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剧情片中国大陆1992

主演:王铁成,郑小娟,张云立,陈惠良,蓝天野,王卫国,张艳丽,卢奇,顾岚,林艺,刘怀正,高长利,郭法曾,于是之,赵箭,李维新,王庚,李雪红,苏政,王希钟,黎继明,辛静,刘群,王慧源,郑振瑶,刘锡田,张安安,吴若甫

导演:丁荫楠

 剧照

周恩来 剧照 NO.1周恩来 剧照 NO.2周恩来 剧照 NO.3周恩来 剧照 NO.4周恩来 剧照 NO.5周恩来 剧照 NO.6周恩来 剧照 NO.13周恩来 剧照 NO.14周恩来 剧照 NO.15周恩来 剧照 NO.16周恩来 剧照 NO.17周恩来 剧照 NO.18周恩来 剧照 NO.19周恩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8

详细剧情

红卫兵在全国掀起的极左运动令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王铁成 饰)忧心忡忡,周恩来在国家危局中挺身而出,维护贺龙、陈毅等老同志、老战友。为了保证国家建设周恩来力促鞍钢恢复生产。1966年邢台地震,他赶赴一线督促重建。七十年代中美开始了多个层面的接触,周恩来会见基辛格,在接见美乒代表队时笑谈嬉皮士,促进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1971年,周恩来着力粉碎了林彪团伙颠覆国家的阴谋。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令周恩来身体每况愈下,体内查出了癌细胞。周恩来带病回到老区延安探访,当地民众贫穷的生活令他无法释怀,指派北京专家帮助延安脱贫。四人帮的活动日益猖獗,周恩来力主邓小平、叶剑英回到重要岗位,与四人帮继续周旋斗争……

 长篇影评

 1 ) 晚了多年的评论——兼杠一下道具工作

1994年的一个夏天,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大队早就在大喇叭里通知了,放映电影《周恩来》。天黑后马上要开演了,碰巧又停电了。放映队也不慌张,立即架上发电机。就着旁边柴油机的声音,我模模糊糊地对着银幕看起来电影。

片头

画面不断晃动,音箱出来的声音也听不清楚,似乎是“打到敬东” 。看了五分钟突然电影停了,原来是来电了。我再没耐心等待换好电源,跑掉了。

造反、打倒贺龙的人在满街跑

第二天,爷爷跟我说起这事:“你看完了没有?挺好看的”。我还问爷爷:“开头喊的是什么?”

再次观看已是十多年后,拜网络所赐,下载了此片,一口气看完。

其实我平时对党史书籍也翻看很多,一些剧情也知晓,但观看的时候还是被剧情深深吸引。

许多场景都是实地拍摄,演员也是现场录制的声音。还有很多镜头里用中远景表现一套生活的完整动作过程,以及大礼堂中大批红卫兵震天动地的吼叫,都给人一种纪录片似的真实感。

江青接见红卫兵
批判陈毅的大会,手举红宝书的动作非常一致
有人高举红旗,要陈毅低头认罪,周总理站出来力阻

邢台地震后老乡的悲痛,延安地委领导的壮志,和总理面对薛明时的无奈,一次次戳中泪点。

邢台地震中,周总理慰问受灾老乡
周总理与延安地委的领导约定,要让延安粮食翻一番。

应该说,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庞大场面的控制。躁动的造反人群,中央机关所用的车辆,都已堪称绝响。现在已经没有群演能表现这种镜头了,也没有可能去大会堂新华门实际取景拍摄了。

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这大场面
延安人民抬周总理的吉普车
毛主席南巡讲话
毛主席返回北京,副主席已经慌了吧......
中间是一排的大红旗,看着真壮观

电影,我这么多年反复看了十几遍,看到一些地方觉得还是不够完美。

第一,剪辑过于生硬。段落分割有些突兀,甚至有些镜头还没交代清楚就没了;

第二是技术条件所限,有部分夜间取景偏黑,对比也不强,看起来有点吃力;

第三有点意思。本片大概是国内仅有的,动用了民航的“三叉戟”飞机进行拍摄的影片。也许拍摄时间过长,协调困难(?)片子里林彪把“三叉戟”调到山海关机场,降落的镜头,那其实是一架苏联进口的图-154客机。

林彪(其实应该是林办)调动的256号专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其实这是一架苏联的图-154,从两侧主起落架上的大鼓包就可以识别出来,而且这个拍摄地点,极有可能是北京南苑机场。
林彪(其实应该是林办)调动的256号专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苏联图-154,甚至包括图波列夫一些其他的军机民机,主起落架都是带有大鼓包的,术语叫“起落架短舱”。

两机外观很相似,都是尾吊三发发动机。但是细节不同之处在于,图-154的主起落架位于机翼下方的独立短舱内,术语叫“起落架短舱”,主起落架向后折叠收起。从外观上看,机翼这里多了一个豆荚形状的大鼓包。而“三叉戟”的主起落架虽然也在机翼下方,却没有起落架短舱。它向内折叠收起,整个机翼看起来很干净。另外图-154的垂直尾翼前面顶端安装有一个明显突出的尖锥,而“三叉戟”这一部件并不明显突出,虽然也是有一点尖的。

下面贴几个这两种客机的照片。

这是一架图-154客机,主翼有起落架短舱,垂尾顶端有一明显突出的尖锥

这是一架图-154客机的后视图,也可看到主翼有起落架短舱

这是中国民航使用的“三叉戟”2E,主翼下没有起落架短舱。垂尾上方尖锥不很大。

这是一架“三叉戟”的前视图,主翼下没有起落架短舱。

其实这两种客机在中国民航都是使用过的。外观上不注意细节的话,也确实会混淆成一种。

以下继续谈论电影。

电影里,转过头,林彪乘坐256号专机要强行起飞了。这时的飞机才是真正的“三叉戟”。注意,垂直尾翼前面顶端没有很明显的向前突出的尖椎。

电影表现林彪座机强行起飞时,那真正是“三叉戟”在滑行。可是马上一转,飞机起飞的正面镜头,清晰可见翼下各有一台发动机。这既不是“三叉戟”也不是图-154了......片尾鸣谢了国航公司,这有可能是国航的一架波音757。因为当时国航引进的737,它的发动机短舱直径是没有这么大的。

仍然是真正的“三叉戟”,准备起飞。刚刚上面表现专机降落山海关机场的镜头,跟这个不一样,这个飞机没有“起落架短舱”。
256号专机起飞爬升。妈呀这翼下的俩大发动机......结合拍摄当时时间看,这应该是一架国航的波音757。不过@北京自在人对我说,当时只有南航引进了757,也许是借用了吧。

如果说摄制组可以协调使用,或说准许拍摄“三叉戟”了。道具组也应该是了解这个情况的,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表现林彪座机飞行中和迫降时的模型,十足是照着图-154来制作的。

到了表现256号专机迫降失败而爆炸的时候,用的是模型。注意垂尾顶端明显突出的尖椎,这是图-154的标志。道具组究竟是参照什么飞机制作的模型,我已然是不能想象了。莫非九一三事件在中国极为轰动,妇孺皆知,就只是给大家普及了一个地名“温都尔汗”?
爆炸瞬间,草有点稀

(我的订正:尖锥其实并不明显尖锐,应该确实是“三叉戟”样式的尖锥。但机身确实是图-154机型,比“三叉戟”要显得长一些)

(我的订正:“三叉戟”的尖锥。是我错了...........)

但是,电影中后来周恩来去长沙,所登专机是“三叉戟”,真正起飞的也是“三叉戟”,甚至远景里展现爬升的都是“三叉戟”。

周总理准备去长沙,真正的专机再次出动。
“三叉戟”并不高,那个时候的民航客机普遍都不高。
“三叉戟”在爬升。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把“三叉戟”最出彩的镜头,留给正面人物。

既然摄制组可以接触到处于适航状态的“三叉戟”,那么对于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进行区别对待,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把“三叉戟”最出彩的镜头,留给正面人物。我宁愿相信导演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在2001年夏季至2002年,仍然有至少一架“三叉戟”在北京房山地区反复进行飞行,且高度很低,这是我朋友亲眼所见的。

关于飞机,还有两处。周总理乘坐空军直升机到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实际上是坐的直-5。因为空军早已退役,没有可飞的了。电影里用了从苏联进口的米-8。

而林立果传达手令的镜头,原因也同此。

还要多说一个跑题的话。早些年有一部电影《冰河死亡线》,讲述黄河凌汛期一艘渔船载着四十多人被困在冰面上,空军出动直升机进行救援的故事。当年空军动用的也是直-5,在电影拍摄时使用了米-8。

周总理乘空军直升机降落在邢台。原型是直-5,大圆鼻子。因为早已退役,没有在航的飞机了,改成苏联进口的米-8。多说一句,汶川地震时期,米-8的飞行身影很是深入人心的。
林立果的手令传达,拍摄时也是米-8。

真实照片,周总理在邢台地震后前去视察。

直-5直升机

当然,每部电影都有很多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至少,那些驰骋的大红旗,个个都是真家伙,也许不是防弹型的,但却是国车里的巅峰出演。

雨中的专车群,这些方头家伙。
周总理乘坐大红旗轿车来到西郊机场,准备登机去长沙。
大红旗的标志,向前!向前!
周总理和陈毅的大红旗专车。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专车驶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专车驶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扯了这么多角落里的细节,其实每当提起这部电影,脑海中自然出现的首先是总理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永远感染着每个人,每个人观影时都有极强的代入感。拍摄者如是,观看者也是。

延安人民抬周总理的吉普车
周总理出席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
1975年1月,周总理主持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关于这些看到的道具小问题,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瑕不掩瑜。

也曾经从各个方面了解到许多批评的声音。对于周恩来,对于毛泽东,以及整个执政党。我觉得,治大国如烹小鲜,分寸把握是很要技艺的。周总理的领导艺术,电影里表现出来了一些,但是还远远不够。波罗申科倒是一个“西方典范”式的人物,可他的国家成了什么样子。继任的是个喜剧演员,现在整个乌克兰都是个喜剧……此话不再细说。往往,有些人觉得外国的月亮圆,自家的菜地长糟糠,这种心态,成不了气候。我不觉得我们国家非常完美,她还需要不断依靠大家努力,发奋图强。我同样不觉得大洋彼岸就是什么“天堂”。2020年了,一场疫情过来,西方都暴露了吧。

在1994年,我尽管只看了五六分钟这部电影,随后,却已经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最喜爱的人——周恩来”。

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离总理这种伟大人格差得很远很远,很远很远。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喜爱他。

 2 ) 91年老电影《周恩来》

一个朋友提到的。朴实无华的电影,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没有太多的政治狂热,最多是周恩来的日夜操劳、苦口婆心、委曲求全。

就算是林彪叛逃,也说:“希望他们回来,无论是在东郊机场,还是在西郊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会到机场迎接他们。”顿时,一切政治斗争皆成泡影,(如果你因为我这个幼稚的想法而笑笑,我也只能苦笑)

就算是江青抱怨身边的服务人员质量太差,而周恩来那边的服务人员就那么好。周恩来就让她挑。

周恩来病危,小平去看望,周恩来说:“小平啊!你这一年,干得非常好,比我强得多的多。”大概吧,周恩来确实缺乏一些能力和方法,也可归罪于当时的整体气候。但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主义之人也只能惊叹,只能惋惜。



周恩来死后联合国降半旗应当不假,凤凰卫视拍过联合国掌门人的纪录片,采访了当时的秘书长,他亲口重述了。

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周恩来的是是非非我也了解了一些,但是,他还是我最敬佩的人。

“处变不惊、不树敌人、委曲求全、关爱他人”,这是我在豆瓣上的简评。


网上对这部电影有如此描述:

丁蔭楠導演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提到他的得意之作,丁蔭楠說:“現在的電影都是幾十塊錢一張票,最好的也幾千萬票房收入。《周恩來》當年是2塊錢一張電影票,結果賣了2億,就是有1億多人看了這部電影啊。”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4522896.html

《周恩来》是广西电影制片厂1991年拍摄的电影,叙述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的各种政治活动。饰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王铁成在本片中的扮相被公认为经典。本片上映时轰动全中国,票房据称为两亿人民币,观影人次达一亿人以上。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91%A8%E6%81%A9%E4%BE%86_(%E9%9B%BB%E5%BD%B1)

 3 ) 周恩来的一生

早期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中期坚决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后期爱民如子的好总理。他的一生充满了睿智、果敢、英勇、慈祥!他,生为人民,在离去的那一刻,心中牵挂的还是人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荡了多少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进。他的一生是光荣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高贵的品格。

 4 ) 逆光中的玉石

将《逆光》作为方法的政治修辞,开片即揭示了一种由内向外的决然大胆的史诗视角。

红黄绿,黑白灰的配色,貌似浓墨重彩,又刻意简洁明快。在广角全景和特写凝视的反差对比基础上,有效地调用纪实素材和多媒体素材,貌似新闻简报(剪报)断章式的情节和层层插入嵌套的蒙太奇,几乎不漏空隙地实现了全景式缝合,不仅打破了线性的时间观,有机地拼贴而形成散点式写实长卷;更有意识地提供出多元坐标的开放式观看(评判)平台,以藏头去尾点到为止的笔法,将抽象历史观呈现为点线面相互关联的具象世界观,从而在写实写真的形式中承接了太史公式纪传体的史书传统。

基于内在视角,以个体形象侧写时代群像,超越主客观二分地用个人情感经验稀释脸谱化的意识形态标签。美国嬉皮士越过基辛格问道周恩来的段落可谓神来之笔,可惜《阿甘正传》没有回应。干校的李维新和几名护士等杜撰的角色,融洽地贯穿于真实历史的叙述进程中,润色出改革时期新时代文学的小说气质,所呼应出的可比《阿拉伯的劳伦斯》等世界电影的大片风貌,第五代显然力不能及。

以灾难和葬礼作为结构的危机叙事,将历史事件模型化,将历史经历建筑化,将遗容(病容)肖像和诸多经典(美术、戏剧、音乐)作品编奏为症候式的视听交响,建构起一曲响彻而横贯于从四五延续至今的时代奏鸣。

三小时的鸿篇巨制在各方面均做足了精雕细琢,几乎是中国影坛唯一的纪念碑,与其说是伟人传记,不如说是借电影为媒介投射于伟人的幽灵内部,以伟人为第一人称,见证一个旧时代的葬礼和一个新时代的迷茫。片头和片尾两组车窗外途经广场的移动画面,所囊括的是百年中国不得安息的动荡。在影片中段(下集开篇)的一个广角仰拍镜头中,当结束对为迎接尼克松访华而排练的军乐队时,《美丽的阿美利坚》乐声缓缓响起,总理忽然停下脚步回头望去,转身脚步迟缓,略做沉思,乐曲声一直延续到褶皱的放映厅幕布(尼克松访华纪实),反打镜头中,他看着银幕中的自己,特写中眼神疲惫而沧桑,放映机投射在他身后投射着闪烁的逆光,他衰老的容颜如同伦勃朗描绘的肖像画,七分光明,三分昏暗,如同20世纪的中国,一块在逆光中被挖掘的混沌而挣扎的玉石。

 5 ) 我们所不知道的周恩来

18/06/2005 《周恩来》
可能,在很多的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上很多的人的心里,完人几乎是很少的;在我的心里,唯一能称之完人的只要一个,那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即使总理是很大,但是总理 也是有任选的。这个时代有李总理,几年过后就是朱总理,可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周总理却是独一无二的。

今后几十年的历史怎么评价我不去说,诸往已。时代在变,历史也是任人涂抹的,但是最周总理的敬爱就像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一样,或者说,他已经变成了这个日益显示丑陋的世界中唯一值得一说再说的传奇。

历史政治翻云覆雨,互相勾结。无数的人从祭坛上重重的跌下来。毛主席的功与过,邓小平的得与失,一切都是在不断的争论之中。无数人难逃文革劫难,可是只有周总理身处漩涡之中却又游离之外。斗,实际上不过都是政治利益的争斗。人,一旦又私心,总是逃不出是非利害。于是有了很多的兴衰荣辱。刘少奇、贺龙、陈毅……这些人都是曾经无比的荣光,最后却是难逃劫难。以后会有很多的事实翻来覆去,这些我们可能知道的机会很小。到底是什么回事,也不是我等人可以一一清算的。

可是,在兽行的人们,武斗的人们,发泄着他们的私恨和人性中变态的恶,他们失去理智的践踏着人性和尊严,可是有谁有勇气去动总理呢。他是那么的完美,再恶的人都找不到一丝瑕疵。君子坦荡荡的总理,心底无私才可以坦然面对疯狂的红卫兵,说下义正词严。一心为国,对人真正怀有挚爱之心和博爱之心,才可以为贺龙之死内疚,才会拖着重病之身去昆明湖为老舍鞠一把清泪。情之所至,岂不是天地动容?

在现在这样迷失于欲望的年代,让我们记住周总理吧,记住还有崇高,无私,完美,理想这样的宏大词语吧。人,为什么不能眼光远一点呢。为什么就要死死纠缠于自我的小世界呢。是的,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在发泄,在运用网络的虚拟要做着道德规范之外的事情。每天都有人挖掘出更深的人性,把那一些与兽性相距无几的欲望赤裸裸的袒露出来,大声慨叹着长吁短叹的自己的不自由……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一些所谓的解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吗?是啊,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们,不值得我们去奉献。可是,超越的东西真正不需要了吗?不是的!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出自己的一份力气,去身体力行的拯救,去以身作则的教化,去全力以赴的澄清。

欲望不是越多越好,越能满足越好的。当我们的欲望一一满足后,短暂的快乐之后是更长久的无助和无聊。为什么不能清心寡欲一点?使得自己有所不能得,有所禁忌,有神秘感。只有这样才有一种追求的勇气,才有距离之美,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否则,我们最后剩下的就只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种轻,比重更难承担,而一旦无法解决,人们陷入茫然,就真的是没有归路了。

 6 ) 鞠躬尽瘁,大道不孤

4.5

看得热泪盈眶!

那个时代的领导人,那个时代的革命者,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这真叫人敬佩!

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什么叫舍生忘死,为国为民?

就是我们的总理!

人民总理为人民,周总理,一个让人心中燃起温暖的名字!

如果说毛主席是一把剑,一把划开五千年历史阴霾的利剑,那么周总理则是这把剑的剑鞘!

从共产党成立之初,当红军长征,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周总理的身影,而且,周扮演者极为关键的角色,可以说周在在我党无数次生死存亡的时刻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然后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因为政治运动带来的极端破坏,中国的社会建设和发展几乎停滞,需求社会精英遭到迫害,甚至惨死!而这漫长的黑暗时期,幸而有一位仁义的周总理,他竭尽全力地保护那些历史的功臣,保护那些无辜受牵连的人;同时,兢兢业业地管理国家经济建设,保持最起码得经济发展基础;

正是因为周总理的努力,才有了改革开放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命运还没有断送,国家的人才并没消失殆尽,国家的经济还有一个大体的基础,改革开放才有一定的基础;

回望那个错乱颠簸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庆幸生在了现在这样和平安稳的年代,庆幸当年的政治运动已经结束,庆幸文化大革命的恶果软着陆了,它没有完成更恶劣的后果;

而这其中所有的善果,究其原因,我们都可以看到周总理的身影!

斯人已逝,作为国家的后来人,当以前人的气节与魄力为指引,努力为中国的发展奉献一份力气!

 短评

一朝开济老臣心,十里长街送总理

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7/10)当年的经典片子,也就那个时代氛围允许拍了。

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1、就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说,根本就还没到拼智商的时候。同样的,就目前国内电影的质量,大多数导演根本还没有抱怨制度的水平或资历。2、至少从这片子的尺度来看,国内导演抱怨的审查问题基本都是个人水平问题,制度成了失败的借口。

14分钟前
  • 西四小二
  • 推荐

在豆瓣目前对主旋律电影莫名的普遍低分的情况下,这部92年的旧作上8分可能说明了两点,一是片子确实拍的好,二是早年的豆瓣们打分还比较中肯。150分钟片长里有着太多的内容,烈士遗孤总理义女孙维世的惨死,对贺老总“待到平稳我去西山接你”,对延安地委干部“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翻,只要我不死就回来看你们”,太平湖边问随从“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老舍先生投湖的忌日”。来不及,做不完,办不成,可还是心甘情愿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质朴和克制的表演,就如总理在贺老总骨灰前那将哭未哭,强忍嘴角抽泣一样,蕴含了深情,汹涌着历史的磅礴。一部遗珠,在学习强国等你。

15分钟前
  • 赵卫峰
  • 力荐

看这部片子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史料哪些是再拍...

18分钟前
  • Lcy
  • 推荐

拍摄于90年代初,主旨理所当然是反对dongluan,听说当时树上某只鸟给予了方便,未尝没有拿周自比之意。片子极有诚意,大量真人真物件出镜,特型演员发挥了得,纪录片气质爆棚。另,实诚到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保留下了,前面说延安困难是因为政策,后面却又指出农业条件、农田水利等现实问题,还提了一嘴翻一番在全国也偏低,让人不禁想到“春风”之后贫富差距更甚。

23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学校组织的,当时老师们都哭了

24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太像了……太像了……到了一种甚至无法分清是电影还是纪录片的地步……王铁成的演技真的是震撼,一举一动、容貌神态举止语气步伐气度,没有一丝不是周总理本人,哭得撕心裂肺……

25分钟前
  • 那时花开
  • 力荐

文革中的周恩来。开场三分钟妙极,从车子里看见的局部,恰好暗示了本片的结构。写人仍是从二三事原则,以小见大的典型报告文学路子;段落大都点到为止,闪回较多,感性而破碎。当然这种片子今天无论如何也审不过了,反派们戏份真的不少。视觉结构上很强调门窗台阶的权力空间,颇有看[雍正]的感觉

2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完全忘记了是在看故事片,身心完全置入到情境当中。特别是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浑然天成,达到了神与魂的一致,所有观众被深深感染,人民的好总理的形象成功地再现。我记得整个影院里一片悲声。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再现领袖人物最为成功的故事片,我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30分钟前
  • small脉望
  • 力荐

我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非常震撼,片头音乐沉重,悲怆而压抑,影片一开始就是在那疯狂的年代,周总理就像一艘满是窟窿的破船上的大副,心力交瘁硬撑着。这样的片子,2018年是拍不了了!

33分钟前
  • 海扬尘
  • 力荐

虽然被剪辑的七零八落,但对比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创作勇气仍是石破天惊

37分钟前
  • L
  • 力荐

加里.奥德曼的"丘吉尔",在王铁成的"周恩来"面前,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丁荫楠擅长人物传记片,他将故事范围缩小至总理的最后十年,由不同时空推进,主题与事件即可独立成章,也能根据人物视点串成一条脉络。好的传记电影正是这么做的,找到人物生命中的一个或两个时刻(两个可以辩证看),而不是全部。王铁成也运用他多年的修炼,掌握好了所有节拍、动作跟腔调,化妆亦功不可没,先有形似,再追求神似。这片其实还有一版250分钟六集电视版,方可见全貌。

3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虽然手法很老,但是细节很赞,也看得出是平心静气不取巧的作品。拍者用心,观者自然也尊敬。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更多党内斗争的片子……

41分钟前
  • 劲草
  • 力荐

无论怎么黑总理,无论别人说什么,他对他的国家和民族对得起这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学习……请您安息吧

45分钟前
  • 对儿勾
  • 力荐

建国60多年来,国际战略方向一直没有脱离他设立的框架。

50分钟前
  • 朔风
  • 推荐

这电影严肃悲愤到了境界,好像在啼哭,中国传记片翘楚。

53分钟前
  • bird
  • 推荐

当周去世后,妻子邓亲吻他的嘴唇做遗体告别时我痛哭流涕~

54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十三四岁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度哭到感冒,周总理是我整个少年时代最敬佩与爱戴的人之一 (另外还有鲁迅,杜甫和岳飞,不得不说小时候真的很刚)

56分钟前
  • ez jn
  • 力荐

周总理呀周总理,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1小时前
  • 悟空&憨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