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风云

爱情片美国1954

主演:马龙·白兰度,卡尔·莫尔登,李·科布,罗德·斯泰格尔,Pat Henning,爱娃·玛丽·森特

导演:伊利亚·卡赞

 剧照

码头风云 剧照 NO.1码头风云 剧照 NO.2码头风云 剧照 NO.3码头风云 剧照 NO.4码头风云 剧照 NO.5码头风云 剧照 NO.6码头风云 剧照 NO.13码头风云 剧照 NO.14码头风云 剧照 NO.15码头风云 剧照 NO.16码头风云 剧照 NO.17码头风云 剧照 NO.18码头风云 剧照 NO.19码头风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9 12:38

详细剧情

纽约港的码头上,以约翰尼为首的黑社会势力无情地压迫着码头工人们。曾经是拳击手的特里(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饰)来到码头为约翰尼工作。他的朋友乔伊因为向犯罪委员会揭发约翰尼等人的罪行,被其手下,也是特里的哥哥查理从楼顶上推下摔死。乔伊的妹妹伊迪(爱娃·玛丽·森特 Eva Marie Saint 饰)发誓要为哥哥复仇,与教区牧师巴里神父一起展开调查。知情人都不敢出面告发。特里也目睹了乔伊被害的经过,虽然同情伊迪的遭遇,想要帮她逃离黑社会的迫害,但他没有告发哥哥的罪行。在与伊迪的接触中,两人渐渐产生感情。当伊迪得知他是杀害哥哥的帮凶,她拒绝了他。之后哥哥也为了救特里而被约翰尼杀害。无数罪恶的事件让特里决心去揭发约翰尼的罪行。在码头上他被约翰尼的手下打成重伤,神父和伊迪赶来支持他,一直沉默的码头工人们也觉醒了,他们团结在一起,为了正义抗争...

 长篇影评

 1 ) 来看“教父”怒怼资本家!

马龙·白兰度;

大名鼎鼎的“教父”。

多少人特地找《码头风云》来看,只是因为他。

这是马龙·白兰度在生涯突破之作《欲望号街车》,和夺得戛纳影帝的《萨帕塔传》之后,继续和导演伊利亚·卡赞合作的作品。

伊利亚·卡赞,这个名字如今只有老影迷能记得了。

但没有他的话,马龙·白兰度的生涯轨迹可能完全不一样,说不定会大器晚成,而不是在而立之年就成为一位好莱坞巨星。

当时马龙·白兰度不仅一度是伊利亚·卡赞的御用男主角,他还参加了伊利亚·卡赞创办的“演员工作室”学习表演,这很可能是他演技从熟能生巧到炉火纯青的一块垫脚石。

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这两个后来一起主演《教父2》的家伙,也都是“演员工作室”的学员。

《码头风云》的时候,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不会令人失望。

故事聚焦美国纽约港码头,讲述一个叫特里的退役拳击手,从加入黑帮,成为杀人帮凶,到良心挣扎,最后决意与黑帮为敌的过程。

特里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心路转变历程,这就要求演员要诠释出角色的前后变化。

扮演特里,马龙·白兰度一出场就是一个愣头小伙的样子,眼神里无时流露着玩世不恭的感觉;

遇见女主角伊迪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对于伊迪,特里有着两种心情。

一种是对于伊迪哥哥查理死去的愧疚;

另一种就是标准的苗条淑女,君子好逑了,马龙·白兰度顺便演绎了什么叫撩妹教科书。

重要的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他的表情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特里从一个早早躺了平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为爱痴狂,懂得思考对错的人。

也许是想复制《欲望号街车》,马龙·白兰度和费雯·丽两种表演风格的碰撞出奇迹,伊利亚·卡赞这次也选择了一个更倾向于表现派的女主角。

爱娃·玛丽·森特,演艺事业起步于百老汇,她舞台剧的表演习惯延续到电影,因此在她转型电影不久的《码头风云》,她的表演具有着表现派的夸张表现。

而马龙·白兰度的方法派更注重真实自然,所以在《码头风云》中,也是可以看到两种表演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到了后半部分,特里从困惑中走出,最终蜕变成了一个狠辣的斗士。

马龙·白兰度的神情自然过渡到一个果敢、无畏的状态。

如果说前面他是一个你可以随意上前开玩笑的哥们,那后面他就是一个你绝对不敢随便上去惹他的愤怒公牛。

观众很难察觉到他是怎么转变过来的,这就是他这次表演的成功之处。

第一个奥斯卡影帝,也就是这么拿到手的。

优秀的表演,如果没有优秀的剧本也是白搭。

《码头风云》对主角特里的角色弧光塑造堪称教科书。

促进角色转变是多方面的。

有爱情,有亲情,还有隐藏在角色心底的良知;

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有三个角色作为代表。

爱情是伊迪;

亲情是特里的黑帮哥哥,两人车内对话的那场戏也堪称经典,不只是表演上的,内容上解释了这对兄弟的痛苦过去,这令到两个角色都变得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同情。

可以说,兄弟情的表现,比男女主角的爱情更为动人。

所以真不要误认为这是黑帮爱情片。

良知就是巴里神父了。

神父成为了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关键角色,因为基督教在美国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所以他的介入,成为了工人们反抗黑帮,反抗资本家的重要力量。

三个方面可以分为三条故事线;

爱情是男女主角的谈情说爱;

亲情兄弟在黑帮的成长经历;

良知是巴里和伊迪追查查理死亡真相的剧情主线。

三条故事线互相穿插交通,驱动着剧情的推进和特里的成长。

一切是那么地扎实,才使得高潮部分极具爆发力。

果然最佳剧本是没跑的。

《码头风云》的意识形态输出较为突出,堪称是有点黑帮版《摩登时代》的意思。

这令到反派角色有些脸谱化,也成为了电影批评的争议点之一。

伊利亚·卡赞如此想要表达对资本主义的控诉,想必是和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好莱坞政治黑名单事件”有关。

当时,包括卓别林在内的多位“左派影人”被驱逐出好莱坞。

因为顶不住压力,他选择供出同行,以求自保。

这让他的事业没有受到影响,但却背负上了叛徒的骂名。

多年以后回看《码头风云》,其实也并非只有马龙·白兰度和怒怼资本家的主题令人兴奋。

还有后来出演了其他经典的演员。

爱娃·玛丽·森特,50年代末被希区柯克相中,出演《西北偏北》

由于这部商业制作是《007》系列的模板,所以她也堪称是“邦女郎”的原型了。

扮演大反派约翰尼的李·科布,没过多久就演了《十二怒汉》,同样演的是一个动不动就咆哮,给主角制造威胁感的狠角色。

相信更多人是通过《十二怒汉》对他留有印象的。

对于不那么熟悉好莱坞历史的观众,看到“教父”马龙·白兰度和这些演员对戏,会不会有种关公战秦琼的感觉呢?

对了,这还是195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就算不是马龙·白兰度的影迷,也可以尽情食用,体验到真正的电影艺术。

 2 )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敢于挑战强权

码头的工会是欺行霸市的组织,他是组织的打手。

这是个执行家法的夜晚,他以为组织只想修理一下那曝黑幕的叛徒。结果他成了帮凶,打手们把叛徒从楼顶推下。叛徒的妹妹是他年少时的暗恋对象。他感到内疚,妹妹在教会读了几年书,读成了一个愤青,她抱着哥哥的尸体对警察喊:这是谋杀!

其实全世界都知道这是谋杀,而且还知道凶手,但这不代表他们要做证人,他们有套明哲保身的哲学,他们大约常自言自语说:跟组织作对没有好结果啊。或者他们也常常这样劝吁年轻人,少年哦跟组织作对没有好结果。组织就是码头上的强权,哪个工人出工都由组织话事,混饭吃就要听话,反正总有一种强权能让你噤若寒蝉,埋没良知。而万恶美帝资本主义工会就是其中一种,而常常打击欺行霸巿的社会主义祖国就不会有这样的恶势力了。

但妹妹是愤青,愤青不怕死,总爱挑战强权,飞蛾扑火。她要真相,这个强权绝不容纳的东西,她找白兰度,要他做证,要他讲真话。这不可能,他是帮凶,他讲了真话,她对他的爱岂不变成怨恨?他讲真话,岂不变成另一个叛徒,不得好死?

他曾是挙击手,在他要取得金牌的那个夜里,组织买他输,于是他就故意输掉了,也失去了理想和尊严,沉沦在体制为他铺好的温床上。

但神父的出现刺激了他,就在码头上又一个作证的工人遇害,神父站在那里,凛凛然,他说哑忍者的麻木与沉默组成了强权的一部分,强权践踏在死者的身上,践踏在每个沉默者的身上,也践踏在基督的身上,人们向神父投掷垃圾,神父的愤怒却如同雷电,击中了马龙白兰度的心坎。

最后他选择了向妹妹悔罪,他上法庭做证,他当了叛徒,伤透了爱人的心,对同行而言如同过街老鼠,连平时做他跟班的小孩,也恨他,哭着骂他叛徒,把他心爱的鸽子全部弄死。

他似乎要这样悲惨的,众叛亲离的活下去,但有一种力量,这一天,忽然有一种力量,让他穿戴整齐,带着箱勾重新出现在码头上。

工人们避开他,恶霸们恐吓他,他不走,他直面组织的头头,对他说,今天我要出工。这不缔是找死,他为此跟头头单挑,最后自然是被围殴。

码头上的工人都在看,他们又一次做了看客,组织一直如此,以暴力为无上法宝。这法宝使工人们一直充当看客,他们在看,懦弱和耻辱,伴随着他们每天的工作,贯穿了他们如猪如狗的半生,恐惧慢慢变成了习惯,变成了长久的麻木和熟视无睹。

但此刻的白兰度,遍体鳞伤,打在他身上的每一挙,如同强权钉在基督手足上的一口口钉。那是同一种力量,马龙白兰度所感到的力量,也传递到了他们身上,当头头撇下白兰度,叫工人开工,那力量却使大家目光如炬,一动不动,这是最沉默的反抗,而组织长久以来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恐惧仿佛就在那一刹那间土崩瓦解。

最后的画面,白兰度被搀扶着拥簇着走向船主,拿到了他的工票,他成了英雄,拿回了丧失已久的尊严,他胸中充满着一股最单纯的勇气,这勇气或许来自于爱?良知?尊严?其实,只要我们生而为人,只要我们想活在真实中,活在没有恐惧的的阳光下,那总会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敢于挑战强权。

 3 ) 越到后面越不凡

越到后面越不凡
文/caesarphoenix

故事本事并不复杂,情节却十分漂亮。
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当然受时间长度所限(电影媒介本身的局限)有的部分觉得稍显生硬。

对主人公Terry Malloy而言做笨龙而不去做鸽子(抓耙子)主要原因是出于:
1.码头生存法则
由黑道掌控的会费和各种利润,养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大批人,对这种压榨工人们已经习惯性失语,因为一旦揭发就是对组织的背叛,会有死亡的威胁。而且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黑道公会也建立了某种秩序,为工人们提供了不公平性的生存的机会。
2.兄弟之情
大哥查理就是老大凡利的左右手。
3.朋友间的义气
在和神父的对话中Terry说老大强尼凡利(Johnny Friendly)曾经带他去看过球赛。
4.生活惯性、实用主义价值观
在和乔伊的妹妹伊蒂在酒馆的对话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随着电影的发展,矛盾冲突开始激化,这些理由的合理性也开始被瓦解:
1.法律
犯罪委员会所代表的司法力量,是罪恶可以被消除的基础。
2.宗教
神父所代表的基督教,来自上帝的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使主人公转变的精神动力。最初在教堂的集会促使了他的思考,尤金被压死后神父不顾危险在工人中发表的宛如圣徒般的演讲,促使他用行动站在了反抗者的队伍中。
3.爱情
和大多数电影一样,主人公和伊蒂的爱情,因为伊蒂是死者乔伊的妹妹而充满了矛盾和张力,也使他有着一种类似赎罪的感情。
4.亲情
查理的死将主人公直接推向了和凡利不共戴天的境地,原因中最重要的2、3两条化为虚有,并导向反面。在重视家庭观念的国家主人公终于积攒到了足够的动因对他所属的集团进行最后的反动。
5.良知
影片刚开始时,乔伊的死(主人公不知情的情况下间接导致)使Terry开始不安并自责。在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下Terry最终决定追随自己的良知。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改变。

光有这条主线,这部影片也只能算是一般,但本片远未止步于此。
结尾段落时朋友对他不再理睬,崇拜他的小孩杀死他养的鸽子并砸向他说“给告密鸽子的鸽子”,码头工人们对他回避的暧昧态度。甚至伊蒂都劝他离开码头,到别处生活,为自己哥哥讨公道的女大学生为了保全自己爱人的性命向不公屈服了。
大众的懦弱、胆小、群盲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只习惯于痛打落水狗,而缺乏挑战暴政的勇气(哪怕只是将死之人)。在凡利掉入水中后工人的欢呼声中后工人们才借着某种滑稽性嘲笑起曾经高高在上的老大。

神父在整个事件中是发起者、鼓动者、参与者,并可以说是Terry的导师,他最后让主人公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带领工人上工,看似很不人道的行为背后是对建立新秩序的考量,将主人公塑造为英雄,依靠个人魅力击败独裁强权,是某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
英雄主义、建立神坛,这种行为在没有强有力体制约束的情况下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本片也反映了教权与世俗权利的斗争,神父在自己的教区里击败了帮派。

老大凡利通过某种没有交代的方式获得了尤金的证词,并将其杀害,暗示了司法体系的漏洞(其中也渗透着黑道的势力,可能是大老板的人)
只出现了背影的凡利之上的大老板是与个暗示,他暗示着不公与暴政远远没有被消灭,而且它们还组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的联盟,这次斗争远不是结局。(从凡利在法庭上威胁Terry的话也可以看出)

 4 ) 令人产生劳动的同感者

(文章摘录自罗兰-巴特《神话修辞学》)

卡赞(Kazan)的影片《码头风云》是个神话制作的好例子。大家毫无疑问都知道它表现了一位英俊的码头工人(马龙.白兰度饰) ,懒散,且有点儿粗暴,其责任感(信念)因爱情和教会(以精悍的神甫面目、斯佩尔曼的风格样式呈现)而逐渐激发出来。这种信念的萌发因与清除行为不轨、充满欺诈的工会这一事件同时发生,且似乎促使码头工人反抗某些剥削者,就令人暗想这是不是一部“具有革命干劲的影片一部左派”影片,意在向美国观众揭示工人问题。

这实际上再次涉及预防受真相影响的问题,我在讨论其他美国电影时,已指明过这种完全新式的技巧:我们把资方的剥削活动转移到一小撮恶棍身上,经由这公开表明了的小恶,像一个细微而又难看的脓疱那样被集中关注,却暂时忽视了真正的恶,我们不去点出它的名称,我们将它消除了。

不过,只需客观地描述卡赞电影的“角色”,就足以毫无争议地确定其制造神话的能力。无产阶级在此被构织成一群懦弱者的形象,屈从于奴役,他们对自身所处的这般状态很清楚,却没有勇气去挣脱它;资本主义国家与绝对的公正混同了,它是反抗犯罪和剥削的唯一可能的依靠:工人要是能上达到国家及其警察局和调查委员会,他就得救了。至于教会在炫耀的现代风格的外表下,只不过是工人根本性的苦难与国家一资方家长式的权威之间的一股调停力量而已。再说,所有这些对公正与信念的微小而强烈的愿望最终都很快平缓下来了,消解于效果良好的等级秩序的大稳定性内,其中工人劳作,资方袖手而观,神甫为双方各司其职而祝福。

另外,恰是结局流露了影片的真意,就在许多人以为卡赞巧妙地留下进步主义印迹之机:我们在最后一组镜头中看到白兰度以超凡的努力,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信念的好工人,来到正等着他的资方面前。而这老板明显是漫画式的形象,人们说:看,卡赞是如何恶毒地丑化资本家的。这儿是运用布莱希特提出的揭露神话制造(demystification)方法的最,佳场合并检验我们从影片一开始就从主角得出的相互粘连的结果。在我们眼里,白兰度是位真实的英雄,尽管有缺陷,还是赢得了观众的心,这是与观众的参与、呼应有关的,没有这点的话,我们一般不愿观看只是还过得去的表演。这位英雄重新发现了自身的责任感和勇气,此时他愈发强大、有力,虽是负了伤,精疲力竭,仍然不屈不挠,朝资本家走去,而后者将恢复他的工作。我们的共通感就无限制地勃发了,我们不假思索地完全与这位 新基督融为一体,我们毫无保留地分担了他所受的苦难。不过,白兰度痛苦而崇高的担当精神其实却是引向对永远不变的资方地位的被动确认(尽管用了种种漫画式的讽刺手法,给我们编织而成的,还是重返等级秩序;与白兰度、码头工人、全美国工人一起,我们以胜利和宽慰之感,将自身放回到资本家权势的执掌之中,此时刻画资方权势的腐朽外表,已不会再有什么效用了:我们早已被与这位码头工人命运的共通感捕捉住了,他重新寻获社会公正的意义,只是为了向它表示敬意,并将这意义作为礼物馈赠给美国资本家。

正如我们所见的,恰是这种剧场现场的参与特性,客观上使之成为神话制作的情节。我们一开始就受到调教要喜爱白兰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再批评他,甚至也不再意识到他事实上的愚蠢。我们知道,正是为了消除这种机理的危险,布莱希特才提出了角色的间离方法。布莱希特或会要求白兰度展现其单纯和轻信,使我们懂得尽管对其不幸抱有同情之感,但搞清楚不幸的原因及消除不幸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用如此说法归结卡赞的错误:应多对白兰度本人作出评价,而对资本家则少作判断。因为我们更多地期待受苦者反抗,而不是盼着对虐待者作讽刺漫画式的描绘。

 5 ) 《码头风云》:抗争黑社会暴力迫害 预破顽固的利益结构

     《码头风云》反映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纽约码头各种势力互相斗争,由马龙·白兰度扮演船员,与邪恶势力展开搏斗。影片的戏剧冲突处理得极为精彩。影片根据纽约《太阳报》撰写的有关码头的报道文章改编而成,艺术风格具有半纪录片特色,外景全部实地拍摄,几乎所有的场面都呈灰暗调子,凄凉阴冷,与主题十分吻合。本片荣获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这部影片真实的反映了码头工人的生活、觉醒和斗争,是对美国工会组织内部的腐败堕落和暴虐现象的激情控诉,从中可以窥见美国社会风貌的一角。《码头风云》也是美国导演伊利亚·卡赞的一部力作,出品于1954年。《码头风云》当中演员们的表演是如此出色,以至于影片当中的五名演员马龙·白兰度、卡尔·莫尔登、李 J·科布、爱娃·玛丽·森特和罗德·斯泰格尔都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这部影片反映的是在反抗黑社会暴力的过程当中产生的爱情。欣赏这部影片能够给人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美国影片。
     《码头风云》的主要内容,是讲一名码头工人能够站出来指证工会上层盘剥、残害工人罪行的故事。罗斯福曾提到过人类社会的理念的四大自由,即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但影片里的码头工人,却分明受到饥饿和恐惧的威胁,每天早上他们纷纷拥至工会门前,有关系的,或幸运的,才有机会被点中去做工,而剩下的一些人,就没的工做了,没有一天的工资,就受到一天挨饿的威胁。以我们的常识来计算,码头工人按件或按时计薪,将工人全部雇佣,平均下来无非是大家都少一点钱,但可以保证都不挨饿,这样是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普通工人劳动和求偿的权利,工人可以免于了匮乏之虞,但于那些靠这种点将的手段来控制工人的工会上层,却会打破他们支配人的优越感,因为既然大家都能有工作,自然不必再看工会上层的脸色。工会上层显然是不会愿意自己丧失这种“高贵”的身份和地位的。控制工人,给工人头上上一道紧箍咒,使他们不敢轻易反抗,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工会上层的龌龊的盘剥利益-他们这些上层人士以“会费”的名义从每个工人身上扣钱。本来应该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实际上竟然像资本家一样对工人进行剥削,而普通人也只能听任他们的摆布。否则,稍有反抗,轻则被剥夺工作机会,重则可能因此丢命。一般人就只能生活在这种压迫之下苟且生存,如何才能打破这利益怪圈?
      影片一开始,先有一名准备向法院指证他们罪行的工人(乔伊)被诱杀。码头工人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没人站出来。他们已经习惯于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生活,只求自己的温饱,对于这种罪行,只觉得是窗外之事,只要照帮派设定好的一套来,按时交钱,就会没事,帮派只会对付那些多管闲事的人,只要自己不去做那多管闲事的人就好。但多管闲事的人所争取的,确是对全体工人更公平的待遇。这不是普遍的人性吗?人们鲜有为了虚幻的公正道义,而有会对自己产生即时伤害的举动,哪怕这种道义和公正,如果付诸实现,能对自己产生切实的好处。这种保守的人性,使人们在面对不幸与不义时,习惯于麻木,习惯于走开。只有极少数的人勇于做首义者,而大多数人哪怕连声援一声的举动都不会有。因而那愿意以身犯难,去打破利益怪圈的勇士,在多数时候只能是一个落寞的悲剧英雄。而像水门事件里的深喉,他能够揭露真相,向总统开战,但又可以隐瞒身份,全身而退,算是好的结局了。
      大众,多数时候,只是一群因人成事乐于接受的人。倘明白这一点,还能义无反顾的去献身,那就真是一个崇高的人了。但抗争不光是这些稀有的理想主义者,揭开黑幕的,也可能是一些有勇气的普通人。如果说前者是起于理智,那么后者往往是激于情感。影片里的主人公泰瑞就是后者,他本来就是一个心眼不坏的小伙子,一开始被人利用诱使好友乔伊遇害,但他知道原委后便耿耿于怀,内心挣扎,后来又和遇害者的妹妹伊蒂相恋,更加剧了他良心的自责,在神父的开导下,他打算出来指证帮派的罪行,他的哥哥查理劝阻不成,就被帮派残忍杀害了,意欲寻仇的泰瑞最终被神父引导到法庭上指证了帮派的罪行。但泰瑞却因为自己的背叛行为,被依然存在的帮派工会剥夺工作机会,直到他以一己之身向工会宣战,工会大众选择站在他一边,帮派工会被抛弃为止。
      在影片的最后群众们最终还是觉醒了,典型的好莱坞式觉醒。片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安排得极有意味,就是在法庭的那段戏中间切入了一小段,一个看上去大肥脑袋被对着镜头在看法庭的直播,眼看着工会大势将去所以他关掉了电视,并吩咐手下说如果约翰尼打电话来的话就说自己不在,手下问以后呢,他说以后也不在——幕后的主脑只是少了一小块敛财的地盘,远未伤筋动骨,权利和腐败依然如孪生子一般将长存下去!影片的结局似乎告诉人们,只有建立廉洁公正的工会,工人的利益才能有保障。但是从哪里寻找动力去打破顽固的利益结构,则是影片留待人们思考的问题。什么才是代价最小而又最灵敏的手段?在沉默的大多数面前,是否只有勇士的牺牲才能张扬社会的正义?或许需要的正是批评和评议的自由,正是自由指斥时弊而免于恐惧的自由。一个理智的社会应该保障这一点,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以较小的代价祛除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使社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本片是导演伊利亚·卡赞跟马龙·白兰度继《欲望号街车》之后的又一次合作,此外还有长得酷似卡梅隆·迪亚兹但比她恬静许多的爱娃·玛丽·森特(但后者却只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卡尔·莫尔登以及日后非常嚣张的罗德·斯泰格尔出演,在表演上理所当然是无懈可击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伊利亚·卡赞在片中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特写和近景镜头,即使是对黑白片来说里面的特写也实在不少,尤其在拍摄两人对话的时候简直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片中最精彩的片段当属马龙·白兰度跟爱娃·玛丽·森特在酒吧里的那段和马龙·白兰度跟罗德·斯泰格尔在车里的那段,前一段使这部颇为阳刚也颇为黑色的电影有了一些温柔和温暖的气质,而后一段则揭示了泰瑞更多的生平,同时也使泰瑞后来的转变显得真实可信。
     《码头风云》还可以很自然地令人想起《愤怒的公牛》,白兰度饰演的泰瑞和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拉莫塔都曾经搏杀拳坛,也同样有着隐秘的内心世界。两部影片对两位拳手个性的塑造都不是脸谱化的,而像冰层的下表一样复杂并蕴藏着力量。泰瑞郁默的气质下,是对良心的反省和自责,是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前者在神父的宣教之下得以慢慢苏醒,后者在依荻的爱情力量之下获得反抗邪恶的原始本能。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不动声色,成功地使泰瑞的形象去戏剧化,却又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富于张力。这又让人想起罗伯特·德尼罗,想起《愤怒的公牛》,想起《出租车司机》,想起马丁·斯科塞斯。所以,马龙·白兰度和罗伯特·德尼罗能够成为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同样,伊利亚·卡赞和马丁·斯科塞斯也都配享有“最伟大的导演”这一殊荣。而两对一导一演的绝佳组合,一前一后地出现,又仿佛历史的轮回,或者仿佛一部有关历史轮回的电影。

 6 ) 额

一场是著名的出租车后座那场(马丁•斯科塞斯在《愤怒的公牛》里直接引用了这一段) 正如马丁•斯科塞斯在CC影碟花絮访谈中所说的,卡赞的《码头风云》之于美国电影就如同罗伯特•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于意大利电影。《码头风云》故事本身所蕴含的道德思辨色彩与当时流行的“黑色电影”相比,似乎多了一层对群体价值观的探讨。“黑色电影”往往聚焦于主人公的个体道德选择困境,《码头风云》则将个体困惑进行了一次辐射。对抗黑势力工会成功也不该只归功于主人公的单枪匹马,而是依靠码头工人的集体觉醒、共同抗争。 《码头风云》被普遍看做是卡赞为自己辩护的作品。1938至1975年间,美国众议院成立调查委员会--反美活动委员会,从事反共产主义调查。在影片拍摄前不久,卡赞刚刚在委员会作证,指证了几个与共产党有牵连的同事。“告密者”是卡赞一生无法卸下的道德重负,在《码头风云》中,他有意用特里这个角色来澄清自己只是一时受到“黑帮”蛊惑、利用。电影中一个工会老板说“你背叛了我们,特里”,特里则回答他“我现在就站在这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欺骗自己,而自己却不知道”。在这儿,特里成了“告密者”,他也受到了排挤,但很快,他却成为了道德觉醒的象征。在影片结尾处,特里在与约翰尼的较量中尽管倒下了,却换来了工人们的团结,他们终于有勇气对工会说“不”了。虽然卡赞在《码头风云》中力图为自己的告密行为进行辩护,但我们仍然发现他的辩词是矛盾的。《码头风云》中的正义势力是工人阶级,邪恶势力则是贪图利益的资产阶级。作为曾经左翼战线的代表,卡赞还不能那么轻易地和自己的过去说再见。所以《码头风云》对于卡赞是矛盾的,在他之后的《登龙一梦》、《美国、美国》等作品中,我们仍能看到这种矛盾性。《码头风云》的力量大部分来自于它的“攻击性”。影片在纽约实地拍摄,那年冬天异常寒冷,我们在电影中可以清晰地看见人物说话时呼出的白气,而影片中大量群众演员也是使用的真实的码头工人来扮演。卡赞试图用“真实”来向“虚伪”发动进攻,这是他面对告密指控的一次反攻,为自己辩护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揭穿那些批评他的评论家们的“虚伪”。

 短评

电影紧凑的剧情和节奏几乎毫无赘余,大放异彩的配乐令人心颤,人物内心的悲壮和觉醒仿佛一支利箭穿透屏幕,戳中观众的心窝和泪腺,也许需要一支烟才能平复自己无法控制的复杂情绪。在黑白色庄重的画面里,这部电影让年轻的马龙·白兰度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魅力,而后一直铭记于心。

6分钟前
  • 韩伯愚
  • 力荐

万恶的资本主义政府下的工会是腐朽的、落后的,工人是愚昧的、冷漠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3.5星

9分钟前
  • 皆空
  • 还行

白兰度的表演是伟大的:电影一开始,角色任由等同黑帮的工会摆布,带着奄奄一息甚至阴柔的气质;但后来,不管是女孩、上帝还是工人应该夺回力量的真理拯救了他,整个人连眼神都恢复了神采,就算被打到趴下,也能再抬起头。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和米勒的萨勒姆女巫直接对话的作品,两位大师有些不可思议哈

1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工人们只需要一个被打得快死了还是站起来走向工厂的领导者,然后他们就能用脚投票完成剩下的所有反抗。但先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16分钟前
  • 雁城
  • 推荐

写实风格,外景拍摄,马龙白兰度方法派范本,黑名单事件,告密者的辩护。阿瑟·米勒退出之后,舒伯格的新剧本表现出对纽约港和天主教势力的强烈批评,而卡赞将30年代心理影片遗风融为了社会问题剧中的人性深度。有学者认为本片带有麦卡锡主义与无意识法西斯主义痕迹。

2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马龙·白兰度的方法派演技,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我竟然很神奇的联想到【神枪手之死】中的凯西·阿弗莱克。★★★★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确认不喜欢伊利亚卡赞,意识形态还敢更浓点么?女主的长相完全不是黄金时代审美的标准,不过我很喜欢;最后李克布那个单手伸指威胁人的动作瞬间穿越到十二怒汉去了@_@......

27分钟前
  • RIC
  • 还行

个人意识和良心的觉醒,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抗罪恶强权;马龙·白兰度在车里反问哥哥当年拳击比赛的黑幕那场戏真是有力度,“我本可以成名,不会沦落到这地步”;白兰度表演松弛,道德焦虑拿捏得好,配角各种熟脸。

29分钟前
  • 穿山
  • 推荐

白兰度的眉毛修得太精致了好吗~~违和感简直不能更强。集体觉醒动机不够充分,过于理想化,节奏拖沓,拙见,属于当今一年能出几十部的电影。t100

34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还行

3.5。男主矛盾的外因设置可看性强,构图和运镜也漂亮。腥味四溢的码头腐化了人心,生计为上的愚懦观念颠倒了黑白,临终干架之前后,旁观者从静默、骚动到抵触的转念递进太秒速,以站位一边倒的符号化表达也浅了些。如果砍掉正三观结尾,如果没有神父一角,或许就是教父成长记了。

3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城乡结合部青年民工的窘迫遭遇

3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1955奥斯卡最佳影片。1.马龙首获影帝之作,虽影响力不及欲望号,但表演更为自然写实。2.卡赞拍此片,目的是给黑名单告密行为辩白。3.车内兄弟的经典对话场景,"用责备而充满爱意和忧伤的语气来表达他深深的痛苦",明灭的光线则似内心挣扎的具象化。4.背叛与良心,乌合之众,鸽子笼,配乐大赞。(8.5/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摄影光照效果太赞了,继《第三人》后让我觉得拍得很美的黑白片,配乐很赞,和某部很相似,暂时想不起来。出头鸟很危险,最佳策略是先私底下发展群众基础,而发展群众基础可以利用和善的公众人物或是悲女子等人物来团结大众。信仰与利益的交战、个人与集体的冲突。逃避责任就是装的和别人一模一样。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故事简单破烂不惊 看着在有意的放大表演 各种细节各种貌似临场

50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一个资产阶级导演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反思与控诉,代表了该阶级内思想先进分子的觉醒。Marlon Brando将一个无产阶级群众面对强权时的表现表演得令人信服而更有阶级力度。

54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白兰度经典的“捡手套”即兴表演非常棒,看出来Eva刚开始被白兰度的表演吓住了。这么结尾有点猎奇啊,怎么像成功版的Breathless。影片对环境的交代不及格,到结尾才大概知道几个地点间的空间关系。卡赞总有浓浓的棚拍感。

59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一只鸽子停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我也站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如果我们早知道自己都是被啄食的猎物,你会拍打翅膀,我也会挥动拳头,不再沉默。

1小时前
  • 之晨
  • 推荐

本片别名一定是《无产阶级之惩戒》..对白和人物塑造还成,但镜头语言没多大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个人意识的觉醒与反抗,不过工会等于黑帮的概念还是过于简单了吧。白兰度的表演在好莱坞真是自成一派,

1小时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Impeccably shot and acted. Don't like the ending and Bernstein's music is overbearing.

1小时前
  • 飘飘然
  • 还行

【B】当年的主旋律电影,尤其是神父的角色,简直高大全伟光正,看得到后世许多励志片的影子。一部片子居然提名了三个奥斯卡男配角!吓尿!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