荐

Basically a more sober version of Rwanda hotel. 导演说过 电影需要观众 一个屠杀的题材不能拍的太绝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

58分钟前
  • Hesperia
  • 推荐

迄今关于卢旺达的电影都不能令人满意,只有被害者视角,完全缺乏暴民视角,好像他们不是人似的,好像电台一煽动就能掀起屠杀似的,可是不弄清暴民的个体经验和组织机制,又怎么称得上反思?

1小时前
  • whig
  • 还行

这是全人类的耻辱。

1小时前
  • 泰坦
  • 还行

所谓的“法不责众”,真是多么恐怖。

1小时前
  • MilkC★WOO
  • 力荐

结尾男主被囚犯挚友质问炫耀良心的那段对话,简直就是对同题材《卢旺达饭店》的暴击。还是黑人自己最清楚那场种族屠杀发生时的情绪波动,喜欢它无蓄势无节奏彼此屠戮的拍法,残暴到假装云淡风轻。一众黎民遭殃的事,刽子手该死,XX该死,看客也该死,没有谁能够逃脱指责。

1小时前
  • 老泰瑞
  • 力荐

片头从非洲大地图聚焦到卢旺达,一个不放大地图都看不到的小国为不看身份证都分不太清的种族认同(以前其实是阶级区别吧)血流成河亲人反目。纯黑人角度叙事比硬要让白人当主角的非洲题材片有诚意。Idris初主演,饱经磨难好男人!演妻子的演员是图西族幸存者。

1小时前
  • paradis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