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小亚细亚往事

犯罪片土耳其,波黑2011

主演:穆罕默德·乌祖内尔  伊尔玛兹·艾多甘  塔勒·比尔瑟尔  艾哈迈德·蒙塔兹·塔伊兰  弗拉德.塔尼斯  厄康·吉赛尔  Erol Erarslan  Ugur Aslanoglu  Murat Kili?  Safak Karali  坎苏·德米利基  伊敏·托普拉克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剧照

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7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8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9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06

详细剧情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安纳托利亚,一个远离城镇的蛮荒山区,肃杀静谧。正是黄昏时分,自山路的另一头驶来三辆汽车,最终停靠在路边一处喷泉旁边。车上的人走下来,似乎在辨认着什么东西。原来不久前发生一起命案,嫌疑人将尸体掩埋在荒原的某个角落。被捕后,嫌疑人带着当地的警察、法医、来自主 城镇的检察官以及其他不同身份的人四处寻找藏尸地点。犯人依稀记得几个标志性物件,却无法确定哪里才是真正的藏尸地。这群人彻夜奔波在山谷中,无聊之时便随意聊天,诉说着心中的隐秘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本片荣获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2年都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最佳导演奖、2011年亚太电影节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和评委会大奖。

 长篇影评

 1 ) 锡兰的苹果

2003年5月,戛纳天空飘着伊斯坦布尔的雪,《远方》淡薄的亲情和人的孤独润物细无声地潜入观众的心底,一举捧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导演锡兰至此成为“戛纳宠儿”:描述隐瞒真相引发悲剧的《三只猴子》赢得2008年戛纳最佳导演奖,2011年《安纳托尼亚往事》继续挖掘真相,对幽微、复杂的人性充满悲悯之情,再获戛纳评审团大奖。

检查官纳斯特领着医生、警察、士兵、挖掘工和两名杀人嫌疑犯在安纳托尼亚高原寻找抛尸地点,满以为马到成功的差事,逐渐演变为各色人等审视和发现自我的漫长过程。时常在旷野里乱枪扫射的警察,缘何眼眶里蓄满了泪水?锲而不舍的人们和黑夜中走走停停、偶尔还会熄火的汽车,是否寓意土耳其还在加入欧盟的道路上艰难跋涉?自1987年申请入盟,不再摸着石头过河的土耳其发布了数千项改革措施保障民主和人权,和凯末尔发动革命一样百折不挠。

“我朋友的妻子预计自己会在某一天死去,最后真的在那一天毫无征兆地死了。”长夜漫漫,打发时间的话题数不胜数,纳斯特为何对朋友的亡妻牵肠挂肚?见多识广的医生西蒙有些不知所措。高原无言,林木萧萧,车灯下翻飞的树叶闪耀着黄金般的光泽,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长镜头凝重、华美,尽显锡兰倾倒众生的影像魅力:一边在探察死亡真相,一边是内心的隐痛和对往事的追问。

从山坡上滚落的苹果掉进水沟,也许被人捡拾,也许就此腐烂。我突然意识到,点到即止、回味无穷的《安纳托尼亚往事》可能是2011年最好的一部电影,每一处景致、每一个人物的情感波动都是那么真切动人。果自飘零水自流,似在暗示那具尸体和纳斯特朋友妻子的命运:无人关心苹果因何离开树枝,谁知道你为什么和怎样死于非命?

“屠夫想的是肉,羔羊惧怕的是刀。”士兵担心越界进入军事禁区,警长纳西承受着纳斯特的压力和妻子的抱怨,疑犯凯南喝了太多的酒,搞忘了埋尸的确切地点,那棵该死的白杨树究竟在哪儿?折腾了大半宿还是英雄白跑路,火冒三丈的纳西对着凯南拳打脚踢,纳斯特赶紧上前制止:“你知不知道查案的新规定?就我们这个样子还想加入欧盟?!”

疲惫不堪的一行人来到村长家里打尖,受到热情款待。村长有村长的难处,村长的女儿思米莱有着不可思议、超凡脱俗的美貌,仿佛造物主对人间苦难的抚慰。大师的镜头就是这么牛逼,不着一语、占尽风流:别人都是茶水,惟有凯南弟弟(疑犯之一)得到一罐可乐,思米莱心地之善良、观察之敏锐尽在不言中。昏昏欲睡、心如死灰的凯南不由得开始啜泣,惊鸿一瞥足以痛彻心肺: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即将远去,毫无挽回的余地,以致出现了幻觉,死者亚撒栩栩如生地坐在他的面前。

“像老鼠一样活着,又像老鼠一样死掉。”亚撒不是那么无辜,凯南亦有可怜之处,前者的儿子居然是后者的亲生子。严禁疑犯吸烟的纳西,主动点燃一支烟塞到凯南的嘴里。黎明时分,序幕出现过的亚撒的爱犬守侯在一片田地里,表明主人就在附近。挖掘出来的尸体被捆成粽子状,纳西勃然大怒:“人都死了,干吗还捆成这样?你这个丧尽天良的混蛋!”起草现场调查报告时,纳斯特冒出一句“死者长相酷似克拉克•盖博”,都想轻松一下,轻松得起来吗?凯南捆绑尸体真的是因为车子太小装不下?

影片不厌其烦地交代现场调查报告和尸检报告的形成过程,旨在揭示善意也会驱使人们掩盖真相:虑及士兵的处境,纳斯特若无其事地改动埋尸地点,倒也无伤大雅;助手一再提醒尸检显示死者系活埋致死,眼里只有孤儿寡母的西蒙置若罔闻,睁着眼睛说瞎话减轻凯南的罪责,为的就是其子一旦破解身世之谜,感觉会好受一些,他的父亲并未丧尽天良。

“朋友的妻子”其实就是纳斯特的妻子,因其酒后失身,心碎的妻子以自杀作为惩罚;西蒙一回去就打开前妻的相片,他们有着怎样的爱恨缠绵?所谓流水不争先,高手比拼的是内力,锡兰的镜头紧随生活和自然的节奏,往事的面纱欲隐还现,如同那只随波逐流的苹果吐露淡淡的芬芳和忧愁。(新民周刊)




 2 ) 12个小时里,每人都有一段往事

对亲生父亲投石的孩子,以死惩罚乱性检察官的妻子,不愿回家面对生病儿子的暴烈警长,瞒住真相的罪犯和瞒住死因的医生……在对生活妥协后仍然留下众多苦果。像被摇下树的那颗苹果,不停地翻滚,被外力裹挟着到处走,最终滑进水沟。油灯里,村长四女儿端着红茶递给每一个人,美得像是从油画里走来,近似宗教的美,不可触碰、胆战心惊、浑身震颤最终又使你内外柔软。嫌疑犯第一次放下紧绷的脸,满面泪流。最后医生脸上没擦去的血渍,桌前照片里的女人又是谁?曲终孩子们踢球的声音混合尸体解剖的声音,“下雨就下吧,年月消逝依旧,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一切僵硬的程序化,一切只言片语细枝末节,让我们觉得它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这无奈又残忍的生活里,唯一的安慰不过是片中的“漂亮女人”:一个是黑夜里送茶的圣母,一个是知道所有真相的死者妻子,一个是检察官诉说里的伤疤,一个是医生照片里的秘密。一小点故事可以细致地讲述150分钟,延展各式问题和无限遐思,这个大国走得再快拥有再多也追赶不上它。锡兰最好最好的一部。

 3 ) 往事就如苹果

我惦记那个苹果,它顺着水漂啊漂的
早上在洗手间,我一眨不眨盯着水龙头很久,只盯着水龙头,那是很普通的水龙头,两边的开关有些像阿拉伯男人的八字胡,出水口有些像阿拉丁神灯,都只是有点儿像,成千上万间盥洗室里最普通的那种,没人会盯着这种静物很久,现在我想,之所以会这么看它,因为我当时站的位置、灯光的角度、它就那么亮闪闪的在那里,安安静静,散发由里到外光彩的质感,还有,那只溪流里的苹果。。。
不起眼的东西,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在某些特殊条件里,原来可以这么美,比格·锡兰的镜头,捕捉这些美

往事,把所有旁支侧节说的清清楚楚,
医生离婚了,也许是不愿意离开乡土,被投奔了远方的妻子抛弃,但他仍旧思念硬盘里疑似前妻的俏丽女人;
检察官明白了妻子的死因,永不被宽恕的负罪感,将萦绕一生;
警长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他整天沉溺繁琐的警务,不是因为有多热爱工作,而是为逃避悲伤的现实;
村长有个漂亮的女儿,但儿子们都远走他乡,为乡民争取福利的时候,也担心自己有朝一日闭了眼,不能体面地被回乡吊唁的孩子们见最后一面;

唯独主干,那眉眼并不凶恶的杀人犯,他的前世今生,反而云山雾罩

各种疑问纷至沓来,也好,脑海里对此片的记忆会更深刻,脸带血污的医生,注视着远去的受害者妻、子,他为什么这样做,保护谁?懒怠去各种查证考据,何必呢,导演又不是给大家讲一件凶杀的来龙去脉,他只是告诉我,有这样一片土地,这样一群人,他们生存,烦恼,死。

看过几部阿巴斯,比格·锡兰风格和他很像,地缘上挨得近,民风大致也一样,很少声嘶力竭的情感悲鸣,他们都擅长以平静、冷漠的旁观者腔调,说出命运的杂乱无序又深不可测,真正的旁观者如我们,居然就这样傻呵呵地看着,看着看着突然发现很美,不可名状的美,像《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那朵夹在作业本里的小花,像那只顺流而下的苹果

我领教了“偶然状态”下的极致之美,安安静静,又惊心动魄,比格·锡兰帮我开了这一窍。

 4 ) 苹果的滋味——关于《小亚细亚往事》的一点感想

文明之殇
小亚细亚,一个连接欧亚、蕴育多个民族,历经无数朝代洗礼的这么一个地方,是历史、地理、文明的交集缩影。导演锡兰,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以一个人文的视角拍摄了一个犯罪题材的电影。
电影的前一个多小时都是在昏黄的色调里进行,这个色调延续了锡兰的一贯风格,导演在这个格调下把旷野、黑夜、草地、树木、晚风、河流构成的环境融为一体,而内心枯燥、焦灼、茫然的人物则像是漂浮在这个巨大的环境里浮萍。在前一个半小时里,警察、检察官、医生和嫌犯一起寻找受害人的尸体。整个过程中,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却渐渐勾勒出了几个角色所遭遇的生活之殇。疾病,死亡,离异,自杀这些话题被一再提起,角色的苦衷、伤痛被贯穿整个电影,在小亚细亚的环境视野下,人物的这些的问题,多了一份历史文明的参照。当医生在黑夜的闪电中被古老的石像惊吓住的那一刹那,仿佛整个小亚细亚历史的伤痛透过了漫长的时间之旅,终于还是慢慢地浸透到现代的土耳其人心理,匆匆而来与现代人打了一个照面,而又闪电般的回去。现代文明并没有消除伤痛,而分明只是转换了伤痛的表现形式而已。杀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伤痛的样本在这部电影里被提了出来,并且把面对社会伤痛的人文精神之势微作了一个对比阐述。

罪与祛罪
罪,既已罪,那面对犯罪和伤害,我们能做什么呢?那些麻木、疲于奔命、心不在焉的警察、检察官能起什么作用呢?警察及其司法这套体系从来就没能阻止罪案和罪念,似乎只有发自内生的自觉或被感化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祛除罪念、消除罪行的作用。就像警察刚开始一样,先是对嫌犯好言相劝,最后还是忍不住拳打脚踢,但无论警察怎么折腾还是撬不开他的嘴,更不用说让他内心的救赎。而促使嫌犯转变的,却是嫌犯在村长家,听到了他和他子女的情况,特别是他在看到了村长女儿的一刻,嫌犯感动得哭了。村长的女儿仿佛隐世的圣女,不消动得半点威逼利诱或者武力,就能轻易的把他感化到了悔罪的一边。在见了这一面之后,警察再把嫌犯带到小房间审讯时,嫌犯终于进行一步交代了尸体和对被害者孩子的关系。此时,木屋外火光烧得画面昏黄,一阵晚风,村长的女人收完衣服回屋,一个慢镜飘扬起她的长发,进屋后徒留墙面上的一盏明灯。就这样简短流畅的几个镜头,就把锡兰那冷静的“人文之灯”,烙上了强烈的诗意,令人回味。
这个时候,在面对罪案时,锡兰仿佛提供了司法之外的一种人文态度或者说解决方案。电影到了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了转折,之后的一个小时,电影渐渐始明亮起来,但明亮的同时却又让人感觉更加的严酷。

正义污点?
锡兰在对这个罪案的处理上,并没有像通常的人文式犯罪电影一样,尽力的去探究犯罪发生的动机、原因或者其背后的社会体制因素,锡兰甚至连还原这个犯罪的前因后果的欲望都没有,而是留了大量的空白给观众自己去填写,与此同时,电影更关注罪案发生之后人们的伤痛状态及其所需的人文关怀——这相比惩罚罪犯、维持正义来说,也许更容易被忽视而需要我们去关注。
作为生父的一号嫌犯,即是施害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愤怒的人群,亲生孩子的不解和投掷石头,使他处于无法回头的绝境,罪犯固然要受到惩罚,但人们在惩罚的同时也面临了态度的选择,而文明驱使我们要在“铭记仇恨”与“宽恕仁爱”之间做更理性的选择。
母亲与孩子的伤痛和需要的关怀则更加明显。电影最后,母亲带着孩子匆匆路过操场,而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在操场上玩耍。孩子和母亲这个残缺的家庭注定要在这个罪案的阴影下不断挣扎——面对这样的慢性二次伤害,我们如果漠视而纠结于谁之过,以及惩戒谁的问题上似乎都显得轻重失当。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医生尸检时的场景,连助手从肺部和气管的阴影都可以看出死者是被活埋的,但医生却轻描淡写,若有所思的跳过了这个细节,继续解剖下去。因为,如果是被活埋的话,那就与之前死了好几天的说法有矛盾,而孩子生父的供认就有可能有问题,继续推演下去,谁能确保孩子的母亲不会被牵连进去,孩子不会因此失去了更多?记得一起观看本片的观众甚至觉得,即便母亲没有参与犯罪的话至少也背后的指使(虽然电影里并没有指明或清晰的暗示)——医生的若有所思和忽略“活埋”的情节,被导演巧妙的安排在了母亲与孩子路过操场的那段之前,这两段影像的衔接构成一个埋伏已久的“准对比蒙太奇”,隐晦的指向了一个比正义更需要关照的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即使牺牲正义,沾惹上污点也无所谓的人文关怀——一个也许佯谬的价值观——医生脸上的那个小血污点成了他行为原因的一个图解。

结语
整个电影节奏缓慢,锡兰不急不慢的用两个半小时,以一个不普通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案件。电影给人一种严峻而温暖的诗意,虽然电影里的所有主要角色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像被困在苦恼的牢笼里一样生活,但锡兰不哀怨,不怜悯,而是冷静的娓娓道来,在漂亮摄影、迷人的光影色调中完成他的讲述,在一些长镜头,画面诗意上与安哲、塔可夫斯基等欧洲电影大师有着气质上的相承。而电影刚开始在草地夜行的那一段,又不禁联让人想起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一个他杀,一个自杀(未遂),再看看这部电影的海报——草地上一棵树与《樱桃的滋味》的海报如出一辙。似乎锡兰对阿巴斯的敬意已经呼之欲出。另外,电影人物的展现和整个电影主旨也接近以阿巴斯、Dariush Mehrjui为代表的伊朗电影。正是这种欧亚的交汇融合,铸就了独特的锡兰式的土耳其电影,这种交汇融合,不正好可以用“小亚细亚”这个词来象征吗?

 5 ) 无处可逃的悲伤

本来以为“三个猴子”以后,锡兰会下坠,没想到又迎来如此有力的一击。
小村一夜开始发力,当那个奇美的村长女儿出现(我早已知道她会不出所料地出现),还是深深打动了我。那里有古典精神的强有力的回响。比如契诃夫什么的。在他的那些苦难的小说里,某个特定的时候,也是有这样的女人或是孩子出面来救赎。
故事的隐藏,还有映照,做得十分的好。现实的进行是那样干枯,乏味,但是那隐现的现世时空以外的故事,却无声潜行。活跃而有诗意。
有时候,那些故事,甚至只是几张黑白的相片。在那几张照片上,时光倒流,只剩下镜子前面那个垂老的观察者。
观察者(或者说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知识分子的角色),一直在锡兰的电影里出没。那个人在这部电影里是医生。不知为什么,在我的想象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个模样。只不过这个医生,似乎比老陀要忧郁些,沉静些。总是发呆,在心里和自己说话。但却同样带我们对于日常的全新发现。
有时候他回到他的医生办公室,很疲乏的下午,然后镜头摇出去,看见发红的阳光照到办公室对面一个无人的阳台上。那阳台上似乎有些晾晒的衣物,还有植物,以及一些毫无意义的支架。但那个瞬间,我们却无可救药地感到了生活沦陷。
我们总是在设想着出逃,但又该逃向哪里呢?

 6 ) 关于一个寻找的记录

这样的一个片子,我想并不是符合每个人的胃口。它压抑,它慢节奏,它描写,它不重于开端,也不重于结局,它不是一个高潮迭起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它却深入人心,抽丝剥茧。

整个影片都处于一个冷色调的气氛中,如同迟来的风雨,阴沉厚重的云压着沉闷的地,却没有狂风。
开头长达1个半小时的黑夜行驶,将整个故事笼罩在一片扑朔迷离之中,藏匿的尸体,走错的路,犯人,医生,警官,检察官。但这不是惊秫片也不是警察抓坏人侦探破案片。于是,大片的黑,微弱的聚光灯下的人,沧桑的脸中细微的表情,咄咄逼人的谈话,焦躁,疲惫,沉默,以及周围空气里的声音。每个人有着鲜明的社会个性,每个人都有着对现状的不满,每个人也述说着自己的隐秘。锡兰用这样大片面积的镜头来讲诉一个其实很短的故事,他将每个人都用镜头的观察度层层拨开,赤胆相照,在灯光下,那些细小微妙的

而就这样的一个凶杀案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恶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现实就如影片从头至尾的重色调,深沉,无法逃离,生活带给每个人的困苦以及精神上的重创。

黑暗中行驶在高原中的三辆车,不同职位的人,以同样的身份参与进来协助调查。直接进入的开头就和中途插入的观看者,没有缘由就已开始,让人不知所措。车中对生活的抱怨,对鸡毛蒜皮的争执
,似乎从这里就将这几个人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至,前排的警官无耐心的咄咄逼人,后面的警官在争辩之中的进而不前胆怯的感觉,这样的写照,让人措手不及。他们争论不休,长夜漫漫,于是镜头转而拍向后排中间的那个人,他被两个人夹在中间,没有气势,看不清的脸,却能察觉到他紧缩的眉头,微弱的反光,将眼白的移动突出明显。镜头停住,争论却在继续,呼吸声,车轮在不平坦的地面上奔跑的声音,有人开始哼起了小调,是为这静谧的夜增添一丝色彩呢,还是为这似乎不是开头的开场鼓劲呢。

锡兰似乎不会在此让它一直沉闷下去,渐渐的,那些细小的往事,随着剧情的发展被崭露出来,没有锋芒的犀利,有得只是低声细语,那些微妙的感情,没有过于表达,也不会急于总结,总是留在那,那人细细回味,繁复猜测。

就这样,最终走了故事的结尾,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也不必知道人物的去向,由小孩的奔跑,医生的视线来结束,是最好的结局,一切的果都降在了孩子身上,而他们就是这片高原的最好的未来。

 短评

留白的力量很强大,似乎对白和动作都无法拼凑出所谓的真相,电影也没有明确的告诉你什么,残酷的事实在于画面和电影之外,需要观众去思考,去探寻。通过不同角色的对白和社会体制现状来探寻真相,让人无所适从也是很正常的,完全留白给观众,看来努里·比格·锡兰太信任自己的影迷了。★★★★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默认为开启三部曲模式……

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黑夜寻尸的部分节奏感过于单一,在缺乏视觉激励的情况下很难吊人胃口;进入小村之后众人个性与隐秘的内心细节逐渐展开,越拍越有力道,越品越具回味。慢热好戏。

1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寻尸之意不在尸,随着故事的推进,支离破碎的对话中对于生存与信仰、死亡与愧疚、法律与科学的双重对应一一展开,然而所有这些又都处理得不动声色。黑夜戏尤为迷人,听一群老男人唠嗑之后,那个端着油灯的女子突然叫人眼前一亮。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寻尸之意不在尸,在乎言语之间。

1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锡兰是在把古代神话(感性概念)与现代神话(冰冷医学),进行彼此渗透。他将一个无形的神秘世界可视化,使这个通过摄影机调度产生的艺术世界与一般现实意义上的人类的潜意识世界,进行勾连。并,节奏分明地借由那澄黄的车头灯,将影片带入一个宇宙空间片的质地,好像一叶漂泊在历史河流之上的舱舟。大赞!

19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说实话,我只看到了这导演的野心、努力和计算,就是没看到他的才华

20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缩壳懦夫《母与子》的光效之夜,一车人寻驶在阿巴厮的伊朗高原小亚细亚,一只苹果从《随风而逝》里穿越而来,跌落在塔可夫斯基的脏水沟里滚啊滚

2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醉翁之意不在酒,锡兰并不是想让观众为了寻找谋杀案的真相而去看这部电影,他只是用寻找真相这条线作为线索,串联起影片的一干人等,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借此折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群人人生的生命现实。摄影很美,剧情留白很多很辛苦观众,但大师风范出来了。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一个好电影的镜头是不存在情绪的,它无关乎道德,也不存在情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记录这个故事,情绪由观众本身来决定。

2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前半段黑暗中的灯光显得如此具有力量感,却同时又照不透事件真相。片中所有人物都在阐述都在表达,不管是通过大量的对白或只是一个眼神,但却又很少深入他们的内心,所有这些可不知的碎片构建起了这个描绘安纳托利亚的故事,就像片尾被解剖的尸体,存在于画面之外却又似乎历历在目。

28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好漫长的电影,一夜一日,案件只是麦格芬,警长、检察官、法医、凶手,以及村长、司机都各有各的问题,言谈之中带出的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其实是这些人背后的女人们。法医放过了凶手(修改了验尸结果)。这种叙事方法太NB了。大全景,NB摄影。而锡兰的”听点“设置依然很独特。

3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太長,完全超出我可以忍受的極限

35分钟前
  • nihaoma
  • 较差

抓不到导演的点。

40分钟前
  • 文文周
  • 较差

寻尸之一人一段往事,以一个案件作为主线,但目的却不在于此,而是由之辐射到每个人,通过他们不间断的对话引出每个人的一小段故事。留白就像叙事的填空题,需要观众脑补。按片长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黑夜一白天,更喜欢黑夜部分,因为光线更神奇,而白天则专注情节和情绪的力量,大把锡兰的长镜头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就像老人给你娓娓道来,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群人。直到后半程才浮现出愈发鲜明的人物形象。需要安静欣赏的电影。米粒&熊仔侠原创字幕:http://www.shooter.cn/xml/sub/192/192580.xml

4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2021-9-20重看;暗夜灯光里飞舞的落叶,群鸟振翅的天空,细风掠过屋檐的婆娑,光线制造了某种近乎奇迹的象征——少女举灯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如神祇般激起这些拥有各自秘密的男人们的敬畏或怜惜,虽然这般超俗的美最终大抵也仍是消亡于荒凉乡村;声效依然迷人,溯风飞扬间枯叶旋舞,安纳托利亚高原如一块散佚于世外的审判之地——是谓寄情于景,醉翁之意在乎山水间。草蛇灰线一鳞半爪尽显东方美学神韵,大量留白处的隐秘细节书写着一个个难以言说的伤痛,视点扫视过群像,最后定格于医生,结尾大有余味;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心灵感受到的主观感受不尽然真实,影片用摄像之眼叙述了另一种真实。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7/10。锡兰是一如既往的匠气,却是死气沉沉,少了点早期的灵性。150分钟的沉闷纪实,错综复杂的人物,旁观倾听的态度,在未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对生活的高度还原,也是需要观众在电影外寻找‘’真相‘’。‘’谋杀‘’并非重点,人物间大量对白缓缓铺设出土耳其现况全景图,这才是本片社会意义所在。

5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片子就像人生本身,大量堆积的、貌似无意义的时刻里,少量如光灌顶的瞬间(如少女持灯出现的一幕)。谁说这是用太多时间讲太少的事?这明明是部非常【满溢】的作品。只不过那些伤痕、宽恕、惩罚…所有的故事,所有导演意图你明了的,都在讲述的留白之中,需要你跟随事件耐心走一遭,自己去揣度出来。

5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塔可夫斯基粉丝的又一闷作。杜琪峰说它“用太长的时间讲太少的东西”,这倒不算是问题,每个导演的节奏感不一样而已。那么多的黑夜镜头是受了曼多萨的刺激?视听方面一如继往的精耕细作。只不过,这回的对白实在是多到有点刻意(过多讲述背景和各种故事),削弱了力量。

1小时前
  • 云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