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

爱情片美国2016

主演:瑞恩·高斯林,艾玛·斯通,约翰·传奇,罗丝玛丽·德薇特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剧照

爱乐之城 剧照 NO.1爱乐之城 剧照 NO.2爱乐之城 剧照 NO.3爱乐之城 剧照 NO.4爱乐之城 剧照 NO.5爱乐之城 剧照 NO.6爱乐之城 剧照 NO.13爱乐之城 剧照 NO.14爱乐之城 剧照 NO.15爱乐之城 剧照 NO.16爱乐之城 剧照 NO.17爱乐之城 剧照 NO.18爱乐之城 剧照 NO.19爱乐之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16:36

详细剧情

米娅(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但至今她仍旧只是片场咖啡厅里的一名平凡的咖啡师,尽管不停的参加着大大小小的试镜,但米娅收获的只有失败。某日,在一场派对之中,米娅邂逅了名为塞巴斯汀(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的男子,起初两人之间产生了小小的矛盾,但很快,米娅便被塞巴斯汀身上闪耀的才华以及他对爵士乐的纯粹追求所吸引,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塞巴斯汀的鼓励下,米娅辞掉了咖啡厅的工作,专心为自己写起了剧本,与此同时,塞巴斯汀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开始演奏自己并不喜欢的现代爵士乐,没想到一炮而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力追求梦想的两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在理想和感情之间,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长篇影评

 1 ) 如何优雅地欣赏电影《爱乐之城》?

《爱乐之城》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画廊,悬挂着那些受人推崇的经典作品,而是把这些「新」和「旧」融合在一起,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现代化、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手法展现出来。如果你想优雅地欣赏《爱乐之城》,看这篇!

温馨提示:下文为2月6日修改版本,调整了结构、添加了图片、减少了剧透:) Enjoy~

讲真,看《爱乐之城》的那天非常曲折。

伦敦试映当晚, 我和@阿猴HOSEA 沐浴更衣, 正准备盛装前往。 手机突然嗡嗡响, 邮件提醒说: 伦敦地铁又罢工了!!!

于是收起高跟鞋, 踩起运动鞋, 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一路小跑! 卡着点终于赶到电影院, 取票的队却有1500字作文那么长。

我们等啊,等啊,等, 终于排到, 注意,此时离电影开场只剩两分钟!

工作人员鼓弄了好一会儿,抱歉地说道: 「哦,我的老伙计!我们的机器突然坏了,打不出票!」

正在我们百爪挠心、愁眉不展时, 一位热心的管事儿阿姨凑了过来, 随手撕了两张纸,刷拉拉地画了几笔, 递给我们:「就拿这个去检票吧!」 此刻,我们仿佛看到,阿姨胸前的红领巾, 正迎风飘扬!

于是,这个怀旧的夜晚,就在这独一无二的手写开场白中,拉开了序幕!

30%的人不知道的事

《爱乐之城》(La la Land, 2016)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Damien Chazelle)的第三部作品。

他的上一部作品是《爆裂鼓手》(Whiplash,2014)。也是这部电影让他一鸣惊人,好评如潮水般涌来,勇夺第87届奥斯卡最佳剪辑。

(《爆裂鼓手》剧照)

(《爆裂鼓手》幕后)

谈到达米安电影的成功,他的搭档,作曲家贾斯汀·赫维兹(Justin Hurwitz)功不可没——贾斯汀是《爱乐之城》和《爆裂鼓手》这两部电影的作曲家。

达米安和贾斯汀是哈佛同学,一起组过乐队,深厚的革命友情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包容、理解和创作。

△ (左:达米安、右:贾斯汀)

谈到拍摄《爱乐之城》的初衷,达米安说: 「我想试着谈论一下:生活和艺术,梦想和现实,能怎样融合在一起。」

想来想去,他认为音乐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才通过音乐和舞蹈拍摄了这部片子。 这个想法与贾斯汀一拍即合,他花了很久去谱写剧中男女主角的主旋律。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了这部纯粹、浪漫、自由、明亮,让人百听不厌、百看不厌的电影。

饰演男主角赛巴斯汀的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为了诠释好钢琴家的角色,在影片开拍之前,曾花了三个月练习电影里的钢琴曲。

谈到《爱乐之城》的音乐时他说: 「我连续三个月每天花四个小时练琴,按理说我应该不想再听到这些歌了,但它还是如此地打动我。」

值得一提的是,《爱乐之城》一些重点歌舞片段的配乐是在曾经录制了《雨中曲》的录音室完成的。

所有的乐器在同一个房间录制,人声也是。

虽然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录制方法,但是达米安和贾斯汀都认为这是最符合《爱乐之城》的录音方式。

(Youtube视频截图)

40%的人不知道的事

《爱乐之城》原计划的主演并不是高司令和石头姐。

男主角本来要用《爆裂鼓手》的主演迈尔斯·特勒(Miles Teller),女主角本来想邀请艾玛·沃森(Emma Watson)。但迈尔斯辞演,艾玛为了真人版《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2017)拒绝了《爱乐之城》。

所以,我们看到了现在的男女主角:米娅(由Emma Stone饰演)和赛巴斯汀(由Ryan Gosling饰演)。

导演在采访中曾说道,他认为石头和高司令是最接近经典好莱坞情侣形象的男女演员。

而《爱乐之城》的制作人也承认,他们俩在荧幕上的化学反应无人能敌。

(两个人的眼睛都这么美,也是没谁了!!!)

其实,这并不是爱玛和瑞恩的第一次合作,他们曾经合作过《疯狂愚蠢的爱》(Crazy, Stupid, Love,2011)和《匪帮传奇》(Gangster Squad,2013)。

( 《疯狂愚蠢的爱》剧照)

( 《匪帮传奇》剧照)

(《爱乐之城》剧照)

虽然高司令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属于女主角米娅的电影。

石头姐在本片中献出了她最美丽、活泼、灵动的演出,从唱到跳,给予观众无限惊喜。

还有她那如海般清澈的眼睛、雪白的肌肤以及迷人的小腿,设成屏保绝对有晚餐少吃一碗饭之功效……

(《爱乐之城》剧照)

50%的人不知道的事

如果说《爱乐之城》的主角已经足够夺人眼球,那它的配角绝对是藏龙卧虎。

在《爆裂鼓手》里凭借魔鬼老师的角色,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J·K·西蒙斯(J.K. Simmons),在《爱乐之城》中饰演酒吧老板Bill。

虽然出场戏份不多,但刻薄的形象相当传神。

(《爱乐之城》剧照)

在影片中饰演男主角老友,并邀请他加入乐团的吉他手Keith,是由约翰·传奇(John Legend)饰演的——他本人是R&B唱作人和钢琴家,九次夺得格莱美奖。

(《爱乐之城》剧照)

传奇哥在电影中演唱了一首《Start a Fire》,那真是前奏一出,就准备好尖叫了……

80%的人不知道的事

哐哐哐,敲黑板,本文的重点来了!

能不能优雅地欣赏这部电影,就看这个Part了!

我看过《爱乐之城》导演达米安的一个采访,他在采访中提到《瑟堡的雨伞》给他的影响。他说:「一开始五分钟,我在怀疑这部电影不会每一句台词都要唱出来吧?」但是看到最后,达米安却被电影深深地打动了。

他说:

「It's close to my heart in a special way。」

《爱乐之城》也确实让人想起六十年代的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他的经典之作《瑟堡的雨伞》(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和《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充满了法式的诗意与甜蜜。

(《爱乐之城》剧照)

(《瑟堡的雨伞》剧照)

正是因为这份对歌舞片的喜爱,《爱乐之城》有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深深的迷影情结。

所以,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整部电影里有无数个令人惊喜的设计和彩蛋。

开场的那段高速公路上的群舞,致敬了艾伦·帕克著名的追梦歌舞片《名扬四海》(Fame,1980)。

(《爱乐之城》剧照)

(《名扬四海》剧照)

《爱乐之城》开场的这段歌舞封锁高速公路拍了两天,用了100多个歌舞演员,在场面调度上让人无话可说,奉献了年度最令人难忘、最让人无法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的开场。

(Youtube视频截图)

《爱乐之城》的女主角米娅是一个梦想成为好莱坞女演员的女孩,每天不停地面试,却因为各种各样无奈又令人发笑的原因被打断。

在她的房间里,贴着一张巨幅的海报,上面是英格丽·褒曼。而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也忍不住让人想起褒曼主演的电影《卡萨布拉卡》(Casablanca,1942):

「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酒馆,你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家。」

(《卡萨布兰卡》剧照,男女主角在酒吧相遇)

某一次甄选失败后,米娅沮丧地回到家,同住的朋友们为了鼓励她要带她去Party换换心情。这时,四个American Beauty上演了一段性感又可爱的Street Dance。

这段舞蹈让人想起一流百老汇导演鲍勃·福斯(Bob Fosse)的《错失甜蜜》(Sweet Charity,1969)。在《错失甜蜜》中,三个舞团闺蜜也在普通的街区上演过一场激情四射的完美演出。

(《爱乐之城》剧照)

(《错失甜蜜》剧照)

《爱乐之城》里描绘米娅和赛巴斯汀感情的段落很多,其中最成功的,是用歌舞剧这种形式,把不可言传的暧昧、浪漫动人的恋爱以及痛彻心扉的争吵都视觉化地表现出来了。它非常细腻又梦幻地描写了爱情,那些淘气、可爱、心动、默契的感觉都传达的很好。

比如男女主角在山顶上跳的那段舞:Lovely Night Dance。

很多观众已经看出赛巴斯汀抱着灯柱转了一圈的动作致敬了经典的歌舞剧《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在此我就不多做介绍了。

(《爱乐之城》剧照)

(《雨中曲》剧照)

还是这个场景,后来米娅脱下高跟鞋,两个人跳了一段特别逗趣的舞蹈——也就是《爱乐之城》官方海报上的场景。

比起匆匆出现的《雨中曲》致敬,这段舞蹈的设计其实更让人玩味,让人想起30年代的一部经典爱情歌舞剧《随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

《随我婆娑》的男主角是一个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不过从不是循规蹈矩的那一个。他暗自在舞鞋上钉上扣板,将踢踏舞跳得出神入化。《随我婆娑》里面有个段落叫《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讲述男主角带女主角去溜旱冰,两个人滑累了就坐下来聊天谈情,聊着聊着就跳了起来。推荐大家去找找这个片段看,暧昧中带着天真可爱,是相当经典的歌舞段落。

(Youtube视频截图)

(《随我婆娑》剧照)

我看到也有影评人认为这段致敬了《篷车队》(The Band Wagon,1953)。如果单看场景的话,《爱乐之城》确实更像《篷车队》。但考虑到具体情境和情感表达,我觉得《随我婆娑》的滑冰舞更俏皮也更幽默一些。

大家可以在观影时自行感受~

(《篷车队》剧照)

电影中,赛巴斯约米娅去看由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执导,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的经典电影《无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看完电影,两个人来到格里菲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这里也是《无因的反抗》中,经典打斗戏的实际拍摄地。

(《爱乐之城》剧照)

(《爱乐之城》剧照)

(《无因的反抗》剧照)

而至于他们在天文台里面跳的那场与星空共舞的浪漫华尔兹,有人说致敬了《摇摆乐时代》(Swing Time,1936),不过我也看到有其它影评人写说这段剪影的舞蹈看起来很像迪士尼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不过不管是哪个,都把爱情萌芽时那种飞翔在天边的喜悦用影像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相当具有共鸣。

(《爱乐之城》剧照)

(《摇摆乐时代》剧照)

影片的最后,萨巴斯汀弹了一首钢琴曲,随着音符,导演向我们展开了一种全新的假设,他们的故事像电影胶片般一幕幕展开,全是鲜花与笑容。

这最后的歌舞场景,用尽了整部电影最华丽最鲜艳的色彩和歌舞,那格外夺目而灿烂的光亮,正照进现实的无奈和欲言又止。

因为最后一段歌舞段落的前提是「假设」,也就是「Fake」,所以你会发现,在这最后十分钟里,这部本来就天马行空的电影,变得更加「不设限」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舞台感」,从收敛的舞台聚光灯效果,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剧场演出。

(以上5张图均为《爱乐之城》剧照)

说到这一段,就不得不提一下由金·凯利主演的歌舞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其中有一段近二十分钟的舞台场景舞蹈片段,用手绘的舞台背景搭配庞大的真人歌舞演出,流畅动人,想象力更是让人啧啧称其,完整看下来,简直是欢欣雀跃,叹为观止。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一点不过时。要知道,这可是一部半个世纪之前的电影啊! 后来,这部精彩绝伦的歌舞片,摘得了第2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也被改编成舞台剧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上演。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剧照)

总的来说,《爱乐之城》用它优雅而浪漫的风格,对现实、艺术、爱情、梦想,进行了强有力的表达。

它的节拍就是武器,舞步就是进攻,把观众带进了一场视听盛宴,一个五光十色的梦。

它让人回想起当年的米高梅—— 那个拥有107座奥斯卡小金人的米高梅,那个麾下明星比天上星星还多的米高梅。 还有那个歌舞片全胜的鼎盛年代,充斥在胶片里的欢歌笑语与无限辉煌。

(《爱乐之城》剧照)

写在最后

导演达米安表示,他很高兴大家看到了《爱乐之城》里的那些经典致敬。

但他希望自己所做的: 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画廊,悬挂着那些经典作品。 而是把这些「新」和「旧」融合在一起,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现代化、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手法表达出来。

(《爱乐之城》剧照)

而我,非常感谢有《爱乐之城》这部片子,因为它是那样睿智而巧妙地,创造了新时代的歌舞剧电影。它给了观众机会,去好奇、去享受、去了解。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它是今年情人节比约会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如果你: 浪漫 感性 向往爱情 懂的电影 爱听音乐 充满热情 还有梦想 热爱生活

……

请,不要错过它,《爱乐之城》。

提前祝大家, 情人节约会顺利。 (●'◡'●)ノ♥

如果喜欢我的影评, 别忘记喜欢或者推荐哦~~~

更多关于旅行、摄影、艺术、生活的好玩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小墨与阿猴(id:xiaomoyuahou),我们等着好奇的你哦~~~

 2 ) 我们歌唱爱情,也终将独自远行

(文/杨时旸)

“可是,这太怀旧了。”“就是因为它太怀旧了啊。”处于热恋中的米娅把自己写的剧本分享给男友塞巴斯蒂安。她不太自信,急需鼓励,但也害怕言不由衷鼓励会鼓动着自己更加不切实际,但塞巴斯蒂安真的喜欢那剧本中散发着的迷人的怀旧气息。有关怀旧的这两句对话几乎就是85后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借着男女主角的口说出了自己的心绪。

是的,《爱乐之城》是一部“太怀旧”的电影,显得和这个时代大银幕上溢出的塑料感的流光溢彩格格不入。达米安·沙泽勒像个坚定的反潮流者,怀揣着一颗与生俱来的老灵魂,固执地把一个当代故事涂抹上做旧的色彩。从开场那段在拥堵的高架桥上的歌舞开始,这一点就已经显露无疑。其实,不只是色彩和韵味,《爱乐之城》中的一切都是“怀旧的”——爱情、梦想、失落与遗憾,这些主题又有哪个没有泛着复古的光泽呢?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有着有趣的“分裂”,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夸张的外部形式——大规模的歌舞和那些烘托感情的超现实拼接,而与此同时,它故事中的一切又都如此古典。

客观地讲,无论是出演塞巴斯蒂安的高司令还是饰演米娅的石头姐,他们的舞姿也不过尔尔,并不花哨和讨巧,但就是有一种特别贴合主题的、恰如其分的笨拙。这个故事书写了爱情最经典的样貌:二人识于低微,相互扶持,坚信未来终会闪耀。沦落于饭店弹奏圣诞歌的塞巴斯蒂安梦想恢复爵士乐的伟大传统,屈居于咖啡馆做服务员的米娅坚信戏剧的独特力量,但现实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强硬和残忍,他们各自偶遇机会,也曾短暂迷失,后来在某个岔路失去了彼此,又在多年后重逢,但也只能相视一笑。你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古典的都市爱情故事吗?所以,北上广的年轻人们对于这部电影心有戚戚,并不令人意外,一对儿奔赴大城市实现梦想的年轻人,在各种阻挠中,奋力抓住彼此。那对恋人又是多少人的镜像呢?

贫困中的热恋,分手后的成功,梦想的通路与歧途,人生的一切不可知与不可得。《爱乐之城》中呈现了爱情在普遍意义上的一切甜蜜与哀愁。从某个角度看,它像是歌舞版的《Begin Again》,又像是《爱在……》三部曲中的男女主角错失了彼此后的续集,他们的爱情突然而至,降临如电光火石,最终到了岔路的路口,二人也同样不知所措,顺水推舟,各自漂流。他们坐在山顶的长椅上,米娅问,“我们到哪了?”塞巴斯蒂安顾左右言它地说了个地名,米娅说,“我是说我们之间走到哪了?”是啊,这几乎是每一对恋人的终极命题。你总要有个说法,要么更进一步,要么各自撤退。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都处在了一种小心翼翼维系平衡,但故意躲避抉择的状态中。那种状态不可能永恒,但就是那种微妙的不可知让所有人迷醉。或许,这种感觉才是热恋吧,摇晃、刺激、一切都有可能,而一切也都会在瞬间熄灭。

《爱乐之城》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不只呈现了某种炽热,还呈现了爱情中的吊诡。塞巴斯蒂安的老友在他落魄时来找他,让他加入自己的乐队,有着不错的薪水,大公司的资源,全国的巡演以及各大杂志的封面,只是,那音乐有点别扭,部分满足自己,部分服务他人,按照塞巴斯蒂安以往的性格,他或许会不屑地拒绝,但彼时,他已经反抗得太久,即便他再格格不入,即便他再有着“原教旨主义”的爵士梦,但他也会被润物无声的现实感染和融化掉一角。他接下了那份工作,逐渐沉溺于掌声和商业回报。他觉得自己的选择会讨女友米娅的欢心,至少这些物质基础会让二人的关系更加稳定,但在米娅心里,对方的行为或许正在流于平庸,那些时髦的电子音乐正在默默地腐蚀这个男人曾经坚固又伟大的梦想,现在,坐在自己面前,讨论着巡演和收益的塞巴斯蒂安,不过正在成为一个操持着钢琴的业务员,开始认可平庸,甚至享受平庸。有时,爱情就是如此不可言说,有些人注定只能彼此牵手走过荆棘,有些人只能共同享受坦途,当你觉得为了讨好对方,试图改变自己,有时却正在走向反面。

《爱乐之城》呈现了爱情和梦想,但其实并没有声嘶力竭地歌颂爱情与梦想,它写它们的光彩,也写它们的无奈,那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所以,你眼见着爱情即将成全,梦想即将成功,但导演就倾覆了一锅鸡汤。米娅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甜蜜的生活,成为耀眼的明星,塞巴斯蒂安有了自己的爵士俱乐部,面对人头攒动的观众,他无需再去用那些时髦的音符迎合大众。你说,这一切是人们努力奔赴的结果,还是命运中不可捉摸的定夺?他们就是无法在一起实现这一切,圆满终是梦幻。

出生于1985年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对于音乐题材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是上一部备受关注的《爆裂鼓手》还是这次的《爱乐之城》,其中的主人公都像他自己一样执着又疯狂。而他也不只会书写癫狂,他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柔软的一击。米娅曾经随口说了一嘴,自己的老家在一座图书馆的前面,在他门分手许久之后,一个导演的选角电话打到了塞巴斯蒂安的手机上,他凭借着那句话的印象,找到了米娅的家。爱情意味着,有些事,你偶然提起,我却永远记得。

这部电影的原名是《La La land》,这个词汇很难准确的翻译,它是洛杉矶的昵称,也是俚语中迷醉和白日梦的意思。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多年后的重逢,他们相视一笑的告别和那段音乐中对二人感情的回溯与幻想,这一切,在如今看来就像个泡沫与幻梦。啦啦啦,我们唱过,然后淡忘。

 3 ) 知道《爱乐之城》这89个梗,你就能了解大半个歌舞片史

歌舞片已经不像它们在上世纪30至60年代那样普遍了,虽然每隔一两年我们还是能看到几部,但这些屈指可数的歌舞片大都在原地踏步,已无法恢复鼎盛时期的天真与烂漫。此番《爱乐之城》能够脱颖而出,正是由于它返璞归真地采用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形式及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歌舞片的技法,去讲述一场通俗化的爱情故事。从服装、歌曲到编舞都在创造一种怀旧的基调,使人怀念旧时的歌舞片。不过它依然现代感十足,以免疏远当代观众。对于歌舞片的探索精神也延伸至故事层面,就像《艺术家》(The Artist,2011)的默片形式,《爱乐之城》是用歌舞片的子类型(包括:传统的米高梅歌舞片、华纳歌舞片、大爵士及当代的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各段落相映成趣,有传承,又能带出类型演变,拥有历史底蕴的积淀。它们同时又能服务于爱情主题,做到内外兼修。

导演达米安·沙泽勒深深知道如何保有过去的风格,还要朝前看。男主角塞巴正是这样一种怀念过去好时光的乐迷,与当代那些杰出的音乐家相比,他陷入了一个尴尬处境——沉迷于对传统爵士之中,无法自拔。片中组建乐队的塞巴同学(约翰·传奇 饰)对他说的那番话一语道破:“我知道,这不一样(指当代乐队),但你说你要拯救爵士,如果没人听,还怎么拯救? 因为你这样的人,所以爵士才在消亡。你在灯塔咖啡屋对着90岁的老人表演,孩子们在哪里?年轻人在哪里?你执迷于肯尼·克拉克和塞隆尼斯·蒙克,这些人是革新者,如果你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你抱着过去不放,但爵士讲的是未来。”这是话中有话,影片也在借爵士乐去诉说歌舞片的未来。当代歌舞片不该默守陈规,应当在维系传统的同时去革新,使人呼吸新鲜空气,带来希望与荣耀,才能拥有闪烁、活泼的生命力,这才是它们曾经深受欢迎的原因。

相较于其他类型,歌舞片可能是最喜欢谈情说爱的,不同的是角色们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歌舞片也最仰仗公式化的创作套路,因此常被批评“幼稚可笑”。这种看法,显然错失了用歌舞展现故事的魅力。歌舞片难就难在控制故事与歌舞(音乐)的均衡,《爱乐之城》成功把歌舞融入故事,推动故事,替代对白。不过在当今,能唱会跳又会演的明星几乎为零,高司令和石头姐都是非职业舞蹈演员,所以只能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好在导演懂得用画面扬长避短,效果看起来仍然非常好了。尽管不少技巧在前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和《爆裂鼓手》中也见过,但此番效果和语境已然不同。当然,洛杉矶的城市载体也很突出。

剧作上,用四季比喻爱情、事业的不同阶段,探讨个人对它们的妥协与坚持,以及它们的无法两全。两人其实是用爱情为彼此的事业(梦想)树立了信心。用悲剧收场,避免了传统歌舞片对于大团圆爱情的天真描绘,那只存在于童话中。最后幻想的大团圆结局是一面镜子,从现实抽离又关照着现实。用歌舞表现幻想、造梦是歌舞片惯用伎俩,可以弥补遗憾,道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加深音乐的治愈能量。

自古歌舞片就喜欢幻想奇景,因为多数时候,它们都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说到底,歌舞片的柔情梦幻与现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歌舞片在60年代后期由街头巷尾走向高山草原,由矿场学校走向歌楼舞厅,部部大场面的自然主义歌舞片应运而生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因为触及真实,便会把它原来的浪漫本性毁灭殆尽。所以现在我们在很多动画片中,并不觉得它们突兀的原因,如《冰雪奇缘》《海洋奇缘》《了不起的菲丽西》等。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并不能为默片带来复兴,《爱乐之城》当然也无法对歌舞片带来革命,它有的一种情怀。简单、纯粹,每个节拍(场)、每个鼓点(幕)都能敲中听者(观众)的心。让人进入一个美妙世界,忘却现实的种种,我想这就足够了。

当然,《爱乐之城》更是一场精心为歌舞片爱好者设计的迷影电影,编导还把自己对于爵士乐的一点小趣味也藏在其中,玩的不亦乐乎。影片在模仿前人的姿态时,还能延续其精神,迷影、复古又革新。下面回到我的常规套路中来,展开说一下藏在片中的陈年老梗。我已经在脑(掉)洞(影)联(袋)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然而(不止本片)很多都得到了导演本人的承认。

ps:我给桃姐的时候是82个梗,晚上梦游时又补充了7个,剩下一个留着你们补充吧,最好给我强有力的论证。

1.

《爱乐之城》中的“西尼玛斯科普”
《圣袍千秋》中的“西尼玛斯科普”

首先,《爱乐之城》采用了古老的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立体声电影(Cinemascope),这是20世纪福斯于1953年推出的银幕系统,银幕比例是2.55:1,电影《圣袍千秋》(The Robe)由此成为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后来各大公司对于宽银幕的竞争激烈(此处省略一万字),使得《谍报飞龙2》(In Like Flint,1967)成为最后一部西尼玛斯科普影片。算起来,《爱乐之城》还是时隔50年之后的回归。

“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最后一部米高梅歌舞片《玻璃丝袜》(Silk Stockings,1957)有一首歌就调侃过:“这个时代想让观众进电影院光有明星已经不够了,还要有Technicolor、Cinemascope和立体声。”

《爱乐之城》用的是超35毫米胶片,配合潘纳维新 (Panavision)两倍压缩比变形镜头(左右略裁)仿2.55:1画幅。所以我们在片头看到的是“Presented in Cinemascope”而不是“A Cinemascope production”。开头的黑白+4:3“顶峰娱乐”的厂标结束后,画幅慢慢拓展成色彩斑斓的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已传达了它的复古定位(国内院线版在“顶峰娱乐”之后还加入了香港某公司的厂标,实际上破坏了黑白4:3的过渡)。

2.~3.

《纽约,纽约》

影片纵向比较的参照对象是《艺术家》,理由上文已说明;横向比较是马丁·斯科塞斯的歌舞片《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1977),那部片男女主角的身份是爵士乐手和歌手,同《爱乐之城》中爵士钢琴家、演员相似,同样围绕他们的爱恨交缠与人生困惑展开。其实,无论是百老汇音乐剧还是好莱坞歌舞片,都喜欢让主角在爱与工作中找寻幸福,两个目标交织在一起更是驱动剧情的动力。两部影片的共性还有很多,稍后再续。

4.~9.

《爱乐之城》
《柳媚花娇》
《名扬四海》

开篇那场一镜到底的洛杉矶交通阻塞,据导演本人证实,是从戈达尔的《周末》(Weekend,1967)、费里尼的《八部半》(8½,1963)片头和乔·舒马赫的《城市英雄》(Falling Down,1993)片头找寻的灵感。

但是人们纷纷下车起舞歌唱,是在呼应雅克·德米歌舞片《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的开场部分,让歌舞场面具有临场感。这场戏也与德米的另一部歌舞片《瑟堡的雨伞》(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一样,所有对白都是唱出来的,好像他们生来就用歌声表达一样。仔细看能发现,这场戏的歌曲应该均为幕后配唱,这也是遵循《瑟堡的雨伞》的特点,演员不会唱歌,由幕后配唱。整场戏一镜到底(由三个镜头后期拼接而成)调度酣畅淋漓,充满活力。雅克·德米歌舞片就是将场景置于实景中,轻快、时尚、朝气蓬勃。当然,包括如嘉年华般的街舞、体操的融合,包括人们在车顶起舞,是借鉴了艾伦·帕克的歌舞片《名扬四海》(Fame,1980)

《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

导演一直都是雅克·德米的死忠,在其处女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开场,就能看到《瑟堡的雨伞》的印记。

《爱乐之城》

顺便说,米娅挡住了塞巴的去路,结下一个小小的梁子是典型的好莱坞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开场套路,引出冤家男女的相遇方式。不少歌舞片也喜欢采取这种出场,比如《我爱马文》(I Love Melvin,1953)等。

10.

英格丽·褒曼是贯穿米娅灵魂的人物,米娅的卧室床边挂有一幅巨大的英格丽·褒曼海报,后被撤下。在导演2013年完成的原始剧本中,其实有更多关于褒曼的故事:

① 米娅公寓的海报对应结尾结婚之后新家的海报(正片中新家并未再出现);

② 米娅和塞巴聊天时有详细讲过《美人计》中被褒曼表演打动的细节(正片只提到了她的姑妈小时候带她去看过很多老电影,其中包括《卡萨布兰卡》和《美人计》);

③ 褒曼在DOS的第一次试镜,米娅给这个试镜做了旁白。

④ 播放《美人计》那段经典吻戏时,米娅念褒曼的台词与银幕上的男主角加里·格兰特互动。结尾米娅还说了一句:“Here I am crying for a dead actress I never even knew. That’s L.A.”

尽管正片中已经看不出褒曼这条线,但涉及她的点还是散落于各处。

11.

《爱乐之城》
《卡萨布兰卡》

除去《纽约,纽约》,另一大致敬影片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这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它虽不是歌舞片,主轴却有共通之处。对白约有两次提到《卡萨布兰卡》,

当米娅向塞巴介绍华纳片场时,指着咖啡馆外的窗户说那儿曾是褒曼和鲍嘉拍《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的场景。仔细看,还能看到窗下一家名为“Parapluies”的店铺(法文“雨伞”的意思),这里一定是导演有意为之,因为这又是一处小小的对《瑟堡的雨伞》的致敬,《瑟》片名也有“Parapluies”的单词,女主角家也是经营一家伞店。

《爱乐之城》
《卡萨布兰卡》

《爱乐之城》最后20分钟充满深深的惆怅与遗憾,已经成家的米娅和丈夫偶然走进塞巴开的爵士俱乐部,他们各自实现了梦想,却与他们的爱情失之交臂。当两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正是《卡萨布兰卡》情节的再现。“全世界有这么多城市,城市里有这么多酒吧(俱乐部),可她却偏偏来到了我这儿。”《卡萨布兰卡》中是里克夜总会,里克不得不对他的命运做出一次抉择;《爱乐之城》是塞巴爵士俱乐部,也通过臆想的方式做出了命运的另一版结局,它从现实抽离却又关照着现实,是一面镜子,映出梦想与爱情、现实与童话的落差。

12.

《瑟堡的雨伞》

最后一幕的错过与遗憾,也令人想起《瑟堡的雨伞》的凄美结局——多年后,已嫁做人妇的女主角在加油站见到同样已婚的男主角,但他们只能相视以对,默默离开。

13.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中的葛瑞菲斯天文馆

塞巴和米娅的约会电影是《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后来米娅提议去葛瑞菲斯天文馆,不只因为可以在馆内看到“繁星”(呼应主题曲〈繁星之城〉),更因为那是《无因的反叛》高潮戏的发生地。在影院看电影那场戏,刚好演到《无因的反叛》天文馆一幕。

14.

《匪帮传奇》删减片段_腾讯视频

石头姐和高司令之前拍《匪帮传奇》(Gangster Squad,2013)时,也有在葛瑞菲斯天文台拍过一段感情戏,不过最终成片被删掉了,可以在蓝光碟的删除片段里找到。对比看来,颇有前世今生的感觉。

15.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

男女主角都穿过红夹克,红夹克也是《无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的经典行头。迪恩在片中演一个反叛青年,那件红夹克可以说是年轻、反叛的象征。影片似乎有意把英格丽·褒曼视作米娅的精神符号,把詹姆斯·迪恩视作塞巴对于老电影的一种精神符号。在《爱乐之城》开始,米娅经过好莱坞大道旁的《You Are the Star》壁画时,里面也有一个穿红夹克的詹姆斯·迪恩。

16.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

“繁星"在《无因的反叛》中的天文馆中也有出现

17.

《爱乐之城》
《百老汇旋律1940'》

在星空共舞的设计灵感出自《百老汇旋律1940'》(Broadway Melody of 1940,1940)中弗雷德·阿斯泰尔与埃利诺·鲍威尔共舞的场面。百老汇舞台的美术置景仿若星空, 两人轻盈无瑕的舞姿更是置身星空。

18.

《曼哈顿》

另外,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和摄影指导莱纳斯·桑德格伦(Linus Sandgren)都是伍迪·艾伦的粉丝(我甚至有理由怀疑导演可能也是单簧管手伍迪·艾伦的乐迷),这部电影你能看到很多深受《曼哈顿》(Manhattan,1979)影响的桥段。包括两部片对于城市和爱情的描绘,让人感觉鲜活无比。

《曼哈顿》有一场戏就是伍迪·艾伦和戴安·基顿为了避雨躲进一个天文馆,有场对话戏也是在星空的背景前展开。

19.

《爱乐之城》
《曼哈顿》

“冬天”之前那一幕,两人气定神闲坐在格里芬公园的长椅上,发现从未停下来欣赏过白天的景色,这又是一处致敬伍迪·艾伦《曼哈顿》的镜头,那里面伍迪也说从未真正欣赏过这里的风景。

20.

《爱乐之城》
《人人都说我爱你》

再说飞天戏,伍迪·艾伦的歌舞片《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中也有歌蒂·韩腾空飞舞的镜头,不过两部片的最大共同点,恐怕还是用四季来代表叙事篇章了,只不过《人》没有明确用四季的标题来区别,但《瑟堡的雨伞》是分标题讲故事的。

21.

《爱乐之城》
《红磨坊》

云层之上牵手共舞的场面可参考的对象是巴兹·鲁赫曼的音乐、歌舞片《红磨坊》(Moulin Rouge!,2001)

22.

《爱乐之城》
《睡美人》

星空中的翩翩双人舞是迪士尼动画片《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的再现。

23.

《爱乐之城》
《雨中曲》

米娅和赛巴踱步到山上时,赛巴抓着灯柱开嗓无疑是《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中金·凯利唱着《Sing'in the Rain》在雨中绕着路灯起舞的画面,就差手里拿把伞了。

《我爱马文》

《雨中曲》两年后,另一位主角唐纳德·奥康纳在歌舞片《我爱马文》又照搬了这个动作。

《爱乐之城》里的好多路灯…

路灯是好莱坞歌舞片的常见元素,即便进入60年代,由舞台走向了真实世界,路灯依然是经久不衰的布景、道具,无论是60年代的《电话皇后》(Bells Are Ringing)还是70年代的《纽约,纽约》。

24.~29.

《爱乐之城》
《礼帽》
《篷车队》

《爱乐之城》山上的双人舞明显致敬了米高梅“舞后”和“舞王”——金姐·罗杰斯与弗雷德·阿斯泰尔,(费里尼的《舞国》(Ginger e Fred,1986)就是以他们俩为原型拍摄的),在导演的原始剧本中也是这么描述的:“dissolving into a Fred-and-Ginger-style dance”。金姐和弗雷德是统御30年代的歌舞搭档,他们从1933至1939年间,合作九次,十年后又又一次。他们主演的歌舞片,从剧情、歌曲到视觉韵律,完全随二人悠然自在的银幕人格达成。

《爱乐之城》这场舞遵循两人舞蹈场面的特点,用一镜到底的长镜,任由摄影机单纯跟随舞步,甚少使用面部特写,以便完整保留流畅的肢体动作。不过由于高司令和石头姐舞蹈功底不高,所以只好用慢舞呈现。

真正比较起来,金姐与弗雷德主演的《礼帽》(Top Hat,1937)是与之最接近的,其一,他们在中跳完这支舞后,才“化解”了之前结下的“小梁子”;其二,这场舞曾被雷声打断了一小下,而《爱乐之城》最后是被手机铃声打断。

公园和路灯的主场景又如《蓬车队》(The Band Wagon,1953)里的复刻,这两部老片梗也是得到导演本人承认的。

那个经典表情“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就是出自《蓬车队》。

《爱乐之城》/《黄金梦》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伦巴》

高司令和石头姐在海报上这个动作,颇像《黄金梦》(You'll Never Get Rich,1941)中弗雷德·阿斯泰尔和丽塔·海华斯的剧照(注意,是剧照,与正片有所出入)。至于米娅的黄裙能在百老汇歌舞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和法国歌舞片《伦巴》(Rumba,2008)觅得踪迹。在此特别介绍《伦巴》主创合作的所有影片《仙女》、《伦巴》、《爱上冰山的女人》,都是非常棒的带有歌舞色彩的喜剧。

《爱乐之城》
《伴我婆娑》

米娅和塞巴坐在长凳上的舞步,比较接近的是金姐与弗雷德在《伴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中经典旱冰舞的前奏小热身。

30.

《爱乐之城》
《伴我婆娑》

弗雷德·阿斯泰尔被誉为“舞王”,你能在《爱乐之城》中找到他多部作品的影子,帽子和拐杖(或棍子)是弗雷德的经典道具。塞巴在码头拾起一顶帽子,归还前用了几个简单的动作,这正是弗雷德帽子舞的入门级。帽子是弗雷德的符号,并没有明确的电影指涉。

31.~32.

米娅的女室友段落,如《油脂》(Grease,1978)+《巴黎之恋》(Les Girls,1957)中的女室友段落。

33.~37.

《爱乐之城》
《西区故事》

米娅和室友们共舞,她用窗帘围在身上做出一个女神打扮,60年代经典歌舞片《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里的娜塔莉·伍德也用一条绸布裹在身上,扮演女神。

《爱乐之城》
《花鼓歌》

其中一名女室友的扇子舞来自《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1961),这是好莱坞屈指可数的以中国人为题材的歌舞片,片中除展现南方的花鼓歌之外,还有扇子舞。实际上,片中只出现了黄白相间的折扇,蓝色这把只存在于海报封面。

广告画《伞下的狂欢》

远处餐厅位置的黄色海报并非《雨中曲》的某款海报,它是广告绘画之父卡皮耶洛(Leonetto Cappiello)的广告画《伞下的狂欢》(Parapluie Revel),比《雨中曲》还要早。值得注意的是,法语"Parapluie"这个单词再度出现。

《爱乐之城》
《生命的旋律》

米娅和室友在大街上翩翩起舞,对应的是60至70年代的歌舞片大拿鲍勃·福斯的《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1969)中天台那场戏。《爱乐之城》这场戏的优势在于色块的运用明亮饱满,编舞具有冲击力,且不失俏皮活泼。不过鲍勃·福斯对于《爱乐之城》并没多少影响,他的歌舞片多是将歌舞与故事分离,除了《生命的旋律》,他也并不擅长用色。鲜艳着装是雅克·德米歌舞片的特点,他以各种鲜艳的颜色去妆点角色,单从颜色就已经做到赏心悦目。

《爱乐之城》
《纽约,纽约》

威廉·克莱因在纪录片《百老汇之光》(Broadway by Light,1958)里拍摄的夜色中的霓虹灯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老电影在表现舞林酒池、声色犬马的场面时,也喜欢用这种霓虹灯的色彩与角色的行为进行叠化,这是一种惯用手法,老马的《纽约,纽约》里也有这种镜头。之前有国外网友剪的视频里指出这里对应的是《雨中曲》,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38.~41.

《爱乐之城》
《甜姐儿》

米娅那条黑色紧身长筒裤+白袜+黑鞋的造型,是《甜姐儿》(Funny Face,1957)中奥黛丽·赫本的经典款式。

《爱乐之城》
《一个明星的诞生》

米娅在独幕剧中穿的黑西装联想起《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1954)中朱迪·加兰演出歌舞剧时的那身。话说朱迪·加兰的女儿丽莎·明奈利也是鲍勃·福斯超级无敌牛逼歌舞片《歌厅》(Cabaret,1972)的女主角,石头姐可是演过百老汇版本的《歌厅》。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

塞巴在片头、片尾两次身着咖啡色西装,应当还是参考了《瑟堡的雨伞》中男主角在中后段的那身服装。咖啡色也符合塞巴这个“怀旧人士”的象征。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

米娅与塞巴有次夜晚散步,穿了件粉长裙,也借鉴自《瑟堡的雨伞》中女主角的长裙,尽管款式不同,但颜色和领口设计却极为统一,且同样出现了相似的构图和走位。

42.

米娅与塞巴相爱后的第一场戏,她在写自己的独幕剧,剧中角色叫吉娜维芙(Geneviève),此名正是《瑟堡的雨伞》里女主角的名字。感谢@汽车大师 告知,一度以为这是写信……

43.

塞巴在餐厅里演奏的音乐是耳熟能详的圣诞应景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和"Deck The Halls",在导演的原始剧本中写的曲目是《银色圣诞》(White Christmas),出自老一辈美国观众都曾看过的经典同名圣诞电影的主题曲。不过现在正片中用的两首更能俘获年轻观众,也更有喜感。

这家餐厅是在WB studio lot附近的Smoke House拍的,历史悠久,和好莱坞的联系也很深。大本的《逃离德黑兰》(Argo,2012)也有在这儿取景。

44.

《爱乐之城》
《葛伦·米勒传》

塞巴带米娅去听爵士乐那场戏,是向上世纪50年代的大爵士电影致敬,尤其像极了《葛伦·米勒传》(The Glenn Miller Story,1954)中摇摆爵士大师葛伦·米勒带妻子去听路易.阿姆斯壮(由本人亲自扮演)的音乐一幕。

《爱乐之城》

这场戏与之后的演唱会(炫目的灯光、躁动的观众)一幕戏形成对比,同时带出音乐类型片的演变(也就是现在的演唱会纪录片),暗示爵士乐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更加阐明了约翰·传奇那番话的精髓: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想来我这种“老片痴影患者”也是如此吧……)

《爱乐之城》

另外,60至80年代带有清新活力的音乐片(披头士、猫王的音乐电影和之后的乐队电影,导演初始剧本中描绘的是80年代风格)在片中也有出现(上图一幕),他们用流行歌曲丰富文化内容,为一成不变的歌舞片带来一股新风,对于音乐电影的革命也是标新立异的。

45.

《爱乐之城》
《蔑视》

很多影片都有通过背景墙的色彩变化来表现人物,金·凯利在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也用过,戈达尔在《蔑视》(Le mépris,1963)中的使用保持了动作的连贯性。

46.

《爱乐之城》
《迷魂记》

塞巴家的夜戏几乎都是全绿色的室内戏,包括两人的第一次情感转折戏,是通过霓虹灯透过窗帘来营造效果。这显然是从希区柯克的《迷魂记》(Vertigo,1958)那里学来的,《迷魂记》中的酒店外拥有巨大的绿色霓虹灯,透过细孔窗帘映射在朱迪的房间中,使整个房间弥漫绿光。最经典的一场戏,当更衣后的朱迪走出浴室,视觉上感觉她变成了玛德琳,沐浴在朦胧的绿光下,如梦幻柔软的回忆,而史考特也在此时退出他的浪漫幻想进入现实。在《爱乐之城》中,绿色霓虹灯也突出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托朋友专门向导演进行了求证,导演的解答是:对,对,绿色的霓虹灯光从背景打过来。那其实是一个临时的主意,Lina,我们的摄影师想要这样一个致敬的镜头。这也说明就算在那样一个情感上非常现实的场景,你也想要一点点魔术,一点点老派好莱坞,整部电影的各个方面,都是这个来一点,那个来一些,保持一个混搭的状态。)

47.~54.

《爱乐之城》
《迷魂记》

《迷魂记》中的旋转多圈接吻镜头已经影响了不少影片,《爱乐之城》臆想部分的的开始段落也使用了该手法,只不过它的转速要比《迷魂记》快许多。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

臆想段落中的红色舞厅是参考自《瑟堡的雨伞》中的舞厅,这里是水手流连的地方,注意左边那根柱子也得到了保留。

《爱乐之城》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通过小号转变的半圆黑洞,是参考自《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的塞纳河畔的场景,半圆黑洞即桥洞。

《爱乐之城》
《红气球》

臆想部分的歌舞串联,出现了法国片《红气球》(Le Ballon Rouge,1956)中手持红气球的男孩身影。它并不是歌舞片,可能只是导演的个人喜好,不过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发现一个红气球,它仿佛有生命,在它的带领下,男孩走过巴黎的大街小巷。影片充满超现实的风格,让人联想到保罗·克利以及杰昂· 米罗等画家的作品。所以放在《爱乐之城》臆想段落中,同时搭配艺术布景和巴黎的背景。

这场戏还有一位水手形象,水手可是歌舞片的常见角色,无论是弗雷德·阿斯泰尔(《海上恋舞》(Follow the Fleet,1936))、金·凯利(《起锚》(Anchors Aweigh,1945)、《锦城春色》(On the Town,1949))还是雅克·德米(《柳媚花娇》)歌舞片或多或少都有水手的形象。

《爱乐之城》
《甜姐儿》

《甜姐儿》(Funny Face,1957)中奥黛丽·赫本在凯旋门前的七彩气球也有出现。在形式方面颇有风格,服装以及摄影上鲜艳的色彩运用令人印象深刻。

《爱乐之城》
《雨中曲》

后台入口这个洁白空旷的大舞台,是《雨中曲》中两个元素的结合。

这场戏的舞台是典型的米高梅歌舞片的场景,并没有明确的电影指涉。值得一提的是,该场景在男女主角之前参观华纳片厂6号棚时已有出现(包括路灯、地球仪),所以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梦又是来源于现实。

55.~57.

《爱乐之城》
《1933淘金女郎》

剪影效果重现了试镜一段,这是舞蹈指导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在《1933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3,1933)中的独特烙印。之前曾介绍过巴斯比(可跳转至:请您欣赏:肉山人海万花筒),他除了具有用摄影机运镜把团体表演转化成部队操练的本事外,最厉害的就是能将极具创意的摄影技巧融入舞蹈形式中。而男女主角的剪影最后相拥的镜头出自《广告员》(The Hucksters,1947)中盖博和寇尔的剧照(正片中并无)。

另外??

 4 ) 爱乐之城观后

年纪大了,已经多年不去影院看片。今天破例到离家最近的五棵松成龙耀莱影城的杜比影厅,去看了这部呼声很高的,真正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电影《爱乐之城》!

我给它打四颗星。

三颗星给视听制作,给歌舞片样式的完成度。一个85年出生的年轻导演,对百年电影传统,对好莱坞歌舞类型电影如此热爱与尊重,学习、模仿、创作得堪称精良 。

第四课星,是感谢它唤起了我1986年在美国加州LA做访问学者一年的难忘记忆。片名LA LA LAND,巨大的银幕里,出色地展现了电影之城洛杉矶的许多著名景地。特别是那个放《无因的反抗》的电影院,分明是影迷和学子们周周要去的、UCLA学校边的艺术影院—NEWART。记得在那里,我补上了黑泽明、伯格曼、谷达尔等多少大师的名片经典啊;包括至今人们也很难看到的,让当时所有观众都目瞪口呆的《感官王国》、《楢山节栲》的彩色大银幕放映。

当然不能给满分,因为从哪一方面讲,这部电影都没有什么创新的光彩。可是它却获得了许多奖,在即将揭晓的奥斯卡奖中获得了最多的提名,肯定也会摘得不少小金人。

可悲啊,这个技术第一,娱乐第一的时代!

 5 ) 关于La La Land的四个瞬间

<一>

十二月在三番看的La La Land,上映的第一个晚上和两个朋友一起去看的。结束以后朋友分别打Uber和Lyft走了,我住的比较近就去坐地铁回家。

走出地铁站的时候,快午夜了,街上很空,一两个从对面走来的人,除此以外,只有路灯。虽然这条路我已走过无数遍,几乎每天下班回家都会走,但是突然,out of nowhere,一种莫名的孤独从心里升起来,好像瞬间被拉回了电影里Mia参加完party发现车被拖走只好自己走回家的那个夜晚。

啊,原来我还在电影里没有出来。

没有同伴,没有车,和热闹告别以后独自走的一条的回家的路。路过街边酒吧的时候,我像电影里一样,朝酒吧里望一眼,希望能看到一个气质很好的在弹钢琴的人。

That someone in the crowed.

每一个刚来到大城市的我们,希望被发现,被赏识,遇到贵人,发掘潜力,证明自己很好,很值得被爱,很充满希望。

Except you don't always find that someone.

第一个瞬间,是有关在这座城市里的迷茫与失意的瞬间。

<二>

看完电影回来发了一条短评。

有个朋友看到了问我,所以是想到谁了?

想到谁了呢?想到在剧场里旁边女孩好看但又不敢多看的侧脸,想到深夜醒来突然想到的诗句,想到一个春日的夜晚,在海边散步拍照闲聊大笑,想到一个秋日的午后,车里放着Jazz,载着喜欢的人缓缓驶过金黄色的三番街头。

所以我说,并没有特别想到谁啊,想到很多自己。

非常喜欢的是石头姐和高司令在山顶散步去找车的那一段,两个其实已经深深被对方吸引的人,却都要死死咬定对对方没感觉,但又对对方的没感觉表示质疑,充满了戏剧性。

但这其实是我们这代人爱情的写照不是么?

“喜欢一个人也不能表现得需求感太强,否则会吓跑对方”,“在一段关系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彼此以空间”,这些现代都市爱情的common sense很多时候让人们不太表达自己真实的最强烈的情感,或者选择性地表达。

一个小细节:末了,石头姐说,啊我的车就在这里了,你的车停的远么要不要捎你一段?高司令说,哦不用了,我的车就在附近。然后石头姐开走了。高司令走了很久走回了他们散步刚开始的地方,上了车。

第二个瞬间,是有关这个时代的我们在爱情面前的口是心非。

<三>

看完电影之后的日子里我开始一遍一遍听电影的原声soundtrack。新年的时候在玻利维亚旅行,我感觉要写点什么辞旧迎新,想了一想,摘了soundtrack里面一段的歌词:

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
Foolish, as they may seem ;
Here's to the hearts that ache;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

这段歌词是Mia在试镜(audition)的时候讲述她一个曾经敢于光脚跳入冰冷的河里的阿姨的故事的时候唱的。

I remember that she told us she jumped in the river once,
Barefoot.
She smiled, Leapt, without looking.
And She tumbled into the Seine!
The water was freezing she spent a month sneezing,
But said she would do it, again.

跳入冰冷的河里当然是一个比喻,这段歌词真的想讲的是,真正敢于追梦的人都是某种程度上非理性的,有那么一点点的疯狂,在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傻。但却正是生活中那些疯狂,心痛的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情绪的波荡起伏,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此时此刻在鲜活地活着。

A bit madness is the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 to see.

第三个瞬间,是有关追梦时的鲜活和色彩。

<四>

我觉得La La Land拥有一个绝好的结尾。

已为人妻的Mia和丈夫路过那个曾经由她提议名字的酒吧,坐定,看到昔日的男友重新弹奏一曲。所有的时光回转,他从第一天起所有的决定都不再一样,不再有争吵,不再有分离,他和她一路走下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后曲毕,回到现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她看向他,他看向他。剧终。

为什么不是一个happy ending?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啊,有不完美才有遗憾,有遗憾才有执念,有执念才明白那些道理,才知道原来生活中的美好是如何的。

如果时光再来一遍,你的选择会不一样么?

 6 ) 最是重逢一霎那,看到我们错过的人生,具体而微

刚刚看完La La Land(中译名为“爱乐之城”),真是年末的小惊喜。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探讨的话题也似曾相识,从思想层面上并没有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情感的处理上,却非常动人。

从爱情角度讲,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boy-meets-girl的故事类型。女主角Mia (Emma Stone)是一个还在到处试镜到处碰壁的准女演员,白天还要去咖啡馆工作来维持生计。男主角Sebastian(Ryan Gosling)则是一个一门心思想演奏爵士乐的钢琴伴奏师。两个都不得志的人相遇相爱相互鼓励,度过了短暂的浪漫时光。故事总要有转折,年轻人不得不成长,白日梦要醒来,生活要出现变化,而这里的变化始于Sebastian签约了一家很火的乐队做键盘手。这个乐队做的更近于流行音乐,到处巡演,是一份稳定的、薪水可观的工作,但和Sebastian所向往的音乐,想完成的志业(开一家爵士乐酒吧,演奏真正的爵士乐,传达爵士乐的即兴与变化之精神),基本毫无关系。Mia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而Sebastian却觉得他在努力做一个好男人、好伴侣,满足Mia的期待,而Mia对于他成功的不满,是因为他事业有起色了,导致Mia和他相处时优越感降低了,所以才会不满。俩人那天晚上不欢而散,第二天Mia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首演(基本没什么人去),Sebastian也因为工作而错过,Mia对自己的事业和爱情都失望到极点。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试镜机会,Sebastian说服Mia去了。试镜之后,Sebastian已经预感到了Mia未来的成功,和即将到来的分离。影片的结尾,则是五年后各有人生的Mia与Sebastian再度重逢。

影片也可以算做是young adult的成长主题。YouTube影评人Chris Stuckmann说,很多观众觉得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洛城LA的情书,因为La La Land本身也是洛城别称。但在他看来,这部电影其实一封写给passionate people的情书,写给那些怀有热忱坚持梦想的人。——这也是我说这部电影在主题上并没有推陈出新的原因。坚持梦想vs面对现实,实在是一个太老套的话题了,感觉已经被各路文艺作品和鸡汤文章换了八万个角度切入,怎么选都有理由,都可以理解,但让人甘愿去追逐、并为之目眩神迷或黯然心碎的,是一个学名为“可能性”的骗局,是一个标着“what if”的鱼钩,是平行世界里的你我。

追看过同人文的都知道,同人的一大动因就是,what if. 如果你们没有遇到,如果你们早一点遇到,如果你们晚一点遇到,如果换一个时空换一个地点遇到,故事都完全是不同的打开方式了。而这个电影的结尾十分钟,就是一个完美的“what if”命题作文。

五年后,Mia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为人妻为人母,事业有所成就,在LA定居。某个傍晚,和丈夫晚饭后散步,无意间进入一家爵士酒吧,恰好便是Sebastian开的,Logo用的还是当年俩人热恋时Mia给他设计的。俗套吧,煽情吧,但真的很好哭的。Mia从Sebastian上台弹琴开始,就恍惚间看到了另一条人生轨迹,Sebastian也一样。如果,如果当时吻你,当时抱你,如果我当时没有签约乐队,如果我出现在了你的首演现场,如果我陪你去巴黎,我们会不会已经是一对眷侣,是一个宝宝的父母,晚饭散步后来到这家酒吧,看另一个做着音乐梦的人年轻人琴声悠扬,而台下的我们十指紧扣。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一下子想起来我学妹和我讲过的一个场景。当时她和喜欢的男孩子面临各自东西的毕业,她要回国,而男孩子将去欧洲,俩人都心知肚明没有未来,只有抓紧眼前,一响贪欢。俩人一起去旅行,去住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里,过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子,各自都已经讲好,回来后便不留遗憾地各奔前程。可不巧,回来没几天,男孩子生病发烧了,本来讲好再不见面的,他却撒娇耍赖也要学妹来照顾他。学妹没办法,去陪他,给他煮粥做饭,叮嘱他喝水。那一天结束的时候,他们难过极了。

学妹跟我讲,”因为我突然清楚地意识到,我所不能拥有的,是怎样的一个未来,是我和他之间怎样的一种可能性。“那么日常,那么具体,清清楚楚让你看到体会到,你要放弃的,是怎样一种生活。这比抽象的”我不能跟他在一起了“要让人心痛多了。

La La Land的结尾也是这样一种具体的心痛。如果说此前的分开只是一种概念,而分开五年后的重逢,却吊诡地让你意识到,不在一起了,分开了,是怎样具体而微的事实,是从此丧失了有你的人生,是你再没有可能成为我孩子的父亲,是我们便只有这台上台下相望一眼的缘分。

怡微写《玻璃之城》的影评,讲到”人生有你一定要走完的缘分“,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讲人人都会遭遇的爱的难题,明知早晚会分开,为什么会在一起?明知再撑一下也许会有未来,为什么就拿不出一分一厘的意志力?——那么其实,La La Land,讲得也是相似的故事。没有误会,也没有天灾人祸,但人与人的相守相爱,就是那样难,连吃餐饭都是要珍惜的缘分。

如果我知道我们只有这一小段缘分,我们那样全面又细致地走进过一个人的世界,然后又不带片缕地走出彼此的生命,如果我可以知道我真正放弃的是什么,错过的是什么,——至少,我们曾经在洛城玫瑰色的日落里共舞过,被这城市的璀璨星光照耀过。

感谢有你陪我发梦。

 短评

最后两人一吻上,眼泪就完全止不住,最后一直是痛哭。那段蒙太奇展示的就是电影的魔力啊!生活给不了的,电影可以给你,是那么浪漫、那么神奇的情感再现,最佳的电影造梦时刻。而至于理想、爱情、迷影、歌舞片、怀旧等等其他元素和小技巧反而可以放在之后了。最感慨的仍是电影的魅力,做一场电影梦吧!

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二刷。又悲傷又溫暖,藝術互相影響生命。最後一幕用一場夢、一場電影彌補愛情的遺憾尤為動人,二人因對藝術的喜好相識相知,互相影響、鼓勵、成就彼此的夢想,感情雖沒有開花結果,卻在各自生命留下不可抹滅之印記。哭著離場。

8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看這部片會想起的那個人,一定是忘不了的

13分钟前
  • Noe
  • 力荐

本年度最被高估的片子就是La La Land了 一个八五后导演的野心之作 可惜阅历不足 剧本各种尴尬俗套 各种故作姿态 浪费了两个优秀演员的表演

18分钟前
  • paul屋
  • 还行

最动人的永远是梦想和爱情。但我们没有在一起,这就是现实。

1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验证了语文老师的话:只要开头结尾精彩,中间无所谓。

20分钟前
  • 寇国威
  • 还行

预告片里说得没错,已经没有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了。即使不是年代戏,手法和色彩运用也极具年代感。满足了外人对这座城的一切幻想,又为身在洛杉矶的人拍出了这座城会让你遍体鳞伤的事实。他是真的很爱洛杉矶。 在洛杉矶看La La Land真的是太奇妙的体验。很特殊的感情。

25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十年前一部恋恋笔记本,十年后一部爱乐之城。说的都是错失的梦想和爱情,演的都是浪漫的不着调男文青和性格张扬又复古风格的美国小妞。今夜愿你们都与爱人共舞,永浴浩瀚星河。

29分钟前
  • 枫小莫
  • 力荐

不过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复古还真的一点都没看出来,把洛杉矶拍得像instagram旅游号,高司令从头到尾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和那些经典音乐剧电影比起来缺少太多质感。现在连卖给少女的春药都是那么的廉价。

33分钟前
  • 奇奇弟弟
  • 还行

各自梦想实现之时,发现梦想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假如可以重来,我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吻你,推掉工作来看你的第一次表演,随你搬到巴黎去,巴黎也有好的爵士乐,在把孩子丢给保姆的夜晚,开车带你去吃饭,然后一起走进酒吧,听别人弹奏我曾经做梦都想弹奏的曲子。可惜,现实中没有如果,但电影和想象里有!

36分钟前
  • L'automne
  • 力荐

分开以后,生活中我们未必会再相遇了,但在记忆里,我们都还很年轻,我们坐拥无限可能,敢说爱,敢说永远。其实啊,有过,才是永远。谢谢你啊,把我变成了更好的人。祝我们各自幸福。

37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今年最浪漫唯美的爱情电影,很多段落让人有重温“雨中曲”的感觉。是爱乐之城,也是星光之城,还是梦想和现实缘起缘灭的地方。事实证明有个好的结尾多么重要,它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叙事一步登天!多一星给石头,明年奥斯卡影后坚决站定你~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你可以无限接近电影,当演员,写剧本,挨着英格丽·褒曼的照片睡觉,在《卡萨布兰卡》的阳台外上班,但生活永远不会成为电影。梦醒时分你看着与你共浴亦真亦幻的泡影中人,转头,微笑,离开,这或许是人生最像电影的一刻。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同比《纽约,纽约》类比《艺术家》,返璞归真用音乐、歌舞片形式讲述一个通俗化爱情故事,主要技法登峰造极。串联影史不同音乐、歌舞类型分支(米高梅、金姐弗雷德、大爵士、雅克德米及当代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不同段落相映成趣,既是传承又带出类型演变,复古又革新,且能升华爱情主题,内外兼修。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这部电影有多好呢?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二十年后的一个傍晚,你开着车(或者车载着你)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扬声器里开始放起这首电影里的旋律,听到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所有的情绪全都涌上来,就好像二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你第一次听到它们的时候那样。

52分钟前
  • C.W
  • 力荐

我们在穷困潦倒时爱得一塌糊涂,却无法在各自功成名就时手拉手出门散步。

53分钟前
  • Safina_
  • 力荐

我们那些曾经错过的美好人生啊……

55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前一个半小时都在出戏 从5 years later之后才有点感觉 觉得想找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画风失败 想找伍迪艾伦的文艺失败 想找宝莱坞电影一言不合就歌舞失败 唯独成功是最后的平行世界桥段 算是能赚观众一点同理心

59分钟前
  • Mo
  • 还行

年度十佳!最后在情字上找到了一个引人共鸣的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旅程,在某个时间点上,一个人遇到一个人,他们一起成长,相互鼓励,有美好,有痛苦,有成长,有遗憾,这就是人生。导演非常成熟老道,不仅有野心,也有足够的才华,歌舞元素几乎就是整个歌舞片的发展史,适合迷影爱好者。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感情戏想到的是《阿黛尔的生活》,更猛的是那段“回忆杀”,直接串到《泰坦尼克号》片尾重逢,《艺术家》式对经典的致敬天衣无缝。用音乐和歌舞串起所有往事,假如…或许…可能…梦想与现实冲突的拉城,却让心灵相契的人拥有最美的回忆。2016年度最佳!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